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各部位名称及体表标志12页word.docx
- 文档编号:30355280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932.34KB
人体各部位名称及体表标志12页word.docx
《人体各部位名称及体表标志12页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各部位名称及体表标志12页word.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各部位名称及体表标志12页word
人体各部位名称及体表标志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一、人体各部位名称(如图2—1)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人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动功能的整体。
不同的部位,有着不同的名称。
头颈部的名称:
头、颈;躯干部的名称:
胸、背、脊椎;上肢部的名称:
肩、上臂、前臂、手;下肢部的名称:
臀、大腿、小腿、足。
1、人体常用方位的术语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人体各部位及其结构的位置变化,规定以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脚跟靠拢,足尖向前,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为人体标准解剖姿势,并以上述姿势为依据,定出一些常用人体方位的术语。
上——接近头部称为上;
下——接近足底称为下;
前——接近腹侧的称为前;
后——接近背侧的称为后;
内侧——接近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内侧;
外侧——远离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外侧;
近侧——接近肢体根部的称为近侧;
远侧——远离肢体恨部的称为远侧;
尺侧——前臂的内侧称为尺侧;
桡侧——前臂的外侧称为桡侧;
胫侧——小腿的内侧称为胫侧;
腓侧——小腿的外侧称为腓侧;
浅——接近皮肤表面的称为浅;
深——远离皮肤表面的称为深。
2、人体的切面
(1)、矢状面 沿人体的前后径与水平面垂直所作的切面叫矢状面。
当矢状面位于正中而将人体分为左右两半,该切面称为正中矢状面。
(2)、水平面(横切面) 与地面平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所作的切面叫水平面。
(3)、额状面(冠状面) 沿人体的左右径,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所作的切面叫额状面。
二、体表标志(如图2—2)
1、躯干部的体表标志 胸骨:
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肋骨:
第二到第十二肋骨、第一到第十肋软骨。
椎骨:
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
2、上肢部的体表标志 肩胛骨:
肩峰、肩胛冈、肩胛下角。
锁骨:
全长。
肱骨:
肱骨内上髁、外上髁。
尺骨:
鹰嘴、尺骨头、茎突。
桡骨:
桡骨头、茎突。
手骨:
腕骨、掌骨和指骨的背面。
3、下肢部的体表标志 髂骨:
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耻骨联合、生骨结节。
股骨:
大转子。
膑骨:
前面。
胫骨:
胫骨前缘。
腓骨:
腓骨头和外踝。
足骨:
跗骨、跖骨、趾骨。
三、骨的构造(如图2—3)
