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史.docx
- 文档编号:30271232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45.85KB
西方史学史.docx
《西方史学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史学史.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史学史
e复习资料
一、“荷马史诗”
《伊利亚特》、《奥德赛》。
特洛伊战争(公元前十二世纪左右)——民间艺人的宣传——传统说法:
荷马的编纂(公元前九世纪)
实际情况:
这两部史诗绝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们是古代的民歌,在许多世纪中由人民的歌手口耳相传,经过许多增益和修改,大约到公元前六世纪中期,当庇西特拉图在雅典执政时,才最后用文字写下来。
“荷马史诗”中充满神话和文学的渲染,然而从那里面,也可以想见公元前十二世纪至九世纪时希腊人的社会状况。
二、“荷马史诗”的史料价值
“荷马史诗”展示了希腊人从氏族公社进入到奴隶社会的过渡形态。
“在荷马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希腊的各部落在大多数场合已联合成一些小民族;在这些小民族的内部,氏族、胞族和部落仍然完全保持着它们的独立性。
它们已经住在有城墙的城市里;人口的数目,随着畜群的增加、农业的扩展以及手工业的萌芽而日益增长;与此同时,就产生了财产上的差别,随之也就在古代自然长成的民主制内部产生了贵族分子。
各个小民族,为了占有最好的土地,也为了掠夺战利品,进行着不断的战争;以俘虏充作奴隶,已成为公认的制度。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三、希腊神话的特征
1、神人同形同性。
在人格化了的诸神身上,也具有人类的衣食住行,凡人的喜怒哀乐,体现了更多的人的品格,诸如勇敢与懦弱、善良与残忍、宽容与嫉妒等等。
如宙斯作为威严的“众神之父”,却有那么多风流韵事。
波塞冬对奥德修斯的惩罚。
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对金苹果的争夺。
2、神对人类事务的干涉:
战争
第一,直接参战
在特洛伊战争中,以雅典娜女神为一方、阿波罗神为另一方的诸神,不仅直接干预阿开亚人和特洛亚人的战争,而且在诸神之中还爆发了一场战争。
第二,干涉战争进程
挑起战端:
接受凡人的求援:
在战斗进行到不可开交的时候,人对神祷告,以求得神的帮助;在战败的时候,又在神的帮助下逃脱战场,躲避伤害,如阿佛洛狄忒救了他的儿子埃涅阿斯。
第三,神人之间的爱情。
在“荷马史诗”中,神与人产生爱情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奥德修斯就曾经两度通女神相恋、同居,诗篇中的大部分英雄,都是神人结合所生的。
他们尽管不能永生,却具有凡人无法企及的本领和力量。
因此有时候,他们甚至敢于和神交战,如阿喀琉斯和狄俄黑得斯。
后者曾击伤阿佛洛狄忒。
第四,神人生活待遇差异不大
如群神生活极其优越、奢侈,但人间乐园却也不遑多让。
当奥德修斯受到女神卡吕浦索的一再挽留时,他并不因为对方是女神自己的妻子是凡人而忘却人世,相反他却拒绝了对方:
“尊贵的女神,请你不要为这件事生气,这一切我自己也晓得,聪明的潘奈洛佩在身材和容貌上都比不过你;她不过是个凡人,你却长生不老。
可是我还是天天还念,想要回家,想看到还乡的那一天。
”
史诗透露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态度值得关注:
那是一种既承认神的决定作用,又充分尊重人的力量,赞颂人间生活,推崇人世英雄的意识;那是一种人与神共同创造的“历史”。
所以在许多神奇怪诞的现象背后,人的形象已经开始露面了。
3、时间观念淡漠
第一,“荷马史诗”是一部以贵族为中心的作品,是“英雄”的史诗,而不是一般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记录。
第二,史诗有一个致命缺陷:
没有时间概念。
如那些英雄阿喀琉斯、奥德修斯的行为似乎长生不老,后者的妻子也几乎成了青春永驻的女神。
(如求婚者众多)
第三,表达时间的常用语
“当那初生的有红指甲的曙光刚刚呈现的时候,”紧接在下面的就是英雄们开始新的征程。
一天的辛劳结束,便再来一句套话:
“夜幕降临,黑暗笼罩大地。
”英雄休息了,进入梦乡。
