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地测处储量管理工题库.docx
- 文档编号:30247835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70
- 大小:34.67KB
3地测处储量管理工题库.docx
《3地测处储量管理工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地测处储量管理工题库.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地测处储量管理工题库
储量管理工
一、单选题
1、煤炭总储量含:
()
A、能利用储量、暂不能利用储量
B、工业储量、远景储量
C、可采储量
D、能利用储量
答:
A
2、能利用储量含:
()
A、工业储量、远景储量
B、可采储量
C、工业储量
D、远景储量
答:
A
3、工业储量含:
()
A、可采储量、设计损失
B、可采储量
C、远景储量
D、暂不能利用储量
答:
A
4、储量级别的划分:
根据对煤层勘探和研究程度不同,并考虑设计、生产的需要,煤炭储量分为()级,即A级、B级、C级、D级。
A级和B级称为高级储量。
A、六
B、五
C、四
D、三
答:
C
5、确定A级储量的条件:
()
A、1、煤层层位、厚度、结构及其变化情况已经查明,煤层对比可靠;2、煤层产状已经查明,底板等高线已控制,较大的褶曲和落差大于(或等于)30米的断层已经查明;3、煤层的水文地质条件、矿井导水条件和补给关系等,已基本查明;4、岩浆岩、冲刷带、烧变区等的范围、性质及对煤层、煤质的影响已经查明;5、煤层顶、底板牲及开采技术条件己了解清楚;6、煤质及其变化情况已经查明,煤种已经清楚。
B、1、煤层层位、厚度、结构及变化情况已基本查明,煤层对比可靠;2、煤层产状已经查明,煤层底板等高线已基本控制,落差大于(或等于)50米的为层已经查明;3、煤层的水文地质条件、矿井导水条件和补给关系等已初步查明。
4、岩浆岩、冲刷带、烧变区等的范围、性质及对煤层、煤质的影响已初步查明。
5、煤层顶、底板特性及开采技术条件已初步了解;6、煤质及其变化情况已基本查明。
煤种已经查明。
C、1、煤层层位、厚度及变化情况已初步查明,煤层对比基本;2、构造及煤层产状已初步查明;3、水文地质条件已做初步研究;4、煤质和煤种已初步查明。
D、应达到对煤层层位、厚度、煤质、煤层产状、构造等均有初步了解。
答:
A
6、确定B级储量的条件:
()
A、1、煤层层位、厚度、结构及其变化情况已经查明,煤层对比可靠;2、煤层产状已经查明,底板等高线已控制,较大的褶曲和落差大于(或等于)30米的断层已经查明;3、煤层的水文地质条件、矿井导水条件和补给关系等,已基本查明;4、岩浆岩、冲刷带、烧变区等的范围、性质及对煤层、煤质的影响已经查明;5、煤层顶、底板牲及开采技术条件己了解清楚;6、煤质及其变化情况已经查明,煤种已经清楚。
B、1、煤层层位、厚度、结构及变化情况已基本查明,煤层对比可靠;2、煤层产状已经查明,煤层底板等高线已基本控制,落差大于(或等于)50米的为层已经查明;3、煤层的水文地质条件、矿井导水条件和补给关系等已初步查明。
4、岩浆岩、冲刷带、烧变区等的范围、性质及对煤层、煤质的影响已初步查明。
5、煤层顶、底板特性及开采技术条件已初步了解;6、煤质及其变化情况已基本查明。
煤种已经查明。
C、1、煤层层位、厚度及变化情况已初步查明,煤层对比基本;2、构造及煤层产状已初步查明;3、水文地质条件已做初步研究;4、煤质和煤种已初步查明。
D、应达到对煤层层位、厚度、煤质、煤层产状、构造等均有初步了解。
答:
B
7、确定C级储量的条件:
()
A、1、煤层层位、厚度、结构及其变化情况已经查明,煤层对比可靠;2、煤层产状已经查明,底板等高线已控制,较大的褶曲和落差大于(或等于)30米的断层已经查明;3、煤层的水文地质条件、矿井导水条件和补给关系等,已基本查明;4、岩浆岩、冲刷带、烧变区等的范围、性质及对煤层、煤质的影响已经查明;5、煤层顶、底板牲及开采技术条件己了解清楚;6、煤质及其变化情况已经查明,煤种已经清楚。
