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教案实用.docx
- 文档编号:30328417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4.71KB
项羽之死教案实用.docx
《项羽之死教案实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羽之死教案实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项羽之死教案实用
《项羽之死》
单元教学目标:
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
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演讲项羽起兵灭秦、鸿门宴的历史故事。
板书:
破釜沉舟、莫敢仰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提问:
在起兵抗秦、灭秦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项羽?
此时项羽是一个的人。
板书:
能征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
提问:
在鸿门宴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
此时项羽是一个的人。
板书:
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述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的过程以及项羽生命中最后的时刻。
上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要跟随着太史公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项羽的形象。
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史记》
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12、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本纪12: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30: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70: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10: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8:
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时代背景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
“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
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
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
一次秦始皇出巡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
“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
24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项羽少时
▪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 ¡°人小时候的经历会影响他的一生。
¡±
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复述课文内容。
提问:
太史公叙写历史的细腻生动自不待说,但如果要求只用三个句子来记录这段历史,
我们可以怎么说?
项羽垓下被围,四面楚歌,自为慷慨悲歌作别虞姬。
接着带领骑兵冲出重围在东城又被围困,与汉军奋力激战,突破包围,来至乌江岸边。
项羽拒绝了乌江亭长他东渡称王的提议,将爱马送给亭长,将头赠给来追杀他的对手,自刎而死。
板书:
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无颜见江东父老
2.梳理情节。
提问:
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垓下之战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我们用三个短语来概括
这三个场景,可以怎样概括?
板书: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3.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提问:
此时的项羽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此时的项羽是一个。
4.展示画作,简评优劣。
美术班的同学除了能用语言表现自己心中的项羽形象之外,还可以用画笔来展现他
的形象。
你为什么这样塑造项羽的形象?
你认为他画得好吗?
为什么?
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表现项羽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不同的场景着重刻画了项羽形象的不同侧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使心中的项羽血肉丰满起来。
(一)垓下之围(师生对话,教师解读点拨)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这段文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项羽的慷慨悲歌,展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
(项羽这个豪爽勇猛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人,为项羽的形象增添了一段柔情。
展现了他多情善感的一面。
也将他有心保护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
3.我们想象一下,曾让所有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盖世英雄,现在却唱着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平添几分感伤?
但也有人据此说项羽此时所心痛的只女人和宝马,你们同意这个看法吗?
为什么?
(项羽作为一名曾经号令天下的霸王,现在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他所心痛的绝不只是女人和宝马,更有自己的英名、霸业还有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江东子弟。
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
江山、美人、霸业、英名等,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沉重复杂的。
)
4.此时最能表现项羽这种复杂心境的一个动词是什么?
最能烘托当时悲凉气氛的动词是哪一个?
(“泣”,极其传神地表现项羽内心难言的情感。
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西楚霸王?
“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
随从将士的“泣”,写尽了他们心中的不忍,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
5.这首《垓下歌》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再现项羽当时的心境和处境呢?
6.生读《垓下歌》,师点拨,生再读。
(二)东城快战(学生用点评法把握人物性格、形象)
1.生自由朗读二、三两段。
2.这个片段又着重展现了项羽哪个侧面的形象?
请大家仔细品味这两段文字,在最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旁边作一些点评。
幻灯片示例—学生自作点评—交流展示(教师点拨指向人物形象)
如学生点评不到位则补充提问:
①项羽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请生翻译,判断句式),你们能体会此时项羽的心理吗?
(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虽知失败已是定局但仍然自负勇力。
他到此刻仍不明白失败的真正原因,认为一切是天命的安排,认输不服气。
)
②项羽说“为诸君快战”,快是什么意思?
(痛快、畅快,《琵琶行》中即有“快弹数曲”的用法。
)为什么说“快战”而不是“决战”?
(项羽已知自己必死无疑,,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痛快淋漓地展示自己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是落幕前最后的演出。
决战则带有鱼死网破最后的挣扎的味道,项羽的快意自负荡然无存。
)
③你们认为项羽的这场快战有价值吗?
为什么?