成人的骨骼共有206块,组成人体的支架。
根据骨的形态不同,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骨主要由骨质构成,外面包着骨膜,内部藏着骨髓。
1、骨质 骨质是骨的主要部分。
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坚硬,位于骨的表面;骨松质位于骨的深部。
2、骨膜 骨膜是位于骨表面(关节面除外)紧贴骨密质的薄层结缔组织膜。
它富有神经、血管和造血细胞,故骨膜对骨质的营养和骨折的修复赳看里妥作用。
3、骨髓 骨髓充满在骨松质的网眼中和骨髓腔内。
胎儿、新生儿骨髓是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变成黄骨髓,没有造血功能。
长骨的骨松质内或扁骨的骨髓都是红骨髓,始终保持着造血功能。
四、颅 骨
(1)、脑颅骨 由8块骨构成,围成的腔叫颅腔,脑位于腔中。
脑颅骨分别是额骨1块,位于颅前,可分额鳞、眶部及鼻部;顶骨2块,位于额、枕骨之间;枕骨1块,位于颅后;蝶骨1块,位于颅底中部,居枕骨前,因形似蝴蝶而得名,该骨分蝶骨体、大翼、小翼和翼突;颞骨2块,左右各一,位于蝶骨、顶骨、枕骨之间,构成颅底和颅腔的侧壁,颞骨分为鳞部、乳突部、岩部、鼓部;筛骨1块,位于额骨的前下和颅底的前部,夹在两眼眼眶之间,分为筛板、垂直板及筛骨迷路。
(2)、面颅骨 由15块骨构成,形成了眶腔、鼻腔、口腔等面部轮廓。
面颅骨分别是犁骨1块,位于两鼻腔之间,为构成鼻中隔下部、后部的扁平薄骨板;下颌骨1块,其关节与脑颅的颞骨相连,它是颅骨中除舌骨以外唯一能够活动的骨,是面颅中最大的骨;舌骨1块,位于颈前,在下颌骨和甲状软骨之间,通过韧带和颞骨茎突相连,分为舌骨体、大角、小角;上颌骨2块,分为上颌体、额突、颧突、腭突、牙槽突,构成了口磕上壁、眶下壁、鼻腔的外侧壁;鼻骨2块,位于左右上颌骨、额突之间,为鼻腔上壁的一部分;泪骨2块,薄而脆,似指甲大小,前接上颌骨额突,后连筛骨
1.颅骨 由23块骨组成。
颅骨以眶上缘至外耳门下缘的连线为界,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为脑颅,下部为面颅(如图2—4)。
迷路的眶面,位于两眶内侧壁的前部;颧骨2块,在额骨与上颌骨之间,位于眶的外下方,颞突与颞骨颧突连结而成颧弓,是面颊的骨性突起;下鼻甲2块,附在上颌体的鼻面,为卷曲的薄骨板;腭骨2块,位于上颌骨腭突的蝶骨翼突之间,构成鼻腔的外侧壁的一部分和硬腭的后一部分。
五、躯干骨
2、躯干骨 躯干骨是由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构成的。
(1)、椎骨 根据不同的部位而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骶骨)和尾椎(尾骨)。
1)、椎骨的构造 椎骨有椎体和椎弓两部分。
椎体在前,椎弓在后,二者围成椎孔。
各椎孔相连成的管腔叫椎管,内藏有脊髓。
椎弓有7个突起:
后面的叫棘突,两侧的两个突叫横突,上和下的两对突起叫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
2)、椎骨的特征
①、第三至第六颈椎的横突上有横突孔。
棘突有分叉(如图2—5)。
第七颈椎的棘突较长,颈后部可以摸到。
第一颈椎上没有椎体和棘突。
该椎又叫寰椎。
第二颈椎体上有一个齿突,又叫枢椎(如图2—6)。
②、胸椎棘突细长,尖向后下,椎体两侧和横突有关节面(如图2—7)。
⑧、腰椎椎体最大,棘突呈板状(如图2—8)。
④、骶椎(骶骨) 成年人骶椎愈合为一块骶骨,似三角形。
前面光滑而凹陷,后面粗糙隆凸,骶骨外侧缘上面有形似耳朵的耳状面(如图2—9)。
⑤、尾椎 (尾骨)成年人尾椎愈合为一块三角形的实性尾骨(如图2—9)。
(2)胸骨 由胸骨柄、胸骨体、剑突三部分组成。
胸骨柄上缘有一浅而宽的颈静脉切迹,两侧有锁骨切迹(锁切迹),胸骨和胸骨体两侧各有7个切迹(如图2—10)。
(3)肋骨 共有12对。
肋分前后端和体三部分。
