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2讲 诗歌欣赏《乡愁》教案.docx
- 文档编号:30297908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01.10KB
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2讲 诗歌欣赏《乡愁》教案.docx
《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2讲 诗歌欣赏《乡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2讲 诗歌欣赏《乡愁》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秋季课程初三语文第2讲诗歌欣赏《乡愁》教案
诗歌欣赏——《乡愁》
适用学科
语文
适用年级
初三
适用区域
部编版
课时时长(分钟)
120
知识点
《乡愁》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
一位旅居外地的年轻人,来到一位智者的面前请教:
“我突然患了一种怪病:
脑海里总会无缘无故地闪现一些小时候的事情。
我到底是怎么了?
”智者微笑地看着年轻人说:
“你没有什么毛病,你只是在心中萌发了乡愁而已。
”
是啊,乡愁就是人从一生下来就具有的那种对故乡难以割舍的浓浓的思念和眷恋之情,一个平凡的年轻人尚且如此,那么远离大陆的台湾同胞,他们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1.作者介绍: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2012年4月担任澳门大学“住校作家”。
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2.写作背景: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3.文化常识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话题: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思乡意象例举:
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而这一点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体现得尤为明显,古人或是外出做官、或是在战场建功立业、或是由于贬谪,而尤其当传统节日来临之时,身边的一事一物无不牵动着游子的思乡之情。
1.社会意象群:
船:
一般诗中写作“孤舟”,古人常说“舟马劳顿”可见水陆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方式,因此游子离家或是归家一般都是坐船,可想而知当身处他乡的游子看到回乡的船而自己却不能成行的时候思乡之情自然上涌,另外,船给人以漂泊之感,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怎能不牵动游子的情思,因此其它一系列表达漂泊之感的意象也同样是思乡的常见意象,如:
孤雁、飞蓬、浮萍。
如: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捣衣:
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
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
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
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如: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
”(杜甫《捣衣》)“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宋•晏几道《少年游》)同时月下捣衣,风送砧声也成为一种境界,游子客居他乡听着无处不有的捣衣声自然也会想起家中的亲人。
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莼羹鲈脍:
典出《晋书·张翰传》。
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如:
“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
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
”(马星野《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
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陇上:
陇水潺湲陇树黄,征人陇上尽思乡。
(翁绶《横吹曲辞·陇头吟》)
桑梓:
代指故乡,“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
”(蔡琰《胡笳十八拍》)
2.自然意象群:
月亮:
千百年来月亮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但是最常见也最具有代表的涵义应该说是思乡。
自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传世之后,月亮俨然已经变成了思乡怀远的代名词。
又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
而对于游子来说,自然不管是月缺还是月圆都是诉不尽的愁思与乡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有时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诗人会在前面加上一些修饰词,如:
残月、冷月、素月、江楼月、云中月、水边月等等。
夕阳:
我国是农耕社会,自古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生存节奏,因此落日对于古人来说便有了催归的含义,因此夕阳西下夕阳落下最容易触动天涯游子的羁旅愁思,如: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落日、残阳、晚照、黄昏、暮色其实都是它的别称或是由其衍生的。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李商隐《离思》)等。
又写作孤鸿、哀鸿、孤雁、飞鸿等。
杜鹃:
又名杜宇、子规、蜀鸟、布谷鸟。
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在传说和蜀人怀念心情的作用下,逐渐变成了思乡的代称。
又因为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所以又名“催归鸟”非常容易触动漂泊天涯的游子的乡思,如: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无名氏《杂诗》)
青山:
青山常作为故乡的象征,如: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越鸟、胡马:
越鸟和胡马也是是情感比较强烈并持续出现的乡愁主题意象,最早出现于东汉文人诗《古诗十九首》的开篇: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离别…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又如:
“越鸟恋乎南枝,胡马怀乎朔风。
”(夏侯湛《夜听笳赋》)
鹧鸪:
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因此极容易勾起人们的满腔愁绪和不愿远行的想法,如: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浮云:
以浮云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如: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古诗十九首》)“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猿啼:
