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性格对非确定性决策的影响.docx
- 文档编号:30357082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8.64KB
文化性格对非确定性决策的影响.docx
《文化性格对非确定性决策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性格对非确定性决策的影响.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性格对非确定性决策的影响
目录
目录1
绪论2
一、非确定性决策的的概述3
(一)非确定性决策的概念3
(二)不确定型决策准则3
(三)非确定型决策准则的决策目标4
二、儒家思想对非确定性决策的影响5
《中庸》5
三、兵家思想对非确定性决策的影响6
《孙子兵法》6
四、道家思想对非确定性决策的影响8
《逍遥游》8
五、历史思维对非确定性决策的影响9
参考文献9
后记9
附件:
“精神管理”的皮毛10
绪论
诺贝尔管理学奖金获得者西蒙曾经提出“管理就是决策”的命题。
的确,决策在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是一个首要的决定性的环节。
在当今商战中要想战胜对方,占领市场,首先就必须对市场进行调研,获得信息,然后集思广益,制定决策。
而企业所面对的现实决策中,大部分的都是非确定性决策。
如何更加准确的评估风险,减少决策失误,使决策尽量合理,成为决策者和学者广为关注的课题。
事实上,作为一个本科生来讨论这个问题,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显得力不从心。
很多学者利用数学方来解决这一决策问题,在此,我自然不会妄加评论这些看似一板一眼的科学方法。
但同样感谢这些学者,因为他们的推衍及结果忠诚的徘徊在概率之中。
而在现实社会中,概率对于宏观的现象来说,其数值的意义也许会重要很多。
而对于微观层面,个人或是公司的决策来说,它是一个让人“心虚”的词汇。
概率无论如何精准,总归其只能是概率。
概率在人的主观世界里,其实是一个太有弹性的东西。
按照我个人的看法:
在历史上所有事件发生之前,人们从来没有“真正相信”过概率。
而今天我们讨论的决策状态,即使用数学方法来计算,其可以建立的结果亦不过是概率而已。
也就是说:
即使使用数学方法,其所作的一切工作,也只能将非确定性决策状态改变为风险性决策。
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的可靠程度是未知的,所以决策者会尽量假定一个常规的环境状态作为分析问题的条件。
换句话说,就是将经验作为科学的基础。
这样的结果是更加大了决策的主观性,但我们应该看到,这也是我们量化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
所以,对于这样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我本身是不得不赞同的。
但对问题的分析方法只能作为决策的依据,而其自身并不能成为决策或是决策的结果。
举一个最简单的比方:
分析方法与决策是参谋与将军,军师与统帅的关系。
具体到决策的层面,决策者自身的条件是极其重要的。
这里所说的决策者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人或是领导者,而是一个企业,一个组织。
为了便于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谈及齐善鸿教授的精神管理理论。
有人认为,精神管理所要采取的管理方式有明显的制约条件,比如,一个核心的精神领袖,清晰的企业目标,厚重的企业文化。
但我始终认为,一个核心的精神领袖,清晰的企业目标,厚重的企业文化,恰恰是一个现代的进取的企业所必需具备的条件。
随着企业文化理论的推广和流行,文化和精神的因素对于企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柔性影响。
(虽然到目前为止,中国多数企业没能真正树立强大的企业文化,甚至对于某些国有企业,企业文化的推广一直止步于形式主义的道路而收效甚微。
)见诸于决策层面,它也无声的融入了决策过程,成为了影响决策效果的因素。
而对于这样的企业,概率决策绝不仅仅是概率决策,而是某种意义上的“企业精神的决策”。
因此本文的意图在于,探讨企业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对于面对非确定性状态时的企业决策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作用及其意义。
从而为非确定性决策的一般方法增添一些可以借鉴的文化思维。
当然,鉴于自身学识的浅薄,本文只略举一些中国古典文化的皮毛,算是作为一点基本的佐证。
刘定军老师曾讲过诸如管理如《易经》、无为而治、适者雄才的例子,着重强调了酒店经营者需要文化的观点。
在此自然不是对其观点的盲目趋同,而是一种理性倾向。
最重要的是,针对的具体问题并不一样。
所以,在这里只将这个问题限定在决策与古典文化观、历史观之间,希冀此浅淡的文字,阐明自己对于此问题的某些看法。
一、非确定性决策的的概述
(一)非确定性决策的概念
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将要发生之结果的概率一无所知,只能凭决策者的主观倾向进行决策.构成一个不确定型决策问题的基本条件是:
1)对存在的问题有一个确定的目标.2)存在两个以上的可选方案(替代方案).3)每一备选方案都存在两个以上自然状态.4)已知各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
也就是说不确定型决策问题由状态空间E,方案空间S和支付空间X组成,即决策问题G={E,S,X},其中S={s1,s2,,,sm},由m个方案组成,E={e1,e2,,,en},有n个状态组成;支付空间X={xij}m@n,xij由siIS和ejIE决定,xij>0时表示收益,xij<0时表示损失。
(二)不确定型决策准则
现在人们普遍采用的不确定型决策准则有5种:
最大最大决策准则!
