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边框设计.docx
- 文档编号:30287734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5.32KB
读书笔记边框设计.docx
《读书笔记边框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笔记边框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书笔记边框设计
读书笔记边框设计
【篇一:
读书笔记框架】
好书相伴
快乐成长
学生姓名:
家长姓名:
我的小书架
畅游书海
【篇二: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
空间的奥秘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
廖帅玉11121732
《外部空间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
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
作者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了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的异同,比如意大利的建筑偏于外向型的空间,而日本的建筑比较注重内部空间。
芦原信义还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他所举的例子多数来自于他曾经亲自参与的工程,实例结合通俗的语言,十分通俗易懂。
尤其是当我在街道上观察其理论时,发现其确实有其现实意义。
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外部空间理论,从总体上对整本书体系奠定理论基础,阐述了对外部空间定义的理解,他认为“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相对地,外部空间是从边框向内建立起向心秩序的空间。
外部空间是作为‘没有屋顶的建筑’考虑的,所以就必然由地面和墙壁这两个要素所限定。
”并且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的人对空间的感受也不相同。
甚至从广义上说,一个正在演讲的人连同他所辐射到的听众也可以是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场。
对于这一点,让我对空间有了新的理解,空间就是一个场,是一个营造了特定氛围并明确或暗含了具有某种界限的范围。
一个人思考的时候他的思维殿堂就是一个广阔的空间,两个人由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形成了一个只属于他们的空间,三个人更甚,而且这个空间开始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他还举了意大利广场的例子,阐述了意大利把广场作为城市客厅的概念,这个概念也十分有趣,这把空间反而简化了出来,一个家庭是由外向的客厅和内向的私人空间组成,对于一个社区,社区活动中心是这个社区的客厅,每个家庭被简化成了一个个私人空间,甚至我认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广场是客厅,社区又可以被进一步简化。
再往大范围看去,甚至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比如中国,沿海的开放城市比如上海,就像是一个招徕外宾的客厅,而内陆城市从地理位置来说就像是私人内部空间。
不管是大空间还是小空间,都具有某种共同的特性,当多个空间元素组合在一起呢,每个空间的特性就凸现了出来,或是外向或是内向,或者是具有联系作用的灰空间。
而且空间之间又由于功能等内在因素而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
若是把前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场抽象出来,大概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个“小空间”形成的“大空间”。
芦原义信提出了十分出彩的“消极空间(n)与积极空间(p)”理论,把消极空间与积极空间的特性和他们之间的联系用实际的例子加以说明。
p空间就是最实在最丰富的空间,比如我们身处的室内空间,而n空间是相对无序的空间,比如建筑周围的自然空间。
芦原义信还认为n和p空间可以相互转化,比如房屋旁边的n空间放在城市里就变成了兼具有内部性的pn空间。
