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docx
- 文档编号:303691
- 上传时间:2022-10-08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35.42KB
2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docx
《2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龙阳镇小学
“2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儿童是互动的,教育过程既是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学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指导儿童知识建构的教的过程。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2.全面发展教育论。
全面发展教育论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达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它要求我们必须确立“主动发展观”,以学生终身学习和主动学习发展为宗旨,构建呼唤主体精神,塑造健全人格,开发人的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
二、模式界定
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是冲破旧的教学观念、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按照现代的教学理论应用的新的教学模式。
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指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包含有学生与课程资源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与教学环境间的互动等要素构成的,且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流程。
与传统的单向传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不同,它强调师生之间双向的合作与交流,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大胆创新。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通过创设有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由此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三、基本内涵
互动课堂是一种教学理念。
互动就是相互作用,根据教育系统论,可以把教学视作一个系统,组成系统的要素是教师和学生,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既不是让它们相互孤立,也不能过于强调一种要素的作用而偏废其它要素。
坚持互课堂理念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坚持从教育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教育系统内整体与部分之间,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等关系中考察、研究系统,以求得问题的最优化处理。
互动课堂是一种目标。
这就是实现教学中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师生与媒体的相互作用和共同的完善。
互动课堂是多种要素和谐互动的一个过程。
从本质上讲,互动课堂是新型的课程建构的课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的知识,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孕育创新思维。
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
它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它的动态性,它研究的是“用什么方式促进教学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它要求因学科性质、教科书内容、教师个性、学生差异不同而不同,要求在动态中寻求最优。
但总体而言,能从学情出发、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设计出有针对性和思考性的问题、整合各种媒体的功能是共同的要求。
三、实施目标
1.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实现三个转变:
即教师教学方式向启发诱导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转变,教学目标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转变。
2.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改变以前的教师运用不当的接受式教学的“满堂灌”、“填鸭式”、“一言堂”等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霸权行为。
3.构建“235”互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符合课改理念与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评价体系,首先要促成课堂教学评价五转变:
要由评教师的讲为主转变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与思维量为主;要由评教学环节的完备性为主转变为以教于学过程主导与主体结合的有机性为主;要由评教师对教材分析与处理的合理性为主转变为以教师点拨的针对性、拓展性、适时度、深刻度为主;要由评课堂的活跃度为主转变为以评全体学生深入学习的状态程度为主;要由评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为主转变为评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为主。
四、基本教学流程及实施策略
任何一种教育理论,只有建构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实践。
在这一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轻松活泼,积极主动,能逐步形成较好的学习方法。
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服务于学生、教法服务于学法,学与教相辅相成,一明一暗,两条主线脉络分明,同寓于探索知识的活动之中,概括为“2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基本流程图如下:
“235”互动课堂模式的操作:
(一)2——双主线
1.操作步骤
以“教师组织设计学习活动,指导学法,鼓励发现”为主线;以“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主动创新”为主线。
2.目的意义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好的问题环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自觉的、主动的进行问题的探究、发现、解决的深度和方式上,由学生自主控制完成。
(二)3——三阶段
1.操作步骤
(1)激发参与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质疑,提出问题。
课堂上大约用时3-5分钟。
这个阶段主要采取三个策略:
一是基于问题研究的情境性策略。
即将学习目标,研究问题,以情境方式呈现给学生,鼓励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是贴近儿童生活的趣味性策略。
即以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事例、人物、故事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参与。
三是设置教学悬念的启发性策略。
即采用挑战性较强,富有悬念的问题情境启发、激发学生大胆猜测从而满足学生好奇心、挑战性和冒险精神,为学生大胆实践提供可能性,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与愿望。
(2)引导探究阶段
这个阶段包括学生探疑、议疑和解疑,教师引导学生自探问题、小组共研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选择练习。
它可以小循环使用,即研中探、练中探,鼓励学生试探、实探、再探,促使思维不断攀升。
课堂上大约用时20-25分钟。
这个阶段主要采取两个策略:
一是活动参与策略。
即教师将数学学习内容,转化成数学活动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亲身实践活动中了解和理解数学的价值,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独特见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是自主选择策略。
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并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品质,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寻求适合自己的方法与途径,提高学习方法的针对性。