后端包括肋头、肋颈和肋结节等。
肋的前端借助软骨和胸骨相连,后端与相应的胸椎构成关节(如图2—11)。
六、四肢骨
3、四肢骨 由上肢骨和下肢骨构成。
(1)、上肢骨 由肩带骨和游离上肢骨组成。
A、肩带骨 由锁骨和肩胛骨组成。
①、锁骨 位于颈根皮下,全长均可触及。
水平位,内端粗大,与胸骨柄相关节;外端扁平,与肩胛骨相关节(如图2—12)。
②、肩胛骨 肩胛骨前面凹陷,叫肩胛下窝,后面隆起,叫肩胛冈,并分成冈上窝与冈下窝。
肩胛冈外端的增高与膨大部分叫肩峰,锁骨与其相连。
外侧角有一浅凹叫关节孟,与肱骨头构成关节。
关节盂的内侧上有一指状突起叫喙突(如图2—13)。
B、游离上肢骨
①、肱骨 是典型的长骨。
肱骨上端的膨大叫肱骨头。
肱骨头前方粗糙的突起叫小结节;外方的突起叫大结节。
肱骨体外侧粗糙的隆起叫三角肌粗隆。
肱骨远端后面的窝叫鹰嘴窝;前面内侧窝叫冠突窝,外侧的窝叫桡窝。
冠突窝下方的突起叫肱骨滑车,桡窝下方圆形的突起叫肱骨小头,两者均有关节面。
在肱骨远侧端的内侧的突起叫内上髁;外侧的突起叫外上髁(如图2—14)。
②、尺骨 位于前臂内侧。
上端前有冠突(喙突),后有鹰嘴。
两者之间的深凹叫滑车切迹(或叫半月切迹)。
冠突的外侧,有一凹陷的关节面,叫桡切迹。
冠突的下方有一粗糙面,叫尺骨粗隆。
尺骨干上有一个锐利的外侧缘叫骨间缘。
尺骨远端呈圆盘状,叫尺骨头。
内侧小突起叫尺骨茎突(如图2—15)。
③、桡骨 位于前臂的外侧。
上端呈圆盘状,叫桡骨头。
头的周围有环状关节面,头的上面有凹陷关节面,叫桡骨头关节凹。
头的内侧下方有桡骨粗隆。
桡骨体有一个锐利缘叫骨间缘。
下端肥大,外侧有一向下的突起叫桡骨茎突;内侧有尺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如图2—15)。
④、手骨 手骨由8块腕骨、5块掌骨、14块指骨组成(如图2—16)。
腕骨 为小而不规则的短骨。
其名称多标志各自的形状。
分上下两排排列。
上排从外向内为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下排从外向内有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掌骨 每一块掌骨没有特殊的名称,由拇指向小指方向分别冠以第一、二、三、四、五掌骨。
掌骨近侧为底,中间为体,远侧为头。
第一掌骨底呈鞍形为鞍状关节面;其余的是平面关节面。
(2)、下肢骨 由下肢带骨和游离下肢骨组成。
1)、下肢带骨主要由髋骨组成。
每侧髋骨均由位于上方的髂骨,后方的一块坐骨,前下方的耻骨组成。
①、髂骨 位于髋骨上外。
骨的上部宽而扁薄,叫髂骨翼。
翼上缘变厚,叫髂嵴。
髂嵴前方突起部叫髂前上棘,下方突起部叫髂前下棘。
髂骨内面的凹陷叫髂窝,髂窝后部的两个粗糙面分别称耳状面和髂粗隆。
髂骨内面稍显弯曲的部分叫弓状线(如图2—17)。
②、耻骨 是髋骨的前下部分。
有上支、下支和体三部分。
上支接近弯曲处上缘的突起部分叫耻骨结节。
上下支弯曲处内面较粗糙部分为耻骨联合面。
它与对侧的耻骨联合面连接起来,构成耻骨联合。
③、坐骨 是髋骨的后下部分。
分坐骨体、坐骨支两部分。
其相接的外面,有一粗糙结节叫坐骨结节。
④、髋臼 由髂、耻、坐三骨的骨体构成,深陷呈环状的窝。
⑤、闭孔 由坐骨与耻骨围成的卵圆形大孔。
⑥、骨盆 由前外侧的两块髋骨和后方的骶尾骨构成。
2)、游离下肢骨
①、股骨 是人体骨胳中最大的长骨。
分为上下端和中间的骨体(如图2—18)。
上端似球形叫股骨头,头下方较细的部分叫股骨颈。
骨体上方较大隆起叫大转子,在大转子后下方的小突起叫小转子。
股骨后面在骨的长轴上有一条股骨粗线。
股骨下端膨大,其后面的两个隆起,分别叫内、外侧髁。
髁间的凹陷叫髁间窝。
两髁上各有一隆起,分别叫内、外上髁。
②、髌骨 是人体内最大的籽骨。
位于股四头肌腱内。
在皮下可以触及(如图2—19)。
③、胫骨 是小腿内侧的粗大长骨。
其上端膨大,由内、外侧髁组成。
两髁的上面是光滑、稍凹的关节面,两关节面之间有一小突起叫髁间隆起。
胫骨上端前面有一大的突起叫胫骨粗隆。
