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沙完小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应用研究总报告.docx
- 文档编号:30346997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56.64KB
中沙完小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应用研究总报告.docx
《中沙完小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应用研究总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沙完小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应用研究总报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沙完小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应用研究总报告
中沙完小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应用研究课题
研究报告
中沙完小数学课题组撰写:
王群芳
一、研究背景:
打开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里面有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一个个憨态可爱的小动物,主题图以鲜艳的色彩、生动的情境引起了小学生的注意与喜爱,使他们喜欢看数学书本,喜欢上数学课。
通过查阅资料,从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何建新教授的《主题图及其应用》了解到,主题图(TopicMaps)的概念最初是由W3C提出的,并由国际标准组织SGML委员会第三工作小组的研究人员开发,用来实现索引和辞典构建过程的形式化。
在这篇文章里,他是这样描述“主题图”的。
“主题图是一种用于描述信息资源的知识结构的元数据格式,它可以定位某一知识概念所在的资源位置,也可以表示知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主题就是主题图中的基本构成单元,是现实事物的具体化,它可以是表示任何事物对象的名词,通过主题表述的概念被形式化之后就是标题。
主题图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主题间的关联。
”
主题图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
然而由于“主题图”总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与已有的认知经验,可是一些无关信息也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抑制了学生对新知的学习。
有的老师只是为了使用主题图而用,导致表面看上去课堂非常热闹,却使得课堂上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才能切入学习的正题。
使得好多数学课成为了说话课,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内容,而且这些主题图根本调动不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发不了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得主题图失去了其应有的数学价值,课堂也失去了应有的数学味。
对于主题图的使用,要做到收放自如、张驰有度、科学引导,教师必须对主题图的丰富内涵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这就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不同地区的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
地区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及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
这就需要教材的使用者——教师,必须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主题图。
那么,一堂数学课,用主题图能上好,不用,是不是也能上好呢?
这对于教师是一个挑战!
主题图是人教版数学教材的一大的亮点。
关于主题图的运用,相关文章零零碎碎看到过很多,他们的观点是:
一、正确运用主题图,体现主题图的价值;二、创造性的运用主题图,发挥主题图的功能。
然而,观照当下,由于认识的误解和操作的偏差,“主题图”使用误区颇多,主要存在着“弃置不用”、“随意更换”、“本末倒置”、“机械使用”四大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的迷信和盲从,应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对主题图进行有效地处理,从而使“主题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载体。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本课题是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选定的。
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现状和教师课堂教学中主题图使用的现状调查、分析入手,探讨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的应用:
挖掘出主题图丰富的内涵;把握主题图的最佳应用时机;掌握主题图的应用方法。
1、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各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点、能力、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使教师掌握高效应用主题图进行情境教学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2、通过研究,深入挖掘新教材主题图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渗透着的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会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主题图,学会等待学生去发现知识。
充分发挥主题图的功能价值,赋予主题图灵魂,让主题图真正“活”起来,活在我们的教学中,活在老师和孩子们的心中。
3、通过研究,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习,使学生能独创性地学习。
能和集体成员相互协作、相互尊重,对所学习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创造性地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
二、研究构想:
1、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在这个建构活动中,情境对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主题图总是一个情境的再现。
主题图中的情境是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是数学的发现与运用的载体。
(2)、从心理学观点来看,儿童认识事物是从感知开始的,然后形成表象,由表象逐步发展到抽象。
主题图的情境是否引入课堂,与儿童的学习态度呈显著相关性。
主题图来源于现实世界,贴近学生的生活。
课堂中引入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明确学习数学的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熟悉的带有现实事件的环境作用下,儿童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对象中去,促使他们以更高的情绪自主学习。
(3)、《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中指出:
“数学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实中寻找学生学习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让他们在主题图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探究、合作交流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学习的方法、乐趣。
