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1历史必修1人教版1.docx
- 文档编号:30269954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60.72KB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1历史必修1人教版1.docx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1历史必修1人教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1历史必修1人教版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1历史必修1人教版1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教学目标
【目标一】:
三司分管一省之行政(包括财政)、军政与司法监察,是皇帝派遣到地方的三个派出机关。
三司分别独立,直接由朝廷指挥,防止地方权力的过度膨胀,加强了皇权。
废丞相,权分六部防止了皇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是君相矛盾不可调和的表现和必然产物。
内阁并不是职位名,只不过是皇帝让自己信任的文臣对国事提出参考意见以供选择,这些人原来的官职并不高,没有权力直接指挥行政,是属于议政的部门,带有皇帝私人秘书、顾问的性质。
内阁表面位尊而权重,但并无决策权。
其权力来自皇帝的个人支持与信任,即“票拟”被采纳的程度,其与皇帝沟通受制于宦官,提拔选举贤良又受到了吏部、兵部的约束。
内阁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南书房皆由皇帝亲自挑选某些经过精审确定的亲信文人入值,组成自己直接控制的机要秘书班子,许多重大政务不再交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径由南书房传谕或遵旨起草上谕,甚至收纳来自各地的密奏小折,更直接地行使了皇权。
军机处本为秉承皇帝意旨办理军机事务,后扩及所有机要政事,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主要职权合一,逐渐演变为清代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统治中心,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然而,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
由于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独裁性,皇帝个人素质对国家政局影响极大;地方积极性也得不到有效发挥,官吏大多尸位素餐;人民受到严密的控制;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君王与人民的必要沟通,严重妨碍了人人平等。
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还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目标二】:
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怎样从建立逐步发展到顶峰的。
2、运用历史比较法,分析明清制度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注重与世界历史的横向比较,了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距。
【目标三】:
1、通过中国与世界历史的横向比较,了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距,探究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寻找日后中国被动挨打的祸根。
2、认清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也要深刻地认识到该制度的消极作用,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与疑点
【重点】: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影响。
【难点】:
内阁制与宰相制有什么区别?
明清两朝在政治制度上是怎样强化君主专制的?
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疑点】:
内阁首辅与以往的宰相有何异同?
明朝内阁与近代内阁有何不同?
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对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应如何评价?
三、教学方法
【教法】:
讲述法、对比分析法、谈话法、问题教学法
【学法】:
比较法、探究学习法
四、教学准备
【学生】:
预习本课内容,查找“宰相”的含义,了解本课的重要概念。
【教师】:
向学生提供有关本课内容的网站,指导学生课前查阅和预习;精心备好教案;寻找有关本课内容的史料、图片和多媒体资料,以便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六、教材解读
课文
解读
■宰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建立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明朝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封建专制制度已无法适应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需要,反封建民主思想应运而生。
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已成为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明太祖决定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他认为,元朝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作为封建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必然要求加强皇权,防止相权和地方权力的过度膨胀。
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三司分属中央有关部门。
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了中央。
三司分管一省之行政(包括财政)、军政与司法监察,是皇帝派遣到地方的三个派出机关。
三司分别独立,直接由朝廷指挥,防止了地方权力的过度膨胀,加强了皇权。
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权职也随之扩大。
1380年,明太祖诛杀执掌宰相实权的胡惟庸;
宰相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但权力过重则会威胁君权,妨碍皇权高度集中,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
同时,废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废丞相,权分六部防止了皇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是君相矛盾不可调和的必然产物。
■内阁的创立
丞相废除后,明太祖“躬览庶政”,政务繁多,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但他们很少能参决政事。
明太祖废丞相制度,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难免偏颇、草率,更助长了君主独裁专制。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由于文渊阁处在宫内,阁臣又常在殿内随侍皇帝,故称“内阁”。
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内阁并不是职位名,只不过是皇帝让自己信任的文臣对国事提出参考意见以供选择,这些人原来的官职并不高,没有权力直接指挥行政,是属于议政的部门,带有皇帝私人秘书、顾问的性质。
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特别是张居正当权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
票拟即票旨、条旨,实际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
但票拟只不过是给皇帝提供参考的初步意见,最后的拍板定案仍决定于皇帝的御批。