他还提出“逆空间”的概念,并指出设计要将建筑没有占据的逆空间也给予同样程度地关心,即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或者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座建筑来考虑设计,这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由此我认为建筑师在设计时,应该具有宏观的设计意识,就像开车一样,在开车的时候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脚下的路,还应该注视目标前方,心中对整个环境有了大体的认识,设计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在接下来的几章,芦原义信开始从不同方面阐述外部空间设计的具体经验和方法,结合自身设计经验,十分具有说服力。
第二章从外部空间的两个要素:
尺度和质感分别展开。
前面有说到外部空间由地面和墙面组成,其中墙面的变化十分直观,不仅其大小、形状会对其影响,墙与墙之间的距离不同也会给人不同的空间体验。
芦原义信在此探讨了建筑高度(h)与临幢间距(d)的关系,以作者的观察,以d/h=1为界线,在d/h1的空间和d/h1的空间中,它是空间质的转折点。
换句话说,比值增大会造成远离感,而比值减小会造成压迫感;而当d/h=1时,建筑高度与间距之间有某种匀称存在。
另外,他还提出了两个十分有用的空间理论。
一个是“十分之一理论”,即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
另一个是“外部模数理论”,即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也就是说关于外部空间,每20~25米,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以打破其单调,有时会一下子生动起来。
关于墙或地面的表皮,也就是质感,芦认为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距离与质感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重点。
预先了解从什么距离如何可以看清材料,才能选择适于各个不同距离的材质,这在提高外部空间的质量上是有利的。
他认为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可运用一种重复质感的方法,当人靠近一面外墙,能充分地观赏它材料质感的范围可考虑为第一次质感。
然后,当达到看不到碎石的距离时,考虑由预制板接缝的分格构成第二次质感。
第一次质感与第二次质感是分别按适宜距离有意识地进行布置的。
这样的实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就比如我们走的人行道,也会有第一次质感和第二次质感的变化。
第三章则介绍了外部空间设计的具体手法。
首先关于外部空间的布局,空间可分为只限于人的领域和也包括交通工具的领域。
在具体设计时要注意两点:
一个是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该空间以明确的用途,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等。
毕竟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空间的生成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它的意义绝对不可能是凭空强加的,而且牵强地强加意义最终出来的结果也一定缺少美学效果,关键是可能不具有使用功能,以至于被废弃。
曾经达芬奇在制作发明时制造了一个供议会投票的机器,但是因缺乏实用性而被废弃,由此他感慨到科学家应该从人们需求出发制作实际有用的产品,建筑也是供人们使用的产品,道理大概也是如此。
另外在外部空间布局上带有方向性时,希望在尽端配置具有某种吸引力的内容。
他还谈到了空间的封闭问题,当进行外部空间布局时,有一种为各个空间带来一定程度封闭性,向心性地整顿空间秩序的方法。
为此,就应当注意墙的配置及其造型。
关于外部空间的层次,设计重点在于充分克服和利用一切地理条件,适应该空间所要求的功能种类和深度,创造出空间秩序富于变化的空间。
还有一些其他手法,例如利用地面的高差。
安排高差就是明确地划定领域的境界,而高差可以自由地切断或结合几个空间。
甚至水的不同处理也会有非常有趣的效果。
例如在空间布局时说过的那种不希望人进入的地方,以水面来处理,可以相当自由地促进或是组织外部空间的人的活动。
可见空间设计师就像一个导演一样,在把剧本安排好了以后,人们只需按着剧本来游走,从始到末,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芦原义信的这本书虽然是本专业方面的书,但是我想就算是旁人读起来也一定不会觉得太生涩,因为所有的这些理论都来自于生活,生活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所有的设计都是围绕人的感受展开的,是基于人的尺度人的视野的。
事实上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们会关心自己的穿衣打扮,会布置自己的房间,会对自己亲眼所见的建筑做出最基本的评价。
所以我们在做设计时一定要回归到人的感受上来,不能偏离了设计最初的意图。
我总是提醒自己:
初心莫忘。
【篇三:
建筑读书笔记】
篇一:
建筑读书笔记
