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内河水运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 文档编号:30266585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6.64KB
《浙江省内河水运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浙江省内河水运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内河水运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内河水运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内河水运“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录
前言3
一、“十一五”发展评价5
(一)发展现状5
(二)“十一五”总体评价6
(三)主要问题10
二、面临形势与需求12
(一)面临形势12
(二)需求预测16
三、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与发展目标20
(一)指导思想20
(二)规划原则20
(三)发展目标21
四、“十二五”主要任务23
(一)加快骨干航道建设23
(二)加强航道养护管理25
(三)积极发展重点港口25
(四)实施内河船型标准化26
(五)完善安全监管体系26
(六)推进水运信息化27
(七)强化水运市场秩序28
(八)推动水运节能环保28
五、航道和港口建设方案30
(一)建设项目30
(二)资金需求33
六、实施效果展望34
七、保障措施建议36
附表浙江省“十二五”期内河航道与港口重点建设项目表
附图浙江省“十二五”期内河航道建设重点与实施效果图
前言
浙江省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境内水运资源丰富,尤其杭嘉湖地区水网密布、河流纵横,是我国内河水运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十一五”期,浙江省内河水运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势头,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运输市场日趋活跃,内河水运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沿江(河)产业带形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内河水运发展。
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标志着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要求“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
同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出台,也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长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
“十二五”期将是我国内河水运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当前,全省正在加快实施“港航强省”战略,着力提高交通运输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带动经济转型和提升全省三产比重的能力。
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明确要求“着力构筑‘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推进浙北内河航道、钱塘江中上游和瓯江航道、京杭运河航道改造建设,构建浙北航道与嘉兴港、杭甬运河与宁波-舟山港、瓯江与温州港海河联运体系”。
为贯彻国务院精神,继续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浙江省制定了内河水运复兴五年行动计划(2011~2015年),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构建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为全省“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进一步引领沿江(河)产业布局,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为抓住“十二五”期内河水运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指导全省内河水运建设与发展,实现内河水运产业升级,促进全省乃至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浙江省港航管理局委托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开展了浙江省内河水运“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本规划基础年为2010年,水平年为2015年。
一、“十一五”发展评价
“十一五”期,全省内河水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紧紧围绕“推进现代交通三大建设,打造畅通浙江”目标,稳步推进,全面发展,在建设、养护、运输、管理等各方面均取得新突破,发展质量效益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全省内河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完成投资119亿元,是“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27%,新增及改善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350公里,新增内河泊位170个,分别为“十一五”规划目标的59%和103%。
表1“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项目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执行
绝对值
百分比(%)
1.投资(亿元)
94
119
127
2.建设和改造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公里)
594
350
59
3.港口新建泊位数
165
170
103
截至2010年底,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9704公里,其中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1317公里,占13.6%;内河港口共有生产性泊位4261个,年综合通过能力3.55亿吨,完成货物吞吐量3.39亿吨、旅客吞吐量683万人次;内河货运船舶运力为17758艘、333万载重吨,货运船舶平均吨位达188吨;全省完成内河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为2.67亿吨、378.66亿吨公里。
表2“十一五”内河水运发展基本情况
项目
2005年
2010年
年均增速
1.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公里)
1056
1317
-
2.港口泊位数(个)
4091
4261
-
3.货运量(亿吨)
2.36
2.67
2.5%
4.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
292.85
378.66
5.3%
5.港口吞吐量(亿吨)
2.7
3.39
4.7%
6.船舶平均吨位(吨)
114
188
10.5%
7.船舶净载重吨(万吨)
292
333
2.7%
(二)“十一五”总体评价