B、1、煤层层位、厚度、结构及变化情况已基本查明,煤层对比可靠;2、煤层产状已经查明,煤层底板等高线已基本控制,落差大于(或等于)50米的为层已经查明;3、煤层的水文地质条件、矿井导水条件和补给关系等已初步查明。
4、岩浆岩、冲刷带、烧变区等的范围、性质及对煤层、煤质的影响已初步查明。
5、煤层顶、底板特性及开采技术条件已初步了解;6、煤质及其变化情况已基本查明。
煤种已经查明。
C、1、煤层层位、厚度及变化情况已初步查明,煤层对比基本;2、构造及煤层产状已初步查明;3、水文地质条件已做初步研究;4、煤质和煤种已初步查明。
D、应达到对煤层层位、厚度、煤质、煤层产状、构造等均有初步了解。
答:
C
8、确定D级储量的条件:
()
A、1、煤层层位、厚度、结构及其变化情况已经查明,煤层对比可靠;2、煤层产状已经查明,底板等高线已控制,较大的褶曲和落差大于(或等于)30米的断层已经查明;3、煤层的水文地质条件、矿井导水条件和补给关系等,已基本查明;4、岩浆岩、冲刷带、烧变区等的范围、性质及对煤层、煤质的影响已经查明;5、煤层顶、底板牲及开采技术条件己了解清楚;6、煤质及其变化情况已经查明,煤种已经清楚。
B、1、煤层层位、厚度、结构及变化情况已基本查明,煤层对比可靠;2、煤层产状已经查明,煤层底板等高线已基本控制,落差大于(或等于)50米的为层已经查明;3、煤层的水文地质条件、矿井导水条件和补给关系等已初步查明。
4、岩浆岩、冲刷带、烧变区等的范围、性质及对煤层、煤质的影响已初步查明。
5、煤层顶、底板特性及开采技术条件已初步了解;6、煤质及其变化情况已基本查明。
煤种已经查明。
C、1、煤层层位、厚度及变化情况已初步查明,煤层对比基本;2、构造及煤层产状已初步查明;3、水文地质条件已做初步研究;4、煤质和煤种已初步查明。
D、应达到对煤层层位、厚度、煤质、煤层产状、构造等均有初步了解。
答:
D
9、属于非炼焦用煤哪一组答案的是()。
A、长焰煤、不粘结煤、弱粘结煤、不粘结煤、无烟煤
B、弱粘结煤、气煤、肥煤、长焰煤、不粘结煤
C、长焰煤、气煤、瘦煤、不粘结煤、无烟煤
D、气煤、肥煤、不粘结煤、长焰煤、瘦煤
答:
A
10、属于炼焦用煤哪一组答案的是()。
A、气煤、肥煤、焦煤、瘦煤
B、焦煤、气煤、肥煤、长焰煤
C、焦煤、气煤、瘦煤、不粘结煤
D、焦煤、肥煤、弱粘结煤、无焰煤
答:
A
11、储量块段面积的量测,需由他人抽查。
抽查的比例应大于总块段个数的()。
A、0.1
B、0.15
C、0.2
D、0.3
答:
A
12、在抽查的块段个数中,有()以上超过允许误差时,应全部重算。
A、0.1
B、0.15
C、0.2
D、0.3
答:
D
13、煤层中夹矸的单层厚度不大于()时,夹矸与煤可合并计算,不需扣出。
但全层的灰分或发热量指标应符合规定的标准。
A、0.10米
B、0.15米
C、0.05米
D、0.20米
答:
C
14、煤层中夹矸的单层厚度()所规定的煤层最低可采厚度时,煤分层不作为独立煤层。
煤分层厚度等于或大于夹矸厚度时,上下煤分层加在一起作为煤层的采用厚度。
A、小于
B、大于
C、小于等于
D、等于大于
答:
A
15、煤层中夹矸的单层厚度小于所规定的煤层最低可采厚度时,煤分层不作为独立煤层。
煤分层厚度()夹矸厚度时,上下煤分层加在一起作为煤层的采用厚度。
A、小于
B、大于
C、小于或等于
D、等于或大于
答:
D
16、煤层中夹矸的单层厚度()所规定的煤层最低可采厚度时,被夹矸所分开的煤分层应作为独立煤层,一般应分别计算储量。
A、小于
B、大于
C、小于或等于
D、等于或大于
答:
D
17、复杂结构煤层,当各煤分层的总厚度()所规定的最低可采厚度,同时夹矸的总厚度不超过为煤分层总厚度的二分一时,以各煤分层的总厚度作为煤层的采用厚度。
A、小于
B、大于
C、小于或等于
D、等于或大于
答:
D
18、复杂结构煤层,当各煤分层的总厚度等于或大于所规定的最低可采厚度,同时夹矸的总厚度不超过为煤分层总厚度的()时,以各煤分层的总厚度作为煤层的采用厚度。
A、三分之一
B、四分之一
C、二分之一
D、五分之一
答:
C
19、A级储量在第一类构造简单的条件下,钻探工程的基本线距为()。
A、500米
B、750米
C、1000米
D、1500米
答:
B
20、B级储量在第一类构造简单的条件下,钻探工程的基本线距为()。
A、3000米
B、750米
C、1000米
D、1500米
答:
D
