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浙科版人类与环境 单 元测试.docx
- 文档编号:30268938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191.62KB
届浙科版人类与环境 单 元测试.docx
《届浙科版人类与环境 单 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浙科版人类与环境 单 元测试.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浙科版人类与环境单元测试
人类与环境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是()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性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D.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殖,并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
【答案】D
【解析】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可能会造成生态入侵,破坏生物多样性,A错误;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会降低生物多样性,应该将有害生物的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不是消灭,B错误;引进生物不当可能会造成生态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C错误;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殖,并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这样可以迁地保护生物多样性,D正确。
【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名师点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
动物园、植物园。
(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2.“发展经济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要保护生态系统,应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人们在广大的山区进行人工植树造林,在许多城市建造了湿地公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一片山林地上通过人工管理提高某种速生树的产量并清除其他树种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湿地公园是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就地保护
D.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物种越单一,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差,故A错;公园需要人为物质和能量的供给,故B错;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就地保护,故C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是不是绝对的禁止,而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的需要,故D错。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是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C.对于濒危物种,应当禁止采伐或捕杀
D.易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所以A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又称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所以B错误;对于濒危物种,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禁止采伐或捕杀,所以C正确;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所以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2013年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13年的主题是“森林生物多样性”。
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
B.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潜在价值
C.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措施属于易地保护
D.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反对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基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方面,所以A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
C.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D.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禁止开发利用生物资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故A正确。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B正确。
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故C正确。
保护多样性是禁止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提倡合理开发利用,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6.最近,人们在广西某地发现了可能是现代栽培水稻祖先的万年野生稻,它们不但抗病、抗虫害能力特别强,一穗可达千粒果实,而且可与现有栽培水稻杂交,其杂交子代在长势、生活力、适应性和产量等性状上优于双亲。
科技工作者一方面加强对该濒危野生稻的保护,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杂交、转基因等方式来对现有栽培水稻进行品种改良,提高栽培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改良现有栽培水稻,可增大栽培水稻的基因库
B.保护濒危野生稻的方式有多种,最好的方式是迁地保护并建立种子库
C.通过转基因的方式来改良现有栽培水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D.栽培稻是野生稻经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的,与野生稻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A
【解析】
【分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
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
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生物多样性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
它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直接价值如被直接用作食物、药物、能源和工业原料等所表现出来的价值,称做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它包括消费使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
间接价值主要包括: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储藏起来,从而形成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来源,为绝大多数物种的生存提供能量基础;保护水源,维持水体的自然循环,减弱旱涝;调节气候,森林消失不仅对局部,而且对全球的气候都会产生影响,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后果;防止水土流失,减轻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吸收和分解环境中的有机废物、农药和其他污染物;为人类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娱乐环境。
【详解】
根据题干中“与现有栽培水稻杂交科技工作者一方面加强对该濒危野生稻的保护,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杂交、转基因等方式来对现有栽培水稻进行品种改良,提高栽培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可推出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改良现有栽培水稻,可以增大栽培水稻的基因库,A正确;保护濒危野生稻的方式有多种,最好的方式是就地保护,B错误;通过转基因的方式来改良现有水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万年野生稻可与现有栽培水稻杂交,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点睛】
本题以信息题形式综合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和价值的相关知识,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退耕还林还草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C.森林调节气候的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D.生物多样性关系到生态平衡和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
【答案】C
【解析】退耕还林还草可以增加生物的种类,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A项正确;生物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人类衣食住行的来源、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B项正确;森林调节气候的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项错误;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有利于生态平衡和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D项正确。
8.下列关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
B.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C.目前我国人口太多,不可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专家预测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总数将达最高峰,然后才有可能降下来
【答案】C
【解析】可持续发展是在不危及后代发展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正因我国人口较多,我们才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9.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捕某害虫的雄性个体,主要是通过提高害虫的死亡率来降低该害虫的种群密度
B.海洋捕捞时在鱼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捕捞能够保持鱼群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
C.将农作物秸秆沤肥施给农作物,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可以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答案】D
【解析】用性引诱剂诱捕某害虫的雄虫,能破坏害虫的正常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进而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A项错误;K/2(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所以海洋捕捞时,捕捞后使鱼群数量维持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才能够保持鱼群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而不是在K/2时捕捞,故B项错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被循环利用,C项错误;“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所以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可以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D项正确。
10.特朗普宣布退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世界舆论对此表示批评和遗憾,全球气候变暖不会造成的影响是
A.农业生产能力下降B.海平面上升
C.破坏土壤肥力D.树种的分布区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酶的活性改变,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能力下降,A正确;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导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B正确;全球气候变暖不会破坏土壤肥力,C错误;不同的植物生存的温度范围是不同的,所以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树种的分布区发生变化,D正确。
11.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①全球气候变化②粮食短缺③臭氧层破坏④土地荒漠化⑤海洋污染⑥生物多样性锐减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⑥D.①④⑤⑥
【答案】C
【解析】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粮食短缺属于人口增长引起的问题,不属于生态环境问题。
选C。
12.实现可持续发展,下列哪种措施是正确的()
A.从现在起,严禁砍伐森林
B.大量开采矿产资源,发展工业生产,提高综合国力
C.保护与人类共存的各种生物
D.各国独立处理酸雨、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可持续发展并非禁止砍伐一切森林,而是合理开发利用,A错误;大量开采矿产资源会使资源枯竭,破坏环境,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容,B错误;保护与人类共存的多种生物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C正确;酸雨、气候变暖为全球环境问题,故各国共同处理酸雨、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D错误。
考点:
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名师点睛】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13.我国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有()
A.大熊猫、人参B.野马、白鳍豚
C.野骆驼、银杉D.新疆虎、野马
【答案】D
【解析】大熊猫:
一般称作“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我国特有,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色为黑白相间,被誉为“中国国宝”.