但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降升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披红。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表面位尊而权重,但并无决策权。
其权力来自皇帝的个人支持与信任,即“票拟”被采纳的程度,其与皇帝沟通受制于宦官,提拔选举贤良又受到了吏部、兵部的约束。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内阁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按照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令八旗旗主“共治国事”,
八旗制度是大清帝国的奠基人努尔哈赤利用女真原有的狩猎组织形式创建的。
旗主贝勒在一族之内就是一个小君主,但统属努尔哈赤管治,“共同议事”。
皇太极继位后,为削弱旗主权力,又增加参与议政的人数。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将原来的旗主贝勒全部封王,议政会议即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
1636年,皇太极将原来的旗主贝勒全部封王,并令除八旗固山额真继续兼议政大臣外,每旗另设议政大臣三员。
此后,清王朝宗室贵族中的王与八旗固山额真、议政大臣共同议政的形式,即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又称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
皇太极还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六阁、六部之上。
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清朝时,内阁只辅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负责票拟谕旨、批答奏章等,并不具有实际的决策权力,仅仅是名义上的决策机关;议政王大臣会议则拥有很大的权力,“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日益成为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一大障碍。
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
当值的翰林院学士,名义上是陪同皇帝读书写字、赋诗作画,实际上是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南书房皆由皇帝亲自挑选某些经过精审确定的亲信文人入值,组成自己直接控制的机要秘书班子,许多重大政务不再交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径由南书房传谕或遵旨起草上谕,甚至收纳来自各地的密奏小折,更直接地行使了皇权。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牵制,防止相权重而难控,使皇权绝对权威化。
雍正帝时,又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
军机大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形同虚设,后来相继撤消,内阁也名存实亡。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军机处本为秉承皇帝意旨办理军机事务,后扩及所有机要政事,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主要职权合一,逐渐演变为清代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统治中心,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然而,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
明清之交,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此后,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
一方面,世袭的君主是国家元首,另一方面,君主的权力又受到资产阶级宪法或法律限制。
它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产物; 民主共和制则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政体形式。
清朝统治者却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
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
清朝皇帝一人把持决策、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不受约束。
军机处的设置,更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
绝对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由于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独裁性,皇帝个人素质对国家政局影响极大;地方积极性也得不到有效发挥,官吏大多尸位素餐;人民受到严密的控制;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君王与人民的必要沟通,严重妨碍了人人平等。
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自此,中国社会发展的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还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前面内容,约15分钟;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朝代实质
秦
汉
隋唐
宋
元
备注
君权
与
相权
斗
争
皇帝制度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汉承秦制
中朝与外朝
(决策、执行)
尚书台
三省六部制
中书—决策
门下—审议
尚书—执行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
枢密院
(军事)
三司
(财政)
参知政事(行政)
一省二院制
中书省
枢密院
宣政院
君
主
专
制
中央
与
地方
斗
争
郡县制
郡国制
州郡县
州县
道州县
路州县
(行中书)省、
路、府、州、
县
中
央
集
权
进程
建立
巩固
完善
加强
新发展
﹡注: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方面:
A、专制主义:
是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体现在皇位终身制和世袭制上,特征是皇帝个人独裁专断,集国家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B、中央集权:
是相对于地方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充分执行中央命令,一切服从于中央。
1、通过表格分析,归纳总结从秦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内容,探究其发展趋势,学会从宏观上把握教材。
2、表格分析,从“中央”和“地方”入手,明确两对矛盾:
君相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并深究其本质: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从而深刻认识该课题。
(二)新授:
采用表格法,对以上表格延伸,对比分析。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通过前面分析,我们发现自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起,经历了汉朝的巩固、隋唐的完善、宋的加强,到元又出现了新的发展。
那么,随着新王朝的建立,该制度在今后的历史发展中又是如何一番天地呢?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节: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明朝政治制度:
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探究明朝的政治制度有何特色?
1、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
明太祖首先在地方上就废除了行中书省,设立了“三司”。
“三司”就是指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
他们分别掌管什么呢?