最大最小决策准则!
折衷主义准则!
等可能性准则!
最小机会损失准则.
1.最大最大决策准则
该准则是先从每一方案中选出最大损益值,然后比较各方案的最大损益值,并从中选择最大者.
2.最大最小决策准则
该准则是与最大最大决策准则相对应的一种准则,其方法是先从每一方案中选出最小损益值,然后比较各方案的最小损益值,从中选择最大者.
3.折衷主义准则
该准则是综合最大最大决策准则和最大最小决策准则的结果进行决策.并引入乐观系数A(0[A[1),根据各方案的最大损益值和最小损益值,由乐观系数计算出一个折衷的损益值,然后比较各方案的折衷损益值,再从中选择最大者.
4.等可能准则
该准则认为各自然状态发生的机会为均等,即每一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都是1/n.其具体方法是先计算各方案的损益期望值,然后比较各方案的损益期望值,并从中选择最大者.
5.最小机会损失准则
该准则首先把收益矩阵中各元素变换为每一/方案)状态0对应的机会损失值(后悔值).接着从各方案中选出最大机会损失值,然后比较各方案的最大机会损失值,并从中选择最小者.
(三)非确定型决策准则的决策目标
对一个决策问题,一般人们会针对预定的决策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决策,试图得到正确的决策结果或验证决策结果的正确性.然而这种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适用于现实的不确定型决策问题.通过分析现有5种不确定型决策准则,会发现每一种方法的决策出发点是不同的,而且会受到决策者主观意愿的影响[4].因此从本质上说,上述5种不确定型决策准则的决策目标是不同的.
1.最大最大决策准则的决策目标“收益最大化”是最大最大决策准则的决策目标,该目标建立在方案和自然状态同时处于最理想情况的假设上,强调的是一种极端目标.反映了决策者的乐观情绪和冒险精神,所以习惯上称最大最大决策准则为乐观主义决策准则.
2.“损失最小”为最大最小决策准则的决策目标人们一般将最大最小决策准则称为悲观主义决策准则.因为当决策者根据最大最小决策准则进行决策时,表明当各事件的发生概率不清时,决策者首先考虑的就是由于决策错误而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于是从最坏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最优方案的选取,因此人们认为这种决策准则是悲观的.其实不然,最大最小决策准则并不是完全消极悲观的.它所追求的是实际经济生活中经常采用的力求损失最小的策略.当所有方案在最坏的自然状态下都表现出亏损时,采用这种策略的结果是选择了损失最小的方案.一般情况下都将获得一个比最小损失稍好的结果,由于这种结果是不确定的,而真正能确定并作为限度的是损失最小.因而可认为这种情况下的最大最小决策准则的决策目标是损失最小.当所有方案在最坏自然状态下损益值不为负时,最大最小决策准则是在最小收益值中选择一个最大者,体现为一种从最不利结果出发却又不愿接受最不利结果,不争取最大收益的同时也避免选择最小收益的倾向,亦即一种损失最小倾向.