1.规划体系基本形成,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2005年,原交通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了《浙江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形成“北网南线、双十千八”的骨干航道布局,明确了发展思路和重点,成为指导全省内河水运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在此基础上,“十一五”期陆续开展了杭州、嘉兴内河、湖州、绍兴等7个内河港口的总体规划编制或修编工作,完成了钱塘江中上游航运规划、瓯江航运规划等一批专项规划,全省内河水运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为内河水运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同时,出台了《浙江省航道管理条例》,修订了《浙江省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并制定了《浙江省港航养护工程管理办法》、《浙江省骨干航道经常性养护规定》、《浙江省水路运输诚信企业管理办法(试行)》、《浙江省文明客运航线创建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规定,保障了全省内河水运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和航道养护工作稳步发展,促进了产业沿江(河)积聚
“十一五”期,建成了全省首条三级航道湖嘉申线湖州段,完成了嘉于硖线、东宗线和杭甬运河改造,开工建设了湖嘉申线嘉兴段一期工程、长湖申线三级航道建设工程和衢江航运开发工程,共新增及改善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350公里,“北网南线、双十千八”的骨干航道格局基本形成。
内河港口重点建设内河集装箱专用码头,提高了全省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并完成了嘉兴内河多用途码头等一批内河港口项目,新增内河泊位170个。
“十一五”期,全省航道养护投入达4.7亿元,骨干航道维护里程1274公里。
内河航道和港口条件的改善为沿江(河)产业集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长湖申线湖州段随着三级航道建成,两岸形成了以木材加工、水泥、新型建材和装备制造为主的3个百亿元产业集群,其产值占2009年湖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的近1/4,成为拉动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
3.内河货运量平稳增长,船舶大型化和标准化工作有序推进
“十一五”期,全省内河货运量稳定在2.4亿吨左右,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略有下降,但此后迅速恢复。
2010年完成内河货运量和港口货物吞吐量分别为2.67亿吨、3.39亿吨,“十一五”期年均增速分别为2.5%和4.7%。
从货种构成来看,矿建材料、煤炭及制品、水泥、非金属矿石和钢铁五大货种的运量均超过1000万吨,合计约占全省内河货运量的94%。
截止2010年底,全省内河货运船舶运力为17758艘、333万载重吨,船舶艘数比2005年船舶艘数减少31%,净载重吨增长14%。
货运船舶平均吨位达188吨,比2005年增长65%,船舶大型化趋势十分明显。
2010年全省机动船保有量为16834艘,占内河船舶总量的95%,机动船的主导地位十分显著。
“十一五”期,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加快,全面淘汰了营运钢质挂桨机船,并大力研发和推广标准船型,在250~1100载重吨范围共18个吨级基础上评选出41个简统船型,基本涵盖了内河主流船型。
4.安全监管能力明显加强,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基本完成了省市两级水上交通指挥中心建设,建成了内河航道和码头视频监控点400多个,实现了对重点航段的实时视频监控;开发应用了船舶综合监管系统,全省共有14000多艘船舶安装了GPS,7000余艘内河船舶安装了RFID通行卡,实现了对船舶的自动、免停靠监控,内河水运安全监管水平大幅提升。
同时,全省港航系统还基本建成了连接11个市和大部分基层站点的双冗余宽带网络,推广应用了船检信息管理系统、稽征管理系统、海事业务报表系统、运政管理系统、内河港口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建立了浙江省港航管理综合信息网,初步实现了港航管理业务信息资源在全省范围的共享。
5.内河水运保障大宗物资运输作用凸显,行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期,内河水运在应对自然灾害,保障煤炭、工业原材料和建材等大宗物资运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期间,内河水运承担了全省90%以上电煤和重要物资的运输,确保了能源和工业原材料供给。
2009年湖州市通过内河水运运往上海市的矿建材料达4667万吨,占上海市场需求的70%,为上海城市和世博会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0年杭州市内河水运煤炭进口量达到860多万吨,相当于全市全年电煤需求量的30%;石油、天然气及制品进口量为236万吨,相当于为全市每辆机动车提供了1.3吨燃油;黄砂进口量为2400多万吨,满足了全市房屋建筑市场60%的需求量。
“十一五”期,全省内河水运,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围绕“安全、高效、环保、节约、服务”主题,创新性地建设了湖嘉申线湖州段内河生态航道工程和和孚水上服务区。
同时,为进一步发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对全省尤其是非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提出了要加快发展江(河)海联运,并明确江(河)海联运是港口集疏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工建设了嘉兴港海盐港区何家桥航道、独山港区黄姑塘航道等江(河)海联运航道建设工程,加大力度研究开发近海、内河共同适用的船型,为发展江(河)海联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专栏1湖嘉申线湖州段内河生态航道工程
湖嘉申线湖州段三级航道建设工程是交通运输部确定的内河水运建设示范工程,工程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建设理念,采用亲水性、透水性强的预制混凝土沉箱式护岸,建设生态航道,改善了航道沿线生态环境,使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三)主要问题
近年来浙江省内河水运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由于长期投入不足等原因,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内河水运的优势和潜力尚未充分发挥,仍然是全省综合运输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1.基础设施有效供给不足
全省内河航道等级普遍较低,进一步改造、提升内河航道的任务还很繁重。
内河航道与沿海港口之间缺乏连接与沟通,内河水运与其他运输方式衔接不畅,制约了江(河)海联运和多式联运的发展。
内河港口结构性矛盾突出,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公用港区十分缺乏,500吨级以上泊位仅占全省内河码头泊位总数的15%。
2.运输服务水平较低
内河运输船舶船型结构不合理,大部分为传统的普通货船且吨位偏小,截止2010年底,全省内河运输船舶中仅41艘油船和4艘集装箱船,共1.4万净载重吨,占内河运输船舶总量的比重很低。
内河港口运输组织功能和综合运输枢纽作用不明显,港口发展与地区产业布局、临港工业园区及物流园区规划的协调配套有待加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3.航道建设受资金、土地等约束日益突出
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航道拓宽浚深、桥梁改建、征地拆迁等建设成本大幅上升,建设资金筹措压力增大。