这一策略明显的指向学生个性的培养。
(3)拓展创新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教师设置拓展性知识,开展延展思维活动,促使学生提出新问题。
它可以大循环使用,即探中问、研中问、练中问、创中问,由问题的解决而引发新的问题,形成基于问题的研究的学习思想。
课堂上大约用时10-15分钟。
这个阶段主要采取两个策略:
一是发散辐射策略。
即教学中采用问题、方法、答案多元开放的方式,鼓励学生求异、求变,保护学生思维的个性,提高创造力。
二是捕捉灵现策略。
即非常规性问题、设想,进而引发探究,形成独特思维的活动。
2.目的意义
各阶段的侧重有所不同,关键在于学生是否主动、自觉的展开学习活动,并在独立探究基础上,合作交流、相互补充、融合升华、引发创造。
本模式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其注重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同时更关注对教学中即时生成的问题的把握与处理,提倡教与学双方角色上的默契。
(四)5——五环节
本模式实施过程中生疑、探疑、议疑、解疑、疑疑五步教学环节是连续的、有序的、发展的、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割裂。
第一环节:
生疑——情景导学,发现问题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但作为教学的起始环节,最好不要把问题设计成一问一答的简单交流,应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及情境性。
根据教学内容常常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设置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提出、发现问题,根据生活情境,解决问题的需要设置问题。
根据学生在学习、讨论、研究中的发现引出的问题。
有时教师也可让学生仅仅根据学习任务或待研究的小课题,自己设计相应的问题。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
一是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就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具体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精心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二是研究情境,发现问题。
就是引导学生充分结合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及学习经验,引发学生思考,运用多种方式或手段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信息,并对教学情境中的信息进行整理,而后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第二环节:
探疑——自主探究,尝试解决
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教师要把学生引入到:
探究、发现、提问、解疑的主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以发现者姿态进行活动。
所有的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经历自主构建的过程,对于不能自主构建或者存在疑问的问题,做好记录并提交小组长,尝试通过合作交流解决。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对自主性问题或导航型问题的完成情况。
特别是要关注学困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点拨与启发,同时,教师要根据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检查与反馈,提炼需要进行交流、合作解决的问题,适时组织合作交流,达成共识。
此阶段所用的教学时间教师视情况进行控制,在课上完成时,一般控制在15—20分钟内,不少于课时的1/3。
如果内容较多、学习任务较重,教师可根据情况提前一天布置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上课时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
第三环节:
议疑——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本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
在分工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小组长要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逐步补充和完善,不断修改和提升。
把小组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小组同学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并形成小组意见。
小组推选出小组发言人,准备代表小组向全体同学展示交流小组意见。
可以搞“分组分群”式的小组学习,还可以采用“你一言我一语地群起而攻之”式的辩论性学习,促进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使思维不断向合理的方向发展。
当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弱、合作能力较低时,教师应深入小组参与议论、逐步引导、激发辩论。
有针对性地进行巡视,及时点拨和评价。
第四环节:
解疑——展示评研,归纳提升
合作探究是学生充分感知的过程,而展示交流是学生的感性知识相互碰撞的过程。
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内化为个体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形成科学结论,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策略。
这一环节主要任务:
一是小组展示——汇报交流。
就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将各小组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成果和质疑充分展示出来。
二是师生探究——内化提升。
就是在小组交流以后,对于各小组的研究成果教师和全体同学共同探究。
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对于相同意见指导学生不要重复。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
不同的小组“合作探究”的质疑不尽相同,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复杂。
对于简单的,学生又能解决的,可以让其他组的同学给予帮助加以解决;对于复杂的,学生难于理解的,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手段先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再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再探究。
这样一步步趋于问题的解决,直至完全解决问题。
此阶段的教学时间一般控制在15—20分钟内,不少于课时的1/3。
第五环节:
疑疑——巩固达标,迁移发展
一堂课成功与否,结课很重要。
教师要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时进行适当总结,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回顾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再通过拓展应用检验学生对新知理解和运用水平。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
一是当堂检测,巩固应用。
就是在回顾整理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设计一定数量的检测题。
练习设计应是多层次的、有目的的、富有现实性的,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的理解情况,有选择的进行练习,有层次的提升自己的思维,这一环节可以灵活的嵌入其它环节中,形成练中问、练中探、练中研的情况,适时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练习也是对探究方法和结果的检验。
可以实施单项练习、综合练习、分层练习、分组练习等形式。
并适当设计相关的深化内容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拓展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是梳理概括,拓展延伸。
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情况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归纳、总结、整理和反思。
课将结束,教师应以开放的题目,引发学生灵活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35 互动 课堂教学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