3.“介于收益最大和损失最小”的折衷主义准则最大最大决策准则过于乐观,最大最小决策准则偏于保守,为了消除最大最大决策准则和最大最小决策准则的两种极端倾向以取得一种更适合普通决策者心态的决策方法,于是就有了折衷主义准则.折衷主义准则的决策目标是介于收益最大和损失最小两者之间的随乐观系数变化而变化的满意或次最优.
4.“期望收益值最大”的等可能性准则该准则的实质在于使用了期望值的概念,其决策准则是:
假设未来各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是相等的,在等概率条件下,损益期望值最大的方案即为优选方案.因此,等可能性准则的决策目标同风险型决策问题一样是期望收益最大.必须指出,等可能性准则的等概率假设并不完全是主观臆断,事实上是采用了一种反证求解的思维方法.当某一种状态呈现明显的优势和劣势时,这种状态存在的可能性是容易确定的;而不确定型决策从本质上说是在决策者对即将发生结果之概率一无所知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决策,也就是说全部自然状态中没有明显的优势或劣势状态,即各种自然状态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差不大或近似相等的.因此,有理由在此基础上进行等概率假设。
5.“机会成本最小”的最小机会损失准则该准则的基本思想来源于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机会成本概念,其决策准则是:
先求出各个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后悔值,即机会成本,并找出最大后悔值,或最大的机会成本,然后,选择最大后悔值中最小的方案作为入选方案.因此可以说,这种方法的决策目标是方案的机会成本最小。
二、儒家思想对非确定性决策的影响
《中庸》
中国传统文化精品《四书》之一《中庸》在开篇即提出“中庸”思想: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从此以后,人们对“中庸”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
有的人认为是折中调和;有的人认为是适可而为;有的人认为是不偏不倚、处处得体等等。
由此可见,要把握“中庸”的本质含义并非易事。
因为“中庸”是“天下之正道”,并且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根据老子“道,不可道”的原则,要用语言来表达“中庸”这样深奥的“道”是很困难的;但因老子又强调“道在瓦砾、道在尿溺”。
说明“中庸”思想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掌握“道”的基本途径是“心悟”,理解“中庸”也是如此。
实际上人们在理解、实践“中庸”思想的过程中,还是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述其大概意义的。
这正象禅宗通过语言虽无法领悟,但六祖慧能仍然还是不遗余力地向后者讲述《坛经》,以期待更多的人能提高理解力一样。
笔者认为:
“中庸”思想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一种“心悟”,并将这种观念放到日常的事情中反复实践所掌握的恰如其分地处理事物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一方面符合自然运动的规律。
一方面又达到人的心理的相对平衡。
真正把握“中庸”思想的人对问题的理解和处理从不拘泥一格,无固定的方法、顺其自然,力求达到“恰如其分”的境界。
所以,“中庸”的思想决非“折衷主义”、“捣浆糊”,更不是“守株待兔式的机械主义”,“中庸”真正体现的是一种辩证法,也应该是一种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实事求是的精神。
尽管中庸思想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有其消极的因素,但高明的领导者在决策时还是要善于吸收其积极成分。
纵观古今中外重大决策的成功与失败,笔者认为,在决策中成功运用中庸思想是十分重要的方面。
1.“入而自得”的内在修养是领导者正确决策的心理条件
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领导者必须使内心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以利于冷静的分析各种内外因素,做出准确的判断。
如何实现这种平衡的心境。
《中庸》指出:
“君子素位而行,不愿外乎……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就是说领导者在处理问题时,应根据客观情况,不为其他诱惑所动,怡然自得的解决问题。
“入而自得”是中庸思想在人的身心修养方面要求的具体体现,是领导者非常重要的内在修养。
领导者如果在各种干扰面前心绪不宁,举棋不定,甚至“行险以侥幸”,作出错误的选择。
2.“无过不及”的基本思想是领导者避免极端决策的重要思路
中庸的基本思想就是“以中为用”,反对“过”与“不及”。
要做到无过与不及,就是要求领导者在充分研究、分析过与不及两极间所有情况的基础上,决策时应避免走向极端。
领导者在决策时容易发生的错误是片面追求“最大”、“最近”的利益,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极端,从而做出看上去是好但实际上是后患无穷的决策,事倍功半。
埃及70年代初建成的尼罗河阿斯旺大坝就是典型的一例。
在决策时,埃及政府只看到大坝能够带来的利益:
电力、控制水旱、灌溉农田。
而对可能引起的不良影响则认识不足。
大坝建成后,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大坝破坏了尼罗河流域的生态平衡,使埃及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决策既要无过,又要无不及,那么“中”的决策又如何形成?
