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docx
- 文档编号:30296313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51.48KB
阅读理解.docx
《阅读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理解.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理解
初二阅读理解
(内部资料)
编写:
罗世梅老师
一、夜的尽头是家的灯光马家越
我的父亲,在河南开封长大。
父亲一直在奋斗,考上了武大,来到武汉——一个全然陌生的城市。
他在这里读书,工作,结婚,生了我。
他的奋斗,换来了一所理想的大学、一个合适的职业和一个幸福的家庭。
这也许就是别人眼中我平凡的父亲——离家游子。
他的心也许一半是黄河,一半是长江。
我仍记得,父亲那晚接我放学后没有带我回家,而是赶上一班火车,直奔开封。
父亲那时的表情,我从未读懂。
列车上,我们坐在窗边,父亲只是看着窗外,似乎想逃避什么。
他只是告诉我,奶奶病危了。
说得很慢,眼睛里似乎闪烁着什么,那不是眼泪,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
他一定认为我当时无法理解他的心情。
他是对的,那时的我的确太小,奶奶去世的消息传来时,我竟没有落下一滴眼泪。
长大了一点儿,我才明白,和自己深爱的人离别,心有多么痛。
想到自己再也不能和她说话,再也不能久久地看着她的眸子,再也不能向她诉说自己的心事,想到这些,便潸然泪下。
对于父亲也是,造就自己、牵着自己长大的人,走了。
并且是永远地走了。
我一直单纯地认为这就是父亲全部的痛苦。
现在我知道,其中还夹杂着一丝恐慌,他也许明白,这个轮回,一个人不能再陪他走了。
他也许在奶奶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都是我不愿说,也不愿了解的。
奶奶是中秋节去世的。
几年之后的一个中秋节,刚搬进新房不久,父亲在奶奶的照片前点了一炷香,叫正躲在屋里干自己事情的我出来,让我坐在他旁边,可之后他便不语了,只是静静地看着照片。
我有点糊涂了,猜不出其中的意味,良久,父亲看着前方说:
“今后别再让你妈生气了。
”
也许他在遗憾自己小的时候没有好好报答自己的母亲,现在没机会了。
不知道天下有没有人不想出去闯一番事业,然后衣锦还乡。
不知道衣锦还乡能不能弥补老人心中的寂寞。
不知道最后的回家在终日等待面前是否显得渺小。
不知道天下有多少父母,再也等不到儿女回家的那一天。
谁会料到,自己一离家,也许再也不会回来。
可是,谁又能改变这一切?
也许母子之情在孩子小时候是最深的,因为那时孩子一无所有。
幸福的是,这些悲凉的事,不曾光临我温暖的小窝,也没有在父母的家庭里徘徊,不知道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离家后,天下会生出多少老无所依的人。
我也明白,这个轮回,终由我来接下去。
父亲那眼神中,也许还有责任。
父亲的母亲已经将全部交给父亲,我懂得有一天,父亲也会将全部交给我,虽然我极不愿那一天的到来。
我也懂得有一天,我也会将全部交出去,虽然我不愿那一天的到来。
那晚,我和父亲静静地坐在一起,我能感受到,他害怕失去的,不只是他的母亲,还有他的孩子。
他知道有一天他的孩子也会离家。
所以我努力和命运抗争,不要离家太远。
可身体和身体间的距离,总等于心和心的距离吗?
我不懂。
但我只相信,没有身体的亲近,就不会有心的亲近。
父亲一直在弥补,他总是一有时间就回开封看看,谁不想念自己的故乡、自己的父母呢?
父亲每年也都带我回开封,也许我的优秀正是老人心中的慰藉和幸福感的来源之一。
我在父母还未衰老的怀抱中,渐渐意识到,该轮到我了。
我的文章里,总是有意识无意识的掺进很强的归属感,从磐石到蒹葭,从风到面朝烟雨的花。
也许这正是我害怕失去的表现吧。
曾经空旷的校园让我懂得,不能依靠他人活命。
的确,路要自己走,家要自己回。
当你依靠着父母长大,走向独立后,再想回到那温暖的依靠是多么艰难。
1.文中“我一直单纯地认为这就是父亲全部的痛苦。
”一句中的“这”指代什么?