从历史的角度看,史诗除了昼夜之分外,几乎没有进一步的概念,特别是缺少时间的前后延续的观念;看不到一天与一天之间的差异和进化,也没有明显的四季轮换的记述。
4、叙述完整
在写作体裁上,荷马史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故事主题鲜明、内容连贯、情节的完整和紧凑。
如《伊利亚特》以阿伽门农与阿喀琉斯的关系为中心来叙述特洛伊战争。
综观古希腊史学著作,几乎没有用编年体写成的著作,绝大部分历史著作,都是将人物、事件和历史过程掺和在一起加以综合叙述的“叙述体”。
显然,这一叙述体裁的最早模式,来自于荷马史诗。
5、重视天命
第一,用天神的参与人世来表达天命的权威。
第二,运用自然界发生的某些奇异现象作为体现命运的征兆。
《伊利亚特》:
特洛亚人的队伍正要出发,队伍前方的左侧上空出现了一只老鹰,爪里抓着一条血红色的蛇。
忽然,蛇转过身子去咬那只老鹰头颈旁边的胸部,那只老鹰痛得把爪松开来,让那条蛇落在了队伍里,它就大叫一声乘风而去了。
特洛亚人认为这是一个凶兆,因此为进军还是撤退的问题引发了一番争执。
雷声对奥德修斯的启示。
荷马史诗表露出来的浓厚的命运观念,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自然力的崇拜和对人力的疑惑。
这在人类的古代文明中颇为常见,表明人尚未从自然力量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仍然受命于自然。
四、希罗多德的史学成就
(一)史学成就
1、完成了对编年史的超越
在以前的编年史中,作者只是简单陈述记载已经知道的事情,而希罗多德以“历史”作为自己的著作的标题,这就意味着对未知领域的研究。
“历史学是一个希腊名词,原意只是调查和探究。
希罗多德采用它作为自己著作的标题,从而“标志着一场文学革命”。
……正是使用了这个名词及其含义,才使得希罗多德成为了历史学之父。
传说的笔录之转化为历史科学,并不是希腊思想中所固有的;它是公元前五世纪的发明,而希罗多德则是它的发明人。
”
——《历史的观念》
2、创立了历史叙述体的形式
所谓历史叙述体是以某一历史事件为中心,记事前后连贯,叙事翔实生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与我国古代史书中的纪事本末体相类似。
希罗多德的《历史》就采用了这一历史编纂体例,把真实性与艺术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为后世的历史叙述体奠定了基础。
3、史料学上的成就
(1)广泛采用各种史料
第一,作者充分利用了当时他所能看到的各种资料,诸如谱系、神话、史诗、碑铭以及前辈作家的著作。
如史诗的影响,对赫卡泰厄斯的吸收。
第二,亲身采访和实地调查所得的史料,这是希罗多德史书更主要的史料来源
(2)对史料的批判
第一,存疑。
“我的职责是把握所听到的一切记录下来,虽然我并没有任何义务来相信每一件事情,对于我的全部历史来说,这个说法我以为都是适用的。
”“这些埃及的故事是为了给那些相信这样故事的人来采用的:
至于我个人,则在这全部历史里,我的规则是我不管人们告诉我什么,我都把它记录下来。
”对其他地方说法的质疑:
“然而我个人觉得不可索解的(因为实际上,我的历史从一开头便一直想把穿插的事件加进去),是在整个埃里司领,尽管那里并不冷,也没有任何显明的原因,却不能生骡子。
”
第二,对史料的批判订正
他已经注意到考证史料的真伪,比较各家记载之异同,从中剔除不可信的成分,为了弄清旅途中偶然听到的一些情况,他甚至专程跑去核对,当说法相反时,他取其中最合理的说法;再无法断定史料真伪时,他会持存疑或客观态度。
近代考古学和人类学证明了该书中的许多资料具有相当的可靠性。
现今俄罗斯墓冢的发掘也证明,他对斯奇提亚风俗的描述大体正确。
4、高明的社会历史观
第一,社会政治观念
对雅典民主制给予高度评价;
第二,历史观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希波战争的结果及其原因。
5、治史视野的开阔和治史观念的变化
(1)他在撰写历史时关注到了希腊以外的世界。
(2)种族偏见较少,重视东方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6、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他长于叙事,其《历史》被认为是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作品。
其结构引人入胜,布局经常是:
先有一个总的故事,然后一个接着一个,包罗万象又互相连贯。
