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试题集 2.docx
- 文档编号:30267724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3.67KB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试题集 2.docx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试题集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试题集 2.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试题集2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试题集
一、单项选择(合计34道)
1.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根本目的是(D)
A.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
B.动员全民族的一切力量抗战
C.指出抗日战争的艰苦性
D.为人民指明抗战的正确道路
2.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实质上反映了国共两党(D)
A.对日态度的区别
B.战略技术的区别
C.抗战决心的区别
D.阶级属性的区别
3.“七七事变”是全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对此理解最贴切的是(D)
A.中国军队开始抵抗
B.国民政府正式宣战
C.日本旨在侵占全中国
D.引起全国人民的广泛抗战
4.以下对1938年10月前国民党政府抗战的评价,正确的是(C)
A.消极抗战导致大片国土沦丧
B.积极反共导致对日作战不利
C.迟滞了日本军队的侵略进程
D,努力奋战保住大片国土
5.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中国取得抗战最后胜利的根本途径是(B)
A.国共合作,维护统一战线
B.发动全国人民,实行人民战争路线
C.利用中国的战争正义性,争取外援
D.反对“亡国论”和“速胜论”,坚持抗战
6.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其实质是:
(C)
A.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B.克服根据地的经济困难
C.削弱和限制农村封建剥削D.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7.20世纪30年代,东北三省迅速沦陷敌手的主要原因是(B)
A.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B.蒋介石执行不抵抗政策
C.中国军队武器落后D.中国军队战术失当
8.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的根本原因是(B)
A.幻想国际干预,避免事态扩大B.要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C.削弱国内地方军阀的力量D.害怕日本强大的军事实力
9.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B)
A.逼迫蒋介石下台B.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C.推翻国民政府的统治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10.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根本原因是(C)
A.中共的努力工作B.蒋介石态度的转变
C.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D.美国对蒋介石施加压力
11.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是(C)
A.九一八事变爆发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七七事变爆发D.南京大屠杀
12.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全民族抗战经历了多少年(C)
A.六年B.七年C.八年D.九年
13.中共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其主要内容是(D)
A、政府与军队共同努力作战B、在一切日军占领区都进行抵抗
C、海外华侨业参加抗战D、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进行抗战
14.国共两党能够合作抗日的最主要原因是(D)
A.国际形势决定B.国内形势决定
C.阶级利益趋于一致D.社会主要矛盾决定
15.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的主要原因是(D)
A.英美支持其抗战B.全国人民要求抗日
C受共产党政策的感召D.日本扩大侵略威胁其统治
16.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大量焚毁汉文书籍,其目的是(D)
A、用以加强法西斯统治B、强制推行教育制度改革
C、列日语为必修的国语课D、妄图以此摧毁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
17.抗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大肆进行经济掠夺的直接目的是(D)
A、积累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本B、实行中日经济提携
C、转嫁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D、解决战争需要,以战养战
18.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召开后,蒋介石一再强调:
“制裁共党活动,就在运用民众力量,党政机关避免直接出面,尤其避免党派斗争之痕迹。
”这表明国民政府对共产党(B)
A、哟暖和感阴谋手段打击共产党B、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决裂
C、借民众力量限制共产党发展D、既要反共,又要避免舆论谴责
19.下列有关正面战场形势恶化根本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D)
A、日军集中兵力向正面战场发动进攻B、国民党的军事装备落后于日军
C、大批国民党军队为保存实力避免与日军作战D、国民政府推行错误的内外政策
20.我们所说“抗日战争改变了中国反侵略斗争屡败的局面”,对此理解错误的是(C)
A、以往的反侵略战争都以失败告终B、中国人民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C、以往的反侵略斗争没有取得一点成就D、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21.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的目的不同于19世纪末的侵华战争,主要在于(D)
A.满足日本国内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对待B.排挤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
C.灭亡中国,实现征服世界的野心D.摆脱经济危机,与美国争夺远东霸权
22.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不久,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
"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
"这表明蒋介石对卢沟桥事变的态度是(D)
A.加强外交方面的努力B.准备进行全面抗战
C.不对国联寄予希望D.仍主张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_
23.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成一体,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始于(B)
A.七七事变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C.西安事变D.苏联对日宣战_
24.八路军、新四军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实质是(A)
A.开辟新战场B.收复失地
C.协助正面战场D.壮大人民革命力量
25.在抗战初期,毛泽东指出中国抗战的根本出路在于(D)
A.开展游击战争B.建立抗日根据地
C.国共两党长期合作D.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
26.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的最根本区别是(B)
