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桂桥矿生产能力核定报告书.docx
- 文档编号:30292229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98
- 大小:351.13KB
吴桂桥矿生产能力核定报告书.docx
《吴桂桥矿生产能力核定报告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桂桥矿生产能力核定报告书.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吴桂桥矿生产能力核定报告书
驻马店市吴桂桥煤矿有限公司
生产能力核定报告书
煤炭工业郑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二O一五年七月
驻马店市吴桂桥煤矿有限公司
生产能力核定报告书
工程代号:
HD2009
核定资质单位负责人:
核定资质单位项目负责人:
煤炭工业郑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二O一五年七月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及报告编制人员
姓名
专业
证书编号
职称
签字
董俊强
采掘
中安培字14130191号
高级工程师
张英
通风
中安培字14130198号
高级工程师
刘庆礼
瓦斯
抽采
中安培字14130193号
高级工程师
钱浩
井下
运输
中安培字14130195号
高级工程师
张春堂
提升
排水
中安培字14130190号
高级工程师
刘前进
供电
中安培字14130197号
高级工程师
附表:
驻马店市吴桂桥煤矿有限公司生产能力核定表
附件:
驻马店市吴桂桥煤矿有限公司生产能力核定附件
附图:
驻马店市吴桂桥煤矿有限公司生产能力核定附图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核定工作的简要过程
驻马店市吴桂桥煤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吴桂桥煤矿)于2005年动工兴建,2011年8月份正式建成投产,矿井设计生产能力45万t/a。
根据豫工信煤【2014】581号《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做好全省煤矿生产能力重新核定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要求,吴桂桥煤矿委托煤炭工业郑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对该矿井进行生产能力核定。
我公司接受委托后,依据《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吴桂桥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小组,编制了生产能力核定大纲及矿方提供资料清单。
2015年6月,我公司生产能力核定小组成员赴吴桂桥煤矿,进行现场核查和收集相关图纸、资料。
在矿方提供的图纸、资料基础上,结合井上下现场核查情况,依据《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编制完成了《驻马店市吴桂桥煤矿有限公司生产能力核定报告》。
核定工作主要过程如下:
一、成立生产能力核定小组
首先由煤炭工业郑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能力核定小组学习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办法和核定标准的通知》(安监总煤行〔2014〕61号)文件精神,同时对本次生产能力核定工作作了具体部署,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层层把关”的原则,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开展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工作。
二、现场调查、收集资料
㈠吴桂桥煤矿依法取得了采矿许可证、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和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证照均处于有效期内,详见附件),依法组织生产,没有非法、违法行为。
㈡吴桂桥煤矿组织机构设有矿长、总工程师、安全副矿长、机电副矿长和生产副矿长,下属生产调度室、总办室、安全科、培训科、技术科、开拓科、机电科、生产科、通风科、防水科、瓦斯管理科等科室。
矿井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了领导、部门、区队、班组及各工种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目标管理制度、安全办公会议制度、矿级领导带班制度、安全技术审批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技术培训制度等健全有效的安全体系。
矿井按年度编制《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针对矿井存在的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灾害,建立了灾害处理与应急预案。
