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给我的蒲公英的答案.docx
- 文档编号:30325210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3.76KB
母亲给我的蒲公英的答案.docx
《母亲给我的蒲公英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母亲给我的蒲公英的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母亲给我的蒲公英的答案
母亲给我的蒲公英的答案
【篇一:
《会飞的蒲公英》阅读附答案】
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
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鹏、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
?
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
花儿怪逗人的:
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盈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妈妈说:
“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妈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荡。
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绣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
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一个有风的黄昏,我从学校跑回家,高兴地拉着妈妈来到开满蒲公英的山坡。
我把老师刚刚教的儿歌《蒲公英的种子》唱给妈妈听,我一边喝一边在蒲公英丛中跳来跳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了天空。
妈妈的神情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深情地追随着那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
从妈妈的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
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进金色的阳光中?
?
带着这个白色的梦,我考上了中学。
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好久。
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
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大马路上飞来飞去。
几年之后,一张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使我那关于蒲公英的梦是真切了。
临别前的一个黄昏,风很大,妈妈和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飞得比以往更高了。
我惊讶地睁大了双眼,妈妈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眼睛里含着泪花。
暮色渐浓,我和妈妈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时,妈妈拉了拉我的手,轻轻地说:
“孩子,你算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
”从此,我牢牢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阴小道上飞来飞去。
一年后,我把从林阴小道上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行寄给了山里的妈妈,并写了一段话:
“妈妈,从你身边飞出的那朵娇嫩的蒲公英,不仅学会了飞,而且还懂得怎样才能飞得更高了。
”很快,妈妈回信了,信里夹了一幅水彩画:
一片蓝色的天空下,有一座开满了白色蒲公英的小山坡。
画上题有一行字:
山里的孩子。
从这幅画里,我读出了妈妈心中那片诚挚的向往——蓝天下,一群群孩子,明亮的双眸,痴痴地凝望着山坡上一朵朵白色的蒲公英,口里欢快地唱着:
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
这不正是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吗?
(选文有改动)小题1:
文章第一段中写“火红的杜鹊、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
?
”有什么作用?
(2分)小题2:
文章中最能体现蒲公英性格特点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小题3:
在我成长的不同时期,妈妈为我做的事都和______________有关。
妈妈这样做的用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小题4:
文章中三次运用了“飞来飞去”这个词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分)小题5:
文章以“会飞的蒲公英”为题,有什么含义?
(2分)小题6:
文章最后一段中“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是什么?
(2分)参考答案:
小题1:
衬托蒲公英白色小花淡雅(或平凡)。
(2分)小题1:
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2分)小题1:
蒲公英;教育“我”像蒲公英那样,不满足现状,积极进取,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3分)小题1:
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在妈妈的教育下求知、成长、努力进取的情景。
(2分)小题1:
既揭示了蒲公英的性格特征,有包含了母亲对“我”的殷切希望。
(2分)小题1:
每一个山里的母亲都期待孩子像蒲公英那样飞出大山,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2分)小题1:
了解衬托手法的特点,明确衬托手法的作用。
小题1:
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学会概括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小题1:
了解本文“蒲公英”的线索作用,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
小题1:
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
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有利于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小题1:
文题“会飞的蒲公英”即点出了一种表面意思,更表达出一种深刻的内涵。
小题1:
文段末尾往往有对文章中心主题深化与升华的作用。
【篇二:
2014-2015人教版七年级上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题卡、答案)
(1)】
s=txt>七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2.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2分)a.并蒂疲倦不堪自做主张小心翼翼b.倏忽温故知新悬涯峭壁玲珑剔透c.急燥水波粼粼翻来复去截然不同d.诀别蛛丝马迹混为一谈不求甚解
3.下面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a.