(4)、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主张“现实的数学”,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他从数学教育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数学现实”、“数学化”、“再创造”等数学教学原则。
所谓“数学现实”乃是人们用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总体,其中既含有客观世界的现实情况,也包括学生个人用自己的数学水平观察这些事物所获得的认识。
“数学化”指人们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种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组织的一个过程。
“再创造”是指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系统化,每个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这些知识。
2、研究目标:
本实验是为了更加深入研究主题图在教学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旨在通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研究如何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训练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师生的信息素养,使得教学方式有进一步的改善,学生和教师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有充分的发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试图达到以下目标:
(1)、改变以往的缺乏生活应用意识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建立目标明确,操作有效的情境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开辟一条新的数学课堂教学途径,并促进数学教育。
(2)、结合主题图,进行思想教育。
比如爱劳动、保护树木、美化生活等等。
(3)、在富有创意的主题图文化的氛围中,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主题图,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进行数学交流。
(4)、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进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意识。
3、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是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选定的。
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现状和教师课堂教学中主题图使用的现状调查、分析入手,探讨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的应用:
挖掘出主题图丰富的内涵;把握主题图的最佳应用时机;掌握主题图的应用方法。
(1)、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各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点、能力、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使教师掌握高效应用主题图进行情境教学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2)、通过研究,深入挖掘新教材主题图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渗透着的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会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主题图,学会等待学生去发现知识。
让主题图资源化、故事化、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人文化,充分发挥主题图的功能价值。
赋予主题图灵魂,让主题图真正“活”起来,活在我们的教学中,活在老师和孩子们的心中。
(3)、通过研究,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习,使学生能独创性地学习。
能和集体成员相互协作、相互尊重,对所学习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创造性地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
采取的措施:
(1)、融入日常教学中,逐步渗透。
(2)、让学生尝试运用主题图进行具体数学问题的分析、数学知识的归纳等活动。
(3)、针对学生的程度不同,采取教师示范——师生共建——学生自主构建的逐层推进方法使学生接受。
(4)、教师进行专业技术方面的专项学习。
(5)、不断在实验过程中改进实验方法并扩大应用领域。
4、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
同时辅之调查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和实验法等研究方法。
即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实际问题,确定突破方向,对实验定性、定量,充分借鉴并利用已有资源丰富素材库及课件内容,加以创新。
此外,还要多方听取意见,进行探索性、验证性的实验,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实验成果。
(1)、主要研究方法
a、实验研究法:
鼓励全体数学教师主动申报参与课题实验,并重点确定培养一批骨干实验教师。
实验工作中具体操作可在课前、课中、课后等阶段对“主题图”的功用及使用方法进行研究和指导,从而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主题图”在教学及教学效果提高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b、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师生运用“主题图”的现状,有目的地进行研究,通过听课、评课、测试、座谈调研等手段,及时了解课题实施过程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结构。
(2)、其它研究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借鉴法。
三、研究过程:
1、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制定了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学校成立了以中心校副校长刘源、刘飞雄为顾问,易本友、罗志超、左志刚为课题负责人,王群芳为课题小组长,胡世泉、熊立群、杨娟、颜永平、熊怒恕、贺斌等老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小组,命名为“中沙完小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应用研究课题小组”。
(由于工作的调动,后期人员有一些变换)接着我们召开了课题组老师的会议,通过自我解剖、自我分析,老师们都认为由于认识的误解和操作的偏差,“主题图”使用误区颇多,主要存在着“弃置不用”、“随意更换”、“本末倒置”、“机械使用”四大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大家作了一些探索,但没有找到好的方法。
现在学校开展课题研究,大家决心要在主体图的应用研究上下功夫,并就如何开展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议,对课题的形成、课题论证及可课题研究反案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
2、组织课题组老师开展专题学习、研讨活动,提高老师们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课题申报成功并在市立项以后,课题组成员坚持召开了每月一次的专题学习、研讨会议,总结前段的研究情况,讨论后面的研究计划。
各教师还把集中学习和个人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并能及时地把学习的内容要点进行摘抄,记录到个人教科研手册中,真正把学习落实到实处。