胫骨下端的下面有一胫骨下关节面,其外侧有一三角形凹陷面叫腓切迹。
胫骨下端内侧有二突起叫内踝(如图2—20)。
④、腓骨 位于胫骨的外侧。
上端膨大叫腓骨头。
下端较长,超过胫骨部分叫外踝(如图2—20)。
⑤、足骨 分跗骨脯趾骨(如图2—21)。
跗骨 共7块。
分别是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和楔骨。
跗骨位于足的后半部。
跖骨 共5块。
近端与跗骨相关节,远端与趾骨相关节。
趾骨 共14块。
躅趾有两节趾骨,其余均有3节趾骨。
七、关节结构
关节结构包括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两部分。
1、基本构造 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1)、关节面 多有一凸一回两个关节面,由光滑的关节软骨构成。
(2)、关节囊 附着于关节面周缘及附近骨上,密封关节腔。
分为两层,外层为纤维层,厚而坚韧,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内层为滑膜层,薄而柔润,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有的滑膜层形成滑膜皱襞,起到补充关节空隙和分泌润滑液的作用;有的向外膨出成为滑液囊。
(3)、关节腔 由关节囊和关节面所围成的腔隙叫关节腔。
腔内有滑液。
腔内压力为负压,对稳定关节起着重要作用。
2、辅助结构有关节盘(或称关节内软骨垫)、关节盂缘、滑膜皱襞和关节韧带等。
(1)、关节盘 由纤维软骨构成,常似圆盘状或半月状。
中间薄周边厚,位于两关节之间,周缘与关节囊愈合,具有减轻冲撞和震动的作用。
(2)、关节盂缘 是附着在关节窝周围的纤维软骨环。
有增大关节面、加深关节窝,使关节更加稳固的作用,肩、髋关节均有之。
(3)、滑膜皱襞 起着补充关节空隙和分泌润滑液的作用。
(4)、关节韧带 分布在关节周围或关节内。
具有连结两关节骨,限制关节运动的作用(如图2—22)。
八、各部位关节结构
1、下颌关节 下颌关节是由颞骨的下颌窝与下颌骨下颌头构成,关节内有关节盘。
下颌关节为联合关节,必须同时活动,完成张口、闭口、前伸、后缩及向侧方运动等。
由于下颌关节囊的前壁较松,缺乏韧带加强,在过大张口时,下颌头滑到下颌窝前部而不甚稳定,故易发生下颌骨向前脱位。
2、肩关节 肩关节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
肩关节囊附着在关节盂缘和肱骨解剖颈上,’极为松弛,可使两关节面分离达2.5厘米。
关节囊上有喙肱韧带,.前有盂肱韧带加强。
整个肩关节的上前方有喙突,正上方有肩峰和喙肩韧带保护(如图2—23,图2—24)。
3、肘关节肘关节是一个复合关节,由三个关节共在同一关节囊而构成。
(1)、肱尺关节 是肘关节的主关节,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
(2)、肱桡关节 由肱骨小头与桡骨的关节凹构成。
(3)、桡尺近侧关节 由桡骨环状关节面和尺骨上端的桡切迹构成(如图2—25)。
伸肘时,前臂与上臂不在一条直线上,两者之间形成一开向外侧的角度,这个角叫提携角(男性约165度,女性约135度)。
当处理肱骨下段骨折时,要注意恢复提携角(如图2—26)。
另外,伸肘时鹰嘴的尖端和肱骨内、外上髁三点成一直线;肘屈90度时,三点则变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即鹰嘴朝下,内、外髁在上。
这三点关系的改变有利于鉴别肘部骨折的部位;如鹰嘴骨骨折或肘关节脱位时,三点的关系变为异常;如三点关系正常,可以排除肘关节骨折,而应考虑肱骨髁上骨折。
4、手关节 手关节由桡腕关节和腕骨间关节构成。
(1)、桡腕关节 由桡骨腕关节面和尺骨下端关节盘的下面构成关节窝;舟骨、月骨和三角骨互以骨间韧带相连构成关节头。
关节囊宽阔松弛,囊外有韧带增强。
(2)、腕骨间关节 由近侧列腕骨的远侧面与远侧列腕骨的近侧面构成。
