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电子备课doc.docx
- 文档编号:30278430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43
- 大小:47.21KB
三年级语文电子备课doc.docx
《三年级语文电子备课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电子备课doc.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语文电子备课doc
A、概要设计
课题
让我们荡起双桨
课类
精读课文
课时
两课时
钻研教材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我国当代词作家乔雨所作的一首儿童歌曲的歌词。
它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童年时期的幸福生活,歌颂了亲爱的祖国和伟大的党。
全诗共3个小节,语言通俗易懂。
第1小节写了我们在北海公园的湖面上荡起双桨,周围是白塔、绿树、红墙构成的美丽景色;第2节写阳光明媚,我们的心情舒畅,尽情歌唱;第3节则点明了我们一天的学习,心情愉快,荡舟水面,尽情欢乐。
最后用反问的方式引发思考:
我们的生活是谁安排的?
3个小节的结尾相同:
小船轻荡,晚风凉爽,描绘了一派如诗如画的情景。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歌词贴近儿童生活,表达出人们追求美好童年的意愿,因此深受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喜爱,成为经典歌曲。
学情分析
这首诗歌的生字较少,而且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
学习课文时,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在乐曲背景中体会童年的幸福美好。
学生对“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这句话的理解可能停留在浅层次上,老师可在课前有意识的让学生了解一下世界上同龄儿童的生活状况,为突破教训难点做铺垫。
可利用教学资源
中央电化教育馆的教学课件及教学设计
结构模式、环节
一、谈话交流,引入课题
二、自读课文,随文识字
三、细读课文,感受体会
四、诵读评价,懂得道理
五、教学效果测评
板书设计
让我们荡起双桨
愉快
自豪
幸福
B、细节设计
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意图与反思
一、谈话交流,引入课题
1、出示课件(图片),从这些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一群群的小朋友在做游戏,进行各种活动)
2、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想象一下他们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
3、是啊,童年是多么美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述美好童年的诗歌《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板书课题:
让我们荡起双桨(请生认真看师板书)
1、观看课件,思考问题
2、他们很愉快、很快乐
3、听歌曲,感受歌曲带来的愉快感受。
齐读课题
为学习诗歌奠定感情基础。
以歌曲引入,激趣。
二、自读课文,随文识字
1、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
(2)、引导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2、检查识字情况。
(1)采用换部首法识认生字。
(2)、“开火车”读生词。
纠正读音不准确的字音。
3、指导写字。
“荡”字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桨”字下边是“木”,不要写成“水”。
“绕”字右上角不要多写一点。
1、自主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
(2)、小组合作识字,解决疑难问题。
2、游戏识字。
(1)、采用换部首法识认生字。
(2)、“开火车”读生词。
3、交流应引起大家注意的字,并独立书写。
通过小组交流基本能扫清识字障碍。
采用游戏识字更能加深学生印象。
培养写字能力。
三、细读课文,感受体会
四、感悟全诗感情,指导朗读
五、教学效果测评
1、让学生自由读诗歌,思考:
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写什么?
2、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学习。
自学要求:
(1)自由地、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一小节。
(2)从这一小节你感受到了什么?
(3)你觉得应用什么语气朗读?
3、组织交流汇报。
(1)板书学生汇报的第一节大意。
指导读出愉快的感情。
(2)板书第二节内容:
荡舟湖面。
引导学生读出心情舒畅、自豪的感情。
(3)引导读出幸福和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4)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如个人读,小组读,齐读,比赛读等。
4、观察这三个小节,你发现了什么?
应怎样读好这些重复的句子?