㈢吴桂桥煤矿具有完备的设计、图纸资料;矿井开拓开采生产布局合理,生产技术装备符合规定。
吴桂桥煤矿初步设计于2004年由河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以豫煤规【2004】536号文予以批复,矿井于2005年动工兴建。
2009年8月,由煤炭工业部郑州设计研究院进行了设计修改,并由河南省能源规划局以豫能局综合【2009】35号文予以批复。
矿井已于2011年8月正式投产,矿井设计生产能力45万t/a。
矿井采用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中央并列式式通风系统,布置有主井、副井两个井筒。
井下开采采用走向长壁综采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矿井绘制有符合矿井实际并能指导生产的井上下对照图、采掘工程平面图、通风系统图、排水系统图、供电系统图、储量计算图、地面生产系统图、井下运输系统图等有关图纸。
矿井具有经依法认定的勘探报告或资源储量核实(检测)评审意见书和上一年度矿井资源储量动态检测报告。
㈣收集了该矿井主要通风机、主井提升机、副井提升机、主排水泵等主要设备的性能鉴定及测试报告。
矿井依据相关规定编制有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报告、年度瓦斯及二氧化碳涌出量测定报告、防治水专项设计等报告,并按照规定执行通风、瓦斯报表制度。
三、核查该矿井生产能力核定应具备的条件
该矿井“三证一照”(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齐全有效,具有健全的生产、技术、安全管理机构及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较完善的生产、技术、安全管理制度,各生产系统及安全监控系统运转正常,符合《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第二条的规定。
四、进行生产能力核定
煤炭工业郑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参加生产能力核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均为参加国家发改委和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的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培训班的人员)严格按照《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和《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对资源储量、提升系统、排水系统、供电系统、运输系统、采掘工作面、通风系统、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地面生产系统、压风、灭火、防尘等系统能力进行了认真地核定,提出了各生产系统最终核定结果。
根据矿井各环节核定结果,最终确定吴桂桥煤矿矿井核定生产能力100万t/a,并按照《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编制完成了生产能力核定报告书、附表及附图。
第二节核定依据的主要法律、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
本次核定主要依据下列法律、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3、《中华人民工和国矿产资源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
5、《煤矿安全监察条例》;
6、《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
7、《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和核定标准》(2014);
8、《煤矿安全规程》(2011年);
9、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办法和核定标准的通知》(安监总煤行〔2014〕61号)
10、《关于加强煤矿井下生产布局管理控制超强度生产的意见》(发改运行〔2014〕893号)
11、《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煤矿安全生产暂行规定通知》(豫政办〔2014〕63号)
12、《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
13、《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14、《煤矿防治水规定》(2009年);
15、《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年);
16、《煤矿矿井机电设备完好标准》;(1987年);
17、其它有关煤炭行业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矿井提供的其它图纸、文字资料等。
第三节核定主要系统环节及结果
本次矿井各主要系统生产能力核定结果为:
主提升系统108万t/a,
副提升系统103万t/a,
排水系统101万t/a,
供电系统103万t/a,
井下运输系统154万t/a,
采掘系统103万t/a,
通风系统127万t/a,
地面生产系统110万t/a。
第四节最终确定的煤矿核定生产能力
依据各生产系统生产能力核定结果,取其最小值,并按照煤矿核定生产能力的档次标准,按就近下靠、不实行四舍五入的原则确定:
吴桂桥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结果为100万t/a。
第二章煤矿基本情况
第一节自然属性
一、地理位置,企业性质,隶属关系,地形地貌,交通情况
吴桂桥井田位于驻马店市确山县古城乡境内,井田中心西距京广铁路马庄站6km、至107国道7km,均有公路相接;京珠高速公路从井田中部穿过。
交通十分便利。
见图2-1-1。
图2-1-1交通位置示意图
二、井田位置,边界范围,拐点坐标,井田面积,相邻矿井边界关系
井田地处华北冲积平原南缘,地形平坦。
根据河南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4100000510055),井田矿区范围由以下11个拐点圈定,开采深度-200m~-700m。
吴桂桥矿井井田范围西起朱庄窑场,东至张教庄,最长7km;南起付庄、吴桂桥,北至杜庄,最宽3km,井田面积14.9573km²。
由于京珠高速公路从井田中东部穿过,在公路及公路两侧安全境界范围内覆压煤炭资源形成禁采区,井田被分为东、西两区。
井田拐点坐标见表2-1-1。
矿井范围拐点坐标表
表2-1-1
西区边界
东区边界
拐点
x纬距
y经距
拐点
x纬距
y经距
1
3640670
38505120
7
3641014
38509497
2
3641160
38507300
8
3638390
38511840
3
3641138
38508744
9
3637095
38511400
4
3637887
38508631
10
3637470
38509120
5
3638090
38507280
11
3639030
38509162
6
3639960
38505120
矿井为独立块段,周围没有其它煤矿存在。
三、井田地质情况,地层,含煤地层,构造
(一)地层
井田东部地层走向近东西向,西部转为北西向。
倾向北东,倾角10~25°,一般15°左右。
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与上覆第三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与下伏奥陶系中统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奥陶系中统为煤系基盘,厚约230m,岩性为深灰色致密厚层灰岩夹浅灰色白云质灰岩。
含煤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石炭系(C)
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厚29.39-72.02米。
中统(C2)
本溪组(C2b)为杂色铝土质泥岩、薄层砂质泥岩和细砂岩,含结核状及稀疏分布的黄铁矿。
层厚2-10m,一般4-6m。
上统(C3)
太原组(C3t)为灰色厚层致密灰岩,含一2、一3、一5、一6、一7煤层,单层厚0.15-1.24m,仅一5、一6、一7局部零星可采。
本组共含六层灰岩,单层厚0.40-18.10m。
下部二层为灰至灰白色厚层致密状生物灰岩。
中上部为三层深灰色薄层灰岩。
顶部为深灰色厚层致密灰岩,厚0-16m,一般8-12m。
2、二叠系(P)
为一套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整合于石炭系之上,平均厚367m。
自下而上分述如下:
下统
山西组(P1sh):
下部由浅灰色钙质砂岩、深灰色砂质泥岩、浅灰色铝土质泥岩和泥岩等组成。
含二煤段煤四层,其中二0、二3煤层均不可采,二21、二22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
二22煤层顶底板常可见黄铁矿和菱铁矿结核。
钙质砂岩以下至上石炭统顶部灰岩,钙质成分逐渐增高,有时相变为砂质灰岩。
厚18.50-41.94m,一般30m左右。
中部为深灰色薄层状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岩、薄层砂质泥岩(相当于大占砂岩段)。
厚1.90-22.77m,一般9m左右。
底部距二22煤层3-5m,有时为二22煤层的直接顶板。
上部为黑色砂质泥岩、细砂岩(相当于香炭砂岩段)。
层厚1.28-32.90m,含二4煤层,厚0.10-2.85m。
顶部为深色粉砂岩、砂质泥岩、中-粗粒石英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组成。
厚12.19-75.33m,一般60m左右。
含较多植物化石。
下石盒子组(P1x):
底部为暗紫色、黄褐色、浅灰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或石英砂岩(相当于豫西的砂锅窑砂岩),厚7.40-29.32m,一般14-17m。
紫斑泥岩中偶夹细砂岩,厚8.50-41.97m,一般2-30m。
以上两层岩性特征明显、层位稳定,为本井田的主要标志层。
中部由浅灰色中-细粒砂岩、灰色砂质泥岩、灰黑色泥岩组成。
含三、四煤段十三层,主要可采煤层三层。
煤层及其顶底板中含黄铁矿。
