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12.docx
- 文档编号:30274350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1.82KB
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12.docx
《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1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12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左传》的文学文化常识及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品位其语言特点。
2、坚持边读边译,积累语言材料,增加感性知识。
3、导学本文,让同学们切实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尤其是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重点难点]
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史实,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2、解题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是楚国大败。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
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3、积累文言字词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秦军氾()南佚()之狐
夜缒()而出
共()其乏困杞子逢(
)孙
阙()秦以利晋失其所与()
秦伯说()无能为(wéi)也矣
(2)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字并解释。
①晋军函陵(
)②既东封郑()
③烛之武退秦师()④越国以鄙远()
⑤与郑人盟()⑥且贰于楚也()
4.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读译课文,把不懂的问题用笔做记号。
【自主学习课文1、2节】
【质疑探究】
一、分析第一段:
1.“侯”“伯”是什么样的职位?
(第一段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
2.“以”是什么用法?
它还有哪些用法呢?
3.第一段中两个“于”的用法是否相同?
试具体说说它们各是怎样的意思?
4.第一段中两个“军”字是什么意思?
它用法是什么用法?
5.晋侯、秦伯为什么围攻郑国?
6.你认为晋军和秦军出兵的理由是否正当呢?
7.作者开头指明原因有何用意?
小结:
本段用简要的文字交代了晋军、秦军伐郑的原因,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设伏,
这是先秦散文的常用写法。
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部分。
二.分析第二段:
1.第二段中四个“之”是什么用法?
怎样翻译?
2.第二段中的人物称呼怎么理解?
3.
这一段作者既有对烛之武的直接描写,又有对他的间接描写,请指出来。
4.郑伯有着怎样的品格?
通过写郑伯也可以表现烛之武,这种写法又叫什么?
小结:
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
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当堂检测】
文言知识点抽查
【课后作业】
1.翻译1、2段。
2.预习3、4段。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课文1、2节】
【合作探究】
一、分析第三段
1.本段中的三个“亡”字意义和用法有何不同?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两个“为”字的意思是否相同?
“为”字还有哪些用法?
3.本段中“东道主”“往来”“行李”等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4.这一段有三个通假字,请找出来,具体说明。
5.烛之武是怎样劝服秦伯的?
6.烛之武劝说秦王用了哪些道理?
小结:
这一部分集中笔墨表现烛之武的口才和聪明智慧。
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二、分析阅读第四段:
1.“微”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我们曾经在哪一篇课文学过这个词?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的用法是什么?
我们还学过它的用法吗?
3.“以乱易整”中的“易”的意思是什么?
这个词还有哪些用法?
4.晋文公的性格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结:
这一段写晋军撤退,郑国解围,这是故事的尾声。
三、分组总结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失其所与,不知()
(二)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④亦去之()
(三)一词多义
封:
(1)既东封郑()
(2)肆其西封()
之:
(1)唯君图之()
(2)子犯请击之()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臣之壮也()
其:
(1)君知其难也()
(2)吾其还也()
(3)以其无礼()
以:
(1)敢以烦执
事()
(2)以乱易整()
(3)以其无礼()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2.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与郑人盟
3.动词活用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4.动词的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若亡郑而又益于君
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共其乏困
6.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
“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
(“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
”作为标志。
)
②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同上)
【总结提升】
1、烛之武形象分析。
2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五.作业:
背诵全文,熟练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①敢以烦执事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秦伯说,
与郑人盟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第一段1答:
春秋时期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个爵位,等级依次有高低。
2答:
“以”是因为的意思,它还有“根据”(田家侯之,以兴农事)、“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答:
不同,前一个是“对”,后一个是“向”。
4答:
都是名词作动词,驻军。
5答:
因为郑国不敬重晋侯,又依附楚国。
6答:
不正当,郑国的做法是出于为自己的国家安全着想,并没有不对的地方。
7答:
为后文写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第二段1答:
第一个是代词,代佚之狐的意见;第二个“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结构助词;第三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四个“之”是代词,代郑伯。
2答:
“公”对诸侯王的称呼;“臣”是官员。
百姓在帝王面前的自称,“子”是对别人的敬称;“寡人”是古代帝王自谦的称呼。
3答:
通过“佚之狐”来写烛之武是间接描写,说明烛之武有非凡的才能。
其余是直接描写,表现烛之武自谦,通情达理、忠诚爱国的品质。
4
答:
郑伯的自责表现了他的大度和坦诚;这种写法是侧面描写,起衬托作用。
第二课时
第三段1答:
第一个“亡”是灭亡、亡国之意思,动词;第二个和第三个都是消灭,使……灭亡的意思,作使动词。
2答:
不同,前者是当作的意思;后者是给予的意思。
这两处都是动词。
“为”还有的用法是:
①为了(故为之说,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②做(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③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④叫做,是(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3答:
“东道主”“行李”跟现代汉语不同,“东道主”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是出使的人。
“往来”则与现代汉语相同。
4答:
“共其乏困”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何厌之有”的“厌”通“餍”,意思是满足;“秦伯说”中的“说”通“悦”,意思是高兴。
5答:
烛之武说话站在秦国的利益上,说明郑亡对秦国的重大影响,使秦伯不敢参与“围郑”。
6答:
①郑亡对晋有利,对秦反而有害。
②晋国受了秦国恩怨,反而对秦有防范之心。
③郑国灭亡后,秦国也将受到晋国的侵略。
第四段1答:
没有的意思;曾经在《岳阳楼记》中学过这个词即“微斯人,吾谁与归”。
2答:
“因”的用法是介词,意思是依靠。
它的用法还有:
①于是(定伯因复担鬼,鬼无重)②根据(因地制宜)
3答:
“易”的意思是代替;此外“易”字还有:
①变更(寒暑易节,始一返焉)②容易(人之为学有难易乎)③改换(一客数败,嗤其失算,欲易置之)。
4答:
讲求仁爱、机敏聪慧,有长远眼光的人。
烛之武的形象
深明大义,不卑不亢,能言善辩,有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
写作特色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
“晋军函陵,秦军?
锬稀保?
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
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
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
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
起来。
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
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
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
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
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三总结知识点答案
通假字1已,通“矣”,了。
2共,通“供”,供给、供应。
读gōng3厌,通“餍”,满足。
4说,通“悦”,高兴。
读yuè。
5知,通“智”,明智,聪明。
读zhì古今异义1行李,古义:
出行的人;今义:
出门所带的包裹2以为,古义:
把……作为;今义:
认为。
东道主,古义: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
请客的主人。
3夫人,古义:
那人;今义:
一般人的妻子4去,古义:
离开;今义:
往,到.
一词多义封1做疆界,动词2疆界,名词之1代词,指阙秦以利
晋2代词,代秦军3助词“的”4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1他的,代词2表希望的语气副词3郑国,代词以1拿,介词2用,介词3因,介词
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东:
在东边夜:
在夜里。
朝、夕:
在早上,在傍晚。
2名词活用为动词军:
驻军。
鄙:
作为边邑。
封:
疆界,这里作动词盟:
订立盟约3动词活用为名词赐:
恩惠4动词使动用法退:
使……退。
亡:
使……亡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乏困:
缺少的东西。
6形
容词活用为动词敝:
损害
四翻译见课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12 武退秦师导学案 新人 必修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