这就是江泽民主席谈论中美关系时曾引用的观点“和而不同”,即去除“过”与“不及”中的不合理因素,兼容两极中的合理因素形成决策。
“中”是过与不及的联结点和分界点,“中”既有过的因素,又有不及的因素,正因如此,中即不是过,也不是不及,而是过与不及的否定之否定。
无过与不及的决策思想并不导致决策虚无,或走向唯一决策,而是避免过与不及,做出合理决策。
3.“执两用中”的思维方法是领导者正确决策的重要方法
“执两用中”是中庸之道在具体解决问题时重要的思维方法。
决策者在决策时,往往面临多种选择,如何进行正确的选择?
“执两用中”。
走中间道路是十分重要的方法之一。
就是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把握两端,剔出过分的和保守的决策,采用“不偏不倚”的中间决策。
当然,走中间道路并不是机械的、一加一除以二的折中选择,也不是无奈的取其一点,而是经过反复权衡,充分比较之后,做出主动合理的决策。
《三国志》载:
刘备驻西川葭荫关,因讨张鲁向刘璋索要军民钱粮未果而怒。
庞统曰:
“某有三条计策,原主公自择而行:
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一举便定,此为上计。
……先取琣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
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
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久矣。
”玄德曰:
“军师上计太促,下计太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
”这个故事中,刘备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以后的事实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他的正确决策是其“执两用中”思维方式的结果。
仅从效果上看,庞统的上计最省事,但是,与刘备一贯奉行的以仁义取天下的基本思想相悖(三国时,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得天时,孙权据江东之险得地利,刘备以仁义布天下得人和),直接夺同宗刘璋基业,在政治上显然对刘备不利。
故刘备说“上计太促”。
然而,下计又与刘备的战略目标相违,故刘备认为太缓。
其采用“不迟不疾”的中计,充分体现了走“中间路线”的中庸决策思想,值得玩味。
4.“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决策胸怀
“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中庸”思想的基本表现形式。
这句名言所表述的恰恰也是“中庸”的基本思想,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一句话却包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
作为企业经营者来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就是间接地把握“中庸”思想。
经营者只有在大量的实践积累中,总结并感悟“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决策胸怀,才能得到真正的体会。
三、兵家思想对非确定性决策的影响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这部充溢着智慧神光的兵学圣典,已被视为企业最优秀的教科书,探寻这部圣典中的精髓思想,将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极为宝贵的借鉴。
《孙子兵法》中“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因敌变化而制胜,因形而措胜于众;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不失敌之败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使人无识,使人不得虑;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的警句是其关于决策的集中论述。
在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仅对《孙子兵法》中的“出奇制胜”思想及其对非确定性决策的影响做一个简单的呈现。
“出奇制胜”是决策臻于成功境界的首要推力
要想在商战获胜,除了凭借团体的总体经济实力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靠决策的出奇制胜。
“奇”指的是方案、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独特新颖。
