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论无性造人》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
- 文档编号:30371885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8.81KB
高一语文《论无性造人》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
《高一语文《论无性造人》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论无性造人》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论无性造人》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论无性造人》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1913—1994),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1974年出版随笔集《细胞生命的礼赞》,该书收文二十九篇,获该年度美国图书奖。
代表作《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
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
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无怪乎自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十八年来由好几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畅行不衰!
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只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
《水母与蜗牛》是刘易斯·托马斯的第二本文集。
读过并仰慕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的人们,不由得会牵挂那种水母和蜗牛的命运。
托马斯就是有这种魅力,能通过这种不可思议,然而又富有洞见的观察,来说明生和死这些永恒的课题。
因为,刘易斯·托马斯一直关注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共生、依存和合作的现象。
共生与合作是他第一本书的主题之一,也是这第二本书的主题之一。
在这二十九篇文章里,托马斯谈生谈死,谈人间,谈地狱,谈民主和自由的社会设计,谈水獭、金鱼和疣子,谈疾病,谈思维,谈诗,谈语言学和标点符号。
用他特有的托马斯方式。
他讴歌生命,保卫生命,捍卫生命固有的协调,捍卫不容侵犯的人性,干预社会机体和公众心理上的疾患——这时,他是超越了科学家的。
但是,正因为他不止是一个科学家,他才是这样好的一个科学家。
他关于科学发现的过程、关于科研的规划与管理、关于国家的科研政策、关于美国保健制度的困窘、关于生物——医学科研中的社会和伦理含义等一系列问题的论述,值得每一个关注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人认真研究。
【阅读指导】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是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70年代末,美国举国上下反对生物学家滥用重组DNA技术,怕他们使DNA与大肠杆菌之类相结合会造出危险的东西。
托马斯慷慨陈词,反对在科学研究方面设置禁区,坚决捍卫科学研究自由的权利,而在克隆人问题上,他又非常谨慎地表示反对。
这看似矛盾的两种态度一方面体现了托马斯不断追求科学新知、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进取精神,另一方面反映了他作为科学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文章由理论上的生物体克隆技术的不断发展引出克隆造人的话题,明确自己的认识——“克隆要算前景中最暗淡的部分了”,并从被复制的人的窘境、克隆人的成长、克隆摹本的选择与标准等几方面简要分析论证。
接下来的具体阐述中,首先对克隆造人的可能性提出质疑:
一是科学观察的时间问题,二是对其周围环境的再造问题;包括对其父母、整个家庭、周围的同学、熟人、亲爱者、敌对者等甚至包括这些人的周围的人进行再造。
到这里,结论已基本显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对克隆造人的必要性提出质疑,“用一个完全相同的世界来取代今天的世界”连“想都不敢想”,那些克隆人对最初的那个克隆人心怀怨愤,克隆将留给后世太多的麻烦和苦恼——这简直是没必要的。
最后,作者重申反对无形造人的观点,诚恳地呼吁放下无性造人的事。
基于上文的层层论证,这个结论已是水到渠成。
文章论证角度巧妙,推理严密、层次清晰。
为论证克隆的前景暗淡,文章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人的自身生存危机——克隆人排挤衰老的真我,或许还会使自己成为不可救药的“少年犯”;二是由此带来的社会危机——入选的人员、标准及技术滥用等问题都会带来危险。
精当的论述以一当十,深入浅出。
为论证克隆一个一模一样的人的事情不大可能发生,作者以退为进,提出了两个问题:
一是时间问题,它需要几十年的不加任何干预的观察;二是环境的再造问题,环境包括了父母乃至祖父母、整个家庭、家庭每一成员的周围所有人以及这些人周围的人乃至整个世界。
第二方面的论述极为精彩,从克隆其父母开始,层层引申,严密推理,直至复制整个世界,而这又是不可能做到的。
至此,读者完全信服了作者的观点:
这种事真的是不可能发生的。
这篇科学随笔的语言颇具特色:
优美清新、幽默含蓄、通俗易懂。
在阐述克隆暗淡的前景时,作者说“很难想象,一个未经配对儿的胞核能有什么孝心和敬意之类的事;更难想象,一个人那新的、自行生育的自我,不过是一个绝对茕茕孑立、举目无亲的孤儿”,“请问,如果你在55岁的时候,通过代理人,成为一个不可救药的少年犯,你当作何感想?
