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30311014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58
- 大小:66.51KB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嘻!
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②,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
“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③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④,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①殍殣(piáo jǐn):
饿死的人。
②募民存饷:
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
③敖仓:
粮仓。
④晏然:
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或异二者之为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B. 然则何时而乐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 以惠贫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D. 好为佛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________,A________”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_______”和“C________”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
(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
)
【答案】
(1)D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3)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
【解析】【分析】
(1)A或许;有时。
B快乐;以…为乐。
C用来;因为。
D喜爱,爱好。
(2)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以:
应为;物:
外物。
这句话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时注意句式的特点。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宴然:
秩序安定的样子;流徙:
流亡迁徙。
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注意句式的特点。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3)这句话的意思是:
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
根据句意,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4)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甲】文表达表达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博大的胸襟和政治抱负,这两句也是范仲淹忧国忧民情怀的体现,【乙】文最后两句总结了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的做法及取得范仲淹的功绩,从中可知范仲淹采取的措施是:
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⑶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⑷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发司农之粟 募民兴利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
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
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参考译文】
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
这时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
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
自到,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
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谕他们说:
“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
”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
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
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
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因为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
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
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
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
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
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蜀侯迎金牛
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
山涧峻险,兵路不通,乃琢石为生多与金日置生后号牛粪,言以遗蜀侯。
蜀侯贪之,乃堑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帅师随后而至,灭国亡身,为天下所笑。
(选自北齐·刘昼《刘子·贪爱》)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秦惠王闻而欲伐之/伐竹取道
B. 言以遗蜀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 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不使学
D. 灭国亡身/河曲之叟亡以应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
(3)根据上文,请概括蜀侯“为天下所笑”的原因和启示。
【答案】
(1)B
(2)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
(3)原因:
蜀侯个性贪婪而又愚蠢,为迎石牛“堑山填谷”,做到了敌人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最终自取灭亡,“为天下所笑”。
启示:
贪婪之心不可有,贪图小利,必然不能顾全大局,可能最终会无所有。
【解析】【分析】
(1)A攻打;砍伐。
B遗(wèi):
给予。
C派;让。
D死亡;通无,没有。
(2)这句话的意思是:
于是,(秦惠王叫人)用石头雕凿成一头牛,每天把许多金子放在石牛的后面,说是(石牛拉的)“牛粪”。
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
(3)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是蜀国国君性格贪婪,秦惠文王就是利用其贪婪的特点就编造牛会拉金粪的事,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蜀国国君竟然相信,为了得到这头牛,他竟然让人去挖平山路填平谷地(开设道路),结果秦国就走这条路把蜀国灭了,由此看出蜀国国君的愚蠢。
蜀国国君为了自己的贪婪付出了亡国的代价,告诉我们贪婪之心不可有,贪图小利,必然不能顾全大局,可能最终会无所有。
故答案为:
⑴ B
⑵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
⑶原因:
蜀侯个性贪婪而又愚蠢,为迎石牛“堑山填谷”,做到了敌人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最终自取灭亡,“为天下所笑”。
启示:
贪婪之心不可有,贪图小利,必然不能顾全大局,可能最终会无所有。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及给人启示的能力。
。
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参考译文】
蜀国的国君性格贪婪,秦惠王听说后准备讨伐他。
蜀国山高水险,军队没有道路可以过去。
于是,(秦惠王叫人)用石头雕凿成一头牛,每天把许多金子放在石牛的后面,说是(石牛拉的)“牛粪”,并说要把它呈送给蜀国的国君。
蜀国国君贪图这个可拉金粪的石牛,于是派人挖平山路填平谷地(开设道路),又派遣五名身强力壮的大汉去迎接石牛。
(道路通达),秦国大将带着大军(跟着石牛)随后就攻到了蜀国,一举灭亡蜀国,杀死了蜀国的国君,(蜀亡国,死了君主这件事,)被天下人耻笑。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②日星隐曜________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________
④微斯人________
⑤有亭翼然临于泉上________
⑥佳木秀而繁阴________
⑦宴酣之乐________
⑧太守之乐其乐________
⑨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⑩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答案】通“嘱”,嘱托。
;光辉,光芒;优美;没有;像翅膀;茂盛;尽性;以……为乐;消失;还
【解析】【分析】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属”:
通“嘱”,嘱托。
“翼”:
像翅膀。
“乐”:
意动用法,以……为乐。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曜”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故答案为:
通“嘱”,嘱托。
;光辉,光芒;优美;没有;像翅膀;茂盛;尽性;以……为乐;消失;还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词语的特殊用法的掌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
4.阅读以下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
九月,知越州赵公①,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
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库钱仓粟几人,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故事②,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