从文中可知父亲的痛苦还有哪些?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有点糊涂了,猜不出其中的意味,良久,父亲看着前方说:
‘今后别再让你妈生气了。
’”父亲为什么会对“我”说这句话。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身体和身体间的距离,总等于心和心的距离吗?
我不懂。
但我只相信,没有身体的亲近,就不会有心的亲近。
”什么是“心和心的距离”?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文章题目“夜的尽头是家的灯光”的含义?
如果把题目改成“父亲的痛苦”行不行?
为什么?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不知道天下有没有人不想出去闯一番事业,然后衣锦还乡。
不知道衣锦还乡能不能弥补老人心中的寂寞。
不知道最后的回家在终日等待面前是否显得渺小。
不知道天下有多少父母,再也等不到儿女回家的那一天。
谁会料到,自己一离家,也许再也不会回来。
”这一段话,完成下列诗句。
(2分)很多年前,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说:
“不混出个人样,儿决不回家乡。
”
很多年里,你到处流浪,每夜枕着家的方向,你说:
“儿夜夜梦见家里的破瓦房。
”
很多年后,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跪在娘的坟前,你哭着说:
“娘啊,没有你,哪里才是家的方向?
二、成全一棵树
⑴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
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⑵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
“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
”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
那是她丢弃的一棵。
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
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
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
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
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
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
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⑶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
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
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
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⑷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
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
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
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⑸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
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
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⑹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
孩子是认真的。
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
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⑺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
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
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⑻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也去读书。
而在此之前,她不想,也很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
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⑼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
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⑽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
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
阳光。
大家都叫他阳光。
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⑾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候在门口迎接儿子。
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⑿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
他没有让车子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⒀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
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
她依着树。
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
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接在怀里。
他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
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⒁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
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
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
⒂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
“其实娘早就知道了。
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
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
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里去偷偷喂那树啊!
”
⒃他一下子怔住了。
⒄他百感交集。
许久许久,他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他明白了。
他终于明白了母亲。
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2分)
擎着()灼灼()拎着()绰号()
2.第④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
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母亲复杂目光的含义。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面线句“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做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④、⑧、⑨段中“一拐一拐”共出现4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
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二是________________。
(1分)
5.从全文看,本文既写了________的经过,又写了________的经过,这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2分)
6.第⒄段写道:
“他百感交集。
”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导,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
[【独白:
戏剧、电影中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
】(20字左右)(2分)
三、小葱青青
白的雪,青的葱,红红的是她的小手。
她总是这么静静地站着,低着头,眼睛朝下看,扎两条小辫,穿一身红底儿蓝花的棉袄棉裤,一双黑布棉鞋羞涩地卧在白雪中,脸蛋儿红红的,那双小手也是红红的。
看不到那双眼,那眼睛一定很美,很清澈……
白白的雪轻轻地盖在小街和屋顶上,只有那小葱是青青的。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这个小集市上有了她。
她的小葱总是那么嫩,那么青,像她自己一样。
她从不吆喝,从不抬价。
换了别人,这样好的葱,一定会放声叫好,定会编出许多诸如“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等诱人的词句。
她极少说话。
说,也是奶声奶气的几个字:
“要多少”“几斤几两”“几毛几分”。
只有她说话的时候,才偶尔看对方一眼。
啊,这眼睛真美!
它不光清澈,还蕴涵着一丝忧伤,但忧伤中分明显露出善良和期望。
小镇上的人都吃她的小葱。
没有人跟她讨价还价,连老太太都如此。
姑娘太小,那双手太小。
她是集市上的小妹妹,大家都爱护她。
菜主们对镇上的人说:
“我的葱不如小妹妹的,买她的吧。
镇子上哪来恁好的葱?
”没有人一个子买好多的葱。
大家都知道,她的小葱天天有,一年四季都不断,价格也好,便宜。
啊,天真冷。
她把两只小手放在嘴边,用热气哈一哈,然后,给一位大姐姐称葱,帮大姐姐放在篮子里。
她依然不说话,朝下看。
地上的雪真白,只是没有太阳,要不,它会耀眼的。
“小妹妹,给你钱。
”大姐姐把钱递给她。
她轻轻地摇摇头。
“为啥?
