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9考点2内力作用与地貌教学案及答案新人教版.docx
- 文档编号:3025071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08MB
最新高中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9考点2内力作用与地貌教学案及答案新人教版.docx
《最新高中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9考点2内力作用与地貌教学案及答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9考点2内力作用与地貌教学案及答案新人教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中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9考点2内力作用与地貌教学案及答案新人教版
1 内力作用
(1)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主要表现形式及影响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结果: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 内力作用地貌
(1)褶皱山:
岩层在挤压下发生塑性变形而形成的山脉。
(2)断块山: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
(3)火山:
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
3 板块构造说
(1)板块构造说的内容:
①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②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地运动;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2)板块运动边界类型
注意点
1.地势的高低起伏变化并非都是地壳垂直运动的结果
地壳的水平运动也会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高大的褶皱山脉,表现出地势的高低起伏变化。
2.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说内力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褶皱山、断层山与褶皱、断层是不同概念
褶皱山、断层山和火山一样,属于地貌类型;褶皱、断层则属于地质构造。
1.读“某大板块边界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相邻板块运动方向。
由于板块的相对运动,边界处可能形成( )
A.甲乙之间——裂谷、海洋
B.甲丙之间——海沟、海岭
.甲丁之间——海沟、岛弧
D.甲戊之间——褶皱山脉、高原
答案
解析 箭头相向运动表示板块碰撞,为消亡边界,多形成海沟和岛弧地貌;箭头相离运动表示板块张裂,为生长边界,多形成海岭、裂谷和海洋。
读图一与图二,回答2~4题。
2.图一的①②③④四处中,与图二所示的地壳运动最相符的是( )
A.①B.②
.③D.④
答案 B
解析 图二中所示的地壳运动为水平张裂和断层;图一中②处位于板块的张裂边界,形成断裂带;①③④均位于板块碰撞边界。
3.图二所示地壳运动最可能形成( )
A.海沟B.海岭
.褶皱山D.裂谷
答案 D
解析 岩层水平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海沟、褶皱山是地壳水平挤压形成的;海岭是由地幔物质(岩浆)喷出海底堆积而成,图二所示区域位于大陆。
4.A、B两个海域,面积变化的趋势是( )
A.A海域扩大,B海域缩小
B.都扩大
.A海域缩小,B海域扩大
D.都缩小
答案
解析 A为地中海,位于板块消亡边界,面积缩小;B为红海,位于板块生长边界,面积扩大。
[考法综述]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考点,一般以地质事件或地质景观图、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地壳的变动,地质构造的判读及实践意义。
识记六大板块分布,比较背斜、向斜、断层等构造特点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关键。
命题法1 地质构造判读
典例1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下题。
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解析] 由图及①~⑧岩层年代由老到新可知,甲处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乙处岩层向上隆起,为背斜。
甲处向斜受到两侧岩层的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从而形成山地;乙处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所以正确。
[答案]
【解题法】 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及其实践意义
命题法2 内力作用与地壳变动
典例2 读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完成
(1)~
(2)题。
(1)图中表现内力作用的主要有( )
①固结成岩 ②褶皱 ③沉积作用 ④岩浆侵入 ⑤断层 ⑥侵蚀作用
A.①②③B.②④⑤
.③④⑤D.④⑤⑥
(2)图中最先发生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
A.岩浆的喷出B.断层的发生
.页岩的沉积D.褶皱的发生
[解析] 第
(1)题,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为识记内容,其主要有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等,其中地壳运动可形成褶皱和断层。
第
(2)题,图中上覆页岩下面的岩层呈层分布,应为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观察地层剖面,其地质作用过程应是:
沉积作用→水平挤压→褶皱隆起→岩浆侵入→断层发生→外力侵蚀→页岩沉积。
[答案]
(1)B
(2)D
【解题法】 地质构造剖面图的判读
1.判断岩石的类型