提示:
这句诗在诗歌中三次出现,这在歌词中叫副歌词,在写法上叫反复,这里三次出现,抒情意味浓厚,表达了少年儿童无比愉快、无比幸福的心情。
引导学生明白,在朗读过程中对三次出现的诗句在表达上应有所不同。
1、播放小朋友童年幸福生活的课件。
2、指导学生朗读全诗。
诗歌朗诵比赛。
1、带着问题朗读诗歌,读通、读顺诗歌。
2、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按自学提示学习,读好诗歌。
读出语气;
读出自己的感情。
3、交流汇报自己读诗的感悟。
(1)第一节写荡舟北海公园湖面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读出愉快的感情。
(2)第二小节写荡舟湖面,尽情歌唱。
读出心情舒畅、自豪的感情。
(3)第三节写结束一天的学习,荡舟湖面,尽情欢乐。
读出幸福和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4)采用多种朗读。
4、用彩色笔画出每节中相同的诗句。
(1)体会“轻轻漂荡”、“凉爽的风”应如何读好。
(2)第一次朗读应表达出少年儿童愉快、欢乐的心情,充满幸福感;第二次再读这句话应联系本段内容,读出自豪愉悦的心情;第三次是全诗的结尾,应读出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要读得深情而豪迈。
1、看课件,用一句话概括他的童年生活。
2、全体起立,朗读全诗。
诗歌朗诵比赛。
初读自悟。
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
抓住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并通过朗读表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唤起学生幸福感情。
感悟全诗情感。
检查学生朗读理解课文的情况。
C、评价设计
练
习
预
设
一、按要求填空。
浆()愉()映()
奖()偷()应()
二、读一读,抄一抄。
倒映环绕飘荡凉爽尽情
我还喜欢这些词语:
三、填空。
红领巾太阳,阳光,水中鱼儿望着我们,
地听我们。
小船儿在水中,迎面吹来的风。
四、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白塔的风的生活的伙伴
反
馈
信
息
记
要
1、本课的导入可以先请学生欣赏同名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情境。
在优美的歌声中体会童年的幸福快乐;也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各种活动的照片。
如:
大队会、春游、比赛等上课伊始播放课件,让学生加深理解童年的生活多么幸福,激发学生的兴趣后,再引出课题。
2、首先让学生用自由读课文的方式来解决生字,整体感知课文。
3、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对生字方法能比较熟悉的运用,而且本年级的识字虽然仍是重要任务,但不再作为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同桌、小组合作、独立识字的学习方式,用恰当的方法分析字型记忆生字。
如:
本课出现的2个生字“奖”和“愉”,教学时可采用换部首的方法记“浆”与“奖”、“愉”与“偷”,通过换部首使学生区分形近字。
此外,在认字、写字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语文天地”中的“抄一抄”,让学生认一认、写一写;还可以补充摘抄一部分词语,如:
迎面、愉快、欢乐、幸福、安排等。
培养学生认、写和谐发展的能力。
4、叶圣陶先生说:
“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
”因此,要重视朗读教学,把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在自读的基础上,运用如:
同桌互读、小组合作读、朗读表演、背诵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课文,理解诗的内容。
重点理解“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从而激发学生对亲爱的祖国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随班就读:
学写g、k。
A、概要设计
课题
不愿长大的小姑娘
课类
精读课文
课时
两课时
钻研教材
《不愿长大的小姑娘》是根据罗大里(意大利)的《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改写的。
文章叙述了一位不愿长大的小姑娘在自己的事自己做,帮助妈妈的过程中长大,变成了一个善良能干的漂亮姑娘的故事。
赞扬了小姑娘独立自理的好品质,教育学生学习小姑娘养成独立自理的好习惯。
课文的篇幅较长,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很容易理解。
全文共13个自然段。
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大段。
1-8自然段为第一段,写小姑娘不愿长大,但她心疼妈妈,答应妈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小姑娘与妈妈的对话,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爸爸妈妈忙是为了全家的生活,自己也要体谅爸爸妈妈,不再让他们操心,因此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9-12自然段为第二段,写小姑娘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妈妈做事情是过程中长大了。
在这部分中,四个自然段分层次地写了小姑娘逐渐长大的过程。
她不仅仅是身体长大了,而且变得越来越能干,越来越关心人,体贴人。
开始,她只是要求自己做好自己的事,不再麻烦妈妈;后来,她开始做家务,为的是让全家人过得好;最后,她学会了关心人,帮助人,不但做家务,还帮妈妈送奶。
面对自己变得高大的身体,她坦然接受了,而且她一心想照顾妈妈,甚至希望自己再长大些。
小姑娘的想法表明了她正长成一个懂事、善良的姑娘。
第13自然段为第三段,写小姑娘听到别人的赞美时感到长大的感觉也不错。
学情分析
虽然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但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很容易理解。
由于不少学生与文中的小姑娘有同感,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表扬,使每个学生都能养成独立自理的好习惯。
可利用教学资源
中央电化教育馆的教学课件及教学设计
结构模式、环节
一、联系旧知,谈话引入
二、自主合作,学习生字词
三、初读课文,理请顺序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拓展性学习
板书设计
不愿长大的小姑娘
自己洗脸、叠被、吃早饭
买菜、洗碗、做粥、擦玻璃、刷厨房、收拾衣柜
B、细节设计
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意图与反思
一、联系旧知,谈话引入
1、先请学生听一段诗歌录音《我长大了一岁》。
2、启发谈话:
两年以后,我们又长大了,你喜欢长大吗?
