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十一章.docx
- 文档编号:30302833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49.35KB
毛概第十一章.docx
《毛概第十一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第十一章.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2、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正确的方法妥善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历史背景;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3、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不和谐因素并正确解决我国经济社会中的一系列人民内部矛盾与其他社会矛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
教学时间:
4学时
教学内容:
这一讲主要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来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底是如何提出来的?
也就是我们要弄清楚,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到底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我们要弄清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的内涵,要理解和把握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第三个问题,我们要讲清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也就是要讲,如何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下面我们想先讲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来,建设一种美好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的理想,也是包括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的理想,所以从历史上来看,我们很早就有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所以我们首先来介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
(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
虽然“和谐社会”这个概念是现在才提出的,但也并非是脑子中突然产生的“火花”,而是有着悠久深厚的思想渊源。
第一、中外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
“和”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外和顺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概念。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调谐”、“天人合一”;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济众”;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
如孔子的“和而不同”;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两千多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小康”、“大同”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但是在存在私有制、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旧制度下,这些设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不光是中国古代有有关社会和谐的一些思想,在西方也有有关社会和谐的一些理想。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曾提出“和谐最美”,柏拉图曾提出“公正即和谐”,赫拉克利特提出“对立和谐观”等。
自近代以来,有不少学者也先后提出过一些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思想和理论,蕴涵着许多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
一些西方国家还是提出和实施了加强 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政策。
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
这是早期人们对于社会和谐方面的一些探索。
下面我们看一下空想社会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设想。
16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详尽地描绘了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大同世界。
这个世界既是一个官民平等、互尊互爱、亲密无间、共享幸福的民主国家,同时也是一个高度重视法律的国家,还是一个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
18世纪,法国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于1755年发表的《自然法典》,是为未来理想社会所制定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共产主义法典草案。
在这部法典里,他规定了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科学教育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和行为准则,描绘了一幅合乎“自然意图”的法制蓝图。
19世纪初期法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昂利·圣西门幻想建立的理性和永恒正义的“实业制度”王国叫做“实业制度”。
按照他的说法,实业制度是使一切人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和保证社会得到最大安宁的制度,是一种最平等的制度,是各种实业和科学艺术充分发展,人们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都能享受到最大幸福的制度。
在他看来,全世界的未来就是实业制度,那时候再也没有人剥削人,而且还是一个必须诚信友爱的开发供他们支配的一个世界。
在近代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的是十九世纪初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沙利.傅里叶,他认为,既然在自然体系里,存在着和谐的秩序,那么在社会体系里也同样有着和谐的秩序。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彻底地消除资本主义的残酷和不公。
构建工业与农业、家务与教育、生产与消费的联合体,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来实现社会各阶级的融合,用和谐制度来代替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
英国杰出的空想共产主义实践家罗伯特·欧文提出了一个改造资本主义、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方案。
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了被称为“新和谐”公社示范性试验,尽管欧文“新和谐”公社对抱有极大的热情,但是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很快淹没了这个孤岛,公社最后不能不以失败而告终。
19世纪30年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和英、美两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德国也开始产生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这一思想的著名创始人和代表就是威廉*魏特林。
1842年,魏特林撰写了《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
在这本书中,魏特林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空想共产主义理论,并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
他在谈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的时候说,全体的和谐以及在全体和谐中的每一个人的最大可能的自由,这就是我们所要努力完成的任务,这就是我所要在这个制度里所要清楚阐明的理想。
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本质,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正确的途径,结果他们关于和谐社会的一些理想,关于未来社会一些美好的设想,只能够陷入空想,但是这一些思想对后来形成的社会社会主义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和谐社会的设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
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未来得社会将是在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消灭了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的。
在这样一个社会里面,消灭了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地丰富,人民的精神境界极大地提高,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而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就要形成和谐的关系。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之中,也就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提出过一系列重要的思想。
他曾经明确地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广泛地推行和真正地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的劳动者都过上美好和幸福的生活。
他也曾经提出,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大力地帮助农民,要消除城乡的对立。
他也曾经讲,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同个人意义的结合的基础之上。
他也曾经讲,必须发扬民主,要改革国家机关,要精简机构,要反对官僚主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而且他也强调,必须时时处处,千方百计地来稳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进的方向。
第四、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
社会和谐也是我们党奋斗的目标,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党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矛盾的问题》这一些著作当中,明确地提出了要学习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人民的内部矛盾,这里面包括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的矛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来解决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矛盾;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来解决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等等。
他有一段话,是被我们广泛地引导引用的“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几种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活活泼,那样一个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一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结合我们改革开放的实践,也科学地阐述了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的重大的理论观点,也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断。
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本性的转变。
而这一转变的实质就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种变化。
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把发展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之中,经典式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他也强调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他提出来,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他也强调了社会稳定的极端的重要性,认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地去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所以他再三地强调稳定压倒一切。
他也论述了安定团结的重要性,认为没有安定团结的这样一种政治局面,就不可能搞现代化的建设,就不可能实现改革开放的政策,所以他还提出来既要安定团结,也要生动活泼,认为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这两者是统一的,从根本上说他们是没有矛盾的。
也是不应该有矛盾的。
邓小平还强调了建立和完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认为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他主张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那么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打击经济领域里的刑事犯罪。
他也主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要努力地做到多方面的中和平衡,强调不能够单打一,特别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步性和协调性,邓小平还提出,如果精神文明建设没有抓好,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呢?