其描写人物众多,却能使大多数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被后人誉为“散文学之父”。
(二)局限性
1、时间观念的淡漠:
希罗多德的著作中已经提到了年和月,偶尔有出现“某某国王统治了多少年”,“过了多少年”等的记载,但就整部著作内容的展开来看,仍然没有事件发展与时间的记录相互交融的意图。
2、浓厚的神学思想
(1)天命论
他对神示、梦兆、预言、占卜等记载津津乐道,书中涉及征兆应验之类有30多次。
(2)神嫉观
“不容许过分高达的东西存在,这乃是上天的意旨。
”
(3)神定论:
幸福观
索伦与吕底亚王克洛伊索斯的对话。
3、一些史料不够准确
作为“史话家”的兴趣,使他不免过分热衷于趣闻轶事,容易造成枝节蔓生,结构庞杂,且有些记载难免有失实之处。
所以招致一些消极的评价。
如普鲁塔克对他的评价。
五、修昔底德的史学成就与缺陷
(一)史学成就
1、富有深刻的洞察力
对于这场延续多年,中经议和与间歇,又分散在几个不同地区所发生的战争,看成为一次连贯的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时间,这在当时看来,确实是一个独特的见解。
与他同时代或稍晚的一些作家,如安多基底(约公元前440-前390年)、吕西亚(公元前459-前380年)、柏拉图(约公元前429-前347年)等人,都认为它们是互不相关的几次独立的历史事件。
通过文化遗迹观察古代社会生活
如大陆居民随身携带武器的生活习惯、早期希腊人的风俗与当时蛮族人的风俗类似。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2、促使历史叙述体趋于成熟
修昔底德采用历史叙述体,把编年与记事结合起来,专记政治军事,使希罗多德草创的这种体例趋于成熟。
(1)结构严谨,联系紧密。
作者严格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开篇简略地说明了本书的写作目的与方法,概括了希腊远古时代的历史,然后开始描述这场战争。
(2)文笔洗炼,力求精确。
(3)代撰演说词,与叙事浑然一体。
来源:
第一,作者亲耳听到,或听他人而言,由他亲自记录下来;第二,他揣摩演讲者在特定情况下所应该说出的话,由其代为撰写。
3、史料学成就
(1)他非常注意搜集史料,尤其重视第一手原始史料。
第一,该书的史料,有些来自于他自身的探访,如写西西里之战,对山丘、合流、沼泽、关隘等写的非常翔实,就来自他的实地考察。
第二,来自他的亲身的经历。
作者曾担任过雅典的将军,对有关政事及其内幕了如指掌。
被流放后曾探访过伯罗奔尼撒同盟的阵地。
第三,还有些资料来自他人的转述,尤其是那些当事者的口述。
(2)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
第一,力求一手史料。
“不要偶然听到一个故事就写下来,甚至也不单凭我自己的一般印象作为根据;我所描述的事件,不是我亲自看见的,就是我从哪些亲自看见这些事情的人那里听到后,经过我仔细考核过了的。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第二,注重分析考辨。
即使是事件目击者的说法,也不完全可信,因为“不同的目击者对于同一个事件,有不同的说法,由于他们或者偏袒这一边,或者偏袒那一边,或者由于记忆的不完全”,所以他非常重视辨析与考证。
具体成绩
他分析“荷马史诗”,考证出希腊远征军的人数以及战争持久的原因。
“我们可否完全相信荷马史诗中的人物,这是颇有问题的;因为他是一个诗人,他的人物可能是夸大了的。
……荷马记载船舶的书目是一千二百条。
他说每条彼奥提亚船上的水手是一百二十人,每条法罗克提提斯船上的水手是五十人。
我认为这些数字是他说明各种船舶上人数的最大量和最小量。
……这些人不仅是浆手,同时也是战士。
……除国王和最高官吏外,船上不会有很多不是水手的人,尤其是因为他们必须携带全部军需,横过公海,而且他们的船上没有甲板,是仿照旧日海盗船的形式建造的。
……之所以这样的原因,不是由于人的缺少,而是由于钱的缺少。
……他们似乎也没有用全部军队作战;他们耕种刻索尼苏斯半岛的土地;并且因为给养不足的缘故,继续劫掠。
正因为希腊军队的分散,特洛伊人才设法支持了十年的战争,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力量来对付那些同时在战场上作战的一部分希腊军队。
”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10页。
修昔底德著作的可信度