A.要不要抗战B.依靠什么力量抗战
C.抗战应走怎样的路D.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
27.1939年国民政府政策重心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是(C)
A、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
B、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导致国民党分裂
C、日本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
D、英美注意力集中在欧洲战场
28.全面抗战和片面抗战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的本质区别在于(B)
A、是否抵抗日本B、是否依靠人民
C、是否坚持抗战D、是否合作抗战
29.日本政府曾表示:
“国民政府倘能抛弃从来错误政策,另由其他人员从事更生之建树,秩序之维持,则帝国亦不事拒绝。
”这段话表明日本(B)
A、改变了灭亡中国的政策
B、侵华策略发生了新的变化
C、向国民政府承认其过去的政策错误
D、主张国民党亲日派与亲英美派讲和
30.1942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决议》中规定:
“在对富农减租减息后,同时需要交租交息,并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
”中共作出这一决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B)
A、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
B、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恢复发展农村经济
D、调动农民支援革命的积极性
31.日本侵略者实行奴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D)
A、宣传法西斯主义B、培养和训练反共人员
C、欺骗舆论,缓和民族矛盾D、实现其民族同化政策
32.抗战时期,蒋、汪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D)
A、抗战派与投降派的矛盾B、国民党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
C、爱国力量与汉奸势力的矛盾D、英美与日本争夺中国的矛盾的反映
3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仍然存在斗争的一面,其根本原因是(C)
A、两党的抗战路线不同B、两党对日本侵略者认识程度不同
C、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D、国民党是被迫与共产党合作
34.在抗战相持阶段,蒋介石集团始终未放弃抗日的主要原因是:
(C)
A美英支持抗日B日本未改变灭亡中国的方针
C人民反对投降D中国共产党的反击
二、多项选择(合计13道)
1.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BD)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初步形成的标志
B.“八一三”事变加快了形成进程
C.八路军、新四军的组建是正式形成的标志
D.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有(ABCD)
A具有空前的广泛性B国共两党采取党外合作的形式
C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和成文的共同纲领D国共双方各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3.下列关于抗战防御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CD)
A.日本实行速战速决的方针
B.中国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C.抗战的主力在国民党正面战场
D.八路军、新四军严重威胁敌人后方
4.下面关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叙述正确的是:
(ABC)
A发生在1937年底B屠杀平民和被俘士兵30多万人
C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残D导致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5.1943年1月,美英分别与中国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11月,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举行开罗会议。
上述史实说明(AD)
A抗日战争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B美英认识到应该平等对待中国
C中国已经成为与美英平起平坐的大国
D中华民族的抗战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6.20世纪30年代,英、美对蒋介石有时支持其抗日,有时劝降,其目的是——(BCD)
A削弱中国革命力量B避免日军南下太平洋
C维护英、美在华利益D推动日军进攻苏联
7.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这场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由于(ABCD)
A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凝聚力B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
C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全民族抗战和持久抗战的方针
D世界反法西斯各国的同情和支援E中国是大国、强国,日本是小国、弱国
8.下列对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组织会战的表述正确的是(ABD)
A、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B、说明国民党初期抗战态度比较积极
C、会战迫使日本停止了进攻D、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日本的气焰
9.下列对抗战中两个战场的形成与相互关系的分析,正确的是(ACD)
A、国共双方分别指挥各自军队在正面和敌后同日军交战
B、敌后战场一直是抗战的主战场
C、两个战场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
D、两个战场共同组成全民族的抗战
10.抗战初期敌后游击战争的作用有(AC)
A配合了正面作战B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力
C对日军后方构成战略威胁D彻底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11.1937年2月,中共致电国民党,保证"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指导",这表明(BCD)
A中共放弃了对特区和红军的领导权B中共抛弃了与国民党敌对政策
C中共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意D中共以让步换取与国民党重新合作
12.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ABC)
A日本侵略军战线太长B抗日根据地有力牵制敌军
C中国人民抗日力量尚末充分发展D英美主张接受“近卫声明”
13.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始终存在的原因在于(ABCD)
A日本始终坚持灭亡中国的方针
B中共与妥协投降行为坚决斗争
C蒋介石反共但又不敢彻底破裂
D英美等反对统一战线破裂
三、简答题(合计10道)
1.简述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答:
日本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和在中国部分地区的殖民统治,犯下了空前严重的罪行,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极为深重的灾难。
首先,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其次,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再次,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2.如何评价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抗战?