读书
笔记
对于一名学习建筑
的人来说,懂得什么是建筑是十分重要的。
于是我便去看了一些建筑理轮的书籍,例如《建
筑:
形式、空间和秩序》(程大锦),《拙匠随笔》(梁思成),《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
这些书籍让我深刻的了解了建筑,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让我懂得了建筑
的内在涵义。
常常有人把建筑和
土木工程混淆起来,以为凡是土木工程都是建筑。
也有很多人以为建筑仅仅是一种艺术。
还
有一种看法说建筑是工程和艺术的结合,但把这艺术看成将工程美化的艺术,如同舞台上把
一个演员化妆起来那样。
这些都是不全面的,不正确的。
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这样给建
筑下定义:
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的说,是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美术等相结合的
产物。
建筑上问题都必须全面综合地从工程、技术上予以解决。
因此建筑师需要具备各方面
的能力。
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除了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并认识适用的问题,使建筑与
环境更加和谐,更加适合人的居住。
建筑也需要用技术科学来坚固、经济的实现一座座建筑
以解决这适用的问题。
但是建筑更注重的是设计,建筑师本身就是一名美术家,从艺术的角
度解决美观的问题,使建筑的外形更加美丽,更具有独特的美。
这些需要美学的角度来欣赏,
来设计出美的建筑。
因此建筑师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和要求,我们只有现在努力学习各方面
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
建筑师不仅要有艺
术的美感,有良好的技术科学技能,更要了解中外的建筑历史和建筑特征。
作为一名中国人,
更应该了解中国的建筑特点,了解具有民族性的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梁思成在《拙匠随笔》
中讲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一)个别建筑,
一般有三个部分构成:
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译状伸展的屋顶。
(二)在平面布
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有若干座这种建筑午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为要这一个
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三)中国的建筑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
房身以
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为主要结构。
(四)斗拱:
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的剪力,
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
这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
(五)举折,举架。
(六)屋顶在中
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七)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
色。
(八)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成
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
(九)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
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
饰潜力木上刻花,石面上作装饰浮雕,砖墙上也加雕刻。
这些也都是中国建
筑系的特征。
这一切让我更好的了解了中国的建筑了解了中国建筑的深刻内涵。
中国悠久的
历史有着自身特有的建筑特色,但是在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实践,更多的将外国的
建筑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特点相结合,设计出更加符合时代特点的建筑形式。
不仅具有民族性
更具有艺术性。
经过一个学期的读