1871年雅典卫城发现的一块大理石碑文,记载有公元前419年雅典与亚哥斯和伊利斯的合约内容,与修昔底德的书记载基本相符,只是文字略有删改。
此外,他还提到记述暴君压迫的铭文、被截获的阿塔斐尼致斯巴达的信,尼西阿斯著名的告急书信、雅典的民兵花名册。
这些碑铭提供的材料证明修昔底德的著作史可信的。
4、朴素唯物主义历史观
(1)努力把人类历史从神人合一的状态中分离出来。
第一,放弃了“天人感应”的陈说,试图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
如对公元前427年地峡地震与水灾的分析。
第二,他认为历史的成败兴衰是由人事决定的。
“我们所应当悲伤的不是房屋或土地的丧失,而是人民生命的损失。
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
”
“使我们城邦光明灿烂是这些人和类似他们的人的勇敢和英雄气概。
”
(2)致力于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探讨
修昔底德在解释历史事件时,不是简单地归结为某种偶然的因素,而是努力寻求更为深刻的具体原因,试图探索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特洛伊战争的原因:
希腊人与特洛伊人争夺爱琴海地区的霸权的结果。
伯罗奔尼撒战争:
两大同盟势力的失衡。
西西里远征:
雅典失败的原因:
外线作战的困难、地理环境的不利、军事统帅的失策、国内政党的倾轧、奴隶逃亡和同盟者的叛离。
(3)试图从经济关系上解释历史发展的成因
第一,修昔底德在叙述古希腊早期历史的进程时,总是处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第二,社会经济状况与政治兴衰治乱的内在关系。
如粮食问题。
如对特洛伊战争的分析。
“他还是一位能够体会经济事务对历史的价值和作用的卓越的历史家,这一点是在他讨论战争的时候说出来的。
在希罗多德的著作中,战争似乎是当然的事情,而且只当作一系列的战役描写。
但在修昔底德的心目中,财政问题是战争中一个主要因素。
他认为国库不充实就不可能支持长期战争,也不能维持一支舰队。
在他的著作中,伯利克里曾在拉西第梦人入侵雅典城邦时发表的演说中提到这一点。
雅典人已经在一次群众大会上埋怨赋税过重了。
在群众普遍不满的情况下,伯利克里当众发表演说,说明他的政策如何有道理。
这篇演说修昔底德是用间接的口气写出的,但十分令人信服地说明了这位历史家的经济观点。
”“关于雅典的财富和资源,特别是关于雅典的岁入和赋税,他的论述十分准确。
”——《历史著作史》
5、垂训史观
修昔底德对西方史学的影响
修昔底德被认为是近代客观主义史学之先驱。
后来的希腊历史学家大都模仿他编纂当代史和政治史。
如克拉迪普斯接着修昔底德的历史叙述到公元前394年,提奥尼波斯从公元前394年写到公元前387年,而色诺芬则从公元前411年写到公元前362年。
修昔底德树立了西方史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即批判求真精神。
十九世纪以来,西方史学家仔细研究了修昔底德的著作,认为其达到了古代历史著述的顶峰,真正的历史学是从修昔底德的著作开始的,修昔底德被推崇为“世界上第一位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实态度的史学家”,“科学和批判历史著作的奠基者”。
兰克每年通读一遍《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多次引用该书,并大加赞扬。
(二)修昔底德的缺陷
1、历史纪年方法不够精确:
与前人相比,修昔底德在历史纪年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如在《伊利亚特》中没有时间概念,特洛伊战争及其英雄们生活在渺茫的过去,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年代划分。
而希罗多德则开始确定时间的起点。
在当时没有任何标准纪年的情况下,希罗多德为了恢复历史事件的年代顺序只得依据统治者的执政年代,或参照其他地方同时发生的事件来编排年代。
但是,希罗多德还不能把吕狄亚、波斯、埃及和希腊的纪年调和起来形成统一的时间框架,而仅保持各自的王朝纪年,而到了修昔底德那里则开始把这些纪年统一起来。
修昔底德的纪年方法不精确。
他经常只用冬季和夏季来纪时,不写具体日期。
这种纪时的方法容易混淆,不能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
