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传播的视角审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docx
- 文档编号:30321555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4.34KB
从新闻传播的视角审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docx
《从新闻传播的视角审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新闻传播的视角审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新闻传播的视角审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
从新闻传播的视角审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
!
!
:
!
兰星—.....……~
从新阀传播的礼角审礼又伯审国主理论
口刘晖
摘要:
本文首先论述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以及理论缺陷,然后提出了两种相对立的观点.笔者认为,虽然
这个理论备受诟病,但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笔者以西方媒体炮制的"中国威胁论"作为论证文化帝国主义理论
有效性的一个例证.
关键词:
文化帝国主义中国威胁论阴谋论与依附论
文化帝国主义与媒体帝国主义
在传播学领域,可能没有哪个理论能像文化帝国主义理
论那样被冠以如此多的称号.翻阅一下国际传播学领域的相
关学术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曾经被称为
"文化同质论","电子殖民主义论","媒体帝国主义论","结构
性帝国主义论"等.尽管称谓不尽相同,但却涵盖了文化帝国
主义论的要旨.
但Tomlinson的研究发现,大多数与文化帝国主义相关的
研究把电视,电影,报纸和广告等传播媒体置于研究的中心
地位.①于是有学者把文化帝国主义等同于媒体帝国主义.这
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文化帝国主义与媒体帝国主义是不是同
一
概念?
文化帝国主义的创始人Schiller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定
义被广泛地批评缺乏精确性.英国学者Boyd—Barrett把媒体帝
国主义定义为"一个国家对其媒体的拥有,控制并且向其他
国家传递其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单向式的行为"②.
这个定义又被广泛地解读为内涵过于狭窄,忽略了对文化这
一
变量的考虑.而非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当前的国际传播不
存在文化控制的问题,他们更愿意从媒体帝国主义的角度来
分析问题.'研究方法上,非马克思主义学派倾向于运用量
化的方法来考察媒体的效果.
美国的大众传播学界更倾向于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研究
国际传播领域信息流动的不平等性,更多的学者否认文化帝
国主义现象的存在.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欧洲更具有影响.
笔者认为.虽然媒体可以从文化中被萃取出来进行单独的分
析,但媒体本身并不存在于一个真空环境里,媒体的所有权,
经营权和媒体产品的内容制作等无一不被打上文化的烙印.
尽管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在美国传播学界遭到批判,但笔者仍
然认为这个理论有其合理性.本文拟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论
证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内在的合理性.
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与争论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一个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理
论,它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日益引起世人的关注.当
时关注这个理论的学者主要来自拉丁美洲国家.他们认为文
化帝国主义理论非常适合解释美国对这一地区的文化入侵.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还为正在联合国激辩的世界信息与传播
新秩序的争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当时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建
立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的阵营都认为公民对信息的使用
与经济增长成正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多种声音,一
个世界》文件表达了发展中国家希望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传
播秩序的强烈愿望.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是HerbertSchiller.Schiller
在1976年出版的《传播与文化控制》一书中给文化帝国主义
下了一个内涵非常模糊的定义.Schiller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
"
一
个社会被卷入现代世界体系,并且这个社会的上层被这
个现代世界体系所吸引,或者被压迫并且有时被贿赂来改变
自己的社会体系以便使自己的社会体系符合世界上占主流
的世界体系观念的需要"@.Schitler的定义由于内涵模糊并且
广泛而被学者赋予许多不同的解读,并受到众多学者的批
判.相比之下,Beltran对文化帝国主义的界定更加简单与明
晰.他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一个国家把自己的价值观念,行
为准则或者生活方式强加给其他国家的一个可以证实的过
程.~Beltran给文化帝国主义所下的定义对推崇用量化手段研
究文化帝国主义论的学者有很大的吸引力.
文化帝国主义的三个范式
美国巨型的媒体公司如美国广播公司等本身已是美国
重要国防产品生产与制造的承包商.Schiller相信,正是美国
富有侵略性的帝国主义政策才促使美国衍生了这些垄断性
的传媒财团,并且把触角伸向世界.这些传媒财团的海外扩
张导致了全球广播体系的商业化.Schiller在1976年的着作中
更加强调.美国所有的传播方式,从电视节目到媒体科技以
至于教育类方案都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具体体现.Schiller~来
又把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扩充,认为美国出El到全世界的主
题公园,购物商场,快餐文化等都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具体表
现形式.Schiller认为,美国的传媒集团以及媒体政策正在阴
谋实行对世界的文化控制,并使欠发达国家依附于美国垄断
财团.因此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实质是"阴谋论",从目的上
看是使第三世界国家依附于发达国家.