新疆虎:
是西亚虎的一个分支,主要生活在新疆中部塔里木河与玛纳斯河流域.根据记载最初是从博斯腾湖附近获得它的标本,1916年正式定名的,1916年之后再也没发现过.
野马:
野马原分布于我国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北塔山及甘肃、内蒙古交界的一带.最后一次发现野马是在1957年,估计野生种群已经灭绝.
白鳍豚: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暨豚、白旗,我国特有水生哺乳动物,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
野骆驼:
在历史上曾经存在于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但至今仍在野外生存的仅有蒙古西部的阿塔山和我国西北一带有“沙漠之舟”赞誉.
人参、银杉都是植物,也没有灭绝。
【考点定位】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14.三峡库区蓄水后,有些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为保护这些生物最好采取的措施是
A.将受到威胁的生物迁地保护B.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科学研究
C.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D.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迁地保护),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进行保护,最有效的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但三峡大坝建成后,库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原有的特有物种已不适宜在当地生存,故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应为迁地保护,故选:
A。
考点: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15.在下图的食物网中,若黄雀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动物,蝉和螳螂各占一半,则当绿色植物增加G千克时,黄雀增加体重最多是
A.G/75千克B.3G/125千克C.6G/125千克D.G/550千克
【答案】A
【解析】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设黄雀增加体重X千克,则根据题意可列出计算式:
(5×1/2X+5×5×1/2X)×5=G,X=G/75千克。
16.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D.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解析】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且与浮游动物都以浮游植物为食,它们之间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项正确;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B项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内不同种群的位置关系,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同一种群,C项错误;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项正确。
17.下列叙述的组合中,体现了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①蔬菜供食用
②森林保持水土
③湿地调节气候
④花卉供欣赏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等。
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湿地调节气候,体现森林和湿地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属于间接使用价值。
蔬菜供食用和花卉供欣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综上②③正确,即C正确,ABD错误。
18.引起1998年广东珠江口附近海域发生的赤潮主要是由于()
A.环境污染导致有毒藻类大量繁殖B.温室效应导致水温升高
C.人类大量捕捞鱼类D.人类活动导致鱼的食物不足
【答案】A
【解析】赤潮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引起的,主要是城市排放的大量生活污水污染海域引起的。
因为在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被排入海洋中后,被逐渐降解而释放出有机物中的N和P,导致一些有毒藻类大量繁殖造成,使某些海域出现富营养化。
藻类过多繁殖会消耗水体中的大量氧气,致使这些海域的海水中缺氧;排放的有毒物质会导致鱼类中毒,对渔业生产危害很大。
19.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右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
B=1:
1调整为2:
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
A.1.875倍
B.1.375倍
C.1.273倍
D.0.575倍
【答案】B
【解析】当A:
B=1:
1时,设C生物量增重1时,按10%传递效率倒推,可知A至少应提供55;当A:
B=2:
1时,没C生物量增重X,仍按10%传递效率倒推,可知需A为39.9X(取40X);一般情况下该食物网中A提供量不变仍为55,则有40X=55,X=1.375;一般情况下每个体所需能量或生物量可认为相同,则推至数量也是1.375倍。
20.荒漠化是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之一,通过对沙漠的治理是沙漠变绿,物种增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沙漠旅游、沙漠中草药加工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在沙漠变绿工程中,种群基因频率不变
C.在沙漠片过程中,群落结构发生改变
D.在沙漠变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增大
【答案】B
【解析】
A.沙漠旅游、沙漠中草药加工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正确;B.在沙漠变绿工程中,沙漠变绿,物种增多,种群基因频率改变,B错;C.在沙漠治理过程中,群落结构发生改变,C正确;D.在沙漠变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增大,D正确。
故选B符合题意。
21.生活在热带海洋的浅水区域的手枪虾猎食时会将巨螯迅速合上,喷射出一道时速高达100km/h的水流,将猎物如小鱼击晕甚至杀死。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巨螯是手枪是长期使用形成的
B、巨螯迅速合上的直接能源是三磷酸腺苷
C、巨螯迅速合上传递了捕食的行为信息
D、手枪虾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二营养级
【答案】B
【解析】选项A突出了用进废退的观点,故A错。
巨螯迅速合上发出声音从而推动水流是传递的物理信息;手枪虾的猎物是小鱼,说明它至少是第三营养级。
22.“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A.直接使用价值B.间接使用价值
C.潜在使用价值D.经济使用价值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生态方面的价值是间接价值,故选B。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2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D.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答案】C
