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自觉性.docx
- 文档编号:30269713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8.31KB
培养孩子的自觉性.docx
《培养孩子的自觉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孩子的自觉性.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很多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家长就开始为孩子的自觉性挠头起来。
怎样培养孩子自觉性?
我想首先我们需要琢磨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为什么会守纪律,孩子守纪律是出于什么动机?
第一个阶段:
害怕吃苦头
有的孩子上课喜欢乱动椅子,老师的方法是,留校,别的孩子都回去了,自己孤零零在那里,呵呵,苦不堪言。
这种惩罚能让孩子认识到,不守纪律会带来不良后果。
对于自制力强的孩子会起一定作用,可对于自制力差一些的孩子,难免仍会违纪。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出于孩子的自觉,所以在严厉的老师面前,孩子可能会乖一些,在宽松的老师面前,孩子就会依然故我。
第二个阶段:
想吃甜头
孩子喜欢上一个玩具,想让父母买。
父母说,你要是好好学习守纪律,就给你买。
为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玩具,孩子可能会遵守纪律一些,但是,这同样不是来自于孩子的自觉。
如果没有了奖品的刺激,孩子的自觉性就难以保证了。
第三个阶段:
想当好学生
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荣誉感,喜欢取悦老师,以当好孩子为荣,
特别需要夸奖。
这时,他会体现出一定程度的自觉性。
违纪后,孩子会有一定的自责。
第四个阶段:
我得体谅老师,关心同学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有较强的同理心。
想到老师对我很好,如果我违纪的话就对不起老师了。
同时,想到自己违纪会影响别的同学上课,会产生内疚感。
这个阶段,孩子遵守纪律更为自觉,虽然仍会违纪,但很快就能自省,深刻反省自己。
当然,还有一些理由,由于跟儿童关系较小,不再赘述。
分析完这些原因,我们看到。
第一和第二个阶段层次比较低,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到了第三、第四的阶段,孩子开始有一定自觉性。
违反了纪律,往往会自省,真心后悔。
摸透了孩子的动机,那么,如果孩子违纪了,我们应该怎样跟孩子讲道理呢?
我们不妨通过一些例子来分析一下。
有的家长也许会对孩子这样说:
你要守纪律,否则:
∙小心挨揍。
小心老师罚站。
小心老师罚你抄作业。
∙我不会给你买玩具。
我不会给你买好吃的。
我不会给你买新衣服。
这是一种比较简单而低层次的教育手段,如果手段极端一些,便可以称为“威逼利诱”。
应该说,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种做法有一定效果。
但是,这种做法往往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长期依赖。
一定要在此基础上,加上更高层次的教育手段。
也就是针对第三、第四个阶段做些文章。
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比如:
如果你不守纪律的话:
∙某某老师(或其他孩子喜欢的人)就不喜欢你了。
你就得不到大家的夸奖了。
你的名字就上不了光荣榜了。
∙你就对不起你的老师,老师会很伤心。
你就会影响别人,他们会讨厌你。
你就会让妈妈很伤心。
这种攻心的方法,实际上与我在前面提到的移情能力的培养是一回事。
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了培养孩子移情能力的意识,就可以把每次孩子的违纪当成一次培养移情能力的契机。
比如,有个孩子喜欢不顾别人的大喊大叫。
有一天,当孩子正在津津有味看电视的时候,他的妈妈也开始大喊大叫起来。
孩子烦得不得了。
然后妈妈不失时机的说,你平时不就是这样吗?
你平时的做法是不是很让人讨厌?