(有价值,一场必败的战斗有什么价值呢?
可以展现项羽的神威,以及项羽一向自负神勇,“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迷信个人能力的性格特点。
没有价值,那么司马迁为何要浓墨重彩地写这一笔呢?
可以充分展现项羽勇猛无敌的形象和印证“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的说法,显示项羽迷信个人能力,不能自省失败的原因。
)
3.生齐读“吾起兵至今八岁矣……非战之罪”。
师备资料
作者浓墨重彩地正面描写了项羽的英勇善战。
情节:
阴陵迷道,绐陷大泽(揭示末路英雄丧失民心,写他不惯骗人,也从不相信有人敢欺骗他的直率、粗犷)
语言: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着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死,并不可怕,承认失败,那才可怕。
)
动作:
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汉将。
(临战先声夺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
“遂”字写项羽轻取敌人的神威,于千军万马中取敌将首级,如入无人之境。
)
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神威凛凛,气势迫人)
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满身神力和超群武艺)
语言:
何如?
(写得意、写自负,活活画出项羽的豪迈性格)
此场景主要写项羽东城快战中的三次行动,以及快战之前的豪言,表现了项羽豪迈自负的性格特点和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
(三)乌江自刎(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题,把握人物形象)
1.点学生朗读第四段
2.学生对人物神态、语言进行赏析。
(分组合作探究)
①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如何理解项羽的这一“笑”?
(泣下数行的血性男子,临死反而笑了,不是强自矜持的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
镇定安详的笑,这一笑足以表明项羽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也只有将成败生死置之度外才
能笑得出来!
)
②“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
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这番话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无颜见江东父老,面临一线生机,不愿含羞忍耻地苟活于世,而选择了慨然赴死。
表
现他知耻重义的性格。
)
③“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表现项
羽的什么性格?
(对自己的死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赠给亭长,表现其有情有义、心地仁善的一面。
)
④“若非吾故人乎?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刻画了项羽怎样的
形象?
(慷慨赠头,出人意表。
表现项羽的视死如归。
故人追之、认之、欲杀之以取赏,项羽却
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相对比,何等鲜明!
用吕马童的逐利反衬项羽的重
义。
)
3.齐读“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籍独无愧于心乎”、“吾知公长者……以赐公”、“若非
吾故人乎?
……吾为若德”。
四、总结评价人物形象
1.小结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我们之所以能够如此清晰真切地感受到两千多年前人物的形象,得益于太史公对人物传神细腻的刻画描写。
场景
人物形象
情节与细节
写法
垓下
之围
多情
善感
惊、起、饮、歌、泣
垓下歌、左右皆泣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侧面烘托
东城
快战
勇猛
自负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大呼、驰下、斩将
嗔目叱之
弛,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场面描写
乌江
自刎
知耻
重义
拒渡、赠马、赐头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对比
通过对项王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惊—起—饮—歌—泣”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和慷慨悲凉的《垓下歌》,展现了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和末路英雄的悲情形象。
通过描写项羽东城快战中的三次行动,以及快战之前的豪言,表现了项羽豪迈自负的性格特点和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
通过对项羽临死前据渡、赐马、赠头一连串情节中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与同样节选自《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一课一场写多人的手法不同的是,《项羽之死》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项羽的性格,再现了一位末路英雄的悲情形象。
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鉴赏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节、品味细节、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经过刚才的一番探讨,我们对项羽的形象应该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请大家再来说说自己心中的项羽。
项羽是一个的人,因为,所以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
3.你们喜不喜欢、欣不欣赏项羽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后人对其评价
褒贬不一的人物呢?
谈谈你的看法。
4.师总结
项羽是有真本领、真气概、真性情的英雄!