5、腕掌关节 腕掌关节由远侧列4块腕骨与5块掌骨底的关节面构成。
关节活动范围很小。
拇指腕掌关节由大多角骨和第一掌骨构成,能做屈、伸、内收、外展及对掌运动。
6、掌指关节 掌指关节由5块掌骨和第一节指骨底构成。
7、指关节 指关节由各节指骨连结而成(如图_2—27)。
8、骶髂关节 骶髂关节由骶骨耳状面和髂骨耳状面构成。
有关节囊,但很小,囊壁很紧张。
关节前面有骶髂前韧带;后面有骶髂后短韧带和骶髂后长韧带;后上方有连结髂骨、骶骨粗隆的骶髂骨间韧带。
骶髂关节有轻微活动,妇女比男子活动稍大。
9、髋关节 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
髋臼很深,它与髋臼盂缘和横韧带一起将股骨头包起来。
关节囊很坚韧,不但包绕关节,还包绕股骨颈。
关节囊前为髂股韧带,限铜髋关节过伸;前下方为耻骨囊韧带,限制大腿外展;后面为坐骨囊韧带,限制大腿的内收(如图2—28)。
10、膝关节 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一个关节。
由股骨下端的关节面、胫骨上端的关节面和髌骨关节面构成(如图2—29)。
滑膜腔被两条交叉韧带分割。
前、后两条交叉韧带有防止胫骨前、后移动的作用。
膝关节有月牙状的关节盘叫半月板,其内侧大,外侧小,该板有润滑、缓冲和保护关节面的作用(如图2—30)。
膝关节囊坚韧,前、后有肌肉、肌腱、韧带保护。
关节囊的前壁有髌骨和髌韧带;两侧有胫、腓侧副韧带;后方有胭斜韧带加强。
11、踝关节 踝关节由胫骨下端及内踝、腓骨外踝与距骨构成。
关节囊有韧带加强。
内侧韧带(三角韧带)从内侧将内踝、足舟骨、距骨和跟骨连接起来;外侧有距腓前、后韧带
九、肌肉的构造
肌组织的肌细胞呈细丝状,称为肌纤维,其特征是能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使肌纤维缩短,产生收缩,以保证机体的各种运动。
肌肉组织按其形态与功能,可分为平滑肌、骨骼肌与心肌。
结构特征:
肌细胞呈长圆柱形或梭形,一般称为肌纤维,肌细胞之间排列紧密,细胞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和神经纤维。
当肌肉损伤时,可引起出血及神经损伤
肌组织的分类如下:
骨骼肌(分布在骨骼上)
肌组织 心肌(分布在心脏)
平滑肌(分布在内脏和血管壁上)
肌肉在人体内的分布极其广泛,全身肌肉约有500余块,其重量约占体重40%,而四肢肌肉约占肌肉总重量的80%。
肌组织的基本特征是收缩和放松。
收缩时肌肉缩短,横断面增大,松弛时则相反。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持续兴奋使肌肉经常保持持续性的轻微收缩状态,这种状态叫肌紧张,肌紧张可使身体维持一定的姿势。
实际上,人在静止时,肌肉仍然处于稍微收缩的状态中。
每块肌肉都是由许多肌纤维集合起来组成一个肌束,再由许多小的肌束合并成一个大的肌束,最后由若干个大的肌束合并成整块肌肉。
整块肌肉的外围都由结缔组织薄膜包裹着,称肌外衣,它向肌肉两端的延续部分称为肌腱。
肌肉借肌腱附着于骨膜、筋膜和关节囊的表面。
肌腱没有收缩能力,但有很大的抵抗力。
十、肌肉的辅助结构
1.筋膜 筋膜有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浅筋膜(皮下筋膜)位于皮肤的深面,是含脂肪成分的一层疏松结缔组织,通常所说的筋膜(或固有筋膜)位于浅筋膜的深层。
深筋膜在四肢最发达,包被在每块肌肉的周围,并深入各群肌肉之间,形成肌间隔,最后连于骨膜上。
筋膜的作用是分隔肌群中的肌肉,使深层肌肉在工作时具有同等的工作条件。
在病理情况下,筋膜能够限制炎症的扩散。
2.腱鞘 腱鞘是由两层结缔组织构成的长管,套在肌腱上,两层膜之间有滑液,运动时可减少肌腱和骨之间的摩擦。
十一、肌肉分类
1.按形状分类 以肌肉的外形轮廓可分为长肌、短肌、轮匝肌和阔肌。
2.按肌头数目分类 有二头肌、三头肌、四头肌等。
每个头各有一个起点,由两个头合成一个肌腹,为二头肌,其余依此类推。