这既是在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也是在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但是,我们要注意,高层次的方法和低层次的方法不一定是互相排斥的,有时候是可以综合使用的。
比如,有个孩子喜欢在椅子上晃动,老师撤掉了他的椅子,但同时,老师告诉他,撤掉椅子第一是为了他的安全考虑,即不想让他摔跟斗;第二是为了不让他干扰其他同学。
撤椅子是让孩子吃苦头,是一种简单的惩罚。
但同时,这个老师不满足于此,还表现出了对孩子的关心,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
如果孩子下次不再摇晃了,这个老师还会给孩子奖励,给孩子表扬,这样,孩子想当好孩子的愿望又得到了满足。
总之,这几种手段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可以审时度势的综合利用。
逐渐的,等孩子的认识达到第四阶段,就可以主要用攻心术了。
按照柯尔伯格的研究,孩子的认识是逐步提高的,也就是说,是从第一个阶段到第四个阶段逐级发展的。
这方面也要循序渐进,利用好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既要帮助孩子尽快发展到第四个阶段,又不能盲目跨越前面几个阶段。
实际上,对于一个人来说,自制能力是很难的一项修炼。
我们想想,有多少人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脾气?
有多少人能够轻松戒烟?
对于脑神经还在发育的儿童更是如此。
让孩子上课一点儿不走神,一点不说话,什么事情都规规矩矩,这样的要求一般孩子是很难做到的。
所以说,我们想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我们自己也要有同理心。
要充分理解孩子。
当然,理解孩子不是说,孩子犯了错,就不需要惩罚和教育了,这样做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有规矩不执行,就会让孩子失去对于规矩的敬畏。
而溺爱和纵容更是不可取的。
我们要批评孩子,要惩罚孩子,但是,这种批评和惩罚不能仅仅是简单的罚站、罚抄写,这种惩罚过于简单,只能解决暂时性的问题,甚至,对于有些满不在乎的学生来说,连暂时性问题都解决不了。
这样,惩罚便起不到让孩子提高认识的作用。
这种孩子还是长不大,不懂事。
我们要做的,既要解决眼前问题,又要立足长远。
唤起孩子同理心的方法是长远之计。
批评孩子缺乏同理心,缺乏对于老师的尊重和关心,缺乏对于同学的照顾和关心,缺乏对父母的体谅和关心,让孩子感到一种愧疚,其实这也是一种惩罚,一种无形的惩罚。
孩子的同理心一旦被唤醒,他的自觉性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一个人犯错误没关系,怕的是缺乏自省能力,缺乏发自内心的愧疚感。
《三字经》的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心理学家麦克费尔也认为,与他人友好相处、爱或被爱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
他还说:
“为别人而活,是回报性的和有动力的,而且在真正意义上可以说是为自己而活。
”
在我看来,利他和利己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无论在利己的基础上利他,或是在利他的基础上利己,都是一种可取的人生态度。
我们反对的是那种极端的利己行为,其表现就是自我为中心、自恋、自私、无责任感、冷漠、暴戾。
麦克费尔认为,教会孩子从关心人和体谅人中得到快乐,这是道德教育的基础。
教育家诺丁斯阐述得更具体,她倡导六个关心,即:
(1)关心自己;
(2)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
(3)关心自己不熟悉的人及疏远的人;
(4)关心动物、植物及地球;
(5)关心人造世界(工具与技术);
(6)关心知识(艺术与学术)。
今天看到一位朋友谈中医,中医解决问题不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强调整体和综合。
我们搞教育也要学习这种思路。
孩子不能自觉遵守纪律,不要只想着西医的方法,比如,孩子大喊大叫就把嘴巴封上,走神溜号就用粉笔去砸。
这些做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治本还是要从整体出发,探查孩子的内心世界,唤起孩子本能的爱心,从关心家人开始,到关心老师,关心同学,关心邻里,关心家乡,关心祖国,关心动物,关心草木...一个对周围世界充满关心的人,也必将是求知欲旺盛的人。
因为周围的世界对他来说不是冷冰冰的,若想关心他们,必先了解他们,这正是求知欲的动力源泉。
我们看到,同理心实际上不仅与自觉性是相通的,也与求知欲是相通的,所以说,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和同理心,同时也是在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和求知欲。
实际上,如果你注意观察就可以发现,进入高中阶段的优秀学生几乎样样都好,善解人意,热爱学习,自觉性强,而那些差劲的学生几乎样样都差,四六不懂,不爱学习,自觉性差。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一个原因就是,这些素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或者说,有一种核心素质存在,抓住了这个核心素质,也就抓住了孩子成才的关键。
这种核心的素质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暂且留给大家思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培养 孩子 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