b.乡的小河,还在那儿昭示着生命的激情。
c.d.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2013年开始实施的新交通规则,对闯黄灯、开车打电话等行为严厉进行处罚,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交规”。
b.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推出了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节目,意在提高未成年人自救自护的意识和能力。
c.在“广州范本”环保包装大赛上,作品能否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的环保性、节约性和创新性。
d.计划于2015年建成的粤港澳大桥,将从根本上解决阻碍粤港澳合作的交通,成为促进三地繁荣稳定的“金桥”。
5.对下列公益广告运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是()(2分)a.别踩,我怕疼。
(“爱护草坪”公益广告)
理解: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小草柔美的身姿、娇贵的情态。
b.说好普通话,“知音”遍华夏。
(“推广普通话”公益广告)
1
理解:
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学好普通话的显而易见的好处。
c.为何血浓于水?
因为爱在其中。
(“无偿献血”公益广告)
理解:
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引发思考,呼唤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大爱。
d.带上平安上路,载着幸福回家。
(“交通安全”公益广告)
理解:
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表达了对人们出行平安、生活幸福的美好祝愿。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b.《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现代诗人、散文家。
代表作品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c.《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召集一批文人共同编撰。
是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
d.《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作者是海伦?
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7.按要求写诗句。
(10分)⑴《〈论语〉十二则》中告诉我们只有博学而深思的人,才能成为有智有德的君子。
这个句子是,,仁在其中矣。
⑵《〈论语〉十二则》中论述学习和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⑶《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唤醒“征人”思乡之绪的诗句是,。
⑷《天净沙?
秋思》画龙点睛地将景中之意达到高潮的句子是,。
⑸《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诗人对友人牵挂和担忧之情的诗句是
8.名著阅读《朝花夕拾》(5分)①《朝花夕拾》中刻画的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形象有_______和______。
(2分)②.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的文章是《_________》。
(1分)
③.《父亲的病》中鲁迅描写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综合性学习。
(4分)
了这些人怎样的实质?
(2分)
近年来,斑马线上交通事故屡发,教训惨痛。
某校七年级
(1)班发起“交通安全你我他”活动。
请你参加相关活动,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
探究下列材料,简要写出你的发现。
【材料一】央视2012年10月14日《新闻直播间》节目播出“中国式过马路:
十字路口1小时600人闯红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近日引起热议。
【材料二】斑马线是马路上人行横道的标识。
《浙江日报》记者现场观察发现:
约30%的车辆距斑马线很近时才减速让行,约40%的车辆由于行人已先让开而快速通过斑马线,约30%的车辆强行从斑马线上的人缝中穿过。
探究发现:
活动二:
生活处处有语文,请你仿照示例,以斑马线的口吻写一句温馨提示,提醒司机和行人在穿越斑马线时注意安全。
【示例】你让出的是一点时间,收获的是一份安全和幸福。
温馨提示:
二、现代文阅读(21分)
(一)春(节选)朱自清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0分)
10.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组是()(2分)
①这段文字是按“树上—花下—遍地”三个层次,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
②作者写树上的花,是从花多、花艳、花甜三个角度来写的。
③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多、艳、甜。
④“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闪亮摇摆的野花,也暗写了阳光和轻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1.第①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
2
答:
1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改成“长”行吗?
为什么?
(2分)答:
13.“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中“仿佛”的作用是什么?
(2分)
答:
14.第④段“春花图”中,划线的句子写蜂蝶之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分)?
答:
(二)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
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
“怎么草也开花?
”
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
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
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
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
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
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
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
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幽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
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
a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气息在里头。
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
“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
”他回我:
“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
”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
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
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
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
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
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
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
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
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⑧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
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
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
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
“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
⑨刹那间,台下一片静。
b连“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到。
⑩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
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
(11分)
15.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与母亲的话“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语句相近而含义不同,各是什么意思?
(2分)
答:
16.文章前四段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其作用是什么?
(2分)答:
17.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是一个内心阳光的孩子?
(可以引用原文回答)(3分)
答:
18.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2分)
我选赏析:
19.本文主要的写法是什么?
