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docx
- 文档编号:30338909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60.25KB
对话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docx
《对话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话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话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
对话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
工程机械观察-对话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
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在经历十几年的高企和数年低落之后,正在进入发展的后半程。
对于整个产业、所有参与者而言,当下都是一个崭新的、陌生的十字路口。
行业如何把握未来方向和路径?
怎样赢得未来?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产业最高处、最前端的领袖的经验和洞见,需要前瞻性的探讨和指向。
为此,工程机械观察对话了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
话题一:
关于中国产品。
工程机械观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产品在技术、性能、质量上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世界水平,甚至超前于世界,并在全球市场得到越来越多的接受和认可。
早在2003年您就提出了“三高一大”战略。
十几年发展证明,这个战略以及行动非常正确:
正是这些推动徐工甚至中国工程机械,在产品和技术上实现了厚积薄发,全面突破升级。
2016年您又提出了“技术领先,用不毁”理念,这些都让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更加具体化、明确化您怎么看待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未来,中国产品下一步继续突破的方向、重点是什么?
王民:
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竞争力正在提升;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升级速度在加快,一些细分领域,中国产品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全球水平。
进步是巨大的,但过程也是艰苦的。
以徐工为例,2003年我们就提出了“三高一大”的战略,之后十几年时间,徐工一直在此投入资源,深度推进,并在研发、制造、配套体系等方面进行升级。
正是以徐工为代表的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的这些坚持,中国产品近年来才在各个指标上突飞猛进,达到甚至超过世界水平,让世界同行感到惊讶。
不过,我们还必须看到,虽然我们在产品、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但我们和世界最顶级产品之间,还有差距,我们还有很多难点、瓶颈没有攻克。
未来,中国工程机械产业要继续发展,中国企业和产品要走向全世界,走向高端发达地区,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2016年徐工提出了“技术领先,用不毁”的理念,我们真正的落脚点,是打造世界高品质、高技术、高价值、更长生命周期的产品。
只有做到这点,中国制造的工程机械产品,才能够真正在全球赢得口碑,赢得市场,赢得用户,赢得尊重,赢得认可。
话题二:
关于"goodenough"理念和中端市场。
工程机械观察:
多年前,中国制造的一些消费品甚至工业产品,就被欧美贴上了"goodenough"的标签
意为“中国产品在质量、性能上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需求,且具备明显的性价比优势"。
近年来,以西欧、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市场,一种类似的观点是:
来自中国的低排放标准、性价比优势更明显且质量不错的产品,正在获得越来越多当地用户的认可。
未来,上述这类产品是不是中国企业拓展全球市场的
"主力”?
今后发展中,中国产品应该以什么样的定位,
深入世界,特别是欧美地区?
王民:
首先要肯定的一点是,中国制造的、性价比出色的工程机械,在发展中地区,比如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取得了很好的市场表现,也赢得了当地用户的认可。
未来,在这些地区,随着服务体系更完善、更到位,中国企业和这些产品,会在发展中国家取得更好的成长。
同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的一些高性价比产品,也获得了一些用户的认可。
但我们必须明白,欧美和发展中国家,是两个“用户标准”完全不同的市场。
以徐工为代表的、有实力的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目标是成为真正的世界级企业,必须拿下欧美市场。
做到这点,必须靠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必须实现高端突破。
话题三:
关于中国市场。
工程机械观察:
尽管全球共同繁荣的时代已经结束,以
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增长在放缓,但全球顶级金融和研究机构仍一致认为,未来中国等地区经济还将保持可观增长,“中国以及亚洲依然是世界上最具战略意义,同时也是最复杂的市场。
”
在中国市场,以卡特彼勒、小松、日立为代表的全球巨头,推进渗透一刻都没有放松,方式也比以往更灵活、更有力。
在中国市场,一场新的、更激烈的竞争,正在拉开中国企业最应该把握好什么?
王民:
未来很长时间,中国还会是世界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
国外品牌,特别是大企业,深入中国的战略不会变,行动也会继续深化。
这些都印证了:
对任何一个全球企业而言,中国市场的举足轻重。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是整个装备制造业里面国际化程度、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领域。
在中国,全球最领先的工程机械品牌都完成了本地化布局。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近几年,这些国外品牌导入中国的产品,越来越多是和全球同步的、拥有最新最高技术的产品。
可以说,中国正在成为世界最顶级产品和技术的竞技场,国外品牌在中国正在发起新一轮、更高水平的比拼。
中国企业要做强,要持续发展,要成为世界级企业,一定要守住本土市场,同时进行国际化推进。
守不住本土,怎么开拓全球?
