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达标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 文档编号:30366950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3.25KB
课堂达标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课堂达标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达标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堂达标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堂达标】
1.右图是2013年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的会徽和吉祥物图案,它们传递出丰富的和谐主题。
下列思想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 )
A.仁者爱人B.人之性恶
C.人性本善D.以人为本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人之性恶”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 )
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 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 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及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私学的兴起,出现了“学在民间”的现象,但并没有取代“学在官府”,故④不正确,排除含④的B、D两项;儒学在战国时期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还未成为主流思想,故②不正确,排除A项。
3.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学而不思则罔D.知之为知之
解析:
选B。
在政治上,孔子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
而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社会等级,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
4.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
“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其思想是顺其自然,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应是道家思想。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论语•颜渊》
材料2:
梁惠王曰: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
‘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3:
2011年1月1日到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冒着摄氏零下25度左右的严寒到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牧区,走访牧民家庭,到社区看望慰问困难群众。
请回答:
(1)由材料1可知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
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有哪些?
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
(3)材料3体现了什么执政思想?
解析:
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材料,归纳三段材料都贯穿着“仁政”思想。
答案:
(1)“仁”的学说。
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这是进步的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但是他的“仁”的学说也含有维护传统制度的旧思想。
(2)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孟子的政治主张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因此有“亚圣”之称。
(3)仁政,爱民。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
“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景公高兴地说:
“对呀,要不然,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
”这主要说明孔子主张( )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得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反映的是孔子严格的等级思想,故只有B项符合题意。
2.2010年10月“合作•交流•发展——多国高校孔子学院论坛”在韩国大邱启明大学举行。
(见下图),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兴建孔子学院。
对以上这一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儒家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B.人类社会的文化逐渐走向一致
C.孔子的思想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推崇
D.儒学中的某些思想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意义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A、C、D都是对题干所述现象的正确表述,B项说法错误,人类社会的文化不可能逐渐走向一致。
3.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三者的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
A.人的平等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权利
解析:
选C。
孔子的“爱人”和孟子的“政在得民”都是有阶级差别的,排除A、D;B只符合孟子的主张;三者都主张和谐人际关系。
4.右图是韩非子的《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这反映了韩非子主张( )
①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③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④先王之政重在“尚贤”
A.①② B.②③
C.①③D.③④
解析:
选C。
自然万物是变化的,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是道家老子的思想,②错误;韩非子以“守株待兔”的故事讽刺保守和守旧,强调国家的政策和措施应与时俱进,④表述错误。
5.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
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
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B.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C.韩非子“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D.荀子“人之性恶”的儒家思想
解析:
选B。
“知足常乐”即不过多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不做无谓的攀比,形象的表现就是剧中人老大的幸福观,“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与之最接近的思想是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6.由央视《百家讲坛》通过讲述《论语——心得》走出并迅速蹿红的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一方面她的讲座得到大众热烈欢迎,书也成为极度走俏的畅销书。
于丹成为时代超女,从根本上看是得益于( )
A.显赫的学术地位
B.口若悬河的口才
C.把历史知识通俗化
D.儒家思想的魅力
解析:
选D。
本题的关键是要抓住题干中的要求从“根本上”,由于讲述的内容贯穿着孔子的智慧及儒家思想的精华,凸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7.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
“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司马迁也说它:
“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他们批判的是( )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解析:
选B。
墨家主张“兼爱”的平等思想,与孟子、董仲舒等人的尊卑有序的思想相反。
8.“仁眇(miào)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
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
”这段言论应出自于战国时期的( )
A.孟子 B.荀子
C.庄子D.韩非子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分析信息的能力。
注意题干中的有效信息“仁”“义”“王道”,可知与儒学有关,荀子主张“仁义”“王道”,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仁者爱人。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
——《论语》
材料2:
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3:
下图分别是“仁”字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
请回答:
(1)“仁”的思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仁”与“孝”在中国古代社会道德体系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
(3)你是怎样理解孟子“仁者无敌”思想的?
(4)从材料3中可以看出,“仁”还寄寓着现代国人怎样的期盼?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应注意理解“仁”的含义。
再围绕“仁”的思想产生的背景、思想内涵、现实意义几个方面条理作答。
答案:
(1)针对周朝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提出了“仁”的主张(或具体回答春秋社会背景也可)。
(2)“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孝”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和中心。
(3)孟子主张“仁”出自人的天性,把“仁”作为人类正义的基本准则,从“仁”出发,人们就会友爱或获得帮助,化解矛盾或获得战胜艰难困苦的力量;对于统治者要行“仁政”,才能天下归心,才能结束列国纷争的局面。
(4)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崇尚正义,社会有序,和谐发展。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课堂达标】
1.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关注民生,恢复生产。
这一施政的理念主要来源于( )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把握,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运用。
2.《汉书•食货志》载:
“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
”旱灾发生后,商王汤即命在郊外设祭坛,每日安排人行“郊祭”,祈求上天降雨。
这体现了( )
A.三纲五常的思想
B.君权神授的思想
C.无为而治的思想
D.天人感应的思想
解析:
选D。
本题为材料选择题,“郊祭”祈求上天降雨,主要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3.清朝学者赵翼说:
“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
A.孔子有教无类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五经”的流传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所以东汉时,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4.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解析:
选D。
本题只有C、D两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其中D项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继承了儒家“仁政”思想。
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公元前134年五月的一天,汉武帝亲自召见董仲舒。
他对董仲舒的征问一共有三次,董仲舒连上对策三篇对汉武帝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这就是著名的“天人三策”。
汉武帝听了“天人三策”,大为兴奋,于是从其所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改变了汉朝统治的指导思想,从此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请问答:
(1)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是什么?
