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
- 文档编号:30240800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60.53KB
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
《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2020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一、单选题
通过研究发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化、能源消耗和技术进步四个要素与城市空气质量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反映技术研发投入的多少。
图为中国不同区域城市空气质量的部分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注:
正值表示空气质量的正效应,负值表示负效应。
1.对四个要素与城市空气质量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化程度越高,城市空气质量越差
B.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空气质量呈负相关
C.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城市空气质量呈正相关
D.能源消耗与空气质量呈正相关
2.珠江三角洲城市空气质量优于其他区域,这说明( )
A.珠江三角洲技术水平较高
B.工业化速度最快
C.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低
D.能源以清洁能源为主
3.不同区域城市空气质量与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相关性不同,这说明( )
A.技术进步作用因区域范围大小而变化
B.不同区域技术进步程度不同
C.珠江三角洲区域出现异常影响因素
D.各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
1.C 2.A 3.B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城市空气质量呈正相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说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空气质量呈正相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越高越有利于环境保护投入的增加,所以C对,B错;工业化程度高,空气质量不一定差,如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程度高,但城市空气质量较好,A错;图示中显示能源消耗与空气质量呈负相关,D错。
故该题选C。
第2题,读图可以发现,珠江三角洲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城市空气质量呈正相关,且影响较大,说明珠江三角洲在经济发展中技术研发已经进入较高水平,工业发展水平高,且污染较少。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速度快,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于我国前列,单从空气质量优于其他区域,无法得出工业化速度最快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低的结论,B、C错;珠江三角洲能源消耗与城市空气质量呈负相关,说明其能源消费结构不是以清洁能源为主,D错。
故该题选A。
第3题,根据图示,无法得出技术进步作用因区域范围大小而变化的结论,A错;珠江三角洲的影响因素有工业结构、技术进步程度等,无特殊影响因素,C错;各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小和两者相关性无联系,D错;据图可知,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城市空气质量在不同区域相关性不同,主要是因为不同区域的技术进步程度对资源利用能力与效率作用不同,故该题选B。
建设“宜居城市”,城市规划先行。
图甲、图乙为同一城区道路网络(实线粗细表示道路主次等级)的两种规划方案。
图甲是专家们提倡的方案,图乙是不提倡的方案。
图丙是专家们提倡的合理的街区方案,该方案住宅临街分布,打破封闭的“大院式”小区。
据此完成4~6题。
甲 乙 丙
4.与图乙比较,图甲方案的主要目的是( )
A.拓宽主干道,缓解交通压力
B.便于居民出行购物
C.增加公共道路和路网密度
D.提高土地利用率
5.下列是图丙中街区方案的功能解读,不合理的是( )
A.方块状街区有四个切角可以增加临街门店
B.方块状街区有四个切角可以缓解交通拥堵状况
C.方块状街区中间的天井可以通风散热
D.方块状街区中间的天井方便人员疏散
6.若某地城市建设按图甲道路网络和图丙的街区规划方案实施,下列说法不可信的是( )
A.红绿灯路口增多,交通拥堵加剧
B.临街店铺多,社区服务业较为发达
C.增大了居住区的噪声干扰
D.居住区楼下的车流增加,增加交通安全隐患
4.C 5.A 6.A [解析]第4题,与图乙比较,图甲方案路网密集,但等级低,路口多,显然不是为了拓宽主干道;道路并非都指向商业区,故该设计虽然有利于行人通行,但不一定便于居民出行购物,故A、B错;由图可知,甲方案的路网密集,增加了公共道路和路网密度;但街区小,道路用地占比大,土地利用率低。
据此分析选C。
第5题,切角位于路口,路口最易发生交通堵塞,切角拓展了空间,便于修建分行道,使人、车都分道行驶,可以防止或缓解交通拥堵状况。
方块状街区中间的天井可以通风散热,也方便人员疏散。
但方块状街区的切角不适宜都作为临街门店,会加剧交通拥堵。
据此选A。
第6题,若某地城市建设按图甲道路网络和图丙的街区规划方案实施,道路用地占比大,红绿灯路口增多,交通拥堵情况好转;临街店铺多,社区服务业较为发达;路网密度大,增大了居住区的噪声干扰;由于小区的临街开放性,居住区楼下的车流增加,增加交通安全隐患。
据此选A。
“亲嘴楼”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形容两栋楼房间隔距离过小。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亲嘴楼”逐渐增多。
这些城中村的楼房一幢贴着一幢,且疯狂向上生长,楼与楼之间的距离极小。
图示意南宁市某区的“亲嘴楼”。
据此完成7~9题。
7.南宁市的“亲嘴楼”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城市( )
A.人口增加B.土地紧张
C.环境恶化D.交通拥堵
8.“亲嘴楼”集中区域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
①建筑质量差,容易倒塌 ②建筑通风、采光条件极差 ③车辆(如消防车)通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 ④位于市中心区,影响市容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9.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是( )
A.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
B.修建城市立交,改善交通条件
C.增加社会投资,扩大居民就业
D.发展城市新村,扩大居住面积
7.B 8.D 9.A [解析]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亲嘴楼”形容两栋楼房间隔距离过小,且楼层越来越高,说明城市用地紧张,导致住房拥挤,B正确。
土地充足时,即使人口增加也不会导致用地紧张,故A错误。
“亲嘴楼”的大量出现会导致环境恶化,加剧交通拥挤状况,所以环境恶化、交通拥挤是“亲嘴楼”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故C、D错误。
选B。
第8题,本题考查城市住房拥挤产生的问题。
住房拥挤导致无规划乱建造房屋,致使住房更加拥挤,房屋过于密集,通风、采光条件差,②正确;房屋密集,道路狭窄,车辆(如消防车)通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③正确;建筑质量和住房拥挤无关,故①错误;根据材料,“亲嘴楼”主要分布在城中村地区,不是市中心,所以④错误。
故D选项正确。
第9题,本题考查解决城市问题的措施。
城市住房拥挤产生的根源在于城市人口过多,乱建房屋的原因是管理力度不够,所以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A正确;修建城市立交,改善交通条件,主要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不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故B错误;增加社会投资,扩大居民就业,能够缓解就业紧张状况,但不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故C错误;发展城市新村,扩大居住面积,能够暂时缓解城市住房拥挤状况,但不是根本措施,故D错误。
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甲省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于( )
A.能源和矿产B.市场和腹地
C.人口和技术D.城市和交通