而竞争对手又预想不及,“奇”还包括不与对手正面较量,攻其薄弱无备之短处,避其有实力有备的长处,所谓以己之长攻人之短。
而将“奇”放在一般的概率中考量,“奇”则是所谓的小概率事件。
也就是说,出奇所以制胜,在于对手对概率判断的失误或是对小概率的忽视。
而决策者选择小概率事件的决策,一者可以说是冒险,二者则可以说是决策者对于小概率或是自身潜力的自信。
《孙子·势篇》说:
“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曹操注曰:
“全国军队之多,要使一旦受到敌军进攻而不至战败,那是由于‘奇’、‘正’战术运用得巧妙。
”“凡用兵作战,都是先从正面与敌交战,然后出奇兵战胜敌人。
”孙子主张,以奇取胜的谋略完全适合于当今的市场竞争。
奇谋是一般经营者料想不到的,可以较容易地占领市场得到顾客,它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一个市场竞争中无敌手的局面。
因此,奇谋也必须是抢先一步,硕果先摘,先占市场。
“奇”也意味着“创新”,“异想天开”,用“奇”的方案、产品、销售方法、售后服务等吸引顾客,争取在商战中获胜。
1981年,任南非萨默堡国立房屋建筑互助协会经理董事汉德诺克·史洛伊
特说,依我个人之见,若想达到企业的首要目标,必须依循六条,其中有一条的特质就是指“创新的冲动”。
有远见卓识、有胆量、有气魄的领导者,应当敢于接受新信息,敢于超出世俗之见,敢于“异想天开”。
历史上,许多卓越的军事指挥家,都是敢于大胆利用一般人所不敢尝试的信息。
1942年10月,巴顿率领4万多名美军,在100多艘战舰护送下,准备到法属摩洛哥登陆。
根据信息得知有较大风浪,于是他让部属根据本舰队的航行能力测算能否在这样的风浪中航行,经过预测得出风浪不会对舰队造成危险的结论,于是他下达命令:
冒风浪行驶。
结果在敌人丝毫没预料到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
同样的信息,在他人眼中是风险,在巴顿那里却变成了保险系数。
这就是敢于利用常人不敢利用的风险信息获得的大利益。
相反,有的领导因不敢去“冒险”和“异想天开”,使许多有价值的信息白白丧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富勒和利德尔·哈特科学地预测到:
坦克将由传统的伴随步兵战斗,变为像骑兵那样独立地执行任务。
法国和苏联当时都获得了这一信息,但却不相信坦克能独立战斗,对这一重大的新信息未进行认真的预测和利用。
结果德国却敏锐、大胆地利用了这一信息。
在德国坦克集团面前,法国和苏联都吃尽了苦头。
1980年美国福特汽车厂总裁菲利浦·凯德威说:
“事实上,风险与绩效通常是并存的。
探索、实验、冒险和创新都隐含着风险,但它们正是人类发展臻于成功境界的首要推动力。
”整个社会体系也是如此,为求进步,它们必须勇于尝试,承担风险。
因此有胆量有卓见有气魄的领导者,应当敢于接受新信息,敢于超越世俗之见,敢于“出奇制胜”。
四、道家思想对非确定性决策的影响
《逍遥游》
把主张消极厌世、超脱无为的道家思想引入决策,或许有些格格不入。
但认真玩味道家思想,却可以从中提取殊为经典的决策哲学。
现谨从《逍遥游》一文中,浅谈一下自己的所得。
1.“大鹏展翼”是领导者决策所必须具备的领袖精神
首先,“大鹏”的形象是一个伟岸强大的形象,“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振翅高飞时,“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宇宙间似乎再也没有可与它的强大相匹敌的形象。
其次,“大鹏”有着远大的理想,对自由、光明有着执著的追求,它不愿意沉湎于“北冥”,不愿因循守旧,而是敢于否定自己,使自己进行涅槃,果断地化成了横空出世的“大鹏”,并在变化中求得了新生。
第三,“大鹏”具有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意志。
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汹涌的波涛没有能吞没它的翅膀,腾飞时“背负青天,莫之夭阏者”。
它对蜩与学鸠等鼠目寸光、心胸狭窄之辈给予了极大地蔑视,一往无前地飞向天地的“南冥”。
第四,“大鹏”之所以能万里南征,凭借的是扶摇而上的九万里长风,“风之集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可见,“大鹏”并不因为自身的伟岸强大而鄙视一切,而是凭借长天劲风而展翅远征。
因此“大鹏”的形象塑造是庄子对中国文学的一个了不起的贡献,激荡着多少志士仁人和诗人墨客的心灵,并使他们创造出一个刚强伟岸、桀骜不驯、敢于挣脱羁绊、追求自由的鲜活形象。
如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高适的“并负垂天翼,俱乘破浪风。
耽耽天府间,偃仰谁敢问”"陆游的“大鹏一举九万里,下视海内徒营营”等。
2.“无法之法”是道家思想之于决策应变的最高境界