”没有面色凝重的说教,只有不断引人深思的让步假想,深入浅出,令人信服。
“这些词语真正的意思,是指邻近的密密挤挤的人群,在讲,在听,在微笑,在皱眉,在给予,在保留,在勉励,在推动,在爱抚,或对这个个人抡起大棒。
”“仅有些基因组,而没有人在其周围,你会培育出一株脊椎植物,不会太多。
”清新富有文采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含蓄幽默的句子使得行文活泼,意趣盎然。
比如“试想,你要克隆一个不同凡响、成绩辉煌的外交家,好让他照管遥远未来的中东问题。
你必须逮住并说服他摘下一个细胞。
”就生动幽默地描述出无性造人必需的前提。
另外,通俗亲切的语言也拉近了作品与读者距离。
比如,“罢了,还是别去想它吧。
”“这还不算”“可事情才刚刚开头”“然后,还克隆什么?
”“你得克隆整个世界,少一点也不成。
否则就没有任何希望。
”“这太过分了,想都不敢想。
”“别鼓捣任何人,连你自己在内。
”“头顶上面有个天,天道可是喜变不喜居的。
”等等,不一而足。
【思考与探究】
1、什么叫克隆?
本文中的“无性造人”与“克隆”的概念是否相同?
明确:
克隆,据《新坐标》上讲是独立细胞繁殖系,指后代完全由一个细胞复制,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
据课文上理解为“由任何动物或植物的随便哪个细胞含有的DNA来再造一个一模一样的生物个体。
”本文中的“无性造人”指不仅要“克隆出像煞供体亲本的某些人来”。
更要求得“一个人的真正复本”。
2、作者认为克隆人的前景如何?
为什么?
明确:
“克隆要算前景中最暗淡的部分了。
”
因为:
①仅是象征意义上取消死亡;②克隆人没有孝心、敬意、举目无亲;③对其成长期的教育;④来自公众方面的质询;⑤挑战人的独特性。
3、那么,人能不能实现“无性造人”的目标呢?
明确:
①“时间只是问题之一”,就“大得可怕”。
②“环境”是非常要紧的方向,要造的“丝毫不差才行,”而要达到这一要求。
则要克隆其父母→一家子→家庭之外的人→外围联系→整个世界。
由此可知,难度有多么的大。
4、当我们具有以上条件后是否就能实现“无性造人”的目标了呢?
明确:
还是不行。
因为,首先,这意味着用一个完全相同的世界来取代今天的世界。
还有,复制了同样的世界也就复制了同样的问题。
再有,“这件事就会周而复始,”“反复无穷”。
作者认为这远超过了他挖空心思想象的某种永劫。
5、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
视角新颖独特,分析层层深入,引人入胜。
如果只是为了说明无性造人是不可能的,这篇文章可以写得很简单,我们很难解决无性造人所需的时间问题,更不可能复制无性造人所需的环境,其余的都不必写。
但作者的用意是让大家就无性造人这一问题做一彻底的有趣的思考。
所以,他先从无性造人可能产生的后果谈起。
接着作者将这一问题深入一步:
我们不具备无性造人的条件。
最后,作者才顺理成章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不要想无性造人的事了,天道可是喜变不喜居的。
6、这篇科学随笔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
优美清新、幽默含蓄、通俗易懂。
在阐述克隆暗淡的前景时,作者说:
“很难想象,一个未经配对儿的胞核能有什么孝心或敬意之类的事;更难想象,一个人那新的、自行生育的自我,不过是一个绝对茕茕孑立、举目无亲的孤儿。
”“请问,如果你在55岁的时候,通过代理人,成为一个不可救药的少年犯,你当作何感想?