3、再出示课题,请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1、自然地回忆起初进小学时的情景。
2、自由地交流自己的观点。
3、读课题,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通过已学诗歌启发联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自主合作,学习生字词
1、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注意字的写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2、在课文中找出带生字的词语读一读,然后鼓励学生多组词。
3、结合“语文天地”中的“抄一抄”学习词语,并鼓励学生多摘抄。
如:
聪明、经常、叠被、虚弱、散步、赞美……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小组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2、读生词,进行扩词练习。
看看谁组词最多。
3、写字练习。
(1)交流容易写错的字,提醒大家应注意的地方。
(2)抄写生词,积累生词。
复习巩固各种识字方式。
积累词语,扩大词汇量。
自主练习写字,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初读课文,理请顺序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拓展性学习
1、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课文。
2、指导四人小组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
3、指导学生弄清楚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你觉得小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小姑娘做了什么?
帮助妈妈做了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时,把事情的六要素交代清楚,即: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1、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四人小组内交流解决提出问题。
3、交流:
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
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1、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归纳主要内容。
2、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
善良、孝顺、懂事、能干等。
3、重点抓住第9自然段“小姑娘每天早晨自己洗脸、叠被、吃早饭”;第10自然段“她买菜洗碗做粥”;第11自然段“她擦玻璃、刷厨房、收拾衣柜还帮助妈妈送奶”这些重点句来理解。
与同学谈一谈:
在自己成长的经历中,最满意的一件事是什么?
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理清课文层次结构为说话、写话打基础。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检查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练习有顺序的介绍一件事,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C、评价设计
练
习
预
设
一、比一比,再组词。
聪()短()休()养()弱()
总()矮()体()美()强()
二、下面的句子怎么排列?
试一试!
()我把钢笔交给了老师。
()我感到很高兴。
()我在学校门口拾到一枝钢笔。
()到了学校,我问同学是谁丢了钢笔。
()老师在班会上表扬了我,还给我戴上红花。
()同学们都说钢笔不是他们丢的。
反
馈
信
息
记
要
1、学习课文要从学生亲身体验入手,首先提问:
你们自己感觉长大了好不好?
让学生自由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然后,直接切入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引入课题,进而理解文章重点段来理解课文。
抓住第二段理解,小姑娘做了什么?
帮妈妈做了什么?