21、C级储量在第三类构造复杂的条件下,钻探工程的基本线距为()。
A、250~500米
B、500米
C、500~750米
D、750米
答:
A
22、在煤层稳定程度为第一型稳定的条件下,钻探工程圈定A级储量的基本线距为()。
A、750~1000米
B、500~750米
C、1000~1500米
D、1500~2000米
答:
A
23、在煤层稳定程度为第一型稳定的条件下,钻探工程圈定B级储量的基本线距为()。
A、750~1000米
B、500~750米
C、1000~1500米
D、1500~2000米
答:
D
24、在煤层稳定程度为第一型稳定的条件下,钻探工程圈定C级储量的基本线距为()。
A、750~1000米
B、3000~4000米
C、1000~1500米
D、1500~2000米
答:
B
25、在煤层稳定程度为第二型较稳定的条件下,钻探工程圈定A级储量的基本线距为()。
A、375~500米
B、500~750米
C、750~1000米
D、1000~1500米
答:
A
26、在煤层稳定程度为第二型稳定的条件下,钻探工程圈定B级储量的基本线距为()。
A、750~1000米
B、500~750米
C、1000~1500米
D、1500~2000米
答:
A
27、在煤层稳定程度为第二型较稳定的条件下,钻探工程圈定C级储量的基本线距为()。
A、750~1000米C.1000~1500米
B、C.1000~1500米
C、1000~1500米
D、1500~2000米
答:
D
28、在煤层稳定程度为第三型不稳定的条件下,钻探工程圈定B级储量的基本线距为()。
A、750米
B、500米
C、1000
D、1500米
答:
B
29、在煤层稳定程度为第三型不稳定的条件下,钻探工程圈定C级储量的基本线距为()。
A、750米
B、500米
C、1000
D、1500米
答:
C
30、在一般地区,能利用储量中的炼焦用煤,在煤层倾角为25度以下时的最低可采厚度为()。
A、0.7米
B、0.8米
C、1.0米
D、1.2米
答:
A
31、在一般地区,能利用储量中的非炼焦用煤,在煤层倾角为25度~45度之间时的最低可采厚度为()。
A、0.7米
B、0.8米
C、0.9米
D、0.6米
答:
A
32、在一般地区,能利用储量中的褐煤,在煤层倾角为25度~45度之间时的最低可采厚度为()。
A、0.7米
B、0.8米
C、0.9米
D、0.6米
答:
C
33、在一般地区,能利用储量中的炼焦用煤,在煤层倾角为45度以上时的最低可采厚度为()。
A、0.7米
B、0.8米
C、0.5米
D、0.6米
答:
C
34、在一般地区,能利用储量中的非炼焦用煤,在煤层倾角为45度以上时的最低可采厚度为()。
A、0.7米
B、0.8米
C、0.5米
D、0.6米
答:
D
35、在一般地区,能利用储量中的褐煤,在煤层倾角为45度以上时的最低可采厚度为()。
A、0.7米
B、0.8米
C、0.5米
D、0.6米
答:
B
36、在一般地区,暂不能利用储量中的褐煤,在煤层倾角为45度以上时的最低可采厚度为()。
A、0.7米
B、0.4米
C、0.5米
D、0.6米
答:
C
37、在一般地区,暂不能利用储量中的炼焦用煤,在煤层倾角为45度以上时的最低可采厚度为()。
A、0.7米
B、0.4米
C、0.5米
D、0.6米
答:
B
38、在一般地区,暂不能利用储量中的非炼焦用煤,在煤层倾角为45度以上时的最低可采厚度为()。
A、0.7米
B、0.4米
C、0.5米
D、0.6米
答:
C
39、根据1985年中国煤类方案,将我国煤炭分为()大类。
A、十
B、十一
C、十二
D、八
答:
A
40、在一般地区,能利用储量的煤炭,最高可采灰分为()。
A、0.4
B、0.5
C、0.3
D、0.6
答:
A
41、在缺煤地区,暂不能利用储量中的非炼焦用煤,在煤层倾角为25度以下时的最低可采厚度为()。
A、0.7米
B、0.4米
C、0.5米
D、0.6米
答:
D
42、在缺煤地区,暂不能利用储量中的褐煤,在煤层倾角为25度以下时的最低可采厚度为()。
A、0.7米
B、0.4米
C、0.5米
D、0.6米
答:
A
43、在缺煤地区,暂不能利用储量中的炼焦用煤,在煤层倾角为25度~45度之间时的最低可采厚度为()。