”大姐姐一怔。
“大姐姐,俺……”她抬起头来,目光在大姐姐的脸上扫了一下,迅速落在左胸那枚“吉阳镇中学”的校徽上,声音有些激动,也带着几分憧憬。
“俺娘说,等过两年,弟弟初中毕业了,就让俺继续上学。
”
“……”
“大姐姐,俺不要钱。
俺知道你是老师,常来买葱,俺想求你帮俺看看这个。
这是俺看弟弟的书做的作业。
”说着,她迅速地从菜篓底下取出两个用塑料袋包着的小本子,递给女老师。
女老师接过本子,一下子惊呆了,本子上工工整整写着初中作业。
她不知说什么才好。
“小妹妹,多大啦,你是哪村的?
”
“俺今年十五啦,住杏树湾。
俺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弟弟正上初中呢。
”
“爹娘呢?
”
“爹病了。
两年前,爹从城里卖菜回去,天黑路滑,跌到沟里腿断了,不能动了,娘在家服侍爹,还管园子。
爹好的时候,俺也上学哩!
”
女老师嘴唇动了几下,想说什么,但没有说出来,只是眼圈发红、发潮,她一下子将小妹妹搂在怀里,紧紧地握住那两只小手。
冰凉的小手,她想把它暖热,永远地热下去。
“好妹妹,你来我班里上学吧?
”
“不……俺不上。
俺还要卖菜呢,俺上了,弟弟就上不成了。
俺娘说……”
女老师把小妹妹搂得更紧了。
太阳出来了,那雪更白了,那葱更青了。
两年后,小妹妹考上了县师范。
临走时,她给女老师送去一篮子小葱。
那葱洗得真干净,扎得整整齐齐。
多嫩的小葱呀!
她俩没有说话,都哭了……
啊,小葱青青……
1.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结构浑然一体。
“小葱”在文章中多次出现,请简要说说它在刻画人物和结构上的作用?
刻画人物上:
结构上:
2.作者在描写人物时非常注重写人物的眼睛,阅读文中划线句子“看不到那双眼,那眼睛一定很美、很清澈……”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这篇小说构思精巧,善于铺垫,例如关于小妹妹辍学的事,其实在她向女教师讲述前,文章已有多处铺垫。
你能试着找出两处吗?
请摘录原句回答。
4.小说倒数第三段说:
“两年后,小妹妹考上了县师范。
”请你根据上下文,简单说说这两年间发生了哪些事。
5.这篇小说展示了自然景物美、人物心灵美、社会环境美,富有艺术感染力,读完全文,令人回味思索。
作品结尾的省略号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你结合全文说说其中有哪些内容。
四、头朝下的逃生者
①这是冬天里发生的一件真实的事情。
②一天早晨,城西老街一幢居民楼起了火。
这房子建于20世纪40年代,砖木结构,木地板,一烧就着。
顷刻间,整幢楼都被火海包围了。
③居民们纷纷往外逃命,才逃出一半人时,木质楼梯就轰地一声被烧塌了。
楼上还有九个居民没来得及逃出来。
下楼的通道没有了,在烈火和浓烟的淫威下,这些人只有跑向这幢楼的最顶层四楼。
这也是目前唯一没被大火烧着的地方。
④九个人挤在四楼的护栏边向下呼救。
消防队赶来了,但让消防队员束手无策的是,这片老宅区巷子太窄小,消防车和云梯车都开不进来。
灭火工作一时受阻。
⑤眼看大火一点一点地向四楼蔓延,消防队长当机立断:
先救出被困的居民!
没有云梯车,他只有命令消防队员带着绳子攀壁上楼,打算让他们用绳子将被困的人一个一个地吊下来。
两个消防队员遵命向楼上攀爬,但才爬到二楼,他俩借以攀抓的木椽被烧断了,两个人双双掉了下来。
没有了木椽,就没有了附着点,徒手是很难爬上去的。
就在这时,底层用以支撑整幢楼的粗木柱被烧得咯吱咯吱响,只要木柱一断,整幢楼就有倾塌的危险。
⑥什么样的救援都来不及了,现在被困的人惟一能做的,就是自己救自己了。
⑦没有时间去准备,消防队长只好随手抓过逃出来的一个居民披在身上的旧毛毯,摊开,让手下几个人拉着,然后大声地冲楼上喊:
“跳!
一个一个地往下跳,往毛毯上跳!
背部着地!