提迈乌斯(公元前345-前250),著有《奥林匹亚年代记》,试图用定期举行的奥林匹亚运动会来统一希腊纪年。
2、作者不能摆脱古代史家一般所具有的对命运的信仰,认为人类无力抗拒它。
3、他还常常用抽象的人性来解释历史,认为自古到今,人性总是不变的,因此历史总是重演的,这就导致了历史循环论。
4、演说词的问题,有很多主观想象的成分。
“修昔底德这个创见对他以后的历史家和雄辩家都有很大影响。
……近代历史家对他们据以撰述的文件的考订和应用是非常严格的。
因此,他们把修昔底德和李维用来装饰他们篇幅的那些想象出来的演说词全部从历史中删除了,而许多小作家却可悲地仍然加以滥用。
”
——《历史著作史》。
六、古希腊史学的局限性
1、获得资料的方式局限了对远古时代的研究
近代历史学家都知道,只要他有能力,他就能成为人类全部过去的解释者;但是无论希腊的历史学家们可能怎样在想柏拉图把哲学家描绘成一切时代的旁观者,他们却从来不敢声称柏拉图的话也是他们自己的。
他们的方法把他们束缚在一截绳子上,它那长度也就是活的记忆的长度;他们可能加以批评的唯一来源,就是他们与之对面进行交谈的那个目击者。
——柯林伍德
他们还未能发展出现代的历史家所常采用的通过考古学、文字学、人类学,比较方法以及自然科学方法来重现遥远过去的历史的方法。
2、缺乏对人类整体的认识
在历史视野上,他们的历史在本质上始终是一个特殊社会单位在一个特定时间里的历史,记事他们的著作也能认识人类社会,但这仅仅是一种地理的而非历史的概念性,他们还未能发现各民族的历史的整体性,真就是他们的历史著述不能达到对人类整体的认识。
七、罗马文化的特色
1、罗马人以秩序和团结的概念遗留给后世,使得服膺国家权威的思想在西方广为流传。
2、罗马法包含着大量可以借鉴来处置资本主义法律关系的成分,而被当今欧美国家奉为圭臬。
3、实用与庄重的罗马建筑式样,仍为许多国家政府大厦所采用。
八、老加图的学术贡献
老加图是贵族中的极端保守派,他所奉行的哲学史“罗马至上”,维护罗马古老的传统,而反对希腊文化的影响。
1、开创了用拉丁文写作罗马史的先例。
2、加图重视历史的伦理教育作用,所以详细记载前人的嘉言懿行,开创了罗马史学的一大传统。
3、伽图的书广泛利用了现已失传的古希腊著作、铭刻、地方志、官方文献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4、他的书不是按年代记事,而是按主题分类记事,打破了以往的编年传统。
九、西塞罗:
对史学理论的探讨
西塞罗注意到希腊历史写作的理论和方法,赞扬那些注重探索历史事件中的动机、原因和结果的罗马史家。
历史写作的第一个法则就是要叙述真实的历史事件,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历史写作的第二个法则就是应富有教育意义,为此历史写作要注意艺术性,而不要写枯燥乏味的编年史。
史家在选择和编排史事时,应该使历史作品具有引导读者合理生活的作用。
十、李维
(Livius,Titus,公元前59~公元17),全名提图斯·李维,古罗马历史学家。
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帕塔维乌姆(今帕多瓦),卒于帕塔维翁。
其家世和父母不得而知,据说出生于贵族,早年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
他学习了文学、史学、修辞学、演说术等,是罗马共和后期学问渊博、几乎无所不知的大学问家。
后移居罗马,与屋大维过从甚密。
此时屋大维已经打败安东尼,罗马局势恢复稳定,李维奉命教授屋大维的继孙克劳狄,即后来的皇帝。
(1)史书简介
《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全书共142卷。
该书叙述内容从罗马建城开始(公元前754年)到德鲁苏之死(公元9年)。
这部巨著到公元7世纪时还完整,现保存下来的仅有35卷,幸好有后人为其著作所写的全书提要,得以使我们了解全书梗概。
(2)通史的观念
第一,创立了罗马“通史”的体例
“我是要写一部罗马人的全史,始自罗马城的建立,直至我所生活的这个年代。
”
他紧紧抓住这个目标。
他不像加图那样在种族起源或古代风俗习惯和制度等方面多费心思,他只简短地叙述了罗马在半岛以外进行的战争,无论在东方、在西班牙、还是在高卢的战争,都是如此。
他的全部著作的摇篮就是意大利。
在这个限定的范围内,他只是接触到罗马历史上的一部分事情。
关于罗马的政体、财政问题、经济情况等方面,李维的撰述是简短的;在李维心目中,文学并不占任何分量。
(3)以史为鉴
“是以研究过去,可得无穷之利益。
盖在历史真理光明之下,各种先例具在。
从各种先例之中,可选择其足为自身与祖国之规范而模仿之,择发轫不吉结果不祥者避免之。