A、0.7米
B、0.4米
C、0.5米
D、0.6米
答:
B
44、在缺煤地区,暂不能利用储量中的非炼焦用煤,在煤层倾角为25度~45度之间时的最低可采厚度为()。
A、0.7米
B、0.4米
C、0.5米
D、0.6米
答:
C
45、在缺煤地区,暂不能利用储量中的褐煤,在煤层倾角为25度~45之间时的最低可采厚度为()
A、0.7米
B、0.4米
C、0.5米
D、0.6米
答:
D
46、在缺煤地区,能利用储量中的炼焦用煤,在煤层倾角为25度~45度之间时的最低可采厚度为()。
A、0.7米
B、0.4米
C、0.5米
D、0.6米
答:
C
47、在缺煤地区,能利用储量中的非炼焦用煤,在煤层倾角为25度~45度之间时的最低可采厚度为()。
A、0.7米
B、0.4米
C、0.5米
D、0.6米
答:
D
48、在缺煤地区,能利用储量中的褐煤,在煤层倾角为25度~45度之间时的最低可采厚度为()。
A、0.7米
B、0.4米
C、0.5米
D、0.6米
答:
A
49、在缺煤地区,能利用储量中的炼焦用煤,在煤层倾角为45度以上时的最低可采厚度为()。
A、0.7米
B、0.4米
C、0.5米
D、0.6米
答:
B
50、在缺煤地区,能利用储量中的非炼焦用煤,在煤层倾角为45度以上时的最低可采厚度为()。
A、0.7米
B、0.4米
C、0.5米
D、0.6米
答:
C
51、补充勘探引起的储量增减是指()。
A、经过系统的补充勘探难或采掘揭露证实,煤层厚度、可采边界、煤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储量增减。
B、采后总结时,已开采区域内的煤层厚度、可采边界、煤质等与原地质报告比较,发生变化引起的该区域内的储量增减。
C、由于调整井田边界而引起的储量增减。
D、经年末储量核实而引起的储量增减。
答:
A
52、采勘对比引起的含量增减是指()。
A、经过系统的补充勘探难或采掘揭露证实,煤层厚度、可采边界、煤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储量增减。
B、采后总结时,已开采区域内的煤层厚度、可采边界、煤质等与原地质报告比较,发生变化引起的该区域内的储量增减。
C、由于调整井田边界而引起的储量增减。
D、经年末储量核实而引起的储量增减。
答:
B
53、井界变动引起的储量增减是指()。
A、经过系统的补充勘探难或采掘揭露证实,煤层厚度、可采边界、煤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储量增减。
B、采后总结时,已开采区域内的煤层厚度、可采边界、煤质等与原地质报告比较,发生变化引起的该区域内的储量增减。
C、由于调整井田边界而引起的储量增减。
D、经年末储量核实而引起的储量增减。
答:
C
54、重算所引起的储量增减是指()。
A、经过系统的补充勘探难或采掘揭露证实,煤层厚度、可采边界、煤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储量增减。
B、采后总结时,已开采区域内的煤层厚度、可采边界、煤质等与原地质报告比较,发生变化引起的该区域内的储量增减。
C、由于调整井田边界而引起的储量增减。
D、经年末储量核实而引起的储量增减。
答:
D
55、储量损失按损失发生的范围分类,可分为:
()。
A、工作面损失、采区损失、全矿井损失
B、与采煤方法有关的损失、由于不正确开采引起的损失、落煤损失、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设计规定的永久煤柱损失、开采技术条件达不到造成的损失
C、面积损失、厚度损失、落煤损失
D、设计损失和实际损失
答:
A
56、储量损失按损失发生的原因分类,可分为:
()。
A、工作面损失、采区损失、全矿井损失
B、与采煤方法有关的损失、由于不正确开采引起的损失、落煤损失、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设计规定的永久煤柱损失、开采技术条件达不到造成的损失
C、面积损失、厚度损失、落煤损失
D、设计损失和实际损失
答:
B
57、储量损失按损失的形态分类,可分为:
()
A、工作面损失、采区损失、全矿井损失
