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18单元课案.docx
- 文档编号:30273450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64
- 大小:182.07KB
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18单元课案.docx
《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18单元课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18单元课案.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18单元课案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物质的种类繁多(达2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
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
都含有氧元素。
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考点要求:
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
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
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
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
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相互关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确定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
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课题2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考试要求:
1、能记得常用仪器的名称、认识图样、了解用途及使用请注意事项(试管、烧杯、酒精灯、水槽、量筒、托盘天平、锥形瓶、长颈漏斗等)
2、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包括物质的称量、液体的量取)、连接仪器、给物质加热等
考点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
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
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存放药品的仪器:
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用加热仪器:
酒精灯
计量仪器:
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
仪分离仪器:
漏斗
取用仪器:
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器夹持仪器:
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
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不能加热:
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
试管
(1)、用途:
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
c、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d、用于装置成小型气体的发生器。
(2)、注意事项:
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
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或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
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
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反应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蒸发皿 通常用于溶液的浓缩或蒸干。
注意事项:
①盛液量不能超过2/3,防止加热时液体沸腾外溅
②均匀加热,不可骤冷(防止破裂)
③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
6、胶头滴管 ①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②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
注意:
①先排空再吸液
②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污染滴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
③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
④除吸同一试剂外,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防止试剂相互污染。
)
⑤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也不必用水冲冼。
8、托盘天平:
称量仪器,一般精确到0.1克。
注意:
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放在右盘,取用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直接用手,天平不能称量热的物体,被称物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要在两边先放上等质量的纸,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放碱溶液时试剂瓶应用橡皮塞,不能用玻璃塞。
12、漏斗 用于向细口容器内注入液体或用于过滤装置。
长颈漏斗:
用于向反应容器内注入液体,若用来制取气体,则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斗中逸出)
试管夹 用于夹持试管,给试管加热。
注意事项:
①使用时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或夹在距管口1/3)(防止杂质落入试管)
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酒精灯
用途:
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注意事项:
①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
②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充分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
③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
④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⑤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
(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⑥酒精灯的外焰最高,应在外焰部分加热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要防止灯心与热的玻璃器皿接触(以防玻璃器皿受损)
⑦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
(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
⑧实验结束时,应用灯帽盖灭。
(以免灯内酒精挥发而使灯心留有过多的水分,不仅浪费酒精而且不易点燃)
⑨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玻璃棒 用途:
搅拌(加速溶解)、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注意事项:
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②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考点五、固体试剂的称量
仪器:
托盘天平、药匙(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0.1克)
步骤:
调零、放纸片、左物右码、读数、复位
使用托盘天平时,要做到:
①左物右码:
添加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并先大后小;称量完毕,砝码要放回砝码盒,游码要回零。
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即:
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若左右放颠倒了;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②任何药品都不能直接放在盘中称量,干燥固体可放在纸上称量,易潮解药品要放在(烧杯或表面皿等)玻璃器皿中称量。
注意:
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应先放砝码,再移动游码,最后放药品;称量未知质量的药品则应先放药品,再放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考点六、加热:
先预热,后对准液体和固体部位集中加热;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热源,用外焰加热。
①给液体加热可使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
②给固体加热可使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坩埚
⒈ 液体:
A、用干抹布擦拭试管的外壁,B、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旁人,
C、试管夹从管底套上和取下,D、试管与桌面成45-60度
⒉固体: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
试管口应略向下(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先预热后集中药品加热。
注意 A:
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
B:
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心,以免容器破裂。
C:
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考点八、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
A、连接装置;B、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C、用手紧握试管加热;D、过一会儿导管中有气泡产生,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八、仪器的洗涤:
如:
仪器内附有不溶性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加稀盐酸洗涤,再用水冲洗。
如:
仪器内附有油脂等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也可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
清洗干净的标准是:
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考试要求:
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了解大气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考点一)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
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3、实验结论:
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
表达式:
磷(P)+氧气(O2)五氧化二磷(P2O5)
化学方程式:
4P+5O2
2P2O5
5、注意事项
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只要是保证不了原一瓶的空气(有部分空气实验过程中外逸测量结果就会偏大,进的水就会补充外逸部分的空气即就会多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E、点燃红磷伸入瓶中要立即塞紧瓶塞(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
1、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
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
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2、可否用镁代替红磷?