然我之所见苟不因吾之工作而有所偏,则共和国之势力从未有较大于罗马者,道德未有较纯洁者,模范未有较为丰富者;亦从未有何国家染受贪欲奢华如是其晚者,清贫节俭之风如是始终尊崇,教人产业愈寡贪心愈少如是其明白者。
后来因财富而起贪欲之心,因淫乐成风,遂令人生自戕戕物之意。
”
“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罗马更伟大、更高尚、更有这样长期杜绝贪婪和奢侈,这样高度而持续地崇尚清贫和节俭,这样鲜明地显示出:
财产愈少的人,愈不贪财。
”
后世的评价
“是故李维之史极具爱国热忱。
罗马之一举一动,绝无错误。
其兴起由于昔日纯洁之美德,而尤以虔诚为最重。
始创共和之人莫不勇毅果断坚信前程之伟大。
幸而此种德行,随处可以应用;以之解释罗马之兴盛虽不充分;然传之后世,确有大裨益于讲道德之流也。
垂至今日,古籍所称道之德行,始难深映于青年之心。
马基雅维利尝谓‘李维能借过去之事迹,教导当时之国人,洵古代唯一之著作家也’。
其言诚当矣。
”
(4)文辞华美,描写逼真。
“李维是古代罗马第一流的散文家,他的著作显示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和修辞造诣,有奔放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其文体流畅精练,辞藻典雅富丽,叙述栩栩如生,受到历代史家的高度评价。
塔西陀赞扬李维的雄辩,奎因提达赞赏李维风格的激动人心,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史家马基雅维利专门著文论李维《罗马史》的前十卷,拜伦称李维‘如画的篇章’,近代德国罗马史学家尼布尔评价说‘在任何拉丁文历史作品中,都找不到比李维的著作更动人的文字’。
”
(5)能比较公允地评价历史人物。
第一,对奥古斯都没有阿谀奉承。
第二,对庞培颂扬备至。
(6)史料来源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缺乏必要的批判。
(7)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迷信天命,认为有一个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
他公然说,罗马人之所以能够在历次战争中转危为安,最后战胜其敌人,乃是“神”的意旨。
著作中还夹杂了一些神话。
(8)民族沙文主义的立场。
十一、波里比阿的学术成就
(一)生平与著述
1、由将军到俘虏到客卿。
比特纳之战。
2、《通史》。
该书始自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爆发,止于公元前146年第三次布匿战争的结束和罗马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其所包括的年代范围约为七十余年。
此书共分四十卷,现在只有头五卷完整保存下来,其余各卷均有残缺,仅剩下长短不一的片段。
头两卷是引言,简单追叙第一次布匿战争的史事,接着描述第二次布匿战争,并详细讨论罗马政治制度的特点,说明罗马之所以转败为胜、大败迦太基的原因;然后叙述第三次布匿战争和迦太基的毁灭,以及罗马在地中海东部所进行的那些战争,希腊各邦的被征服;最后是罗马帝国的建立。
(二)问题意识
1、对罗马的高度推崇
罗马元老院的贵族传统、罗马国家的统一和罗马法律的严明,给了波里比阿深刻的印象。
他作为一个敌人来到罗马,很快就看出罗马征服各国并非偶然,“和罗马人比较起来,希腊人只不过是一群无可救药的小孩子而已。
”
“罗马人勇敢地奋起攫取世界霸权和疆土,并以其伟大成功证实其胆略正当,这并不是单纯的偶然性,也不是他们不了解他们干的是什么事。
不是的,这是以克服困难和危险进行严格纪律训练所获得的必然结果。
”
2、敏感的问题意识:
罗马为什么成功
“通过什么方式和在什么政治制度之下,罗马人在不到五十年之内,将几乎全部人类世界置于其统一管辖之下?
”
“我不得不在陈述事实之后,进一步探讨征服者继而采取的政策和他们在如此庞大的领土上的统治形式。
我们这一代人将从中体会到我们究竟应当逃避还是应当欢迎罗马统治。
……我这部历史的益处,无论就现在还是就将来讲,主要就在于这一点。
因为一项政策的目的,无论在执行者的心目中还是在为他们写历史的人的心目中决不仅仅是征服别国并把所有国家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 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