上部及顶部由浅灰色薄-厚层状中-细粒石英砂岩、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和泥岩组成,含五、六煤段十层,主要可采煤层二层。
煤层及其顶底板中含黄铁矿。
3、第三系
底部为砾石层及胶结不好的砾岩,中、上部为杂色粘土夹钙质层,厚120~385m。
㈣第四系
广布于山前平原,为黄褐色亚粘土,底部一般为10~20m厚的流砂砾石层,总厚60~120m。
(二)地质构造
1、井田总体构造
井田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宽缓的单斜及属于次一级的向斜组成。
受区域构造控制,其构造特征以断裂为主。
全井田共发育落差大于3m的断层38条,其中落差大于100m的1条,落差100~50m的4条,落差50~20m的5条,落差20~3m的28条。
在开拓区,新揭露落差<3m的小断层24条。
井田内断层按走向可分为NNE向、近SN向、NNW向和近EW向四组。
其中以NNE向和近SN向为主,次为NNW向和近EW向断层。
NNE向和近SN向断层延伸长,落差大,频度高。
F8、F9、F19为井田的边界断层,而近SN向的正断层F20和逆断层F16组成地堑式断陷带。
2、断层
(1)主要断层
井田构造以断裂为主,井田内断裂构造的形成时期属燕山期和喜山期。
以北北东和北东东向为主,北西和近东西向次之。
勘探查明的有F8、F9、F16、F17、F18、F19、F20、F24、F25、F26、DF2、DF3、DF4、DF5、DF6、DF7、DF8、DF9、DF10、DF11DF12、DF13、DF14、DF15、DF16、DF17、DF18、DF19、DF20、DF21、DF22、DF23、DF24、DF25、DF26、DF27、DF28DF29、等断层见表2-1-2,断裂构造将井田分割成数块。
现将主要断层分述如下:
断层一览表
表2-1-2
断层号
性质
断层面产状
长度
(m)
落差
(m)
时代
查明
程度
控制依据
走向
倾向及倾角
F8
正断层
75~80°
SE∠77~85°
井田内
长3700
>200
燕山期
查明
F17
正断层
78°
SE∠75°
2100
0~34
控制
钻孔
F18
正断层
60°
SE∠75°
2500
0~34
F24
正断层
近于90°
S∠75°
3100
0~48
F9
正断层
19°
NW∠75°
1300
40~50
基本控制
F19
逆断层
290~320°
SW∠70°
井田内
长4500
30~60
控制
F20
正断层
10°
SE∠80°
2300
40~70
喜山早期
F16
逆断层
10°
SE∠85°
2300
60~70
喜山末期
F25
逆断层
EW
S∠70°
130
0~34
F26
正断层
SE
E∠70°
130
0~12
DF2
正断层
EW
S∠70°
700
0~10
控制
地震
DF3
正断层
SE
E∠70°
270
0~10
DF4
正断层
EW
N∠70°
600
0~20
DF5
正断层
NNE
NWW∠74°
160
0~6
DF6
正断层
EW
S∠70°
100
0~3
DF7
正断层
NNE
NWW∠70°
110
0~6
DF8
正断层
NNE
NWW∠70°
170
0~5
DF9
正断层
NNE
SEE∠70°
90
0~3
DF10
正断层
NNE
NWW∠70°
130
0~3
DF11
正断层
SN
E∠75°
550
0~20
DF12
正断层
SN
W∠70°
130
0~3
DF13
正断层
NE
NW∠70°
90
0~3
DF14
正断层
NE
SW∠70°
60
0~3
DF15
正断层
SN
E∠70°
140
0~3
DF16
逆断层
NE
SE∠65°
480
0~65
DF17
正断层
NW
NE∠70°
170
0~7
DF18
正断层
NE
SE∠70°
50
0~2
DF19
正断层
EW
N∠70°
340
0~8
DF20
正断层
EW
N∠70°
50
0~3
DF21
正断层
SE
NE∠68°
27
0~15
DF22
正断层
NEE
NWW∠70°
120
0~3
DF23
正断层
NEE
NWW∠70°
150
0~3
DF24
正断层
EW
E∠70°
410
0~9
DF25
正断层
NW
SW∠70°
400
0~3
DF26
正断层
SE
NE∠70°
280
0~6
DF27
正断层
SE
NE∠75°
200
0~5
DF28
正断层
SW
SE∠65°
600
0~8
DF29
正断层
SE
NE∠75°
200
0~4
(2)井田内中小型构造
全井田内共有落差≤20m的断层53条。
小断层特征与规律为:
1)本井田中小断层以正断层为主,局部受构造应力挤压作用产生有小的逆断层。
2)中小断层走向以NE向为主,近EW和NW向次之,说明井田内中小断层走向严格受边界和区域大断裂影响与控制。
3)从开采角度分析
①落差≤3m的小断层未完全破坏煤层的连续性,但在断层附近,煤层及其顶底板会存在断层破碎带淋水变大现象,对开采有一定影响。
②落差3m~5m的小断层对煤层连续性影响破坏程度较大,断层破碎带宽度较大,会给矿井机械化开采带来较大影响。
③落差5m~20m的中小断层对煤层连续性破坏严重,断层破碎带宽度大,会对开采工作面布置带来较大影响。
特别是落差较大的断层,由于缩短了二2煤层与L6灰岩含水层的距离,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L6灰岩水沿断裂破碎带涌入矿坑,应引起足够重视。
3、岩浆岩
井田内所见岩浆岩为正长斑岩及钠长斑岩。
顺层侵入于石炭系、二叠系及古近系地层中。
石炭系可见两层,如CK35孔,多数只见一层,如CK7、CK5、CK3、100-1等孔,厚0.30~4.70m。