这些问题抓住第九自然段“小姑娘每天早晨自己洗脸叠被吃早饭,”第10段“她买菜,洗碗,做粥”11段“她擦玻璃,刷厨房,收拾衣柜,还帮妈妈送奶”等重点句理解。
2、读中悟理—由于本文内容浅显易懂,读中引导学生明白小姑娘长大不仅体现在身体长高,重要表现在学会独立自理,懂得照顾他人。
3、学习中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会做哪些事,自己会帮别人做哪些事。
还应该让学生说说自己做这些事情时的想法。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表扬独立性强,懂得关心照顾别人的学生,鼓励每个学生都尽自己的力量使家庭、使班级变得更好。
4、学习生字
(1)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识记字的方法。
如:
“叠”上面是三个“又”,下面是“宜”字少一点;“辫”可与“辩”“辨”区别记字;“晒”右边是“西”而不是“酉”
(2)在课文中找出带生字的词语读一读,然后再组词,鼓励学生多组,从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随班就读:
学写h、j。
A、概要设计
课题
我想
课类
精读课文
课时
两课时
钻研教材
这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充分发挥幻想和想象,写出了我的小小愿望,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全诗共5节,前4小节结构基本相同。
第1节写我愿变做美丽的桃花,引来欢唱的布谷鸟;第2小节写我愿变做扎根土地的柳树,最终长成绿色的帐篷;第3节写我愿变做长着眼睛的风筝,在蓝天上学习、认识世界;第4节写我愿变做大自然中的小花小草,变做柳絮和蒲公英,飞到遥远的地方;最后一节虽然只有两行,却是诗歌的精妙之处,写如果飞到遥远的地方,需要和爸爸妈妈商量,一片童趣跃然纸上。
学情分析
春天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一个季节,课文真实地反映出孩子的心境、童真、童趣。
他们乐于接受春天的第一声清脆的鸟鸣;乐于接受春天第一缕和煦的阳光;乐于感受春天第一丝柔和的春风。
优美的旋律和清新的文字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春天,走进他们想象的天地。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想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可先进行说的训练,互相评价后,再写下来。
可利用教学资源
中央电化教育馆的教学课件及教学设计
结构模式、环节
一、引入课题
二、自读课文,独立识字
三、诵读感悟,读出自己的理解
四、诵读评价,引导想象
五、联系生活,总结延伸
板书设计
我想
手儿桃树枝上
脚丫柳树根上
眼睛风筝上
自己土地上
(小草、小花、柳絮、蒲公英)
B、细节设计
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意图与反思
一、引入课题
1、展示春天的图片。
2、喜欢这样的春天吗?
在明媚的春光里,你会想些什么呢?
3、同学们想得真好,有一位小朋友想得更美妙,我们一起去看看他怎么想的?
板书课题。
1、观看春天的图片。
2、选两三个同学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3、齐读课题。
情境激趣。
二、自读课文,独立识字
1、你会哪些识字方法
2、引导学生自由轻声读诗歌,在阅读中识字。
3、范读,正音。
4、指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读通,读出自己的初步感悟。
1、交流识字方法。
2、结合自己的实际选取合适的识字方法。
3、仔细倾听,注意字音,体会诗歌的情感。
4、放大声音读,读通,读出一定的感情。
复习识字的方法。
自主选择学法。
学会倾听。
自读感悟。
三、诵读感悟,读出自己的理解
四、诵读评价,引导想象
五、联系生活,总结延伸
1、在初读课文和识字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
2、小组交流朗读体会。
3、组织汇报朗读。
1、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小节,并朗诵。
(1)指导喜欢第一小节的学生学习。
(2)喜欢第二小节的学生体会:
绿色的帐篷像什么,能给人带来什么作用?
(3)喜欢第三小节的学生要说说柳絮、蒲公英有什么特点,“我”为什么愿意变作小草、小花。
3、指导学生朗读喜欢的诗句。
1、小姑娘的愿望可多了,她想去的地方可远了,可不管去多远,她都会怎么做呢?
2、联系生活,教育学生出远门要和父母打招呼,这既是一种礼仪,又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3、说话训练。
假如“我”想去宇宙,“我”会怎么和爸爸、妈妈商量?
1、自读,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小组同学之间互读,互相借鉴,找出不同的朗读体会,并说明理由。
3、汇报朗读。
大家评。
1、集体汇报。
讲讲对诗的理解,并用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表示出来。
(1)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体会“悠哇,悠——”的感觉。
(2)喜欢第二小节的同学体会:
绿色的帐篷像什么,能给人带来什么作用?
(3)喜欢第三小节的同学体会在“蓝天的课堂”上还看到了什么?
(4)喜欢第四小节的同学说说柳絮、蒲公英有什么特点?
“我”为什么愿意变作小草、小花?
3、喜欢这些诗句的同学一起朗读。
1、齐读最后一小节。
边读边思考。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
为什么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呢?
商量些什么呢?
3、自由发言:
假如“我”想去宇宙,“我”会怎么和爸爸、妈妈商量?
培养自读自悟的能力。
组内倾听和评价能力的训练。
探究对诗节的理解。
朗读感悟诗歌。
创设问题情境。
学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C、评价设计
练
习
预
设
一、比一比,组成词语。
摇()营()谷()汲()
遥()管()容()吸()
。
二、照样子,写一写,精彩一定属于你!