此外,航道建设涉及的土地、城市、水利、环保等外部协调工作日趋复杂,已对内河水运建设和发展产生了较大制约。
二、面临形势与需求
(一)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随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舟山群岛新区和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
全省经济将会平稳快速发展,运输需求也将稳步增长,必然会对内河水运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1.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充分发挥内河水运优势和潜力
“十二五”期,全省将处于人均GDP由7000美元向10000美元跨越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中速增长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新时期,随着全省经济总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城镇化水平的逐年提高,仍将产生巨大的交通运输需求。
“十二五”期也将是全省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推进期。
根据全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综合试点省”的总体要求,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坚持调结构、促转型、谋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为解决浙江经济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问题,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内涵、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提出了建设一批事关发展全局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聚集区。
全省共布局规划杭州大江东、舟山海洋产业、丽水生态产业等14个产业集聚区,其中湖州、嘉兴、金华、衢州、丽水等产业集聚区位于内河航道沿线。
这些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都要求充分发挥内河水运运能大、能耗低、占地少、污染小的优势,更好地满足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降低综合物流成本,形成沿江产业布局和内河水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专栏2全省规划布局14个产业集聚区
全省规划布局14个产业集聚区:
杭州大江东、杭州城西科创、宁波杭州湾、宁波梅山物流产业、温州瓯江口、湖州南太湖、嘉兴现代服务业、绍兴滨海、金华、衢州、舟山海洋产业、台州湾循环经济、丽水生态产业和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其中湖州、嘉兴、金华、衢州、丽水等产业集聚区位于内河航道沿线。
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位于湖州市南太湖区域,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位于嘉兴中心城区的东南部,建设区域性总部经济、物联网产业研发制造、科研孵化、空港物流基地、数据后台服务基地;金华产业集聚区位于金华市区和兰溪市的东部,以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特色精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衢州产业集聚区位于衢州市中部盆地的低丘缓坡地带,以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位于丽水市中部的盆地区域,突出生态经济特色,以先进制造业、生态旅游、特色精品农业为重点。
2.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更好地发挥内河水运的纽带作用
省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为均衡,但浙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较为薄弱。
“十二五”期,全省要继续优化区域空间开发格局,切实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组织实施,全面融入长江三角洲,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进一步提升省内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三大产业带以及杭甬温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推进省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加强各地区之间经济、产业和交通运输的内在联系,实现不同地区之间资源、技术、资金等要素的有效互动和优势互补。
内河水运是航道沿线上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各区域间加强经济协作以及整个流域对外沟通的重要依托。
加快开发钱塘江中上游、瓯江等水运资源,将不仅可为沿线产业带发展和矿产资源、农副产品的外运打造一条最为经济的通道,也可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全面实施提供一条资源保障线,从而进一步加强非沿海地区与沿海地区的联系,畅通“山海协作”途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与浙西南地区的经济互动,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3.加快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要求将内河水运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加快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交通运输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全省已初步形成了横贯东西、沟通南北、连接世界、水陆空并举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十二五”期进一步构建畅通、安全、便捷的一体化综合运输体系。
作为综合运输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内河水运一方面必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改造升级,提高现代化水平,建设干支相连的航道网,促进港口、船舶发展。
另一方面,以港口枢纽为依托,加强与公路、铁路等其他运输方式以及与物流园区、保税区的有机衔接和协作,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在港口的高效换装,加快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和多式联运。
4.贯彻落实国家战略,要求加快推进全省内河水运建设步伐
2011年1月,“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提出“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并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京杭运河和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建设”。