十二、肌肉的物理特性
1.伸展性与弹性 肌肉受外力时长度增加,这种特性叫伸展性。
当外力解除后,肌肉恢复原来的长度,称为肌肉的弹性。
2.黏滞性 肌肉收缩时,肌纤维之间摩擦产生阻力,是由于肌肉的黏滞性引起的。
气候寒冷时,肌肉的黏滞性增大。
所以在各项运动前要做准备活动,使体温升高,以减小肌肉的黏滞性。
1、斜方肌 位于背部和项部的皮下,一侧呈三角形,两侧相合呈斜方形,肌纤维分上、中、下三部分。
(1)、起点 枕外粗隆项韧带,第七颈椎棘突,全部胸椎棘突。
(2)、止点 肩胛冈,肩峰,锁骨外1/3处。
(3、)机能 近固定:
上行纤维使肩胛骨上提,上回旋后缩;横行纤维使肩胛骨后缩;下行纤维使肩胛骨下降和上回旋。
远固定:
一侧收缩,使头和颈向同侧屈和回旋;两侧收缩,使头和脊柱伸直。
2、菱形肌 位于斜方肌深层,呈菱形。
(1)、起点 下位两个颈椎和上位四个胸椎的棘突。
(2)、止点 肩胛骨内侧缘。
(3)、机能 近:
使肩胛骨下回旋,上提和后缩。
远:
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椎伸直。
3.肩胛提肌 位于斜方肌深层,细而长。
(1)起点 上位四个颈椎横突。
(2)止点 肩胛骨的内侧缘(内侧角至肩胛冈之间)。
(3)机能 近:
使肩胛骨上提。
远:
一侧收缩使颈和头向同侧倾斜和回旋;两侧同时收缩,使颈伸直。
4.前锯肌 位于胸廓的外侧,上部为胸大肌和胸小肌所遮盖,是块扁肌。
(1)起点 以8~9个肌齿起于上位8~9个肋骨的外侧面。
(2)止点 肩胛骨的内侧缘和下角的前面。
(3)功能 近:
使肩胛骨前伸,上回旋。
5.胸小肌 位于胸廓上部的前外侧,胸大肌深面;
(1)起点 起于第3~5肋的前面。
(2)止点 肩胛骨的喙突。
(3)功能 近:
使肩胛骨前伸和下回旋。
远:
上提肋,辅助吸气:
6.三角肌 呈三角形,遮盖肩关节。
(1)起点 锁骨外端、肩胛骨肩峰、肩胛冈。
(2)止点 肱骨三角肌粗隆(如图2—32)。
(3)功能 前部:
使上臂屈和旋内。
中部:
使上臂外展。
后部:
使上臂伸和旋外。
三部同时收缩使上臂外展。
7.胸大肌 广阔而厚,覆盖胸廓前面的大部分。
(1)起点 锁骨内侧半,1~6肋软骨和胸骨前面腹直肌鞘前臂(如图2—32)。
(2)止点 肱骨大结节嵴。
(3)功能 近:
使上臂屈,内收和内旋。
远:
拉躯干向臂侧。
提肋,辅助吸气。
8、喙肱肌 细长,在肱二头肌内侧及深面。
(1)、起点 肩胛骨喙突。
(2)、止点 肱骨内侧中部(与三角肌止点相对)。
(3)、功能 使上臂屈和内收。
9、肱二头肌 有长短二头,位于上臂前面,呈梭形。
(1)、起点 长头:
肩胛骨盂上粗隆。
短头:
肩胛骨喙突。
(2)、止点 桡骨粗隆,前臂筋膜。
(3)、功能 近:
使上臂屈,前臂屈和旋外。
远:
使前臂向上臂靠拢。
10.背阔肌 背阔肌是全身中最宽大的肌肉,分布在背的下半部及胸侧部,部分被斜方肌所遮盖。
(1)起点 第七胸椎至骶骨所有椎骨的棘突,髂嵴后1/3处,
第十至第十二肋。
(2)止点 肱骨小结节嵴。
(3)功能 近:
使上臂伸,旋内与内收。
远:
拉躯干向臂侧,使肋上提,辅助吸气。
11.大圆肌 紧贴背阔肌的上方。
(1)起点 肩胛骨下角的背面。
(2)止点 肱骨小结节嵴。
(3)功能 使上臂伸,旋内与内收。
12.小圆肌 在冈下肌的下方。
(1)起点 肩胛骨外侧缘。
(2)止点 肱骨大结节。
(3)功能 使上臂伸,内收与旋外。
13.冈下肌 在小圆肌上方,肩胛骨的背面。
(1)起点 冈下窝。
(2)止点 肱骨大结节。
(3)功能 使上臂伸,内收与旋外。
14.冈上肌 呈圆椎形,位于肩胛骨的冈上窝内,为斜方肌所遮盖。
(1)起点 冈上窝。
(2)止点 肱骨大结节。
(3)功能 使上臂外展。
15.肩胛下肌 位于肩胛下窝内。
(1)起点 肩胛下窝。
(2)止点 肱骨小结节。
(3)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体 各部位 名称 体表 标志 12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