使自十月朔③,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
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明年春,大疫。
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注释】①赵公:
赵抃(1008—1084),字阅道,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
晚年执越州政务,政治卓著。
②故事:
向来规矩。
③朔:
农历每月初一。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意思。
①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________ ②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其仁足以示天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C. 其施虽在越 其仁足以示天下
D. 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二处)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5)古代志士仁人常“以仁为己任”,请联系本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分别简要分析“仁”的具体内涵。
【答案】
(1)谨慎;稍微
(2)A
(3)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4)(赵公)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
(5)本文:
赵公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
《醉翁亭记》:
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民同乐的思想。
【解析】【分析】
(1)“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谨:
谨慎。
“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
少:
稍微。
(2)A.前者“足以”连用,完全可以;后者“因为”。
B.都是表递进,“而且”。
C.都是代词,“他,他的”之意。
D.都是结构助词“的”。
故选A。
(3)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译为:
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4)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朔”:
农历每月第一天。
“粟”:
代指粮食。
“半”:
领一半。
(5)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好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
如本文可分析“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等句,可概括为赵工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
《醉翁亭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理想。
故答案为:
⑴谨慎;稍微
⑵A
⑶(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⑷赵公)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
⑸本文:
赵公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
《醉翁亭记》:
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民同乐的思想。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常用虚词的积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要结合现代语法,注意停顿。
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赏析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主旨的赏析情感,要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
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
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
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
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
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
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
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
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
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
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
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他的德政虽然只有在越州推行,但他对人民的仁爱却完全可以作天下的示范。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
________
②前人之述备矣 备:
________
③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开:
________
④云归而岩穴暝 暝: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比较【甲】【乙】两段文字所写景物的不同点,完成下表。
选段
观景角度
景物类别
内容概括
景物特点
【甲】
登楼所见
①________
朝暮之景
写景突出②________
【乙】
③________
山景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写景突出秀美多变
(4)【甲】文和【乙】文都注重对景物的描绘,各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回答。
【答案】
(1)美好;详尽;散开;昏暗
(2)①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②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3)水景;阔大壮观;登山所见
(4)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解析】【分析】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胜”“备”属于古今异义词。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则:
就是;大观:
雄伟的景象。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②芳:
香花;发:
开放;秀:
茂盛,繁茂;繁阴:
一片浓密的树荫。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3)结合《醉翁亭记》第一段内容可知,当时作者欧阳修在滁州西南的琅琊山上的醉翁亭上观看山景。
属于登山所见,【甲】文描写的是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属于水景。
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由此可以看出其特点是:
阔大壮观。
注意概括答案的时候要和题干中的有关内容一致。
(4)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语段范仲淹首先描写洞庭湖雄伟壮观的景象,然后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因此下文的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乙】语段欧阳修首先描写琅琊山朝暮之景,然后描写琅琊山四季之景,最后总结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故答案为:
⑴美好;详尽;散开;昏暗
⑵①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②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⑶水景;阔大壮观;登山所见
⑷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已给内容概括其其余的内容。
⑷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
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不能孤立理解,要把这个语段放在全文中,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语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________
②是进亦忧:
________
③微斯人:
________
④性至孝:
________
⑤以母在时方贫:
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3)【甲】文中“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
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4)结合[甲】【乙】两文,概括范仲淹的形象。
【答案】
(1)思想感情;指“居庙堂之高”;如果没有;非常、极其;正
(2)①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②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勤俭节约;孝顺父母;乐善好施。
【解析】【分析】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这几个词语都是古今异义,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以,因为 。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②贵:
显贵;宾客:
招待宾客;重:
两种以上。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
(3)结合语境分析,作者自问自答,先提出“何哉”的问题,接着就做出回答,这个答案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甲】文范仲淹要学习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从“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可以看出范仲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年级 文言文 阅读 专项 练习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