Schiller的"阴谋论"受到自由市场学派的挑战.信奉自由
市场机制的学者们认为,世界上文化产品的流动不平等更多
的是市场规律的结果.而~Schiller所宣称的"阴谋论".自由
市场派强调,媒体产品如果要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赢得受
众的青睐,其内容需要在最大程度上迎合受众的需求,而美
国的媒体产品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这一论断的潜在逻辑是美
国向全世界输出的媒体产品的内容属于中性,并且没有意识
形态上的倾向性.就其效果而言,自由市场学派认为,行销全
球的美国媒体产品与全球的受众各得其所.实际上是一种双
赢的结局.~NRead所言:
"通过市场机制,美国的传媒集团与
世界消费美国媒体产品的消费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双方分别
鹳固藏龄者7
碰^厂^厂D日E2011?
11(上半月)
得到了不同的益处."@
而特别强调受众能动性的学者认为文化帝国主义现象
根本不存在.这一学派的思想逻辑以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
论为基础.认为受众是一个能动性很强的群体.在欣赏媒体
产品内容的同时,受众也在根据自身的实际经验对媒体的内
容做出不同的解读,这源于受众内部巨大的差异性.能动受
众论学者热衷于利用量化统计的方法来考察文化帝国主义现
象是否存在.而众多的量化研究也证明,美国的影视产品对海
外受众的价值观影响极小,文化帝国主义现象是不存在的.
如前所述,媒体产品的生产并不存在于一个文化真空
里,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内容最终一定会反映一个社会,阶
级或者阶层的价值观念.McQuail认为:
"尽管通过媒介所表现
的文化貌似没有价值观的倾向,但西方的媒体产品均体现了
许多西方资本主义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包括个人主义与消费
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商业主义."④而能动的受众论也存在理
论上的缺陷.如果过分地强调受众的能动性,则会使我们对
此问题的认识引入一个极端,即媒体不会对受众产生任何效
果.能动的受众论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来说也存在缺陷.因
为媒体对受众价值观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能动的受众
学派仅仅从一次调查获取的数据来研究媒体对受众的影响
显然不能反映问题的全貌.Schiller认为:
"我们几乎不能从无
所不在的媒体环境中抽取一个电视节目,一部电影或者一本
书来考察这个(或者这些)媒体产品对受众的影响."@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文化帝国主义
"新闻就是一种文化."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对西方国
家文化控制的强烈抨击也与新闻的流动相关.但把新闻作为
一
种文化并纳入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研究却少之又少.Meyer
是一位从新闻的流动视角来考察文化帝国主义现象的学者.
Meyer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考察了若干非洲国家与拉美国家
的日报对国际时事的报道.Meyer发现这些非洲与拉美国家依
然大量依赖西方的通讯机构提供的新闻信息作为各自媒体
主要的信息来源.重要的是,Meyer发现这些非洲与拉美国家
因为严重依赖西方通讯社提供的新闻信息而开始采用西方
的新闻价值观来对国内事件进行报道.但是Meyer的研究也有
问题.Meyer做了一个比较研究发现,这些国家采用的不结盟
国家通讯社提供的新闻则是更多地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的发
展.因此.Meyer认为第三世界国家正在大规模地复制但并非
完全采用西方的新闻价值观,而且第三世界国家对西方通讯
社的媒体依赖并未导致文化帝国主义现象的出现.④
Meyer的研究有两个方面的缺陷.其一,Meyer的研究并未
涉及西方传媒大国的传播政策层面,而恰恰是这些建立在政
策基础上的新闻流动政策可以最好地体现文化帝国主义"阴
谋论"的实质;其二,Meyer所得出的结论过于简单,因为他未
考察第三世界国家过分依赖西方的新闻信息源而造成的"依
附性"的后果,而这也恰恰是量化分析所难以进行实证的问
题.本文在以下部分对这两个问题做一个补充性的探讨.