2011年3月,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长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推动内河运输船舶标准化和港口规模化发展”。
国务院批复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将“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核心内容,并特别强调了“推进浙北内河航道、钱塘江中上游和瓯江航道、京杭运河航道改造建设,构建浙北航道与嘉兴港、杭甬运河与宁波-舟山港、瓯江与温州港海河联运体系”。
加快内河水运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也是对包括浙江在内的相关省市的工作要求。
5.深入实施“港航强省”战略,要求全面提升内河水运服务能力
为充分发挥浙江市场大省、外贸大省的优势,弥补陆域小省、资源小省的不足,2007年6月浙江省提出了“港航强省”战略,要求以沿海港口为龙头,整合全省资源,增强集疏运能力,形成“一个龙头”(宁波-舟山港)、“两个区域”(嘉兴港、温台港)、“三条主线”(浙北航道、钱江中上游航道、杭甬运河)的水运网络,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浙江省港航发展水平要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并适度超前,实现港口现代化、航道网络化、航运规模化、服务优质化和产业集聚化,主要指标达到“1123”,即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0亿吨,全面提升1万公里内河航道通航能力,船舶运力总规模达到2000万载重吨,集装箱吞吐量争取达到3000万TEU。
“港航强省”战略是省委、省政府着眼于新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港航强省”战略的实施,要求全面加快内河水运建设与发展,积极发展江(河)海联运,努力构建干支直达、通江达海的内河航道体系,构建安全便捷、经济可靠的航运体系,构建信息畅通、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体系,构建临港沿河、相对集聚的产业依托体系。
(二)需求预测
浙江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商品、大市场,小陆域、大流通,小资源、大外贸的经济格局。
这种发展模式,一度有力地带动了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增长速度超过20%。
但受到金融危机及资源、土地、环境等制约因素日益突出的影响,全省经济发展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2008年的经济增长率由2007年的14.7%下滑至10.1%,2009年进一步下降至8.9%,2010年回升为11.8%;“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大型企业产值比重增加了2个百分点,达到18.5%,小型企业产值比重下降了2.9个百分点,为44.8%;同期,轻工业产值比重下降幅度更大由2005年的46.0%降至2010年的40.7%;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与经济发展相对应,全省内河货运量也由2007年的2.5亿吨,下降至2009年的2.2亿吨,2010年回升至2.67亿吨。
总体上看,近年来全省内河水运开始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内河水运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产业结构调整和以新型城市化为重点的城乡统筹发展稳步推进,将促使内河货运量平稳增长
“十五”期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内河货运量也快速增长,年均增速高达13.9%;“十一五”尤其是中后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致使全省内河货运量增速明显下滑,2005~2010年年均增速为2.5%。
今后一段时期,随着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和升级,城市化发展进程稳步推进,预计全省内河水运将呈现平稳发展的态势。
预测2015年全省内河货运量为3.2亿吨,2010~2015年年均增速为3.6%。
——大宗散货仍将是主要运输货种,集装箱等新兴货种运输需求逐步增长
从长期看,随着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产品结构调整等,内河水运的货种结构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大宗散货的比重将逐步下降,以集装箱为代表的件杂货的比重将逐步上升,但这种变化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
“十二五”期,大宗散货运输仍占全省内河水运的80%左右。
集装箱运输将快速发展,预计到2015年为6万TEU,“十二五”期年均增速高达97%;但总体规模尚小,占省内河水运量的比重还不到0.2%,主要分布在湖州、嘉兴、杭州等地区。
全省内河水运分主要货种的运量预测情况见表3。
表3浙江省内河水运分货种运量预测表单位:
万吨、亿吨公里
2010年
2015年
货运量
货物周转量
货运量
货物周转量
总计
26735
379
32000
501.9
1.煤炭及制品
3031
52
3628
69.3
2.石油、天然气及制品
255
9
305
12.2
3.钢铁
1034
21
1237
28.2
4.矿物性建筑材料
16851
219
20170
289.6
5.水泥
2536
36
3036
48.1
6.木材
96
2
115
2.2
7.非金属矿石
1715
25
2053
33.0
8.粮食
173
2
207
2.9
9.化工原料及制品
264
3
317
4.3
10.集装箱
1.1
0.01
50
0.8
0.17万TEU
6万TEU
11.其他
778
9
883
11.1
——主要骨干航道货运量平稳较快增长,国家高等级航道货运量均突破5000万吨
“十二五”期,通过各项发展战略的实施,主要骨干航道货运量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其中,京杭运河、杭申线、湖嘉申线、乍嘉苏线、杭平申线、杭甬运河和钱塘江等主要内河航道货运量年均增速将接近或超过5%。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协调,各区域经济水平差距缩小,航道运量分布也将趋于均衡,国家高等级航道货运量将均超过5000万吨。
浙江省主要航道货运量预测见情况表4。
表4浙江省主要航道货运量预测表单位:
万吨
航道
2010年
2015年预测
1.京杭运河
9740
11800
2.长湖申线
9390
9670
3.杭申线
6945
8864
4.湖嘉申线
6150
7658
5.乍嘉苏线
3855
5232
6.杭平申线
4508
6936
7.杭甬运河
4930
6980
8.钱塘江(含富春江兰江衢江)
4708
6009
9.东宗线
1580
1650
10.杭湖锡线
4180
4500
三、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总体要求,以“港航强省”战略为重点,加大投入,加速建设,加强管理,加快构建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为促进全省“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规划原则
1.突出重点,加快发展。
加快骨干航道、集装箱及其他公用泊位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内河水运有效供给能力,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加快浙西南内河水运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内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内河水运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 内河 水运 十二 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