二叠系可见五层,其中侵入二2煤层者普遍可见,厚2.27~15.62m,平均厚7.23m;侵入五3煤层者多数钻孔可见,如CK15、100-4、CK35、102-5、CK17、35-3等孔,厚0.54~5.68m;侵入五5煤层顶板者有35-3、104-4、102-5孔,厚1~3.25m;侵入五4煤层中间者仅有CK35孔,厚1.10m;侵入于六3煤层底板者仅有CK15孔,厚1.56m。
侵入于古近系者仅104-5孔见到一层,厚3.40m。
正长斑岩呈肉红色,多数具高岭石化呈灰白色;钠长斑岩呈灰白色,二者均具块状构造,个别具平行流动构造,斑状结构,基质具显微粒状结构、隐晶质结构及霏细结构。
主要矿物成份为钾长石、酸性斜长石和钠长石,次要矿物为石英,微量矿物有鳞灰石、锆石、榍石、磁铁矿、黄铁矿等,次生矿物有绢云母、高岭石、碳酸盐和褐铁矿等。
斑晶占2~20%,由自形程度很高的板柱状钾长石和高岭石化钠长石所组成,粒径为0.5~3mm,个别为粒状石英。
基质占80~98%,多由0.05mm以下的钾长石和高岭石所组成。
岩浆岩的侵入,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多呈似层状或板状顺层侵入于煤层中,其产状可确定为岩床,局部有分叉现象。
据岩石结构构造和产状等特征,应属超浅成侵入体(次火山岩相)。
与井田西北隐伏于新近系之下的大片英安岩类同源同期,其侵入时代在古近系深积之后,为喜山期。
岩浆岩的侵入,使煤层结构复杂化,变质程度加深,但均未产生破坏性影响。
如二2煤层由于岩浆岩沿煤层中间顺层侵入,使该煤层在大片范围内分成二21及二22两个分煤层。
岩浆岩呈似层状产出,与煤层的接触面呈凹凸不平的缓波状。
内接触带因靠近煤层而受混染呈暗灰—灰黑色,同时因冷却速度加快而使结晶粒度变细,并捕获有煤的碎屑,外接触带(即靠近岩浆岩的煤层部分)常见有岩浆岩碎块。
由于热力作用,使煤的变质程度加深,局部形成高变质煤。
岩浆岩上、下煤分层的厚度变化具互为消长的关系,煤层总厚度未受岩浆岩侵入的影响,仅对煤层向上下起了排挤作用,使煤系地层增厚。
在二21与二22煤层分布范围内,未发现缺失煤层的现象,无岩浆岩侵入的见煤点厚度(CK55)与被岩浆岩分成二21及二22两个分煤层的总厚度相近。
此外,岩浆岩大多是沿煤层中间顺层侵入,仅局部地段顺煤层顶板或底板侵入。
岩浆岩的影响是本井田煤层变质程度加深的主要因素,如二21和二22煤层靠近岩浆岩者为无烟煤,未直接接触岩浆岩者普遍为贫煤或焦煤(如CK42孔二21煤层),而未被岩浆岩侵入影响的煤层,变质程度往往变浅,如三—六煤组煤层出现部分焦煤和肥煤。
从煤质分析结果来看,受岩浆岩侵入的煤层,煤质虽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原煤灰份和发热量仍符合工业指标要求。
4、岩溶陷落柱
本区陷落柱比较发育,据三维地震勘查成果,区内共发现陷落柱8个,分别为DX2、DX3、DX4、DX5、DX6、DX8、DX9、DX12(见表2-1-3),其中DX4被井巷工程揭露,DX6被钻探工程揭露。
陷落柱发育情况一览表
表2-1-3
陷落柱名称
形状
长轴(m)
短轴(m)
对二22煤层影响面积(104m2)
DX2
椭圆形
300~520
220~270
9.95
DX3
椭圆形
400~650
100~130
6.08
DX4
椭圆形
140~200
60~150
1.19
DX5
椭圆形
300
250
6.26
DX6
椭圆形
300
180
4.25
DX8
椭圆形
150
70
露头外
DX9
椭圆形
290
190
3.20
DX12
近圆形
70~110
50~110
0.97
本区含煤地层的沉积基底为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发育,在地下水的作用下不断溶蚀,溶洞逐渐扩大,受岩层重力作用,部分溶洞发生塌落,上面的含煤地层也逐渐塌陷,形成了陷落柱。
陷落柱为上小下大、基本与岩层层面垂直的锥体,在平面上多呈椭圆形,直径大小不一。
陷落溶洞的大小决定陷落柱的高度,溶洞空间越大,则陷落柱的高度越大,部分塌落至新生界。
井下揭露的DX4陷落柱内填充物为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新生界粘土等碎块、呈棱角状,形状不规则,排列紊乱,基本未胶结,揭露时曾发生冒顶。
陷落柱的发育,使含煤地层和煤层遭受严重破坏,对矿井生产影响较大。
四、主要可采煤层情况,煤层赋存条件、煤层层数、厚度,煤质,煤种
煤层
井田内发育可采煤层11层,其中主要可采煤层为二21、二22、四
、四3、四5、五3、五5煤层,属稳定或较稳定煤层;三2、四7、四8、六1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
(1)二21、二22煤层
由于火成岩侵入的影响,使本区大部地区二2煤层分为二21和二22煤层。
侵入煤层的火成岩厚2.27~15.62m,平均11.05m,呈似层状顺煤层中间侵入,沿走向和倾向具不明显的波状起伏,使上、下煤层厚度呈互为消长关系。
因二22煤层普遍较二21煤层稳定且可采范围大,井田内无岩浆岩影响地段二2煤层划为二22煤层计算储量。
二21及二22煤层分布面积广,平均厚度较大,为本井田主要的可采煤层。
二21煤层厚0~8.43m,平均1.66m,煤层厚薄变化较大,底板多为泥岩或砂质泥岩,煤层结构普遍单一,仅个别钻孔具一薄层夹矸,矸厚0.40~0.70m,属较稳定煤层。
由于岩浆岩侵入及钻孔零煤点较多,区内西北部该煤层缺失,由北向南划出较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吴桂桥矿 生产能力 核定 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