信息自由流动政策——"阴谋论"的体现.国际传播领域
的新闻贸易不可避免地与信息自由流动理论牵扯到一起.信
息自由流动主义的鼻祖是现代自由民主理论的创始人米尔
顿与密尔.自由民主理论认为对真理的追求只有在舆论市场
中充分竞争才可以实现.因此,不受任何人为阻碍的信息流
动以及言论自由是每个公民实现对真理的追求不可或缺的
前提,而媒体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尽管自由民主理论是米尔顿与密尔针对当时英国国内
的现实而提出的一种理论,但它的追随者执着地认为这个理
论可以推广到国际传播领域.他们认为.国际间的信息自由
流动可以促使许多国家建立民主并且有效地消弭国家间的
争端.而战后新的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使这个理论的追随者认
为任何旨在妨碍信息自由流动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战后着力
推广这一理论的始作俑者是美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
推行这一理念的现实原因并非仅限于推广民主与消除国际
争端,而是为自己的媒体巨头获取超额的利润.时任国务次
卿Benton宣称:
"美国国务院将尽其所能,用政治与外交途径
打破其他国家阻止美国的新闻通讯社,杂志,电影以及其他
传播媒体在国际市场上的扩张……促进信息自由是我们外
交政策有机的一部分."@
然而英美等传媒大国的媒体与各自政府之间的关系远
非各自彼此独立的关系.在一战期间,英国的路透社就与英
国当局签署了某种形式的协议.路透社承诺在战时提供有利
于盟军的新闻.美联社与美国政府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Jean—LucRenaud的研究发现.美国政府与立法机构一直在
以各种方式支持美国的媒体产业出口,这些支持包括各种各
样的立法与政府给予的商业与外交政策支持.@而美国的广
电媒体也一直与势力庞大的军事工业联合体有密切的关系.
这些事实说明,美国政府出于战略上的考量,对媒体是不会
采取一种放任自流的自由主义政策的.Schiller坚称的"阴谋
论"的确有很大的道理.
新闻制造的依附——"中国威胁论".新闻对社会的影响
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或者集团拥有的权力与资源的
多寡.Ahschull把"资源"分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信息
与进行信息传播的能力属于一个国家或者集团的无形资源.
A|tschull同时认为尽管媒体产品的生产是公开的,但它的控
制者却隐藏在幕后.无论权力是以何种方式存在,政府,政党
或者财团都想掩盖这种控制性的关系.@
"中国威胁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典的文化帝国主
义理论所认定的"阴谋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威胁论"
是权力与媒体互动的产物."中国威胁论"的产生不可避免地
与美国国会中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有密切的关系.这些组织
松散的成员虽多隐藏在幕后,但却极力鼓动政府与军方对华
采取严厉的政策.而在公开场合,一些在政府中担任要职的
人物极力附和这一论调.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群势力的
发声成功地设定了美国主流媒体的议事日程.并且在很大程
度上左右了世界舆论.这是因为美国的主流媒体主要依赖这
些为美国精英集团服务的公关人员提供新闻信息来源有研
究发现,尽管像《华盛顿邮报》与《纽约时报》这样久负盛名的
媒体各自维持着强大的人力资源进行调查性的新闻报道,但
它们依然依靠精英集团的公关人员提供50%左右的新闻@这
一
现实充分证明了文化帝国主义的"阴谋论"的存在.
"中国威胁论"的确产生了文化帝国主义论所宣称的依
附性的效果."中国威胁论"严重地挑战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并
且抹黑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而良好的国家形象日益被认为是
一
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产.国家形象有两个貌似对立的特
8粥固藏绪
!
兰………——~
新媒体的言论话语方式与特征
口殷俊孟育耀
摘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对传播领域生态格局的改变,新媒体言论重新对话语权的归属进行了定义.它改变了
言论话语方式,在话语深度和广度上都作了进一步延展.新媒体言论深刻反映了社会转型期各种亟待解决的问
题,折射出多元言论空间的现实图景,对发挥舆论引导力,实现公共精神的理性表达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新媒体言论话语方式特征
新的传媒格局下,社会言论趋向多媒体生存,多功能延
伸,多主体参与.在转型期,人们的选择性关注与认知在被传
播渠道放大,新媒体言论重新定义了话语权的归属,网民有
了自主发表言论,开展讨论的公共平台,也突破了新闻评论
题材上的规定性,成为意见性信息的传播者和社会公共事务
的参与者.新媒体言论逐渐呈现出强大的意见中心的特征,
成为一种全新的舆论阵地和开启民意表达的新方式.