市场竞争的方法之多是现在任何一个企业家一生之中也无法学完的,要恰如其分地加以应用就更难了。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验,遇到问题所搬用的方法屡试屡败。
原因在于任何一种方法的应用都有其相应的条件。
关于方法的应用问题,孙子说得好: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因此,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固定的程式。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随机性就决定了解决这类事物问题方法的不确定性,这就是“无法之法”的思想,可以看作道家思想之于决策应变的最高境界。
对于这种方法的得来,来自于企业家长期的经营实践和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这样在新问题、突发事件出现后,来自企业家头脑中的方法“黑箱”就会产生相应的“直觉反映”和方法来。
这正象周恩来总理所说的那样“长期积累,偶然得知。
”
五、历史思维对非确定性决策的影响
关于历史思维对于决策的影响,这里就不在多论。
但个人认为,历史的思维和历史的胸怀将赐予企业家一笔运筹帷幄、驰骋商界的宝贵财富。
以下权且以他人的观点自此妆点门庭。
彰往而察来,显微而阐幽。
——周易
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在历史中汲取养分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只有通晓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才能把握中国的未来。
——毛泽东
欲知大道,必先治史。
——龚自珍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正得失,
——唐太宗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参考文献
1.王云.中庸思想对企业经营者思维的重要影响.经济师.2000
(2).
2.常建坤.孔子中庸思维方式的管理学意蕴探析.经济问题,2000(10).
3.黄凤兰.论经济决策的中庸法则.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
(2).
4.龚启耀.论孔子中庸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6):
12.
5.王立新.企业非确定型决策与中庸.渝州大学学报,2002(10):
19-5.
6.方为.儒家思想中的管理意义思考.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2
(1):
17-1.
7.葛龙华、张成群.中庸思想在领导决策中的作用.领导科学,1996:
09.
8.王泽民.论孙子兵法的管理价值.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3:
05.
9.刘正平.出奇制胜与不战而胜.孙子兵法与商战谋略,2002(4).
10.谢正强.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与特色.求索,2003(4).
后记
本文中所举的仅仅是整个文化层面对于管理者思维方式的渗透与影响的极小部分,而且拆开来论述,未免使得其内涵多有失缺。
本人一直认为,文化的综合性,融贯性,使得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哲学性的。
所以,它是一种博览群书,贯通古今,集各家之长的思维培养,而后才可以达到所谓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无知”境界。
在这里,我是极其重视对企业家性格的选择的。
所谓的“文化性格”,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性格,它应该具备更加成熟而理想、勇敢而睿智的思维方式。
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化”的层面,而没有成为企业家性格的一部分或者是企业家重视和珍惜的一部分,那么,我们所有的文化努力都将成为空谈。
文化可以通过学历教育和读书而获得,文化性格则是这种所得之外的东西,但是,我们必须说,对于企业,文化性格比文化更为重要,一如学识和能力比书本知识更为重要。
2005年10月10日星期一胡文君于南开园
附件:
“精神管理”的皮毛
写完后记,其实已基本将自己的观点陈述清楚。
因为“精神管理”是本文全部论述的理论基础,所以在最后简单介绍一下所谓的“精神管理”。
有人认为精神管理是宗教,有人认为这是蛊惑人心,我却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性格 确定性 决策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