不能用镁,因为镁不但跟氧气反应而且还跟氮气等反应,结果测得的不只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会远远大于氧气的体积。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考点二)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四、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和混合物(考点三)
1、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2、混合物:
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
注意:
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
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考点五)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
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2、污染来源:
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课题2氧气
考试要求知道氧气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能识别化合反应认识氧气与与常见物质(碳、磷、铁、蜡烛、硫)的氧化反应
考点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
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
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
(可用向上排空法)
3、溶解性:
氧气不易溶于水。
(可用排水法收集),
4、三态变化:
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考点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
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
在氧气中: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
碳(C)+氧气(O2)
二氧化碳(CO2)
化学方程式C+O2CO2
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粉(淡黄色)燃烧:
实验现象:
在空气中:
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硫(S)+氧气(O2)
二氧化硫(SO2)
化学方程式S+O2SO2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
实验现象:
在空气中:
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
在氧气中: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文字表达式:
磷(P)+氧气(O2)
五氧化二磷(P2O5)
化学方程式:
4P+5O22P2O5
注意:
五氧化二磷(P2O5)是固体,不是气体
(二)与金属(镁、铁)的反应
1、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
镁(Mg)+氧气(O2)
氧化镁(MgO)
化学方程式:
2Mg+O22MgO
2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
铁(Fe)+氧气(O2)
四氧化三铁(Fe3O4)
化学方程式:
3Fe+2O2
Fe3O4
注意:
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三)与某些化合物(蜡烛、甲烷)的反应——产物均为:
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现象:
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文字表达式:
石蜡+氧气(O2)
二氧化碳(CO2)+水(H2O)
空气中燃烧情况:
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四)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
缓慢氧化也放热。
如:
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等。
总结: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
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
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
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
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
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
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
考点三、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
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考点四、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
A+B+……→E(简称“多合一”)
②:
分解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
AB→A+B+……。
(简称:
“一变多”)
③:
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石蜡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课题3实验室制取氧气
考试要求初步学会在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能识别分解反应知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考点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
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
——物理变化(蒸馏)
(1)具体过程
(2)注意:
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考点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
1、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药品:
过氧化氢(H2O2)和二氧化锰(黑色粉末MnO2)
B实验原理:
表达式:
过氧化氢(H2O2)
水(H2O)+氧气(O2)
化学方程式:
2H2O2MnO22H2O+O2↑
注:
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C、装置:
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双氧水的为一类)
注意事项:
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②、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③、气密性检查:
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④、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⑤、该装置的优点:
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D、步骤:
连、查、装(二氧化锰)、定、倒(过氧化氢溶液)、收
2、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
A、药品:
、高锰酸钾(暗紫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与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B、原理:
①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
表达式:
氯酸钾(KClO3)
氯化钾(KCl)+氧气(O2)
方程式:
2KClO3
2KCl+3O2↑
注意:
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② 加热高锰酸钾:
表达式:
高锰酸钾(KMnO4)
锰酸钾(K2MnO4)+二氧化锰(MnO2)+氧气(O2)
方程式:
2KMnO4K2MnO4+MnO2+O2↑
C、装置:
加热固体制气体(加热氯酸钾的为一类)
D、操作步骤:
(连)查、装、定、点、收、离、熄。
①连接装置:
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③装入药品:
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④固定装置:
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⑤加热药品:
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⑥收集气体:
a、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密度比空气大)(防止气体逸出)
b、用向上排空法。
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
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放在集气瓶口
⑦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⑧再停止加热
E、易错事项:
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
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
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
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
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F、收集方法:
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②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
G、检验、验满
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验满: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考点三、催化剂:
1、概念: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加快或变慢),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特点:
两不变(质量、化学性质)、一改变(反应速率)
注意:
①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不能决定反应的进行
②催化剂不是反应物、又不是生成物
③催化剂仅针对某一反应,并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
④某一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只一种
3、二氧化锰在一些反应中不只作催化剂,催化剂不一定就只有二氧化锰。
(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中,催化剂可以用硫酸铜溶液、氧化铁、氧化铜、红砖粉末)。
在氯酸钾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质量分数变大。
考点四、分解反应:
1、概念:
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及以上物质的反应
2、特点:
一变多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水的组成
考试要求认识物质的三态变化认识水的组成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单质和氧化物
一、水的组成
1、水的组成:
(考点一)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
文字表达式:
:
水(H2O)
氢气(H2)+氧气(O2)
电解水口诀:
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化学方程式:
2H2O
2H2↑+O2↑
产生位置负极正极
体积比2:
1
质量比1:
8
E.检验:
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水的性质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液体、40C时密度最大,为1g/cm3
化学性质:
通电分解
文字表达式:
水(H2O)
氢气(H2)+氧气(O2)
化学方程式:
2H2O
2H2↑+O2↑
3、氢气
1、物理性质:
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
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可燃性(用途:
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文字表达式:
氢气(H2)+氧气(O2)
水(H2O)
化学方程式:
2H2+O2
2H2O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
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注意:
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考点二、物质的分类
1、概念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
氢气、氧气、红磷等
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
水、高锰酸钾等
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纯净物例:
二氧化硫、氧化铁等
注意:
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即划分单质、化合物的标准是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化学 知识点 汇总 18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