当然,在中国这个竞争段位堪称全球最高的市场,企业可以磨练出更强大的竞争力;从这个角度讲,赢在中国,能够帮助中国企业赢得世界。
话题四:
关于国际化。
工程机械观察:
过去数年,在规模、技术和产品上迅速成长的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被视为全球产业的变局者。
不仅在熟悉、拥有优势的新兴市场,同时在欧美地区,中国企业也在深度拓展,从单纯的产品销售,逐步发展为建厂、收购,利用当地产业资源,推进目标市场的本地化。
走过国际化初级阶段后,中国企业正身处一个挑战更大、周期更长的新阶段。
最终,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如何才能在海外市场、在全球牢牢扎根?
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跨国企业、全球化企业?
王民:
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这是很多企业已经形成共识的。
但是在“怎么走出去”这件事情上,中国企业的做法还不统一。
中国整个制造业的出海经验、长期摸索证明:
在世界任何一个地区,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欧美市场,中国企业都必须以长期扎根的心态,沉心静气,深度推进,系统布局制造、营销、产品甚至研发体系;绝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当然,还必须强调的是,中国企业的出海,是一个和全世界建立信任,建立联系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度本土化的过程;在海外市场,中国企业必须建立积极的、有信用、有担当的形象,这样才能让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甚至整个产业的国际化,更顺利地推进。
从目标市场看,中国企业目前已经在发展中国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中国工程机械产业、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不能满足于此,我们必须在欧美高端市场,在全球最具价值的地区和世界大客户实现突破。
从2016年出口销量(海关数据)上看,中国企业在欧美市场拓展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意识到:
拓展海外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注定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投入期可能会长达十年、二十年,中间的挑战、困难也会
超过我们的想象。
面对困难,中国企业必须迎难而上,不放弃、不畏惧。
走过导入期,经历过困难、挑战的洗礼,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才能最终成功。
话题五:
关于欧美突破,咼端突破。
工程机械观察:
欧美市场一直是中国企业期望突破的产业高地。
在此,中国制造商也已经推进一系列行动。
对中国企业而言,怎样才算成功突破欧美?
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真正突破,十年够吗?
王民:
进入欧美市场,也包括欧美大企业长期占据的全球高端客户的市场,对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来说,是一场艰难的战役。
我们在欧美市场全面取胜,最终取胜,靠的是满足欧美市场需求的高端、高附加值产品,靠的是渗透到当地市场的营销服务网络,靠的是有影响力的品牌。
要做到这些,中国企业不能只做“小玩具”式的产品,“三高一大”的产品战略必须坚持。
话题六:
关于发展心态。
工程机械观察:
过去十年,中国工程机械产业高速发展,并在改变全球产业格局。
如果说过去,“加速者心态”主导了整个产业发展,未来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继续走下去?
王民:
过去五年,中国工程机械产业,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过得很艰难。
市场现在是回暖了,但未来,我们遭遇的挑战一定会更多、更大。
作为产业参与者,首先我们必须有坚定信念,有坚守产业的执着,有对未来发展的必胜信心。
再者,所有的产业参与者都必须认清一个现实:
今后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工程机械产业,都不可能出现上一轮的爆发式增长;我们要从过去的“加速”心态中走出来,要以一种"长期”的眼光和战略,缔造中国百年品牌。
话题七:
关于核心配套体系。
工程机械观察:
核心配套体系短板,已经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的"长痛"。
过去多年,中国企业不断在此付诸努力。
从大型油缸成功研发出口,到以装载机为代表的垂直配套程度不断提升,以徐工为代表的企业,如何在这个领域加速推进?
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更实质性的突破?
王民:
全球工程机械产业,核心配套领域最优势资源,分布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
中国要高位突破、快速突破,一方面要自主创新,另一方面必须“站在巨人肩膀上”,整合全球优势资源。
过去几年来,徐工两线并举,一方面利用中国本土巨大的产品应用基数和基础,从实际中来,推进核心部件的研发制造提升。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收购德国等领先的核心配套件制造商,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欧洲研发中心,“顶端切入",将全球技术导入到中国工程机械配套领域。
借此,徐工触发了一系列核心配套领域的突破。
未来,我们还会继续推进,加速突破。
话题八:
关于智能化。
工程机械观察:
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在加速提升。
在您看来,未来我们在产品,包括技术、制造体系上,发力的重点方向是什么?
王民:
智能化是中国制造业未来全面升级转型的助推器。
不论是产品本身的智能化,还是企业研发、制造以及管理体系的智能化,都会将中国制造商带到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
从产品本身看,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在一些细分领域,正在利用“智能化”契机,实现弯道超车。
比如我们的大型起重机等设备,智能化程度已经堪称全球领先;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智能化”功能和技术,也在提升甚至重塑用户的价值。
(此内容来自工程机械观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对话 集团 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