”为了安全起见,他亲自示范,做着类似于背跃式跳高的动作。
只有背部着地,才是最安全的,而且毛毯太旧,背部着地受力面大些,毛毯才不容易被撞破。
⑧站在四楼护栏最前面的,是一个穿着大衣的妇女。
无论队长怎么喊叫,她就是不敢跳,一直犹豫着。
她不跳,后面的人也没法跳,而每耽搁一秒,危险就增大一分,楼下的人急得直跺脚,只得冲楼上喊:
“你不敢跳就先让别人跳,看看别人是怎么跳的。
”那妇女让开了。
一个男人来到了护栏边,在众人的鼓励下,他跳了下来,动作没有队长示范的那么规范,但总算是屁股着地,落在毛毯上,毫发无伤。
队长再次示范,提醒大家跳的方式。
接着,第二个人跳下来了,动作规范了许多,安全!
第三个、第四个……第八个,都跳下来了,动作一个比一个到位,都是背部着地,落在毛毯上,什么事也没有。
⑨楼上只剩下一个人了,就是那个穿大衣的女人,可她仍在犹豫。
楼下的人快急疯了,拼命地催促她。
终于,她下定了决心,跨过护栏,弯下腰来,头朝下,摆了个跳水运动员跳水的姿势。
队长吓了一跳,这样跳下来哪还有命在?
他吼了起来:
“背朝下!
”但那女人毫不理会,头朝下,笔直地坠了下来。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只见她像一发炮弹笔直地撞向毯子,也许是受力面太小的缘故,毯子不堪撞击,嗤地一声破了,她的头穿过毯子,撞到了地面上。
“怎么这么笨啊?
前面有那么多人跳了,你学也应该学会了嘛!
”队长慌忙奔了过去,他看到,那女人头上鲜血淋漓,已是气息奄奄。
女人苍白的脸上露出了一点笑意,她抚了抚自己的肚子,有气无力地说:
“我只有这样跳,才不会……伤到我的……孩子。
”队长这才看出,这女人,是个孕妇。
女人断断续续地说:
“如果我不行了,让医生取出我肚子里的…孩子,已经九个月了……我没……伤着他(她),能活……”所有的人顿时肃然起敬,人们这才明白,这女人为什么犹豫,为什么选择这么笨的跳下方式。
她犹豫,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选择头朝下的方式跳下来,对她来说最危险,对她肚子里的孩子来说最安全!
⑩把最危险的留给自己,把最安全的交给孩子,这就是天底下的母亲时刻在做或者准备做的选择。
——(选自《品悟》第3季)
1.文章②至⑤自然段从哪两个方面渲染了当时形势的危急?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一直在强调女人跳楼前的犹豫,她为什么犹豫?
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3分)
她犹豫,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除集中笔墨写孕妇外,还描写消防队长及楼下人的急躁表现,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3分)
4.描写是刻画人物的有效手段。
试品味下面一句精彩的描写。
(3分)
那女人头上鲜血淋漓,已是气息奄奄。
女人苍白的脸上露出了一点笑意,她抚了抚自己的肚子,有气无力地说:
“我只有这样跳,才不会……伤到我的……孩子。
”
我的品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本文,你的心灵是否为之震颤?
请将你最想说的一句感恩、祝福或者真心的话语写到母亲节贺卡上,送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4分)
感恩母亲———我的贺卡
送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手比头高陈兆庆
①常记起父亲发脾气的样子:
眼睛直直地瞪着你,高声数落。
在我顶嘴拒不认错的时候,他甚至会粗鲁地攥紧老拳,连眉毛都竖起来,样子可怕极了。
③记得刚参加工作的那些日子,面对盛怒的父亲,我伤心又沮丧。
我默不作声,心里却在说:
不要再像小孩子一样管着我!
那时对生活、对工作都有许多自以为得意的想法。
我讨厌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对父亲给予我的“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之类的评价嗤之以鼻。
我迫不及待地告诉家人,我拥有许多听众,我的同学、同事和新交的朋友都愿意听我演讲。
我眉飞色舞地对家人说: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演讲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艺术,拥有听众就拥有成功。
”父亲朝我一瞟:
“这么说,你的知音可多了?
”我愈发得意起来:
“那还用说,当然啦!