新媒体言论话语方式
趋于感性化.新媒体形象化,生活化,立体化的全通道传
播方式让人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感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
调动和激活,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判断和事件评论中.
相对于传统评论而言,新媒体言论往往更浅表,更直接,理性
色彩弱一些.如药家鑫案,新媒体言论体现出自由,开放的信
息交流方式和广泛的参与性,使情绪和意见合二为一,感性
表达方式凸显出来.
点:
其一,国家形象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则很难改
变:
其二,良好的国家形象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也极
易遭受破坏.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中国政府不得不付出高昂
的代价来进行国际公关.另外,中国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的
外交资源与经济资源来游说对中国心存不安的国家以使这
些国家理解中国的行为.
结语
本文着重分析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并区分了文化帝
国主义与媒体帝国主义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本文还提出了
与文化帝国主义相对立的两种论点.笔者认为,虽然经典的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存在理论上的缺陷,但依然具有解释一些
当前国际传播现象的力量.为了更好地论证笔者的观点,笔
者用美国支持信息自由流动的相关政策来印证文化帝国主
义"阴谋论"的实质.用美国媒体炮制的"中国威胁论"来证实
文化帝国主义对中国造成的依附性的影响.笔者认为,二战
后虽然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都已经摆脱了西方的殖民统
治,但国际传播新秩序一直没有建立起来.文化帝国主义理
论仍然具有相当效力.
注释:
①Tomlinson,J.(1991).CuhuralImperialism:
ACriticalIntroduc
tion.Baltimore:
JohnHopkinsUniversityPress
②Boyd—Barrett,0.(1998).TheGlobalizationofNews.SagePubli—
cations
趋向多元化.过去传统评论以一家之言的形式有力地指
引受众的思维,新媒体时代人们跨越现实关系的羁绊在广阔
的虚拟空间里,针对发生的同一件事,寻找着"同声相求,同气
相求"的同道中人,相互拥趸,多元言论形成相异的"部落格",
有效地改变着外部世界图景在人们心目中的认知比例.唁论
在内容和方向上的一致性,使同个部落内部的公众对自我的
社会选择的执行程度大大强化,而对于有异于自己的社会评
论和价值取向或颇为不屑,或相对排斥.娱乐圈红人大S与俏
江南集团执行董事汪小菲的婚礼受人瞩目,网民言论的多元
发展,使事件本身的社会关注度得以持续的同时,网络论坛
上也因为观点的相悖形成了观点的自由市场和独立的"部落
格".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或娱乐,或围观,或戏谑,或打
抱不平,或沉浸式参与,或引发言语上的冲突与谩骂,甚至还
出现了针对个体的人身攻击.这些独立的"部落格"会造成部
落与部落之间由于隔阂而产生的偏见.
⑧Lee,C.C.(1980).MediaImperialismReconsidered:
TheHomoge—
nizingofTelevisionCulture.BeverlyHills:
Sage
(Schiller,H.I.f1976).CommunicationandCuhuralDomination.NY:
InternationalArts&SciencesPress
⑤转引自Elasmar,M.G.(2003).TheImpactofInternationalTelevi
sion:
AParadigmShift.NJ:
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
⑥转引自Tomlinson,J.(1991)
(2)McQuail,D.(2000).MassCommunicationTheory.4edition,
ThousandOaks:
Sage
⑧Schiller,H.I.(1991)."Notyetthepost-imperialistera".Critical
StudiesinMassCommunication.8.p13—28
⑨Schudson,M.f1997).Thesociologyofnewsproductionrevisited.
InJ.Curran.,&M.Gurevitch(Eds.),MassMediaandSociety(p141
159).NewYork,Arnold
⑩Meyer,W.H.f1989)."Globalnewsflow:
Dependencyandneo—
imperialism."ComparativePoliticalStudies,22(3),p243~264
⑩转引自Schiller,H.I,(1976)
Jean—LucRenaud.(1985,Spring).USgovernmentassistanceto
APSworld—wideexpansion.JournalismQuarterly,pl0~16
⑩Altschull,H.(1995).AgentsofPower:
TheMediaandPublic
Policy(2Edition).NY:
Longman
@Sigal,L.f1973).ReportersandOfficials:
TheOrganizationand
PoliticsofNews-Making.Lexington,MA:
D.C.Heath
(作者单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新闻系)
编校:
施字
郝向减菇孚者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从新 传播 视角 审视 文化 帝国主义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