1、她看见一个很可爱的小男孩坐在大门前的板凳上。
2、只要撕下一片花瓣,把它扔出去,唱个歌谣,你要做什么它就能做什么。
三、仿照第三段编写一段诗歌,
我想把
在上。
多,
多。
啊,——
是
反
馈
信
息
记
要
1、导入新课可以有多种方式,可先请学生讲讲自己的愿望,也可以播放美丽景色的录象,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从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中引出诗歌。
2、由于本诗充满了大胆,美好的想象,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画面,生动有趣,令人神往。
因此,可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相应的情境:
鸟语花香,绿柳成荫,蓝天白云……也可以提示学生看插图,感受生活的美好,使学生能够入情入境,自己也展开神奇的想象,大胆追求美好的愿望。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想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可以先进行说的训练,互相评价启发后,再写下来。
3、课文的第3小节,“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飞上高高的蓝天,望啊望……”可启发学生想象:
望到了什么?
也可让学生思考:
为什么说蓝天是我的课堂?
请学生各抒己见,而不必拘于一格。
在学习完这一小节后,教师可让学生仿照此小节再编一段。
4、本诗生动、浅显,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内容的理解。
如朗读,再如画画,或者请学生讲述自己读诗后所感受到的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等等。
要指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理解前4个小节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
遥远的地方会是哪里?
飞到那里干什么?
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发散,教师可进行提示。
然后结合以上两个问题,再讨论“我”要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
随班就读:
学写q、x。
查2008年11月24日
A、概要设计
课题
海底世界
课类
精读课文
课时
两课时
钻研教材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
课文生动具体的介绍了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抒发了作者对海底世界的赞美之情。
课文结构清楚,全文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用设问句开头,引起读者兴趣,点明这篇课文要讲的是海底深处的情况。
第二部分(2-6自然段)紧扣第一段提出的问题,具体而生动的描写了海底的景象。
从五个方面具体介绍了海底世界。
(1)海底是宁静的、黑暗的。
有趣的是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闪烁的光点,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2)海底是有声音的。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用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声音。
(3)海底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文中列举了海参、身子象梭子的鱼、乌贼和章鱼、贝类这几种典型的动物,说明他们活动的方式的确不同。
(4)海底有山,有峡谷,也有森林和草地。
(5)海底有丰富的物产。
第2、3自然段侧重介绍海底景色奇异,第4-6自然段分别从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介绍海底丰富的物产。
虽然第2、3自然段与4-6自然段的内容各有侧重,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兼容的。
在景色奇异中包含着物产丰富,在丰富的物产中也能看到奇异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总结全文,概括出“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学情分析
海洋世界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个神秘的领域,所以他们应该是对这篇文章很感兴趣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海底的情况并不难,但文章的结构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一点,在教学中必须把握好要让学生在愉快地认识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等特点的同时,轻松地弄懂文章的结构。
可利用教学资源
中央电化教育馆的教学课件及教学设计
结构模式、环节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理解、学习课文内容
五、拓展性学习
板书设计
美丽的世界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
B、细节设计
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意图与反思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美丽海滩和大海的课件。
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与大海的神秘吗?
3、在迷人的大海里还蕴藏了许多的秘密,你们都想知道大海的神秘吗?
4、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潜入美丽而又神秘的大海,去发现大海的无穷奥秘。
1、观看大海的美景。
2、描述自己看到的、想象的大海的景象。
3、畅所欲言,说说自己想知道的内容。
4、明确学校内容。
读课题:
海底世界。
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提出要求,参与学生自读活动,板书学生不会的生词。
2、要求学生提出不会读和易读错的字,大家共同解决。
3、注音、正音。
4、巡视、个别指导。
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读好生字、词语。
5、检查学生读词情况。
6、检查在文章中,学生是否把字音读准了。
1、自读全文,勾出不认识的字,运用喜欢的方式识字。
2、交流,提出自己还没有完全掌握的生字、词,请同学互相帮助解决。
3、同学相互纠正校读。
4、和同桌一起读词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语文 电子 备课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