”我忘情地等待着父亲更热烈的赞扬。
③可是我想错了,我抬头看见坐在我对面的父亲正一脸怒气地盯着我。
他眉头拧起来,脸绷得紧紧的,把筷子放到一边。
我感到惊愕,避开父亲的目光,自言自语地轻声说:
“我哪儿说错了吗?
”
“你以为你很对?
”父亲几乎是咬牙切齿地说,“你对个屁!
”
④我忍不住叫了起来:
“不,我是对的。
不对的是你这么粗鲁,这么简单,这么不理解人。
你真让我受够了!
”
⑤“闭嘴!
”父亲的手似乎有些颤抖,他腾地站起来,挥着胳膊大声命令我:
“把手举起来!
”
我无法理解他,觉得他非常可笑。
家人都不知怎么回事,只有母亲附和着也叫我把手举起来。
我再也咽不下这口气,拔腿走出房间。
⑥父亲在身后高喊:
“给我回来!
”
⑦可我没听,我想以出走迫使他明白自己过分了。
⑧然而,没等我跨出房门,就被父亲一把抓住了。
他紧紧握着我的胳膊,使劲让我转身。
我看见父亲已鬓发花白,愤怒使他的脸涨得紫红紫红的。
我从对峙中软下来,让他把我拽回餐桌旁。
⑨他把我按到椅子上坐下,口气严厉地说:
“叫你举手,不服气?
你把手举起来,我要你好好看看,手比头高!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无论什么时候,干总是第一重要的。
不管你想得多好,讲得多好,你都要干,要动手干!
夸夸其谈,只能一事无成,你难道想作那样的人?
”父亲一口气说下来,在他的眼中我看到有泪花闪动。
⑩“手比头高!
”父亲的这一席话如同掠过平岗的疾风,一下子启开了我的心智。
我终于悟出了自己的浮躁与浅薄。
望着父亲因激动而泪光盈盈的眼,我感受到了他急切却深沉的期盼。
那是父亲对儿子才会有的期盼!
我浑身一热,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可话到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来。
几年过去了,当时最想对父亲说的那句话一直在心头:
“父亲,错怪您了,我不知错怪了您多少回!
”
1.第②段中加点词“眉飞色舞”暴露了我的缺点,“瞟”这一动作表现了父亲的态度。
(4分)
2.面对我的“拔腿走出房间”,父亲为何表现得异常愤怒和激动?
(2分)
3.请赏析第⑩段中划线的句子。
(3分)
父亲的这一席话如同掠过平岗的疾风,一下子启开了我的心智。
4.想一想父亲为什么要大声命令我把手举起来?
(2分)
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手比头高”的理解。
(3分)
六、一个母亲创造的奇迹
(1)德国二战结束后,一个纳粹战犯被处决,他的妻子因无法忍受众人的羞辱与谩骂,吊死在自家的窗外。
(2)第二天邻居们走了出来,一抬头就看见了那个可怜的女人。
窗户微开,她两岁的孩子正伸出手向悬挂在窗框上的母亲爬去。
眼看另一场悲剧就要发生了,人们屏住呼吸默然地观望。
(3)这时一个叫艾娜的女人不顾一切地向楼上冲去,把危在旦夕的孩子救了下来。
她收养了这个孩子。
而她的丈夫曾经因为帮助犹太人而被这个孩子的父亲当街处决。
街坊邻居没人理解她,甚至没有人同意让这个孩子留在他们的街区,他们让她把孩子送到孤儿院或者干脆把孩子扔掉。
(4)艾娜不肯,便有人整日整夜地向她家的窗户扔秽物,辱骂她。
她自己的孩子也对她心存芥蒂,甚至以离家出走相威胁。
可是,艾娜始终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她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
“你是多么漂亮啊,你是一个小天使。
”
(5)渐渐地,孩子长大了,邻居们的行动已不那么偏激了,但是还有人常叫他小“纳粹”。
同龄的孩子都不跟他玩。
他变得性情古怪,常常以搞恶作剧为乐。
直到有一天,他打断了一个孩子的肋骨,邻居们瞒着艾娜把他送到了十几里外的教养院。
(6)半个月后,几乎发疯的艾娜费尽周折,终于找回了孩子。
当他们再次出现在愤怒的邻居们面前时,艾娜紧紧地护着孩子,乞求邻居们说: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阅读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