”没有面色凝重地说教,只有不断引人深思的让步假设,深入浅出,令人信服。
“这些词语真正的意思,是指邻近的密密挤挤的人群,在讲,在听,在微笑,在皱眉,在给予,在保留,在勉励,在推动,在爱抚,或对这个个人抡起大棒。
”“仅有些基因组,而没有人在其周围,你会培育出一株脊椎植物,不会更多。
”令人信服而有文采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含蓄幽默的句子使得行文活泼,意趣盎然。
比如“试想,你要克隆一个不同凡响、成绩辉煌的外交家,好让他照管遥远未来的中东问题。
你必须逮住并说服他摘下一个细胞”,生动幽默地描绘出无性造人必需的前提。
另外,通俗亲切的语言也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
比如,“罢了,还是别去想它吧”。
“这还不算”“可事情才刚刚开头”“然后,还克隆什么?
”“你得克隆整个世界,少一点也不成。
否则就没有任何希望。
”“这太过分了,想都不敢想”。
“别鼓捣任何人,连你自己在内。
头顶上面有个天,天道可是喜变不喜居的”等等。
【相关资料】
关于《论无性造人》
一、克隆及克隆技术(经济参考报作者:
董学清)
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简单讲就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方式。
但克隆与无性繁殖是不同的。
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只由一个生物体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常见的有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
由植物的根、茎、叶等经过压条或嫁接等方式产生新个体也叫无性繁殖。
绵羊、猴子和牛等动物没有人工操作是不能进行无性繁殖的。
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
怎样克隆——克隆的基本过程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使两者融合为一体,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者基因相同的动物。
这一过程中如果对供体细胞进行基因改造,那么无性繁殖的动物后代基因就会发生相同的变化。
细胞核移植技术--在无性繁殖的动物的各种实验方法中,细胞核移植技术是目前唯一可行的。
动物细胞繁殖时进行的是一分为二的有丝分裂,其过程是:
母细胞中的染色体首先分裂。
然后以这两条染色体为中心,形成两个子细胞。
科学家在卵细胞(即母细胞)分裂周期中的一定阶段将细胞核取出,植入另一个同类动物的细胞核,然后利用微电流刺激等手段使两者融合为一体。
二、克隆大师竟然是女魔王 接受专访谈独到见解
美国东部时间12月27日(北京时间12月27日),在法国科学家、著名的克隆人公司“克隆援助”总裁布里吉特·布瓦瑟利耶宣布她成功生产出世界第一位克隆女婴后,事件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强烈反响。
布瓦瑟利耶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她致力于研究克隆人技术,对于克隆技术的道德问题有着独到的理解。
下面是此次专访的内容:
问:
克隆技术需要人类的遗传物质,我想知道谁想成为被克隆的人,是克隆人技术先驱拉埃尔先生自己吗?
答:
拉埃尔先生自己有两个孩子,因此我想他不会有这个愿望。
事实上,我不需要寻找愿意接受克隆的人,因为很多人都要求成为被克隆者,他们很多人都无法拥有自己的孩子。
问:
患有疾病的人可以成为克隆对象吗?
答:
不可以,因为克隆人本身就蕴藏着很大的风险,因此我们在克隆对象上的选择非常谨慎,基本上只限于那些身体情况正常,只是因为某种原因而无法怀孕的人。
问:
很多人认为克隆人技术会在伦理道德方面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你对此有何见解?
答:
我认为全社会应该就此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
现在很多人只想着如何防止克隆人的诞生,却没有全面地考虑这一技术的影响。
事实上,每一个新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利弊,原子弹是这样,计算机也是这样,关键是看使用者的本意。
如果使用者心存恶意,再好的技术也会被用来做坏事,因此我认为,克隆技术本身并无任何伦理道德的问题,关键在于是谁在使用它,用它来做什么。
问:
动物克隆实验已经导致很多有缺陷的生命诞生,克隆人会不会出现同样问题?