答:
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对日军进行了较为积极的抵抗,先后组织淞沪、太原、徐州、武汉四次会战。
国民党正面战场是当时抗日的主战场,其军队是抗日的主力。
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具有重要的意义,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牵制了日军的主力,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也鼓舞了全国人民,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由于国民党推行片面抗战路线,从战略战术上只是消极防御,不敢主动寻机歼敌,往往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因而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失利,丧失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3.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抗战失败的原因。
答:
客观原因:
敌强我弱。
日本军队武器精良,蓄谋已久,国民党军备落后。
主观原因:
国民党实行由政府及其军队包办的片面抗战路线,失去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4.抗战初期日军的进攻特点及原因
答:
(1)特点:
速战速决。
(2)原因:
日本是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具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其军事力量优于中国。
(3)破产的原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形成了一个空前的全国军民抗战的高潮;国民党组织了几次较大规模的抵抗,粉碎了三个月灭亡中国速战速决的计划;共产党配合作战,牵制了日军的进攻。
5.简述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答: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之际,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全国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都应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捐弃前嫌,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瓦窑堡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即将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6.简述洛川会议制定的全民族抗战路线
答: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为此,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并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
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
7.简述中国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
答:
随着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
8.简述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答:
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正确处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在党内反对阶级投降主义,在党外反对民族投降主义;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也就是既统一,又独立。
为此,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共产党已经取得的阵地并发展这些阵地,以动员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这“是把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引向胜利之途的中心一环”。
9.简述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答:
加强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提出,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
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
10.简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答: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不仅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而且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完成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总之,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曾经作出了伟大的努力。
四、论述题(合计11道)
1.试论述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答:
(1)九一八事变与东北的沦陷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成为天皇制的军国主义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控制本国政权,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对外大肆侵略扩张。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基于对华根本方针的当前政策纲领》,提出要把“满蒙”从中国本土彻底分割出去,并决心为之诉诸武力。
1929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为了摆脱危机,日本军国主义者决心实施其既定的侵华政策。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日本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阶段由此开始
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华北事变。
(2)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
当夜,驻丰台日军一个中队在卢沟桥以北举行军事演习。
日军诡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由于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在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日军被迫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随着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重大转折,中国敌后战场开始实行局部反攻。
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直接对日作战。
中国军民的战略反攻阶段提前到来。
日本侵华战争最终遭到彻底失败。
2.试论述游击战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答:
(1)在通常的情况下,游击战只是一种辅助性的作战形式,在战役、战斗中对正规战起配合的作用。
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具有了全局性的意义。
(2)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
但是,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迫使敌人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保守其占领区,从而对停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3)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人民军队,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
1944年春季,敌后战场人民军队转入攻势作战。
他们已经抗击着全部侵华日军的64%。
(4)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在1945年8月反攻阶段到来时,人民军队已经发展到了120万人、民兵220万人,抗日根据地达到了19块。
敌后军民的大反攻,就是在此基础上胜利展开的。
3.中共为什么要开辟敌后战场?
在整个抗战时期敌后战场的历史地位有何变化?
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答:
1。
开辟原因
(1)抗战初期,日本把主要兵力用于国统区,为配合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
(2)洛川会议上共产党制订了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创建革命根据地,为此提供了经验.
2.地位变化:
抗战初期,配合国民政府正面抗战.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发展成为抗日战争主战场,抗日根据地军民抗击了侵华的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3.变化原因:
(1)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基本上停止了对正面战场的大规模进攻,集中主要兵力进攻中共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从1941年开始,日本集中一半以上的侵华兵力“扫荡”抗日根据地
(2)在日本的政治誘降下,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集团公开叛国投敌;蒋介石集团的政策由积极抗日到积极反共.(3)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壮大和发展.“三三制”、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等各项政策措施,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4.结合有关史实说明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国共合作中的阶级矛盾是如何认识的?
为此采取了什么政策?
你如何评价这种政策在中共统一战线思想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答:
(1)认识: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居第一位,阶级斗争必须服从民族斗争.但不能否认阶级斗争,必须以阶级斗争促进民族斗争.
(2)政策:
对国民党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所谓联合,就是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维持国共合作,巩固的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敌后战场,减轻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促使其继续抗战.所谓斗争,就是要阻止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必要时要针锋相对,予以揭露与回击,中共处理皖南事变就是以斗争求团结.斗争中还要注意团结各民主党派,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罪行,发展团结抗战的局面.
(3)评价:
既联合又斗争政策,既吸取了大革命时期“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教训,又接受了十年内战时期“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的教训,是中共统一战线思想的重大发展.实行这个政策,使党在极端复杂的环境中,始终能清醒地全面地看问题,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5.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何改变?
其改变的原因有哪些?
对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
(1)改变:
1938年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逐渐改变了侵华政策,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2)改变原因:
日军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敌后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着日军后方;相持阶段到来,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计划的破产;国民党在抗战开始后仍坚持一党专政和反共反人民的基本立场。
(3)影响:
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成为日本在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的工具;蒋介石集团发生动摇,把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正面战场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日伪蒋的联合进攻,出现严重困难的局面。
6.论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
答:
(1)初步形成
①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②1935年底,瓦窖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瓦窖堡会议后,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④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抗日运动的新高潮
⑤西安事迹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从内战到和平,从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正式形成
①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呼吁国共两党亲密合作
②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
③“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二天,国民党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
④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红军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和新四军
(3)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7.国民党对日本侵华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
(1)变化: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对日本侵略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奉行不抵抗政策,集中兵力“围剿”红军。
从西安事变到八一三事变,表示准备抗战,但仍犹豫观望。
八一三事变后,被迫抗战。
从八一三事变到广州、武汉陷落,国民政府组织了几次大会战,表现出了较大的抗战积极性。
因为日本对上海的大举进攻,威胁到国民政府的统治。
抗战相持阶段,消极抗战,密谋投降。
(2)原因是日本的诱降政策和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力量的壮大。
抗战反攻阶段,蒋介石命令部队积极推进。
目的是抢夺抗战果实。
(3)根本原因:
是由国民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决定的。
国民党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在处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关系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试题集 第六 中华民族 抗日战争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