(2分〕
答: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甲】咏雪世说新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②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③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④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⑤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⑥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20.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2分)
俄而:
拟:
堪:
逝:
21.颜回身处“陋巷”,对此,他的态度如何?
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3
3
分)
答: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⑴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23.从上面选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并加以解释。
(3分)
成语:
释义:
24.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温馨、愉快、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氛围。
b.“撒盐”与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形态相似,但有物象无意蕴;“柳絮”给人以春天到来的感觉,有意蕴。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用表委婉语气的疑问句告诉他的弟子,有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d.第②章《论语》孔子自述七十年的人生经历中知识、修养、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
最后达到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是指个人的主观意识和社会规则达到了高度统一,不管怎么做都能与社会要求相契合了。
(二)古诗歌阅读。
(4分)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2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
“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2分)答:
2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答:
四、作文(50分)
27.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一)在生活中,我们收获过甜蜜的成功,尝试过喜悦的登顶,产生过泪如泉涌的感动;当然,我们也会遭受苦涩的挫败,忍受锥心的疼痛,经历让人煎熬的牵挂?
?
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让我们的人生道路风光无限,也为我们的人生增添了很多宝贵的财富,请以“也是一种收获”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完成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写出真情实感。
(二)“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咏
的对象,寄托了人们无尽的情思。
请以“月亮”为题,写一篇文章,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写出你对月亮的感受。
要求:
1、请注意做到文从字顺,抒情自然。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2014—2015学年上期期中考试
七年级语文答题卡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参考答案
一、1.c2.d3.b4.a点拨:
b的句子成分之间搭配不当,“提高意识和能力”,只能说“培养意识”“提高能力”;c“能否”一词与后面表示的语意不一致,可删掉“否”;d缺少中心语,应在“交通”后面加“问题”。
5.a6.a(孔子及其弟子)
7.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⑷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⑸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8.9.【活动一】一些行人和司机不遵守交通法规,造成的种种混乱,不仅损害了他人的权益,而且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
中国人交通安全意识不强。
【活动二】示例:
我欣喜地看到,绿灯引领,有序通行。
二、10.d
11.拟人、反复(1分)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和春天即将到来时的喜悦心情。
(1分)12.不行。
“钻”字用得好,表现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
(1分)将“钻”换成“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1分)13.“仿佛”一词由实到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2分)
14.突出各种花儿竞相开放的热闹场景,(1分)写出花的多、艳、甜。
(1分)
15.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含义是每一个人(学生、孩子)都能成才。
母亲的话只是在陈述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这一自然现象。
16.作者运用大量笔墨细致地描写各种草开的花,为下文写“耳聋学生不被重视却取得成功打下铺垫;结构上与结尾构成首尾呼应;借花喻人,表现文章的主题。
17.⑴他有些耳聋。
因为不怎么能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耳朵,微向前伸了头,努力倾听。
⑵他回答我:
“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
”⑶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
⑷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蠕半天,说:
“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
18.a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小男孩尽管貌不惊人、技不出众,但他有着
5
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
为下文小男孩的成功做了铺垫。
b处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衬托环境的安静。
说明小男孩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深思,也解密了小男孩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19.借花(物)喻人。
20.俄而:
不久,一会儿拟:
相比堪:
忍受逝:
消失21.颜回不改其乐。
表现他安贫乐道的品质。
22.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而起。
⑵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3.成语1分,解释2分。
24.c(应为反问)25.“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1分)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1分)。
26.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2分)
【篇三:
国庆作业
(二)答案】
ass=txt>班级:
学号:
姓名:
家长查阅并签名:
一朵美丽的栀子花
①从没留意过那个女孩子,是因为她太过平常了,甚至有些丑陋——皮肤黝黑,脸庞宽大,一双小眼睛老像睁不开似的。
②成绩也平平,字写得东倒西歪,像被狂风吹过的小草。
所有老师都极少关注到她,她自己也
寡言少语。
以至于有一次,班里搞集体活动,老师数来数去,还差一个人。
问同学们缺谁了,大家你瞪我我瞪你,就是想不起来缺了她。
当时,她正一个人伏在课桌上睡觉呢。
她的位置,也被安排在教室最后的那个课桌上,靠近角落。
她守着那个位置,仿佛守住一小片天,孤独而萧索。
③某一日课堂上,我让学生们自习,而我则在课桌间不断地来回走动,以解答学生们的疑问。
当我走到最后一排时,稍一低头,突然闻到一阵花香,浓浓的,蜜甜的。
窗外风正轻拂,是初夏的一段和煦时光。
教室门前,一排白玉兰,花都开好了,一朵朵硕大的花,栖在枝上,白鸽似的。
我以为,是那种花香。
再低头闻闻,不对啊,分明是我身边的,一阵一阵,固执地绕鼻不息。
..