【解析】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使其它物种的生存阻力减小,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A正确;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生态系统包括群落和无机环境,D正确。
【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名师点睛】弄清脉络,掌握生物多样性的相关内容:
1、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
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
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
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答案】A
【解析】大熊猫、金丝猴均有各自的物种属性,有各自基因库及物种特征,它们的灭绝将标志着该物种特有的基因库的丢失,即影响了物种及遗传多样性。
25.下列有关抗霾措施的叙述中,不恰当的是
A.植树造林、种花种草能吸附尘土,以缓解霾的发生
B.网络搜索信息显示:
吃青菜能防止雾霾中毒,该措施可大力推广
C.转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D.转变生产方式,尽量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可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
【答案】B
【解析】植树造林、种花种草能吸附尘土,以缓解霾的发生,A正确;吃青菜确实对身体有利,但是否能抗雾霾还没有定论,B错误;转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这可减缓雾霾的发生,C正确;转变生产方式,尽量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可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D正确。
26.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新理念,走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比较科学、有效的途径之一是()
A.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B.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
D.大量引入具有抗虫能力、固氮作用强的外来作物品种
【答案】B
【解析】生态农业可以实现对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
大量引入外来作物物种会导致生态危机。
27.某原始森林中有一种绿色植物(4n=48)(每朵花都有雌蕊和雄蕊,花色由A和a这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各种基因型的比例相同),还有一种专食该植物的昆虫,这种昆虫的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即不会出现暴发状态。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原始森林的营养结构应比较复杂,该森林也应有该昆虫的天敌
B.该原始森林中该绿色植物种群的A基因频率与a基因频率相等
C.该绿色植物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四分体时期的细胞内有12个四分体
D.该绿色植物可作为盆栽植物摆放在室内,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因频率的计算、减数分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该原始森林的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应比较复杂,该森林也应有该昆虫的天敌,A正确;依题意可知,该绿色植物种群中,与花色有关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相同,即AA=Aa=aa=1/3,所以该原始森林中的A基因频率与a基因频率相等,均为50%,B正确;该绿色植物体细胞含有的染色体数为4n=48,即含有24对同源染色体,因此该绿色植物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四分体时期的细胞内有24个四分体,C错误;该绿色植物可作为盆栽植物摆放在室内,供人观赏,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
【点睛】
本题的难点在于对B、C选项的判断。
分析B选项,应从题意“与花色有关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相同”这一信息中抽提出隐含的信息,即AA=Aa=aa=1/3,再依据“1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它的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即可做出准确的判断。
分析C选项的关键在于明确“4n=48的含义”与“四分体和染色体组的内涵”,一个四分体是指联会后的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的四条染色单体,“4n=48”表示该绿色植物体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计48条染色体,因染色体组是由一组非同源染色体组成,所以该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24对同源染色体。
2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与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保护大熊猫最有效的措施是迁地保护
B.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C.退耕还林能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D.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直接价值
【答案】B
【解析】保护大熊猫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A错误;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B正确;退耕还林能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错误。
二、非选择题
29.朱鹮是全世界最为珍稀濒危的鸟类之一。
1981年在陕西洋县朱鹮被重新发现时仅有7只,随即开展了保护和拯救工作,并在洋县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我国对朱鹮开展的这种保护属于,调查朱鹮种群数量的方法是。
(2)经过不断研究和努力,我国对朱鹮的人工繁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朱鹮种群数量2200只。
在此条件下,若朱鹮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繁殖n代以后,朱鹮的种群数量为。
(3)在繁殖期朱鹮主要通过“炫耀”的方式寻求配偶,这属于信息传递中的信息;而另一种珍贵鸟类褐马鸡却以生死搏斗的方式争夺配偶,这将会导致褐马鸡种群的改变,生物发生进化。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浙科版 人类与环境 元测试 人类 环境 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