(布政司管行政,都指挥司管军政、按察司管监察)不过要注意一点:
三司是互不统辖,各司其职的,它们分别隶属于中央的有关部门。
这样就把地方的权利集中到了中央。
那当时统领中央各部的是谁呢?
——宰相。
那将地方的权利集中到了中央之后,宰相的权利也随之扩大了,那相权的扩大势必威胁到皇权的集中。
对此,明太祖在中央有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2、在中央,废宰相,权分六部
1376年,明太祖借胡惟庸案废除了宰相。
宰相制度正式废除。
“宰相”之“宰”有“主宰”之意,“相”意指“辅佐”,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但权力过大则会威胁君权,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
如今“废宰相,权分六部”,则可防止皇权旁落,加强君主权力,这是君相矛盾不可调和的表现和必然产物。
但如此一来,还有谁帮助皇帝日理万机呢?
所有的国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个人来处理,而且这些都是军国大事,不可以有任何疏忽。
我们书上讲,明太祖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要批改奏章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
这也就相当于同学们每天晚上要写50篇论文,每篇论文要5000字以上,而且还要保证论文的质量,那同学们能不能完成呢?
——不能。
同样,就算明太祖有那个能力,他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处理这么多国家大事。
废除宰相势必加重了皇帝的负担。
但君子一言,皇帝可不可以马上再立宰相?
——显然不行!
于是,他就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他的侍从顾问。
不过,为了防止殿阁大学士对皇权构成威胁,明太祖仅仅将他们的品秩定为正五品,而且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他自己决定,殿阁大学士很少能参加。
那殿阁大学士的设置,就为内阁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3、内阁的创设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由于文渊阁处在宫中,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
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的票拟权。
(注﹡票拟即票旨、条旨,实际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
但票拟只不过是给皇帝提供参考的初步意见,最后的拍板定案仍决定于皇帝的御批。
)
散思维:
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是否一样?
近代西方:
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明朝:
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大家要注意,明朝的内阁并不是职位名,只不过是皇帝让自己信任的文臣对国事提出参考意见以供选择,这些人原来的官职并不高,没有权力直接指挥行政,是属于议政的部门,带有皇帝私人秘书、顾问的性质,他们表面位尊而权重,但并无决策权。
其权力来自皇帝的个人支持与信任,即“票拟”被采纳的程度,其与皇帝沟通受制于宦官,提拔选举贤良又受到了吏部、兵部的约束。
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内阁的权利逐步扩大,随着内阁权利的扩大,地位也越来越高,主持内阁的首辅,更是权压纵臣。
特别是万历皇帝前期,也就是明神宗,出任内阁首辅的张居正更是权倾朝野,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
然万一相权构成对皇权的严重威胁,必将为皇帝所不能容忍。
张居正死后,他的官职被剥夺并且抄了家。
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二、清朝政治制度:
然而,偌大的大明江山终也难逃灭亡的厄运,取而代之的是清朝。
那清朝是以哪个民族为主体而建立的呢?
——以满洲贵族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
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依然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并把该制度推向了顶峰。
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清朝君主专制是如何一步步达到顶峰的?
首先,我们来一个角色扮演,由我来当一回皇太极,向同学们介绍我当政时的一些情况:
在我当政的时候,我主要是仿照明朝的制度,设立了内阁,但是内阁主要负责奏章票拟,没有什么实权。
那在当时起主要作用的中央行政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每当召开会议时,我就会召集八旗旗主一起来商讨军国大事,但是,在这个会议上,很多事情都是由八个旗主决定的,我一个人做不了主。
这样,我觉得我的皇权还是受到了限制,虽然我是皇帝,可我还是要听从议政王大臣会议所做的决定。
那不知道我的孙子康熙皇帝那时侯怎么样了?
下面哪位同学愿意扮演康熙皇帝,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当政时期的一些情况。
【学生扮演】:
在我当政时期,为了扩大皇权,设置南书房,挑选翰林院的学士入值。
当值的翰林院学士,名义上是陪我读书写字,赋诗作画,实际上是参与机务,替我起草谕旨。
【教师提问】:
好那康熙皇帝,你设置了南书房之后,你觉得你的皇权有没有扩大啊?
