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教案.docx
- 文档编号:3037204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0.91KB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教案.docx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教案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1.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2.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过程与方法
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
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
【重难点突破】
重点:
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调整。
难点: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的关系;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错误的原因和影响;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
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
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而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则作出这样的回答: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过渡时期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期,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社会
政治
经济
资本主义
国体
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资本主义私有制
政体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独裁制
新民主主义
国体
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农民的个体经济、合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
政体
民主集中制的共和国
社会主义
国体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政体
民主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
•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
主要矛盾:
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
主要任务:
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主要是土地改革)
•1953年到1956年:
主要矛盾: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主要任务:
三大改造,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一)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1949—1952)
1.政治上:
巩固人民政权
基本解放全国
——标志:
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开展土地改革(1950—1952底)
强调:
土地改革后实行的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还是一种个体的土地私有制。
抗美援朝运动(1950、10—1953夏)
2.经济上:
恢复国民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最主要)
恢复经济的措施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
意义:
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宪法的制定
1.思想上: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制定(1953年)
内容: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说明:
过渡时期总路线对整个过渡时期的估计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当时预计需要三个五年计划,加上建国初期三年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约需18年的时间。
应当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对这一过渡的长期性和困难性是有一定准备的。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而这两者的进行关系的同时进行。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提出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2.经济上:
一五计划(1953——1957年)
主要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政治上:
1954年宪法
为了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1954年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明确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
”因此,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
(三)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参加合作社
1.内容手工业--参加合作社
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我国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是:
①土地改革后实行的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一种个体的土地私有制。
这种个体经济,分散、落后、很难抗拒自然灾害,也提供不了足够的商品粮。
②个体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很不稳固,经常会出现贫富分化,导致农民出卖土地,使部分农民沦为赤贫,部分农民则可能成为新的富农,使剥削关系重新出现。
③国家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需要大量粮食。
个体农民生产的粮食易被粮商抢购和操纵,使国家征购粮食困难。
个体农业难于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根源:
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发展)
对手工业改造的原因:
分散的小规模的手工业生产,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要求。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项目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赎买
原则
自愿互利
\
方法
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统购统销、加工订货、公私合营
步骤
农业互助组
↓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概念解释
国家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直接控制某些企业。
如官办或官商合办的银行、铁路、公用事业,工人受国家为代表的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国家能加以限制和规定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它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
资本家利润占全部利润四分之一左右,四分之三是为工人(福利费)为国家(所得税)及为扩大生产设备而生产的。
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
2.实质: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消灭了剥削制度,实现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中心任务。
)
4.局限:
过急、过粗、处理不当,遗留了一些问题。
◆合作探究:
在三大改造中,中国政府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工商业,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为什么政府又允许发展私营企业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就是必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的经济结构。
私营经济是对公有制经济有益的补充。
三大改造中一刀切的做法,违背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
★小结: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确立的?
(1)基础的奠定:
政治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巩固政权,取得和平的环境。
经济上,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
(2)路线、计划指导,法律保证:
思想上:
过渡时期总路线
经济上:
第一个五年计划
政治上:
1954年宪法
(3)途径:
三大改造。
二、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底至1966年)━曲折发展
1.《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1956年
2.中共“八大”(1956年)
①主要内容:
A.基本国情;B.基本矛盾;C.主要任务。
D.建设方针:
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②意义:
中共八大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在它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3.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①出现的原因: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②概况:
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总路线。
接着,党中央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影响:
A.在经济建设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
B.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C.导致我国出现了连续三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4.调整:
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结果:
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恢复和发展。
◆小结;十年探索时期主要可以分为三阶段
初期→中期→后期
1956—19581958—19651965—1966
发展挫折发展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劫难
1.原因:
“左”倾错误膨胀,干扰了国民经济建设。
2.表现:
“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的干扰和全方位的破坏。
1967、1968两年的时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李先念同志曾说过: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
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3.周恩来和邓小平对经济的整顿
(1)周恩来整顿经济(1971—1973)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提出批判极“左”思潮,使国民经济在1973年出现复苏的局面。
(2)邓小平的全面整顿(1975年)
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进行全面整顿,实质上是要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全面整顿取得的成绩使广大人民群众受到鼓舞,他们又重新看到了国家的希望。
但随着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全面整顿被迫中断。
◆“文革”中经济建设还取得一定成绩的原因:
并不是“文革”的成就,而是广大干部、群众坚决抵制“左”倾错误,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的经济努力的结果。
★小结: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取得的成就、失误及其教训。
1.探索:
20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发表为标志,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探索,之后的1956年,中共八大就我国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等问题作出了正确决定等都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
2.成就:
在此期间,我国建成大中项目500余个,建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建立了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大庆、胜利、大港油田建成,1965年实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专题 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 发展 道路 探索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