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建筑方面的理论知识,让我学到了建筑的真正涵义和其内在的美。
让我
对建筑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了解建筑。
我们不仅要用理论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在读书中养
自己的灵感。
我相信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在书中我可以找到建筑的灵感,吸收其中的
精华并用于自己的设计中,使自己的设计更加丰富。
在以后的时间中多读书,更看书,充实
自己的头脑,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具有创作的灵感。
篇二:
《建筑设计空间构思方法》读书笔记
《建
筑设计空间构思方法》
——读书笔记
广义的设计,通常是指通过分析,综合与创造满足某种特定功能系统的一种构思活动。
事
实上,建筑在创造人们所需要的生产,生活,娱乐和文化的空间时,是在进行着一种城市组
织结构的延续工作。
以往较多的注重解决建筑的内系统(内部空间),现已被同等重视内系统
与外系统(外部空间)所代替,即环境系统设计,包括环境艺术设计。
第一篇序列设计方法论
序列系统有如下意义:
序列系统是一种开放式的构架,可以不断的更新和补充设计内容;它
能提供后一个脉络,通过识别建筑物的各元素,然后再使其组合起来;有利于把复杂的设计
问题简单化。
建筑设计的本质就
是编序的过程。
有元素,性质,准
则组成的序列可分成机能,空间,几何学,环境系统,外壳等五种序列系统。
五个系统在设
计时同时使用。
一机能
机能系列中最重要
的是使用建筑物的活动方式。
这些活动在图纸上将变成面积分配,空间及材料的运用,表面
及出入口的安排,以及编入关系序列。
活动不单是在建筑内部,还有杂建筑物附近及四周的
活动。
从内外活动中确定其重要活动和次要活动。
机能准则包含各种
相同性质聚集而成的活动集群以及因为行动顺序而产生的有序活动。
把活动分群分区,从而
可能出现在垂直剖面和水平面上。
二空间
设计建筑时,空间
编序前,建筑师必须决定于各种不同类型活动的分离聚散,并应恰好地将活动包含其中并与
活动和谐。
然后依据平面面积的要求和剖面所需的空间尺度来研究空间的实际尺寸。
这些空
间必须容纳除人以外的附加面积。
空间的高度既是对平面面积比例的反映,也应反映出人类
心理层次的舒适程度。
空间形状取决于活
动模式,得出一个可能是不规则的理想空间形状,再由其它序列系统修正它。
尺度是空间最重要
的性质,包括一般尺度,纪念性尺度,震撼性尺度等。
建筑入口是体现建
筑序列的关键部位。
(后面将专门谈到入口设计)
三几何学
几何学研究几何序
列与建筑物表面,边缘,高度等之间的关系。
建立几何序列的目
标是使建筑物各元素之间尽可能达到有机的几何关联。
空间一几何关系组
成的系统是线和点。
空间可以沿一条线
或沿线的两侧安排,也可以沿着几条线安排。
空间与线型之间的相对距离形成的体系,可以
用来作为空间与线型发生序列关系的基础。
点可以是一个空间,
也可以是一个区域。
几何组合可以造成
强烈的次序感,在所有的建筑元素之间形成高度的几何关联性。
因活动分析所形成的空间性
质要与几何序列空间的排序完全一致。
空间的一般形态有
立方体,圆拱,半拱,圆柱体,半圆柱体,拱廊,金字塔形和晶体。
这些
形态中可能有一些点或位置比较特殊,可能会形成视觉的焦点,在设计中要注意。
有些空间
形态可能富有较强的方向性如果不得已必须维持一个不规则的空间,最好能将该空间与其它
形态的空间分隔开。
线型方案容易产生动线。
空间形状及几何图形的选取,有可能与基地或
气候状况有关。
四环境系络
建筑设计必须是能
够反映周围环境的设计。
系络的本意是“编
结在一起”,使各元素之间通过环境状况产生次序关系,通过某些相似的性质彼此编序在一起。
基地状况和气候是
系络元素聚集的主题。
为使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系络系列和调和状态,可应用集群,族群以
及各种配合。
基地状况包括基地
形态,需保留的植物,主要视景,人车动线等。
建筑设计可根据环境条件决定其外墙与造型
的协调性和对立性。
五外壳
外壳序列是创造建
筑空间周围的遮蔽,与结构,出入口机器封闭面有关联。
六结论
在机能,空间,几
何学,环境系络,外壳五个序列系统中,各元素之间彼此相关。
将设计视为序列系
统的观点,以及将设计情境分解为机能,空间,几何学环境系络以及外壳等,都是为研究设
计,并有助于设计方案的完善,合理。
第二篇系统化设
计法
1.建筑有若干可以调配的元素,其定义是“建筑是构成的,可用的,经过塑造的空间”。
2.按一定规则进行
设计构思,并逐步判断,归纳,筛并,对各要素分别整理,对任何思路都表示欢迎。
3.建筑空间在概念上存在着两个因素:
空间和空间界面。
空间具有三个特性:
可以从它的界
面上感受到;处于空间中的人和空间界限因素之间存在着可以感受和可以测量的关系;空间
只能从多个观点的移动将各局部加以总和才能感受到,把握空间感受的方法是“空间注记”,
直观的方法有照片,图,录象,或影片等方式。
语言分析表示可以区分质的描写,对照的描
写,量的描写。
空间注记可以采用如下参项:
用户,活动,空间形态,人群(通过空间的人),
人工物。
4.信息美学观点。