【学生回答】:
有。
【教师讲述】:
我们的康熙帝通过设南书房扩大了自己的皇权。
那接下来到雍正帝了,雍正帝又怎样加强自己的皇权的呢?
——设置军机处。
选择军机大臣的条件是亲臣、重臣(即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军机大臣的职能是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但只是承旨遵办。
军机处的由来是雍正初年为用兵西北而设置的,专门处理有关前线的奏报和诏令。
军机处的前身是军机房。
不过平时我们看电视、电影的时候,总能发现里面军机房和军机处不分,很多剧情都是与史实不符合的,通过学习,大家应该学会辩真伪。
不过,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就达到了顶峰。
散思维:
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就达到了顶峰呢?
【参考提示】: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在秦朝的时候是以丞相为首的三公来主持国家的最高政务的。
汉朝,皇帝是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人员形成了“中朝”的决策机构,来抗衡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
隋唐时期由三省长官还有同中书门下平章等多人来执行宰相职务,这样相权就分散在许多人手中。
到了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但是内阁大臣的权利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与支持。
那么到了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裁的工具,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从。
他们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皇帝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
那么,通过与前朝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皇权是一步一步的加强,到了清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自秦朝正式确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两汉时期是得到了巩固,隋唐时期得到了完善,北宋不断的加强,到元朝得到了发展,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从建立到发展到顶峰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那么,同学们可以从中看出这种制度的发展趋势吗?
首先是在不断的改革中央的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宰相的权利,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其次是不断的改革地方的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那么我们说这种制度是与当时社会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它对当时社会也起过一些积极的作用。
表现在政治上,这种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从秦朝到清朝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各民族之间在不断的交流、融合,版图也在不断的扩大,而专制主义也在不断的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的。
表现在经济上,这种制度创造了一种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它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
比如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如秦朝修筑的灵渠,隋朝的京杭大运河,这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在当时都是要由国家统一组织才能完成的。
除此之外,在这种高度集权的制度之下,行政管理效率也是非常高的。
这种制度对于纠正前朝的弊端,提高地方办事效率都是非常有效的。
从封建王朝的更迭来看,一个新建立起来的统治者往往会吸取前朝的弊端,励精图治,因而在新王朝的前期往往会出现盛世的局面,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
也就是说这种制度还是与统治者个人的素质、能力都有很大关系的。
如果在暴君或者昏君的统治之下,这种制度就会随之腐朽化。
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与这种制度有没有关系呢?
为什么中国在近代会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
也就是说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那么这个问题就不仅仅是从政治方面来考虑了,还要从经济、文化,以及同学们之后将要学习到的古希腊古罗马,近代西方国家的情况之间进行对比来综合考虑。
那我们就同学们将其他模块学习完之后再将这个问题拿出来探讨。
八、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例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点拨:
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但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得到缓慢发展,越是强化君权越反映封建制度在走向衰落。
解答:
B
总结:
以史推论,通过表象看本质。
变式题练习:
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表明: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B.丞相权力得到加强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到缓和 D.皇权日益强化
解答:
D
例2、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A.激化了阶级矛盾B.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点拨:
此题需要学生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根据时代变化,结合具体的社会现实进行评价,要注意的是为什么消极因素增大?
这主要是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上。
。
解答:
D
总结:
历史问题的分析要一分为二。
变式题练习:
关于军机处的表述
①设于雍正帝时,撤于光绪帝时
②是清朝前期加强专制皇权的重要手段
③它的设立显示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渐趋衰落
④军国大事均由军机大臣议决
A.①②③④全正确 B.①②正确③④不正确
C.①④不正确②③正确 D.①②不正确③④正确
解答:
C
二、简答题:
1.有的学者以张居正为例,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是宰相。
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
点拨:
考查相权与阁权的区别。
解答本题需先列举史实,说明张居正拥有的权力,然后对比内阁首辅张居正的职权与历史上的宰相职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获得结论。
解答:
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
阁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不能对皇权起到真正制约作用。
张居正改革虽有成效,但触犯官僚地主利益,引起皇帝不满,死后被抄家、夺官。
总结:
要多作比较分析,辨证地看问题。
2、简述从秦汉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变化过程。
解答:
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西汉巩固。
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武帝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明清 君主专制 加强 教案 历史 必修 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