有何特点?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材料,围绕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答。
答案:
(1)内容:
“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特点:
新儒学是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
(2)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具有警示作用的是( )
A.“春秋大一统”
B.“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C.“仁政”
D.“三纲五常”
解析:
选B。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认为天子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2.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
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
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
董仲舒认为:
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伤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
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法律
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题干中按律应处死罪的人,最后被董仲舒无罪释放,释放的理由是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这说明法律的执行受到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3.宋代司马光诗:
“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
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赞颂的人物可能是( )
A.孔子B.孟子
C.董仲舒D.老子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迁移理解能力。
从材料中“圣言饱充腹”“百家始消伏”可知,其与百家思想进行统一的主张有关,而首先提出这一主张的是董仲舒,因此选C。
4.“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董仲舒思想中,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C.“春秋大一统”D.“三纲五常”
解析:
选B。
董仲舒思想中,体现“神学化”“宗教化”“教主化”的只有B项。
A、C两项是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服务的;D项是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
5.下图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班师生身穿博士服的合影照片,在当今,能成为博士,是众多莘莘学子的追求,也是一个人学识学力的证明,但汉代的“博士”含义却和今天不一样,它是指( )
A.汉武帝设立的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
B.儒家学派的弟子
C.有很高的学问并博闻广记的士人
D.泛称有高深学问,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官员
解析:
选A。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博士”这一历史常识的理解。
汉代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汉代的博士是传授五经的教官。
6.董仲舒说: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因此,他向汉武帝提出( )
A.天人感应学说B.君权神授学说
C.独尊儒术建议D.崇尚法治主张
解析:
选C。
本题旨在考查分析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一统”去理解独尊儒术的建议。
7.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出现了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的天象奇观。
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使汉宣帝即刻下诏说:
“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大一统
C.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
解析:
选C。
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这就是“天人感应”学说。
日食的发生,使汉宣帝认为是天降灾祸,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C项正确。
8.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
《五经通义》云:
“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共同用意在于( )
A.炫耀文治武功B.祭祀天地神祗
C.宣扬君权神授D.报答天地之恩
解析:
选C。
从材料内容分析,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宣扬君权神授。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仲舒复对曰: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2:
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
世界上很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材料3:
“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
”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在全国“两会”发言的重要内容。
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请回答:
(1)材料1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
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2)材料2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起源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念有关?
该故事为什么能受到统治者推崇?
(3)最早提出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
政协委员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你认为是否合理?
说出你的理由。
解析:
本题围绕董仲舒新儒学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理解“忠孝”和“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仍可借鉴其积极的一面。
答案:
(1)“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2)“孝”道或儒家伦理道德。
“孝”容易被统治者引申为“忠”,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3)董仲舒。
有一定的合理性。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具有永恒的意义和普遍价值。
在我国今天,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吸取其精华内容,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堂达标】
1.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
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
解析:
选C。
理学强调的“理”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理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成为官方正统儒学,故C项错误。
2.电视剧《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
“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
”历史上的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铁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A.黄老之学B.佛学
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文天详的这种气节与理学中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的品质相符,可得出理学是当时的思想主流。
3.“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
A.老庄思想B.程朱理学
C.王阳明“心”学D.孔孟之道
解析:
选C。
本题以世人熟知的禅宗理论考查宋明理学,作答本题时要求对宋明理学主张有清晰地把握,同时对程朱理学与心学的区别能有正确地认识。
题干阐述的佛教理论、讲求领悟,自身认识到罪恶,才能放下屠刀,这与王阳明“心”学要求的“致良知”是一致的。
4.史学家张岱称:
“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
解析:
选A。
王阳明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
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的斗志。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
材料2: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备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宋)朱熹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2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
解析:
通过阅读材料1,得出问题中的目的就是材料中的“为……”,把这三个“为……”解释出来即可;第
(2)问的解答抓住材料2中的目的词即可。
答案:
(1)目的:
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太平盛世。
(2)追求:
通过把“三纲五常”这一封建伦理规范、等级制度与天理结合起来,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和神圣性,从而要求人们遵守三纲五常,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
其中“三教合一”大致始于( )
A.春秋战国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D.两宋时期
解析:
选C。
题中四段历程分别为春秋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
2.右图是僧人、道士和儒者在少林寺同台打坐,在别处实为少见,意味深长。
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
A.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
B.这体现了“三教并立”
C.这体现了“三教合归儒”
D.这体现了佛教的独尊
解析:
选B。
本题属于图片型材料选择题,需要认真观察图片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从图片材料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儒者、道士、僧人三者并坐在一起,由此可知他们是并立的。
而这种局面开始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
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B.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实质考查程朱理学思想对儒学的新发展。
A、B、C三项分别为董仲舒、荀子与孟子的思想。
D项是程朱理学的显著特点。
4.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吸取其( )
A.仁政思想B.伦理道德
C.唯物主义D.佛道教义
解析:
选B。
理学主要是将天理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因此,是对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的神圣化。
解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属于客观唯心论的范畴。
5.右图是我们所熟悉的云根书院,朱熹常到云根书院讲学布道,传授理学思想,一时八方学子云集,探究理学真谛。
朱熹在讲学中最可能出现的言论观点是( )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学以致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C.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D.倡导“三纲五常”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C项是民主思想,B项是王阳明的观点,A项是陆九渊的观点。
朱熹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理的作用,理就是“三纲五常”。
6.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廉、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
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 )
A.“仁政”学说B.“天人感应”学说
C.理学思想D.经世致用思想
解析:
选C。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堂达标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堂 达标 第一 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