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讲解元曲宋词.docx
- 文档编号:30306834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7.99KB
知识讲解元曲宋词.docx
《知识讲解元曲宋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讲解元曲宋词.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讲解元曲宋词
元曲、宋词
编稿:
李静
学习目标
1、识记这两个单元出现的重点词语和文学文化常识。
2、复习戏剧单元,了解元曲的一般知识;复习宋词单元,了解词的一般知识,了解一些宋词的一些大家。
3、正确理解词意,学会“知人论世”;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5、掌握常见的名句填空。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关汉卿
(约1220-1300),元代杂剧作家。
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
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
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关于他的籍贯,还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大都(今北京市)等说,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
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60多种,大多散失,现存15本。
其名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柳永
(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苏轼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李清照
(1084-1155),山东省济南章丘人,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文题背景
《窦娥冤》
《窦娥冤》节选自《关汉卿戏曲集》,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共四折一楔子。
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此后的情节是:
楚州大旱三年;窦天章做了高官,到楚地巡查,窦娥的鬼魂向他申冤;窦天章重审此案,为窦娥平反昭雪。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以致国无宁日,民不聊生。
曾以“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自称的关汉卿借鉴“东海孝妇”的故事框架,结合当时社会现实并参考当时有关的戏曲创作,完成了这部著名的悲剧创作。
经过关汉卿的改造和天才创作,《窦娥冤》已不再是民间传说中的“东海孝妇”故事的翻版,而是一部深刻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激动人心的著名悲剧。
关汉卿根据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和体验,在作品中整体性概括了元代社会的种种矛盾,倾注自己的悲愤,发出震撼人心的呐喊,作品情节线索虽然是一件冤案的造成和昭雪,但脱开了一般公案戏或清官戏的窠臼,包含了更丰富的内涵。
《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应是词人在杭州时所作。
据说真宗咸平末年(1002-1003),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今浙江杭州),为了谒见两浙转运使孙何,柳永写了这首词投赠他。
相传“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鹤林玉露》卷十三)。
另据《岁时广记》记载:
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孙知杭,门禁甚严。
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谒名妓楚楚曰:
“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之,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
”中秋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席迎耆卿于座。
《雨霖铃》是词人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当推此首。
词人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
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的一首怀古名篇。
当时,苏轼已47岁。
他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但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来黄州前,由于王安石变法,被新派官僚罗织罪名,制造“乌台诗案”,下狱,险遭杀身之祸,最后被贬至黄州当团练副使。
在黄州期间,他很是苦闷,经常游山玩水以排遣。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所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东坡志林》说: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而这首《定风波》的小序则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予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显然,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当时“独不觉”的心境的。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这时他南渡已经12年,却投闲置散,得不到北伐抗敌的机会。
作者登临北望,眼前半壁江山已沦陷于敌手,他作为在北地抗金的一名义军将领,感慨良多。
至此登临之际,词人写下此词,抒发其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抑郁和悲愤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作者时在镇江任知府,当时他已经66岁,这时他逝世前两年的作品。
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执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
镇江频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作了大量准备工作,但他不同意韩侂胄立即北伐的主张。
韩听不进他的劝告,后来就把辛弃疾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讲,等于是给韩的一封“谏书”。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一词写于李清照、赵明诚婚后不久,赵明诚离家远游,李清照不忍相别,无限离愁。
白天焚香枯坐,黄昏后把酒对菊,独自一人,更添惆怅。
因为离愁,腰肢受损,衣带渐宽,离情别绪尽在诗篇。
《声声慢》是作者后期的作品。
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二人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也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这首《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不复见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成为婉约词的代表作。
文体知识
宋词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阙”。
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
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词的流派有两种,一婉约派,一豪放派。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截然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格式是一个词牌。
但是,由于同一个格式有时有若干个变体,所以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这种情况下,一般有词题。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不分段称为“单调”,分段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又叫“片”或者“阕”。
“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
“阕”原是乐终的意思。
元曲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读书人地位低下,面对蒙古统治者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
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字词汇总
通假字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糊突”通“糊涂”,混淆
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纽”通“扭”,拘束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尊”通“樽”,酒杯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作动词
鼓三通,锣三下科鼓,击鼓;锣,敲锣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图,画
嬉嬉钓叟莲娃莲,采莲
都门帐饮无绪帐,设帐
竹杖芒鞋轻胜马马,骑马
遥岑远目目,看
(2)作状语
前街里去心怀恨前街里,往前街里
大江东去东,向东
樯橹灰飞烟灭灰、烟,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赢得仓皇北顾北,向北
2、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名用
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好歹,好人坏人
你错勘贤愚枉为天贤愚,贤德之人、愚笨之人
多情自古伤离别多情,多情的人
(2)用作一般动词
已而遂晴晴,放晴
3、动词活用
为动用法
多情自古伤离别伤,为……而伤
古今异义词
1、这早晚窦秀才敢待来也
早晚古义:
时候
今义:
按字面意思解释即为早晨和晚上,又可引申为迟早、先后等意思。
也可
泛指近日的某个时候。
2、我一向搬在山阴县居住
一向古义:
一段时间以来今义:
向来,从来
3、奶奶,你先进去
奶奶古义:
对老年妇女的尊称今义:
对父亲的母亲的称呼
4、美妇人我见过万千向外
向外古义:
以外,开外今义:
朝外面
5、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风情古义:
男女恋爱的情怀今义:
情怀、意趣,色情,风土人情
6、大江东去
大江古义:
长江今义:
大的河流
7、千古风流人物
风流古义:
遗风,流风余韵
今义:
有功绩而又文采的,英俊杰出的;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的;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轻浮放荡
8、回首向来萧瑟处
处分古义:
处理今义:
处罚决定
偏义复词
满望你鳏寡孤独,无捱无靠,母子每到白头鳏寡,偏指寡;孤独,偏指孤
重点语句
典故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窦娥冤》