④我的眼睛搜寻了去,就发现了,一朵凝脂一样的小白花,白蝶似的,正落在她的头发里面。
是栀子花呀,我最喜欢的一种花。
我忍不住向她低下头去,笑道,好香的花!
她当时正在纸上信笔涂鸦,一道试题,被她肢解得七零八落。
听到我的话,她显然一愣,抬了头怔怔地看着我。
当看到
⑤余下的时间里,我发现她坐得端端正正,认真做着试题。
中间居然还主动举手问我一个她不
懂的问题,我稍一点拨,她便懂了。
我在心里感叹,原来,她也是个聪明的孩子呀。
⑥隔天,我发现我的教科书里,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朵栀子花。
花含苞,但香气却裹也裹不住
地漫溢出来。
我猜是她送的。
往她座位上看去,便承接住了她含笑的眼。
我对她笑着一颔首,算是感谢了。
她脸一红,再笑,竟有着羞涩的妩媚。
其他学生不知情,也跟着笑。
而我不说,只对她眨眨眼,就像守着一个秘密,她知道,我知道。
⑦在这样的秘密守候下,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活泼多了,爱唱爱跳,同学们也都喜欢上
了她。
她的成绩也大幅度提高,让所有教她的老师再不能忽视她了。
老师们都惊讶地说,呀,看不出这孩子,挺有潜力的呢。
⑧几年后,她出人意料地考上一所名牌大学。
在一次寄给我的明信片上,她写了这样一段话:
老师,我有个愿望,想种一棵栀子树,让它开许多许多可爱的栀子花。
然后,一朵一朵,送给喜欢它的人。
那么这个世界,便会变得无比芳香。
⑨是的,有时,无须整座花园,只要一朵栀子花。
一朵,就足以美丽其一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讲的故事。
(3分)【题型:
情节概括】
一个非常平凡的学生,因为一朵栀子花受到“我”的无意关注,自信心大增,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来考上一所名牌大学。
2.文中加点的词语和画波浪线的语句富有表现力,请结合语境品析。
(4分)【题型:
句子赏析】
(1)再低头闻闻,不对啊,分明是我身边的,一阵一阵,固执地绕鼻不息。
..
方法一:
①“固执”在这里指“久久不散去”,贬词褒用;②形象地写出了花香的浓郁,③表达了“我”对栀子花的喜爱之情。
方法二: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将花香人格化;②形象地写出了花香的浓郁,③表达了“我”对栀子花的喜爱之情。
(2方法一:
①运用神态描写;②生动地写出小女孩受到老师关注时害羞腼腆的样子;③表达小女孩快乐的心情。
方法二:
①运用神态描写;②生动地写出小女孩受到老师关注时害羞腼腆的样子;③表达“我”对小女孩的喜爱之情。
3.文章的结尾发人深思,请说说其妙处。
(4分)【题型:
关键段落作用】
①结构上:
照应题目“一朵美丽的栀子花”(2分)
②内容上:
点明主题(画龙点睛、升华主题、深化中心):
给予一个人细微的关注和赏识,有可能改变她的一生。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
那些小小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母亲 蒲公英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