“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
”(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
蝉鸣:
“风蝉旦夕鸣,半夜送秋声。
故乡客归尽,水边身独行。
”(赵嘏《风蝉》)
考点1内容分析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全诗共四节。
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
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这四个意象单纯、明朗、集中、强烈。
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
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
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思。
结构图解
1.意象美:
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
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托物抒情。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2.形式美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
《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
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
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
《乡愁》共四节。
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3.语言美——质朴的语言美
余光中把《乡愁》归入他所说的“浅易之作”。
他所说的“浅易之作”是指那些如《乡愁》一类的“一读就懂”的诗,不是说“浅易”的一定不好。
“浅”是文字浅显,“易”是容易读懂。
四个时间段: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平平淡淡)
四个对应物: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实实在在)
四个数量词: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微乎其微)
四个形容词: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轻描淡写)
知识拓展: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家族文化与意义
家族文化是相对家族制度而言的,家族制度是指家族外现的能被感知的具体事项,如族谱、族田、族长、族规、祠堂等。
家族文化包含着家族制度;同时它还旨在反映家族制度发展变化的机制和家族制度本身的功效;它是家族制度的深层状态;是家族制度事项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家族制度事项中不易被感知的内在本质。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
第一是为家族而活的人生观,“光宗耀祖”的话,今天偶尔还能在事业有成者的口中吐出,他们认为努力向前,是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古代皇帝及地方政府,也会因某人的业绩或义行,奖予匾额,家族将它挂在祠堂,引为殊荣。
品官有家庙祭祀制度,成为法定承认的望族,何其荣耀。
第二,尊祖敬宗的团体意识。
“尊祖敬宗睦族”是家族史文献中常见的词语。
尊祖,除了敬重在世的前辈,更重要的是讲究对祖宗的祭祀。
敬宗是尊重宗子的权威,服从他的领导,认同他所代表的组织——宗族。
至于睦族,是讲处理好族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宗族的团结和合作,使宗族长存,是尊祖敬宗的必要内容。
所以尊祖、敬宗、睦族三者,尊祖是目标,也是出发点;敬宗,睦族是实现目标的条件,是在尊祖的旗帜下实现家族的团结,敬宗是关键所在。
第三就是孝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家庭或家族都讲究上慈下孝,孝道的全部内涵有三个方面:
第一,一般说是生养、死葬、祭祀。
第二,自己事业有成,能够扬名显亲。
第三,应有传宗接代人。
孝道关系着一个家族的发展,只有它的成功实现,才能使家族得以延续与传承。
第四是孝与忠的交融性,俗话说“忠孝两难全”,它们确实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又有紧密的联系。
忠道承认孝道的合理性甚至孝道是实现忠道的前提。
孝与忠有着内在的联系,存在着交融性这种交融性,就使得家族文化突破了家族的范围,使它不仅成为家族社会的信念,还是整个社会的一种观念。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现代意义
传统家族文化并没有随着传统社会的转型而消失,却有许多内涵为当代文化所传承,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古今的家族均钟情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建设和致力于家族历史的纪录——编修家谱;家族共同体认同精神的保持。
有了这样的链接点,就使得传统家族文化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调整其内涵,摒弃过时的宗法性的东西,而保存和发扬适应时代要求的成分。
传统家族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
传统家族文化经过调整、改造,能够为现时代所吸收的,我想在于:
从民族国家的认同,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增进爱国情操,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关注新时代社会伦理的建设,使得家族成为伦理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种社会力量,家族伦理的规范成为建设新伦理的一种文化因素。
古今家族的兴修家谱,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保存形式和体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社会需要善于利用家族文化的积极因素。
家族是血缘群体,我们对家族及其文化,不宜于只观察她的某一个方面,同时还要注意到其他成分,特别是她以小群体而认同于民族国家的大同,要以小群体促进国家及其文化的建设的观念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因此我认为社会需要正确对待家族及其文化,善于利用她的积极因素,以便它充分发挥出来,以利于民族国家的文化建设和发展。
主流文化多年对家族文化的误解,到了该消除的时候了,不宜继续对家族文化持恶意态度,应当给予发展空间,让她能够在新时期发挥建设社会伦理和凝聚民族国家的积极作用。
※家谱
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它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
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
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
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但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
修撰于何朝何代?
是官修还是是私修?