那会在另外一个方面变质,反过来会影响经济的变质,如果发展下去,就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邓小平的这一些思想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根据我们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也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一些理论。
这些理论成果最后凝结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的区别。
在新的历史时期,他还概括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的认识,强调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部进步这样社会,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也包括了促进人民全面发展的这样一个任务。
他曾经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所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也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的发展。
他曾经强调,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认为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的艺术。
能否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成为能否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主要的关键。
他领导我们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社会更加和谐包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中,他也提出来要在全社会努力地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这样一种局面。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还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开发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战略。
这样一些思想和措施,事实上已经孕育着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的内容。
(二)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反复地强调,我们要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有很多同志提出这样的问题,说为什么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后,还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它的必要性是什么?
我们在这一部分里头,给大家作一些说明。
党中央之所以提出来,要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其必要性在于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
但是,同时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国家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仍然是属于发展中的国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在发展过程之中,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仍然十分的繁重。
特别要看到我们的改革开放,现在进入到一个关键的时期,进入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一千美元到三千美元这样一个矛盾的突发时期,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的时期。
经济体制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社会结构在发生深刻的变动,利益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调整,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但是也必然带来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是,也存在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1.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2.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3.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
4.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
5.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6.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严重后果地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而我们党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
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在这种复杂多变的这样一种国际形势之下,我们要有力地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首先把国内的事情办好。
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始终保持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稳定的这样一种局面,我们就能够应对来自国际方面的挑战。
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种重要保障。
这是第二个方面的问题。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只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搞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的要求。
也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重要的体现。
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的条件。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要牢固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发展党内的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等等。
这一系列新的举措,都是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
而只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搞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一定要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要求,切实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观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这是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必要性的分析,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问题。
(三)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
2002年,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我们党明确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是从党的十六大开始的。
2002年十六大报告明确地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社会和谐纳入到党的文件之中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提出来。
在十六大以后,我们当对社会和谐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的地位。
十六大之后,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头,有几个重要的关节点,对于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至关重要的。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
强调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实现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的内容,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的战略任务。
2004年12月,也就是在四中全会召开后的不久,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从当前来看,积极地扩大就业,努力地完善社会保障的体系,逐步地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是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任务。
在这里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个重要的着力点。
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概念,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总要求。
2005年2月21日,中央政治局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了第20次集体学习。
胡锦涛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要注意研究和借鉴我国历史上的国外关于社会建设问题的积极成果。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涉及到的社会结构、社会利益关系、社会结构等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要加强对我国历史上和国外关于社会建设的积极成果的理论研究和借鉴。
这一次讲话之后,在全国范围里面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研。
2005年10月下旬,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明确提高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能力是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领导的一项重要内容。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突出地强调了要加强统筹兼顾,提高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他指出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就明确了明确提高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能力是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领导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5年10月下旬,胡锦涛同志在朝鲜访问时的一次讲话中明确把“和谐”作为同“富强、民主、文明”并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讨论时,明确提出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和兼顾各方面利益、照顾各方面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讨论时,明确提出要在一些重要的领域和关键的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
2006年5月中旬,胡锦涛同志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明确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概念。
2006年5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胡锦涛同志在会上完整提出了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政策调整的基本方针。
胡锦涛同志在云南考察工作的时候强调,要树立共同的理想,要打牢共同的思想基础,特别要宣传和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这一次讲话,明确地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概念。
2006年5下旬,中央政治局又召开会议,胡锦涛同志在会上强调,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的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要积极地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地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效地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这一次讲话,完整地提出了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政策调整的基本的方针。
2006年6月,在庆祝建党85周年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认识和把握我国各方面重大关系联系起来。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以促进社会和谐,体现党的先进性。
在此后召开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他又从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级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几个方面深刻阐述了统一战线在和谈社会建设中的优势、作用和任务。
明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认识和把握我国各方面重大关系联系起来。
2006年8月,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同志明确把让人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摆到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位置。
胡锦涛同志强调保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这就把人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摆到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位置。
正是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并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重大部署。
因此说,这一个决定是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的文件。
这是我们这一讲里头所要讲的主要的内容,下一讲我们来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等等内容。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弄清楚,我们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