答:
我需要澄清的是,这并不是克隆技术的缺陷,而是克隆对象自身的缺陷。
在动物克隆实验中,很多克隆对象本身就有缺陷,因此用它们的遗传物质来进行实验,其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在进行克隆人实验时,选择的对象都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没有任何缺陷的,因此克隆出来的婴儿不会出现动物实验中的那些缺陷。
克隆技术将给那些渴望有自己孩子的不孕夫妇带来新的希望,它只是按照人们的意愿产生的一个新的生命,仅此而已。
克隆技术不是核武器,不会让人类灭绝。
我希望人们能够全面地衡量这项技术的利与弊:
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包括:
1、干细胞研究将会出现新的突破,使组织和器官的修复成为可能,从而延长人类的寿命。
2、有关癌症、衰老以及器官成长等多个领域都会获得显著的进展。
3、使不孕夫妇能够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孩子,满足他们对孩子的渴望,为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三、克隆研究能走多远
1997年2月,英国科学家宣布克隆羊多利在1996年7月诞生,这使得“克隆”这一专业名词几乎在一夜之间为大多数公众耳熟能详。
而当它再与“人”字组合起来形成“克隆人”这一名词时,有的人开始兴奋,有的人则开始恐惧。
被过度渲染的美好前景,被夸张描绘的恐怖情状,与科学、伦理、宗教、法律和社会等方面众说纷纭的观点纠缠在一起,使得更多的人对克隆技术的发展感到迷惑与茫然。
克隆技术研究究竟能走多远?
克隆技术在动物身上的研究和应用并没有太多的禁区,很多国家都在加快研究,以利用克隆技术培养家畜新品种、拯救濒危动物以及生产药物原料等。
不过,当克隆技术涉及人类自身时,争论就大了很多。
2020年5月16日在德国柏林闭幕的以“生物医学研究和生殖中的克隆技术”为题的研讨会上,多名各个领域内的克隆问题研究专家基本达成共识,将生殖性克隆人列入克隆技术发展的禁区,但对于医疗性克隆的研究,却依然争论不休。
多利羊诞生至今已将近7年,羊、牛、猪、鼠、兔、猫乃至猴这种与人类特征最为相近的灵长类动物都陆续拥有了各自的克隆版本。
但毫无疑问,克隆技术依然处于“萌芽状态”,人类要达到完全熟练掌握并安全利用克隆技术的目标,道路长远且曲折。
培育出多利的英国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所长格里芬指出,迄今所有的动物克隆试验中,平均只有1%~2%的克隆胚胎可以成活。
尽管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一比例有望得到不断提高,但“鉴于物种的多样性,将非人类生物进行的克隆技术研究的成果应用到人类自身时,并不能确保安全”。
虽然如此,但仅仅从技术上来说,不断积累的科研进步总有逼近克隆人成功的一天。
人们对克隆人或许有一天降临人世而感到惴惴不安。
确切地说,这是对滥用克隆技术可能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的恐惧。
会议上,专家们围绕在克隆研究方面划分禁区的问题争论不休,其核心或许不是在克隆技术研究的过程中,做到哪一步就必须停止不前,而是在应用现在与今后的各种克隆技术研究成果时,哪里应该明确地标上“雷区”的牌子。
正如德国教育和科研部部长布尔曼女士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所说,“目前对克隆技术不同的科研方法和目标的定义还不是很明确”,生殖性克隆研究与医疗性克隆研究之间的暧昧关系难以界定,恐怕才是专家们最为头疼的问题。
以医治疾患为目的而对人类胚胎进行克隆,和以生殖为目的而使克隆胚胎最终成为一个降临人世的生命,两者之间隔着的不过是一张薄薄的纸而已。
克隆人带来的诸如导致物种灭绝,历史人物复生等种种缘于无知的恐慌逐渐消退,至今悬而未决的伦理与道德等方面的冲击也难以构筑起阻止克隆人问世的路障。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治家们急切地盼望通过立法规范克隆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但即便是全球立法禁止克隆人研究,也难保没有偏执的“科学疯子”继续尝试。
克隆技术不是第一项也不会是最后一项使人类陷入窘境的技术。
人类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造福于人类。
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人类需要时刻修正科技发展的方向,修正科技成果应用的范围,使科技发展不偏离造福人类的初衷。
四、“克隆人”:
生命伦理学说“不”——聚焦科技伦理
编者按:
科技伦理问题近年来已引起科技界和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
许多人把科学技术比喻为双刃剑或“潘多拉魔盒”:
原子能、化工技术、生物技术……在给人类创造财富和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战争工具、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危害。