B、与采煤方法有关的损失、由于不正确开采引起的损失、落煤损失、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设计规定的永久煤柱损失、开采技术条件达不到造成的损失
C、面积损失、厚度损失、落煤损失
D、设计损失和实际损失
答:
C
58、储量核减方法有()种。
A、3
B、5
C、4
D、6
答:
C
59、像汾西矿业集团公司这样的煤炭企业审批储量注销的数量的权限在()。
A、2000吨以下
B、5000吨以下
C、2000吨~20万吨
D、5000吨~20万吨
答:
D
60、设计能力为30万吨(不包括30万吨)以下的生产矿井储量注销的数量的权限在()。
A、2000吨以下
B、5000吨以下
C、2000吨~20万吨
D、5000吨~20万吨
答:
A
61、像汾西矿业集团公司这样的煤炭企业审批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储量数量的权限在()。
A、2000吨以下
B、5000吨以下
C、2000吨~20万吨
D、5000吨~20万吨
答:
D
62、设计能力为30万吨(不包括30万吨)以下的生产矿井审批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储量数量的权限在()。
A、2000吨以下
B、5000吨以下
C、2000吨~20万吨
D、5000吨~20万吨
答:
A
63、设计能力为30万吨(包括30万吨)以上的生产矿井审批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储量数量的权限在()。
A、2000吨以下
B、5000吨以下
C、2000吨~20万吨
D、5000吨~20万吨
答:
B
64、像汾西矿业集团公司这样规模的煤炭企业审批报损储量数量的权限在()。
A、2000吨以下
B、5000吨以下
C、5万吨以下(不包括5万吨)
D、5万吨(包括5万吨)
答:
D
65、省(区)煤炭局(厅)审批报损储量数量的权限在()。
A、5万吨以上
B、5万吨~10万吨
C、5万吨~20万吨
D、5万吨~30万吨
答:
D
66、省(区)煤炭局(厅)审批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储量数量的权限在()。
A、5万吨以上
B、5万吨~10万吨
C、10万吨以上
D、20万吨以上
答:
D
67、省(区)煤炭局(厅)审批转出储量数量的权限在()。
A、5万吨以上
B、5万吨~10万吨
C、10万吨以上
D、20万
答:
D
68、在煤矿企业中,对保护煤炭资源减少损失负一定具体责任的领导有()。
A、矿长、总工程师
B、安全矿长
C、经营矿长
D、总会计师
答:
A
69、在煤矿生产中一次产生不合理损失工业储量达500-2000吨时,由()负责组织追查处理。
A、矿长和矿总工程师
B、矿长和安全矿长
C、矿长和生产矿长
D、生产矿长和总工程师
答:
A
70、一在煤矿生产中一次产生不合理损失工业储量在()以上时,由局长和局总工程师负责组织追查处理。
A、2000吨
B、1000吨
C、500吨
D、1500吨
答:
A
71、煤炭资源可分为()。
A、储量
B、基础储量
C、资源量
D、能利用储量暂不能利用储量
答:
D
72、资源储量编码111和121区别在于()。
A、经济分析类型不同
B、可行性研究阶段不同
C、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不同
D、可行性评价结果可信度不同
答:
B
73、根据煤炭资源储量分类标准,下列编码哪个属基础储量()。
A、111
B、122
C、121b
D、121
答:
C
74、根据煤炭资源储量分类标准,下列编码哪个属资源量()。
A、2M11
B、2S11
C、121b
D、2M21
答:
B
75、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由下列国家哪个部门发布()。
A、国土资源部
B、国家安全监察局
C、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D、国家环境资源厅