聘请专家参与课题组的活动,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我们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了由教研室刘力平书记主讲的《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活动,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专题讲座,认真学习了《湘乡市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试行)》、《课题研究工作资料目录》等,了解课题研究的规程及资料准备的要求,并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讨论。
2009年和2010年先后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课题经验交流会,我们的课题组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课题组,组长王群芳在会上作了发言,并听取了专家的指导。
接着又参加了市进修附小《走进生活学数学》课题推广活动以及湘潭市和平学校教学开放日活动;2009年下学期先是听取了教研室专家刘力平书记的指导,接着参加了棋梓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研究解题策略》的成果推广活动。
学习了他们的优秀经验,同时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料,现代教育网络,最大限度的利用教育资源,进一步调查分析、研究探讨,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理论水平、调查水平、实践反思能力、整理成文能力,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研究热情,促研究向纵深发展。
2、按计划开展研究活动,不断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我们按计划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我们课题组主要从主题图的引入和呈现两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出主题图引入方法:
编故事引入、问题情境引入、游戏引入、谈话引入等,引入的时机可分为课前面、课中间、课后面时引入。
认为最有价值的研究是在主题图的加工与创造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静态的主题图以动态的方式呈现,并得到了主题图动态呈现的几种方式:
1、将主题图编成故事的形式呈现。
2、动手操作主题图呈现。
3、多媒体动态演示。
课题组老师以每月围绕一个主题,采取集体备课-上研究课-集体评课-撰写反思、研究论文的过程开展活动。
研究课的具体做法是:
先组内集体备课,然后由一位围绕课题研究主题上一节课,进行实验研究。
课题组成员还要把自已的研究成果在每学期进行的几次“教研活动”中展示出来,供全体教师学习、指导,使大家共同提高。
先后有3位教师上了五堂研讨课。
其中,2008年10月,何彩华老师的上课内容为一年级上册《统计》,研究主题是通过创设“大象过生日”的童话故事形式来演绎主题图情景,用好主题图。
2008年12月,王群芳老师的上课内容为三年级上册《用连乘解决问题》,研究的主题是尊重教材意图的同时,把主题图进行灵活合理的改编,使主题图发挥更大的价值。
2009年4月,何彩华老师的上课内容为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研究主题是将静态的主题图画面还原为动态的场景,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有时更利于学生的知识的构建。
2009年5月,王群芳老师的上课内容为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研究主题是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再动手操作主题图。
2009年9月,熊怒恕老师的上课内容为一年级上册《数一数》,研究主题是注意结合主题图,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通过这一年的课题研究活动,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在中心校组织的期末统一文化检测中,2009年上学期有课题组教师肖佩南任教的一年级数学、肖来阳任教的三年级数学均获得全镇第一名,王群芳任教的三年级数学、颜永平任教的二年级数、胡世泉任教的五年级数学均获得第二名。
2009年下学期,王群芳任教的四年级数学、颜永平任教的三年级数学肖佩南任教的二年级数学均获一等奖。
课题组老师的教研能力不断提高,许多老师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撰写了研究论文,其中罗余音的《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益》获湘乡市一等奖,湘潭市一等奖;左志钢的《走进新课程,感悟新理念》,王群芳的《如何提高主题图教学的有效性》,易本友的《创设情境让数学课更精彩》,熊怒恕的《浅谈小学数学计算中的电教手段》,罗志超的《浅谈电教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获湘乡市二等奖;熊怒恕的《浅谈运用多媒体手段优化小学计算教学》,颜永平的《合理运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获湘乡市三等奖。
参加市教研室举办的评课比赛,王群芳老师获一等奖,熊怒恕老师获三等奖。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在2010年3月,我们还对学生和研究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此次调查活动,对以后的研究工作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路,确定了2010年上学期课题研究的重点是:
探索有效的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应用研究方法。
这学期我们在深入领悟教材练习内容编排意图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教材主题图,将教与学结合起来,重在研究学生应用主题图进行有效学习。
为了使课题研究更具实质性,在教研室领导、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将学生分为了低、中、高年级三组进行研究。
低年级组研究主题是:
为主题图编故事、动手操作主题图,建立了目标明确,操作有效的情境化的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开辟了一条新的数学课堂教学途径。
中年级组的研究主题是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主题图,从数学角度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将复习导入法与主题图创设情境导入新知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年级组的研究主题是训练学生将习题自创主题图,更好地理解题意,增强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意识。
通过组织这样的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悟生活中的数学价值,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围绕每个年级的研究主题,每个年级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了多幅作品。
将主题图有效的运用到了学习上。
研究老师还对学生作品进行了有效的分析总结。
本学期还从学生的双基落实、能力发展、兴趣培养等方面出发,开展了这样几项活动:
3-4年级看图数学探究能力测试、5-6年级画图解答应用题竞赛。
课题研究老师听了杨娟老师的《锐角与钝角》、颜永平老师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和熊怒恕老师的《认识人民币》三堂课题实验课,课后与组内老师一起讨论交流,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讨论了修改方案。
并撰写了自己的听课心得。
反思课堂中学生参与的热情、应用主题图的科学性、以及应用后所达到的效果程度等,把反思教学作为促进自身素质、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实验教师注重平时的教学点滴心得,及时撰写成文。
经过前一阶段的研究,我们发现在应用主题图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问题:
有的主题图因为需要学生具有一种空间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所以这一内容的主题图会成为困扰一些学生的难题。
有的主题图教师在教学中不易展示或说明。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确定了2010年下学期的研究主题是:
如何在主题图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教师不易展示或说明的图形,利用信息技术清晰而形象的加以说明。
如何通过主题图教学与信息技术科学的整合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如何利用这一先进手段来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主体作用得到真正发挥,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我们结合教学实际,共上示范课、研究课四堂。
研究出了以下五种将信息技术与数学主题图教学整合的具体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2).利用信息技术,化解主题图教学中的重、难点。
3).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主题图。
4).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
5).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
通过这一年的课题研究活动,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在2010年上学期期末中心校组织的统一文化检测中,课题组教师王群芳任教的四年级数学、肖佩南任教的二年级数学均获一等奖,杨娟任教的二年级数学、颜永平任教的三年级数学、熊立群任教的五年级数学、胡世泉任教的六年级数学均获二等奖。
参加市教研室举办的高年级数学竞赛,有熊淇等多人获奖。
课题组老师撰写的论文有杨娟的《我对小学数学新课改的看法》,易本友的《透析一年级主题图》,罗志超的《浅谈小学数学主题图的运用》,刘源的《让主题图做好敲门砖—小学数学主题图与导入结合实践浅谈》获湘乡市三等奖;制作的课件有罗满红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获湘乡市一等奖,湖南省一等奖,王群芳的《数学广角》、罗志超的《合理安排时间》获湘乡市二等奖,湖南省二等奖。
参加教研室举办的撰写教学反思比赛,王群芳的《数学广角》获一等奖。
四、研究结果。
1、通过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主题图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创设主题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主题图中教学内容的引入,为学生创设参与的环境和机会)→提出问题→尝试探究→巩固应用→归纳总结。
并把模式运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情、以境、以疑、以趣创设计生动有趣的主题图情境,创设认知冲突的思维情境,把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2)、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让课堂教学展开起于学生的质疑,让疑问成为课堂天然的主线。
如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信息组合在一起,提一个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选择有效的问题,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及有效问题的生成。
(3)、尝试探究
让学生自觉地、能动地体验与寻找必要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把操作和思考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讲题说理,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培养说的习惯。
促进学生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同步性。
(4)巩固运用
主题图情景题组或表格式题组都是不错的练习形式,它们不仅可训练学生对题中数量关系的感悟,还利于训练学生分析信息、提取信息、综合信息的能力。
例如:
《两步计算应用题》可用下面“主题情景图”题组来开展训练: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张叔叔拿了200元钱,买了一个排球,一双运动鞋,还剩多少元?
学校里买3个篮球,5个足球,一共用去多少元
学校买了8套衣服,上衣的钱比裤子要多多少元?
也可以运用列表式的题组进行练习:
家乐超市食品柜的食品单价如下表
面包(袋)
饮料(听)
糖(千克)
切片3元
可乐2元6角
花生糖20元
椰蓉3元2角
果汁1元5角
水果糖16元
果酱2元8角
椰汁3元
巧克力25元
想一想:
(1)从上面的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三类食品各买一份,最多要花多少钱?
最便宜呢?
填一填:
用50元钱选购以上食品,根据自己的想法,把购物方案填入下表。
类别
方案
面包(袋)
饮料(听)
糖(千克)
合计(元)
单价
数量
单价
数量
单价
数量
(1)
(2)
(3)
(4)
题组训练,题目不长,但它包含很大的信息量。
应用题组不仅仅训练学生对题中数量关系的感悟,还训练学生分析信息、提取信息、综合信息的能力。
⑤归纳总结
帮助、引导学生及时将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整理、内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如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解决这样的问题该怎样入手?
例如:
在《加法的意义》的主题图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
1.创设情境,活动感知。
(1)观察表述:
将教材中主题图设计成动态幻灯片,引导学生对纸鹤、小朋友数量情况进行观察,并用数学语言表述。
(2)操作表述:
引导学生同桌合作,用3个实物(如铅笔、课本、本子等)表示两部分物品合并情形,并用数学语言表述。
2.提出问题,强化表象。
(1)猜测想像:
教师演示○○○,猜一猜,○可以表示什么,这个演示活动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2)操作思考:
用3根小棒表示熟悉的事物,把它们先分成两部分,再合并。
再把你的操作活动表示的事件和你的同桌说说。
3.尝试探究,建立符号。
(1)抽象算式:
教师指出,实物、图形的数量可以用数表示,“+”表示将两部分合起来。
刚才的数学活动可以表示成1+2=3。
(2)领悟意义:
结合刚才你喜欢的活动,说说1+2=3的各部分别表示什么。
4.巩固应用,回归实践。
(1)根据1+2=3的算式摆一摆,用学具表示出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2)根据1+2=3的算式说一说,自己生活中哪些事件可用这个算式来表示。
⑤归纳总结
帮助、引导学生及时将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整理、内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如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解决这样的问题该怎样入手?
2、通过研究,我们总结出了将静态的主题图以动态的方式呈现的几种方式:
(1)、将主题图编成故事的形式呈现
这种呈现方式是指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和书中实际,联系生活,通过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故事形式,来演绎主题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惊奇、新鲜、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教材中许多以拟人化创设的“主题图”情境,都可以编成童话故事。
例如:
一年级上册《统计》一课,是通过创设“大象过生日”的童话故事形式来演绎主题图情境,用好主题图。
老师: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动物吗?
今天我们一起到森林里去看看动物朋友。
(出示主题图)今天森林里真热闹!
你们知道今天是谁的生日吗?
”学生说:
“是大象的生日。
”“让我们齐唱生日歌,祝大象爷爷生日快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小 小学 数学 主题 应用 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