建筑师的工作就是在建筑设计中研究编辑出用户可识别的信号索引,使之
成为一种有使用价值的信息。
人对环境与建筑的感受,除了建筑物,器皿和装饰的视觉传递
与情感转换外,本人的感情也传递到被看者身上。
这与建筑的艺术质量无关,因此感受学说
把属性区分原始的属性和外来的属性。
感受学说从实验出发,得出了一系列造型法则的心理
学原则,即闭和法则(认为闭和的图形更易于显现和被视为完整图形),接近法则(认为相距
较近的两个线或点更容易构成图形),对称法则(对称的特别容易收到图形效果)。
5.感受学说是从存
在的整体出发,局部是“形”。
若干个“形”合成为“造型”。
由此得出如下结论:
不能孤立
的看待建筑学中的造型。
每个建筑是在更大一层关系中的局部,它形成和限界
相邻的空间,它可能是城市,居住区或风景区的局部---建筑的形体与空间是和一定任务相关
联的,并手结构,技术,施工,造价等条件的制约。
因此,造型的概念不仅指建筑本身,也
可以是一个大的区域。
6.造型是建筑学的中心,塑造则是配置与安排各局部成为整体的过程。
系统化设计方法的前
提是把整体划分成若干较小可以一目了然的“局部域”,并把这些局部放入整体造型的全部联
系之中。
质量是通过局部的配置与安排来实现的。
第三篇从空间出
发设计建筑
日本卢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全面概括了各种空间理论并提出了新创见:
1.外部空间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是由人所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地面和墙壁是外
部空间设计的决定性元素。
2.以意大利人作为起居室的意大利广场为例,如果把周围的房子无顶搬开覆盖到广场上,那
么内部空间的顺序将颠倒,原来的外部空间就成了内部空间。
卢原先生依据这种内部空间可
以转换的可逆性,提出了“逆空间”概念。
“逆空间”的主要设计元素是墙壁和地面。
3.从空间论观点看
来,满足人的使用意图,有计划创造的内部空间,即从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再转向内侧整顿秩
序,是一种有积极性的空间。
反之,在自然界中发生的,以内侧向外增加扩散性空间,是一
种消极空间。
当两幢建筑距离与高度之比小于2时,他们之间可能会形成中和空间。
4.建筑物与建筑之间相互影响有作用的数值是d/h小于3(d为间距,h为建筑物高),广场
中的d/h在1-2之间时,空间较平衡紧凑;当d/h小于1时,建筑之间干涉过强;当d/h大
于2时,建筑之间过于分离。
5.外部空间的要素为尺度和质感。
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至10倍的尺度,较为适
宜,其行程距离可以采用20或25的模数制。
6.建筑空间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以内部建立秩序离心式的修筑建筑上,可
称之为”加法空间“;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从外部建立秩序向心式的修筑建筑上,称之为”减
法空间“。
卢原义信的基本论点就是从小环境的角度,探讨建筑外部程序本身的设计方法,从而完善了
空间论设计方法,与此同时,外部空间论的意义还在于明确了建筑应从环境设计开始进行设
计的基本论点。
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应和建筑群,城市总体环境相一致,并成为城市大空间
系统中的子系统。
在量的空间体验与衡量上。
提供了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具体手法。
第四篇
从语言体系中寻找设计方法
1.从设计方法论角度来看,不受约束的为内容和功能服务是”重赋语义“的重要内容。
除功
能原则不便之外,其它均从零点开始,在内容和语义上重新深入分析,发挥建筑上每一构件
单元的特色,传出更多丰富多彩的信息。
2.非对称性是现代建筑语言的一个原则,非几何形状和自由形式,非对称和反平行主义等现
代语言法则,以其不协调体现了建筑的解放
3.主张动态的多维艺术效果和反古典的三维透视法。
非对称的和不完整的形式更容易和周围
环境发生联系,互为补充。
现代建筑语言强调建筑的体积和动态感。
4.可以利用“四维分解法”。
除长宽高外增加时间因素,称之为四维空间。
将空间重新分解,
节点分离,从而开创了建筑解放的新篇章。
先进行分解手,在进行新的组合,并注重各个单
元之间的独立性和相互作用的研究。
分解所造成的不协调实际反映了一系列功能的需要。
5.悬挑,薄壳和薄
膜等新结构的采用有利于打破古典法规的锁链。
技术和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造型基础,建筑
师必须一不断完善的方式弥合表现方法和技术手段之间的冲突。
间与时间,与城市的组合关系,形成在运动中统一的“城市建筑体系”。
第五篇建筑模式
语言的启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读书笔记 边框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