答:
C
76、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资源量分()类。
A、7
B、6
C、3
D、8
答:
A
77、根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煤炭资源储量分()。
A、三大类16种类型
B、三大类6种类型
C、16种类型
D、6种类型
答:
A
78、储量使用扣除了()的实际开采数量表述。
A、设计损失
B、开采损失
C、设计、开采损失
D、厚度损失
答:
C
79、勘探阶段当煤层倾角小于()度时,应控制初期采区内等高距为10米-20米的煤层底板等高线。
A、10
B、15
C、5
D、20
答:
A
80、勘探阶段详细查明()内落差等于和大于30米的断层。
A、先期开采地段
B、首采区
C、初期采区
D、全井田
答:
A
81、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内编制完成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采后总结应重点体现采探对比情况。
A、30天
B、15天
C、20天
D、25天
答:
A
82、在沿可采煤层掘进的巷道内,稳定煤层观测点的间距应不小于()。
A、50米
B、100米
C、>50米—≤100米
D、>100米—≤150米
答:
C
83、矿井地质记录簿中描述的地质观测资料,必须与上井后()内整理完毕,并编绘出正式的井巷素描图或素面卡片。
A、2天
B、当天
C、7天
D、4天
答:
A
84、()进行坑透工作,对异常区进行钻探验证,并根据验证资料对回采地质说明书进行修改补充。
A、综采工作面
B、回采工作面
C、机采工作面
D、掘进工作面
答:
A
85、综合分析成果必须反映在各类()上,必须反映在矿井储量计算方面。
A、日常用图
B、地质说明书
C、综合性图件
D、储量损失量计算图
答:
C
86、山西焦煤生产技术规定要求,新采区设计前,要采用各种手段,尽可能探明采区内主要可采煤层的埋深及赋存状态,探明区内直径大于()的陷落柱,落差大于()的断层等,为采区工作面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A、20米 5米
B、30米 5米
C、20米 3米
D、30米 3米
答:
A
87、核定生产能力是指已依法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煤矿,因地质和生产技术条件发生变化,致使煤炭生产许可证原登记的生产能力不符合实际,按照()规定经重新核实,最终由煤炭生产许可证办法管理机关审查确认,在煤炭许可证上予以变更登记的生产能力。
A、煤炭生产能力核定资质管理办法
B、煤炭生产能力管理办法
C、煤炭生产核定标准
D、煤炭生产管理规范
答:
B
88、在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编码表中,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的编码是()。
A、111b
B、121b
C、122b
D、333
答:
A
89、在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编码表中,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的编码是()。
A、111b
B、121b
C、122b
D、333
答:
B
90、在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编码表中,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的编码是()。
A、111b
B、121b
C、122b
D、33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储量 理工 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