因为历史上缺泛记载,至今尚不得而知。
但东晋太元中(176-396),员外侍郎贾弼之曾为天下十八州七百多个著名家族作谱传,名曰《姓氏簿状》。
当时天下公认的谱学行学的王姓人,如王弘对《姓氏簿状》素有研究,他当朝理事,可以"日对千客,不犯一人之讳";僧绰任吏部郎,"究识流品,谙悉人物",谱学上世代的《百家谱》修改校订编成《百家集谱》十卷,在谱学上的修养更超过先人;又有王僧孺,梁武帝时任天下家谱总算篡官,奉诏改定《百家谱》,相继编成《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百家谱集》十五卷。
《东南谱集抄》十卷,成为以前各代家族的集大成者。
当时社会公认的有两个以研究谱学而闻名的姓族,一曰贾氏,一曰王氏,称"贾王之学"。
后人也把谱学称为"贾王之学"。
到隋唐五代时,王俭和王僧孺的谱学著作还都在流传,王姓自己的家谱也通行于社会,被奉为天下修谱者的蓝本。
此外,北周人王褒所撰的《王氏江左世家》二十卷,佚名氏的《太原王氏家传》二十三卷,南齐人王逡之所《续百家谱》四卷、《百家谱拾遗》一卷、《南族谱》二卷、唐朝人王玄感的《姓氏实论》十卷,王方庆的《王氏家牒》十五卷、《家谱》二十卷、《王氏著录》十卷,等等,也都是唐宋时最为通行的谱籍。
至于宋元以后,私家修谱之风大盛,散居全国甚至海外各地的王姓人都有自己的家谱。
王姓家谱究竟有多少?
谁也难以统计清楚。
但据最保守的估计,总数至少在两千部以上。
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
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
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
这些介结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
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
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据最新消息说,当前全世界各大图书馆大都收藏有中国家谱。
家谱国际国内总数有三万四千多种。
这一统计数字,还没有把散布于民间的各种家谱包括在内。
家谱究竟有多大数量,至今还没有人作出确切统计。
因为家谱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谱一样,还有秘不示人的家规。
每当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谱。
这种特殊的风俗习惯,当然为古老家谱的保存制造了人为障碍。
不过,尽管如此,家谱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来。
至于散落在民间的家谱,无疑还有更大的数量。
清袁一相《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
“(袁赋诚)於其暇中念家乘散失,无以示后,辄与开美(袁赋正)诠次而谱之。
”
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
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
“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
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
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
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
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
如果我们如今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
”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
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
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
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不仅中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
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中国山东来认祖寻根。
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参考答案】
(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朗读节奏和重音的能力。
根据作者的情感来划分节奏以及朗读的重音。
诗歌赏析《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作者在诗歌中将乡愁幻化成那四个意象?
其丰富的内涵,你能一一阐明吗?
【参考答案】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痛、恋国之思。
【解析】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也就是四个意象。
要分析其中的内涵,就要结合诗句理解。
小时候,作者将思念母亲的情感寄托在给母亲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新娘分居两地,很难与之相见,于是将对妻子的思念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丧母之痛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故国之思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全诗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是什么?
【参考答案】这首诗抒发了台湾同胞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表达了炎黄子孙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解析】作者在诗歌中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而其中最主要的情感应该结合作者的身份与创作背景去理解,远离故乡的游子希望能叶落归根,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流落到台湾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有了无尽的思乡情怀,很明显最主要的情感该是台湾同胞强烈的渴望祖国统一的思乡爱国之情。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这首诗中表现时间的词语有、、、。
这四个词语在内容上交代了;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是。
【参考答案】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乡愁内容的变化发展;表明时间顺序,领起下一节
【解析】本题的难度不大,考生只须根据要求,认真阅读这首诗即可找出。
这首诗中表现时间的词语有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这四个词语在内容上交代了乡愁内容的变化发展;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是表明时间顺序,领起下一节。
(2)诗人笔下的乡愁指哪些感情?
这些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参考答案】对亲人的思念,对祖国的思念小时候离家在外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对妻子的思念——后来对去世母亲的怀念——现在对大陆的思念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考生在认真阅读诗歌的前提下,从题目、诗眼、背景等方面,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其思想感情。
很明显从上面几个段落,可以知道诗人笔下的乡愁有对亲人的思念,有对祖国的思念。
这可以从每一节诗的最后一句可以看出。
而这些感情是这样变化的:
小时候离家在外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对妻子的思念——后来对去世母亲的怀念——现在对大陆的思念。
(3)最能触动你心怀的是哪一小节诗?
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这是一个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擅长来回答最能触动心怀的一小节诗。
方法是,可以从诗歌的表达技巧方面来写,也可以从诗歌的炼字方面理解,也可以从诗歌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来鉴赏。
诗歌鉴赏,首先是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
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愁 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2讲 诗歌欣赏乡愁教案 部编版 秋季 课程 初三 语文 诗歌 欣赏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