《窦娥冤》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
窦娥的冤狱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
通过窦娥的血泪控诉,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把窦娥悲剧的意义升华到一个高度。
同时,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残酷、社会的混乱、官府的黑暗。
成功地塑造了悲剧女主人公窦娥的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
《望海潮·东南形胜》这首词描写了宋初秀丽、繁华的杭州承平景象。
上阙重点描写杭州都市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繁华的市容。
共四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句总写杭州的“形胜”与“繁华”。
第二、三句分别具体描写杭州城内和郊外美丽雄奇的自然景观,体现其“形胜”;第四句写杭州物阜民丰的人文景观,体现其“繁华”。
写法上由“烟柳画桥”“参差十万人家”的浮光掠影式的概写,到“市列珠现”“竞豪奢”的细致入微的特写,层次分明、过渡自然。
下阙重点描写杭州西湖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不同阶层游玩嬉戏欢乐祥和的场景。
共四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句总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
第二、三句由写景转入写人,词人分别选取了湖边普通百姓、地方官员两个不同阶层游乐的典型生活场景,铺叙漫衍,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杭州的繁华景象。
第四句是这首词的结束语,表达了对驻节杭州的地方长官孙何的美好祝愿。
《雨霖铃》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
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催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
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
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
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
刘熙载《艺概》卷四:
“词有点有染。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今宵”二句不仅在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
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
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
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
“乱石穿空”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
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
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
“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
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
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
“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
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笑风生。
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
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
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生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
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
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
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定风波》
词前小序云: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
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
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
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
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
“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
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
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像特意迎接他似的。
“相迎”二字见性情。
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
“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
向来,即方才的意思。
“回首向来萧瑟处”,既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
词人反思的结果是:
“归去”。
但苏轼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所欲归之处,也并非家乡眉州,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
“此心安处,即是吾乡”。
也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
方才遇雨时,词人没有盼晴,也不认为风雨有什么不好;现在天虽晴了,喜悦之情也淡得近乎没有。
因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但在词人心中却无晴雨,词人始终是泰然自若的。
结句透过一层来写,是篇中的主旨,也是苏轼诗歌的典型风格——在深挚、迫切、执著之后,忽然能够回转、放开,有类释家的先“执”后“破”。
在此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不免带些抗争之心,也仍是另一种形式的“执”;“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对之的升华。
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
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
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
“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
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
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词上片大段写景:
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杆,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
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上片是借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借用晋朝人张翰(字季鹰)的典故,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意在说自己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
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由“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
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
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只忧惧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
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
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
下面自然收束,也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该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这之前,辛弃疾在福建安抚使任上,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
他先居上饶,后徙铅山,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
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
镇江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辛弃疾以65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
但很快他便发觉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
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
他登上北固亭,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
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词的上片是缅怀两位古代英雄。
一是写孙权,作者感慨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侵蚀之后,镇江的高山大江依然如故,而曾在这里建都的吴国君主孙权,却已无处寻得了。
当年亭台殿阁之间的流风余韵也都已被岁月洗涤净尽。
二是写刘裕,传说当年刘裕就曾居住在京口的普通街巷之中。
东晋时,刘裕就是从这里起兵去平定桓玄之乱,又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于南朝刘宋王朝。
作者对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对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的赞扬,其情感是那么炽热、强烈,这正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仍旧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下片先是对南朝元嘉年间一段历史的评议:
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出兵北伐,结果是仓皇败阵,落得个无功而返。
这段历史是以古喻今,针对韩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知识 讲解 元曲 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