在近日举行的“科技伦理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研讨会上,包括15位院士在内的众多专家学者呼吁:
科技工作者应认真关注生命伦理、环境伦理、信息网络伦理、太空伦理等重要的科技伦理问题。
本报据此组织两篇报道,希望引起大家对科技伦理问题的关注。
今年4月初,意大利医生塞韦里诺·安蒂诺里表示,在其领导的有5000对夫妇参与的克隆人研究计划中,一名女性已经怀孕八周。
5月8日,安蒂诺里又语出惊人,称三名在克隆技术帮助下受孕的妇女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分娩,届时真正的克隆人将问世。
消息一传开,克隆人问题再度引起世人关注,一场由克隆人引发的伦理大争论也随即展开,众多科学家和伦理学家就克隆人实验研究纷纷发表看法,表示坚决反对克隆人实验。
在近日举行的“科技伦理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克隆人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严格区分生殖性克隆和治疗性克隆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院士认为,在缺乏充分伦理探讨和技术保障的现阶段,要严格区分生殖性克隆和治疗性克隆。
他说,现阶段各国政府意见一致,都认为不应该克隆人,主流生命科学界也都持反对态度。
因为目前克隆人涉及的伦理问题还没有经过充分讨论,克隆人的社会地位、对现在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引起的冲击等还需要进行大量伦理学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另外,克隆技术虽然在不断发展,但还远远不够成熟。
“多利羊之父”维尔穆特教授本人也反对克隆人,认为现在进行克隆人是危险和不负责任的。
对于克隆技术基础理论的研究,陈竺院士认为不应该有任何限制。
他说:
“我完全赞同科学研究的自由,同时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也要受到伦理规范的制约,要考虑社会效应,特别是在应用领域。
科学特别是技术的负面影响可能很大,科学家应该为自己的研究负责,要承担社会责任。
”
同时,陈竺院士也明确表示,支持治疗性克隆。
他说,治疗性克隆是通过在体外克隆人类早期胚胎,再从中提取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诱导分化成各种人体组织和器官,从而实现可降低免疫排斥反应的组织或器官移植。
严格地说,这并不是克隆,而是核移植技术。
一个体外的胚胎在有限的时间如14天里,尚属一般的生物细胞,此时还没有神经细胞和脑细胞的产生,既无知觉也无感觉,因此科学界一般认为它在此时还不是一个道德意义上的人。
坚持“知情同意或知情选择”原则
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邱仁宗特别强调:
在基因组学研究中,“知情同意”原则必须得到坚持。
那些认为受试者或病人对基因组学一无所知而不适合采用“知情同意”原则的种种论调,从伦理学上看都是站不住脚的。
邱教授告诫说,深入这一领域研究时,人们可能会只见基因而不见人,即看不见人的存在。
当我们发现基因与疾病的某些关联或者基因的其它功能时,我们就可能会断言基因有“好”、“坏”之分,某些具有“好”基因的个人是“优秀”的,而其他有“坏”基因的则是“劣等”的。
这种看法正是人类生来就不平等的观念和改变人口特征的优生计划产生的根源。
在后人类基因组时代,我们必须对可能以“基因分析”为依据的歧视提高警惕。
在研讨会上,来自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提出,从事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应该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对人、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责任感,遵循国际和国内科学技术界认可的知情同意、保护隐私、保密、尽可能避免伤害、努力为人类造福、公正等伦理要求。
建议在所有从事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的单位建立机构审查委员会或伦理委员会,对研究计划进行伦理审查和监督,并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科研管理部门,在探讨专业中的伦理问题的基础上,参照国际上已有的法律或条例,制订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监督管理方法。
(王光荣张其瑶/文 摘自光明日报2002-8-9)
五、“克隆人”引发争论
反对克隆人的学者提出了3条理由:
克隆人使人的基本定义发生了改变,使人丧失了尊严;克隆人彻底搞坏了社会人伦关系;克隆技术若被狂人滥用将会危害社会,如克隆出希特勒等纳粹分子等。