具有层理结构或有生物化石的为沉积岩;发生岩浆活动,存在于地表之下的为侵入岩,出露地表的为喷出岩;变质岩往往紧邻侵入岩。
2.根据图示推断地壳的运动过程或作用
(1)如图一,若地层呈水平状态,说明该处发生沉积作用,其形成顺序为A、B、、D,其年龄自D到A逐渐变老。
(2)如图二,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
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
(3)如图三,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4)如图四,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形成的。
(5)如图五,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间。
[注意] ①出现大面积的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
②上层岩石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发生上升运动。
③地质构造或岩层的顺序,后出现的破坏先出现的,后出现的完整,先出现的不完整。
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
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
完成下题。
地层新老关系
地层代号
观测点坐标
新
↓
老
(31°38′13″N,117°50′12″E)
(31°37′54″N,117°50′59″E)
D
(31°38′10″N,117°50′19″E)
(31°37′57″N,117°50′52″E)
S
(31°38′05″N,117°50′32″E)
(31°38′01″N,117°50′43″E)
1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
答案
解析 由表中观测点坐标可确定地层位于地质构造的两侧,向中间依次为D地层和S地层。
再根据从地层到S地层岩层由新到老(两侧岩层新,中间岩层老),可知该处地质构造为背斜,故项最符合题意。
如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
读图完成第2题。
2.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A.背斜谷B.背斜山
.向斜谷D.向斜山
答案 A
解析 河流发育于山谷地带,山谷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因此X地为山谷。
由题干可知,从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即中间老、两翼新,因此X地属于背斜谷。
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据此完成下题。
3.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六大板块的位置。
依据经纬度可判断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的北侧。
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
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
据此完成下题。
4.P地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答案 A
解析 本题较易,考查六大板块分布。
因P地处在日本太平洋沿岸,故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下图()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
下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
完成下题。
5.上图(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
A.Ⅰ、Ⅱ、ⅢB.Ⅱ、Ⅰ、Ⅲ
.Ⅲ、Ⅰ、ⅡD.Ⅲ、Ⅱ、Ⅰ
答案 B
解析 根据关键信息“向斜东翼”,将向斜地貌补充完整(如下图),向斜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上面后覆盖上的岩层最新。
故选B。
下图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与M点的地形-地层关系相符的是( )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与地质构造图的判读能力。
M点位于山脊,向斜的侧翼,故B项正确。
7.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剖面线通过山峰,地质构造为向斜,XY线为向斜槽线,岩层以此线为对称轴弯曲,故A项正确。
读图,完成8~9题。
8.图示( )
A.花岗岩的形成早于石灰岩B.乙山为断块山
.甲处位于向斜的槽部D.地形主要为山地
答案
解析 注意岩层的弯曲,甲位于向斜槽部;乙处为背斜成山,花岗岩侵入到石灰岩之中,其形成晚于石灰岩;该地地表起伏较小,不属于山地。
9.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有( )
①断层面发育的陡崖 ②断层破碎带 ③断层两侧岩层错开 ④相对下沉的岩体形成低地
A.①②B.③④
.①④D.②③
答案 D
解析 岩层沿断裂面发生错动位移形成断层,在断裂处岩层破碎,但不一定要形成陡崖。
石油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构造等高线(单位:
米),可以直观地反映地下的构造情况,它是石油勘探与开发中常用的图。
读某区域含油岩层顶部构造等高线示意图(图中粗实线为河流),完成10~11题。
10.①、②、③表示地质勘探过程中几种不同类型的钻井,据图判断它们分别是( )
A.气井、水井、油井B.水井、气井、油井
.气井、油井、水井D.水井、油井、气井
答案 B
解析 ①处岩层海拔低,利于集水,②、③岩层海拔较高,与背斜相似,适于储存油气资。
②处高于③,则②处是气、③处是油。
11.该地沿E-F线绘制的地质剖面图( )
答案 B
解析 E-F线岩层顶部由低到高,再到低,最后到高,排除、D;在由高到低的过程中穿过了断层,所以B正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高 中高 地理 二轮 复习 专题 考点 内力 作用 地貌 教学 答案 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