尤其是他有情有义的性情和男儿血性让后人叹赏不已。
刘邦逃跑时弃父抛妻,竟然三次气急败坏地从车上推下自己的亲生儿女,只想着自己如何逃脱,而项羽明明能够逃脱却拒渡、赐马、赠头,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难怪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他的真本领、真气概成就他为英雄;真性情使他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但这也注定了他的悲剧。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他一生中几次关键时刻都被自己的性格特点耽误了。
他快意恩仇,为报国仇家恨,坑降卒,烧宫室,失去民心。
他凭真本事闯天下,不喜阴谋权术,所以,张良、韩信、陈平之辈,“谋士无用武之地”,都转变风向投靠了刘邦。
他优柔寡断,鸿门宴错失良机,放虎归山。
战争从来都不讲情义,政治更不会讲,因此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中国人的历史观,是以成败论英雄的,但项羽是个例外,作为一个失败者,他依然被尊称为英雄。
何也?
古语云:
“男儿膝下有黄金。
”所谓“黄金”,就是珍贵无比的尊严。
项羽决不肯因为失败而放弃他的骄傲和尊严。
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
司马迁尽管批评他“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
而他竟然拿“上天要让我灭亡,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
项羽的英雄本性和对尊严的固守仍然使司马迁满含景仰、惋惜和感伤传其事迹并将没有登上帝位的他列入帝王本纪之中。
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而项羽,尽管兵败身亡,仍不失为一名绝世壮烈的真英雄!
然而中国的历史总是“英雄留英名,奸雄得天下”,像项羽这样的性情之人,只能英雄,不能做王者,是永远无法在政治斗争中取得胜利的,这不得不叫人惋惜遗憾,更加引人深思!
五、尾声
齐背《垓下歌》,祭奠项羽这位悲情英雄的完美落幕。
六、课后探究(作业)
英雄谢幕了,然而后人的评论却永不落幕。
尤其是对于项羽该不该拒渡江东选择自刎而
死这个问题更是争论不休。
杜牧诗云: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认为项羽不该拒渡自刎,而李清照诗曰: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你们认为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呢?
杜牧认为:
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
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认为:
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李清照认为:
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毛泽东曾写诗提到过项羽,他是如何看待项羽的?
让我们来看这首《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不用多说什么了。
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
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
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易中天:
项羽之死
天命还是人为
项羽失败的启示
性格决定命运
▪ 一种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
¡ª¡ª英 狄更斯
▪ 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性格决定命运。
▪ 那么,项羽自小就有养成了怎样的性格呢?
▪ 少时虽志向大,但性格浮躁,做事不彻底。
▪ 在个人修养上的缺失对其日后性格的形成及一生的事业成败起了制约作用。
▪ 也暗示出他的悲剧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
▪总结项羽的性格:
1.霸王别姬过于儿女情长
2.东城快战逞匹夫之勇
原因:
少时个人修养的缺失
田父指路残忍暴戾,不得人心
3.乌江自刎沽名钓誉
4.刘邦对项羽的评价不善用人
5.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妇人之仁、不得人心
项羽的悲剧警醒我们:
1.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失人心者不能得天下。
2.要善纳良言,遇事要斩钉截铁,当断则断。
3.要深思熟虑,不可只凭匹夫之勇。
4.要善于任用人才,不可过分自负。
5.生命珍贵,不可轻易放弃奋斗。
欣赏塑造人物的技巧——
从本文来看,司马迁写《史记》与一般的史书有什么区别?
1.史家实录的笔法,妍媸毕现,不隐恶,不抑善。
2.使用文学笔法,写出人物的精神气性。
特别是对自己欣赏的人物,极尽创作笔法之能事,使之形象生动,成为历史天空闪亮的明星。
3.他经常在人物描写中浇灌进自己的精神气性,把人物写得荡气回肠。
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
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项羽,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刘邦,能屈能伸、狡诈多变;樊哙,粗犷忠勇、智谋果断;项伯,简单糊涂;张良,足智多谋;范增,机智刚直都通过一场宴会塑造出来了。
《鸿门宴》把项羽放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和紧张的局势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的形象。
《项羽之死》则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和乌江自刎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形象,写出了项羽的多情善感、勇猛刚强和知耻重义。
评价历史人物——
从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对项羽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司马迁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态度?
对其英雄气的钦佩。
表明了作者的生死观:
生要生得光明磊落,死也要死得气壮山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项羽 教案 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