而金可溪教授认为,克隆人理论上是可行的,不必为克隆人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而不敢从事克隆人的科研。
他也提出了3条反驳理由:
决定人命运和性格的不是生物基因,而是社会因素。
科学家即使复制出希特勒的躯体,也无法复制出他的思想和情感;人的尊严不在于生育方式,而是人的社会性人格;人的伦理观念是会变化的,可以根据变化的客观存在再给人们以伦理定位。
复旦大学徐宗良教授对金教授提出反驳。
他说,人毕竟是社会的人,制造出生物的人是人类的一种退化。
徐宗良说,我国现有科技伦理教育还相当欠缺,大家更多是从纯技术的角度关注事件本身,而缺乏深层次伦理思考。
他呼吁,加强科研人员及高层管理人员的伦理观念,将有助于科研的规范和有序。
(摘自新浪网,转引自《湖北日报》)
【能力训练】
阅读拓展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一)
任何一个大科学工程或科学事件的产生都有其历史背景和必然规律。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产生首先是生命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
早在上个世纪,遗传学家就提出了“基因”的概念,即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基础,但其化学本质的阐明是本世纪上半叶的事。
特别是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创立后,对基因的认识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进一步从本质上证实基因是决定人类生、长、老、病、死和一切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
同时,在探求基因结构和功能的过程中,研究基因的技术体系也日臻完善,时至70年代DNA重组技术(也称基因工程或遗传工程技术)终获成功并付之应用,分离、克隆基因变为现实。
癌基因、不少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以及其他一些疾病的相关基因和病毒致病基因陆续被确定。
只有把人类基因组搞清楚,一切问题才能够迎刃而解。
HGP最初预定的主要目标是测定含有30亿对碱基对的人类基因组全序列(即一级结构)。
为了有效分析序列,需建立必要的保障体系,如构件遗传连锁图和物理图;模式生物基因组比较研究:
新的技术方法建立;信息系统的建立;相关的社会、法律和伦理问题的研究;技术培训、转让和研究计划的外延等。
1993年,根据HGP的实际进展,HGP作了第一次调整,增加了一项新内容——基因鉴定,从而促进了HGP的长期目标与短期效果的结合,以及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1998年HGP再次调整战略目标,强化了基因组功能的研究,把原来属于“结构基因组学”的研究与“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衔接起来,使20世纪基因组研究与21世纪基因组研究实现自然过渡。
由于特定基因或基因组序列与疾病或健康状态密切相关,故可以其为靶标或以其为依据设计和创造新的生物分子及新的诊断、治疗、预防和保健的方法。
由新发现的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可作为药物矫正遗传缺隐和代谢失调。
从小分子的合成文库筛选其生物学性质可以开发治疗性药物。
编码细胞受体或其他特异蛋白质的基因可作为治疗的目标。
DNA序列或其编码的蛋白质可用于开发疾病诊断和监控疾病的新方法。
特定的基因序列导入适宜的靶细胞可用于矫正遗传缺陷、破坏异常细胞或调节细胞功能,达到基因治疗的目的。
HGP实施以来还对几十种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进行了序列测定,如与胃病发生密切相关的幽门螺杆菌,引起肺病的结核杆菌和引起梅毒的螺旋体等等基因组测序都已完成,为阐明这些疾病发生的分子机理,设计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新方法提供了可能性,拥有良好的商机。
(1999.3.23《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面的说法不符合第一段意思的一项是( )
A、遗传学家早就指出,生物性状及生、长、老、病、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是由基因决定的。
B、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创立,进一步从本质上证实基因是决定一切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
C、基因工程或遗传工程技术的成功标志着研究基础的技术体系达到更加完善的程序。
D、研究基因结构和功能的技术体系日臻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无性造人 语文 无性 知识 要点 能力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