11.为实现该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下途径最合适的是( )
A.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
C.加大对原料导向型企业的投资
D.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10.A 11.D解析 第10题,甲省为我国辽宁省,该省多为矿业城市,是在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11题,对于该省城市来说,重点发展对科技水平要求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明显不现实;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会加快矿产资源的枯竭速度,并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
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先等原则,这有利于解决因不合理城市化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健康”城市。
据此回答12~13题。
12.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有关
B.城市人口、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C.与城市所在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不合适有关
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变化最大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
13.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的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方面的是
( )
A.大气污染日益加剧,该地区已成为全国第一大酸雨中心
B.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C.噪声扰民,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D.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12.B 13.D解析:
第12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三废”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的。
第13题,环境问题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A、B、C属于环境污染,D属于生态破坏。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回答14~15题。
14.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B.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
C.在此国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都是主要动力
D.城市化速度一直快于工业化速度
15.在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 )
A.技术指向型产业B.劳动力指向型产业
C.动力指向型产业D.现代服务业
14.D 15.D解析:
第14题,根据图示可知,城市化速度比工业化速度快。
第15题,读图可知,阶段Ⅲ工业化水平下降,但城市化水平还在继续上升,说明此时的人口主要从事第三产业,如选项中的现代服务业。
在广州、佛山两市政府负责人签署的《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中提出,广佛两地要在产业协作、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这四个领域率先尝试同城化。
据此完成16~17题。
16.广佛同城化对下列哪些方面影响较大( )
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地域结构 ②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广州和佛山的城市用地规模 ④广州和佛山之间的经济联系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7.广佛同城化后,其GDP总量直逼上海,但与上海相比,广佛的不足之处有( )
①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工业门类不全,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薄弱 ②人才资源不够丰富,科技与教育力量相对不足 ③工业用水、电、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在不断降低 ④经济辐射能力强,使经济腹地扩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16.D 17.A解析:
第16题,广佛同城化对区域内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用地规模影响不大,但对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产业布局等的影响显著,同时也会使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第17题,广佛同城化会促使生产成本下降、经济腹地扩大,这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读“我国某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图”,完成18~19题。
18.从图中可知,该地( )
A.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
B.城市化水平高
C.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
D.工业发达
19.为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 )
A.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
B.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
C.以旅游业为主导,增加就业机会
D.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大第二产业的比重
18.C 19.A解析:
第18题,对比两图可知,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占一半以上,而产业结构不足四分之一,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说明城市化水平低,工业落后。
第19题,从区域可持续发展来看,该区域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产值比重较低,说明农业落后。
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科技,降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并非只增大第二产业的比重)。
二、综合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湾区是指由一个海湾或相通的若干个海湾、港湾,以及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
当今世界,湾区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革命的领头羊,由此衍生出来的经济效应被称为“湾区经济”。
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圣弗朗西斯科湾区是世界公认的三大知名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指的是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
2017年7月,《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三地将在国家支持下,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形成“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格局。
下表示意圣弗朗西斯科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各项指标及数据。
湾区 指标
圣弗朗西
斯科湾区
纽约
湾区
东京
湾区
粤港澳
大湾区
面积(104km2)
1.79
2.15
3.68
5.60
人口(104人)
760
2340
4383
6671
地区生产总值
(1012亿美元)
0.76
1.40
1.80
1.36
人均地区生产总
值(104美元)
9.9
6.9
4.1
2.0
地区生产总值
占全国比例(%)
4.4
7.7
41.0
10.8
第三产业比重(%)
82.8
89.4
82.3
62.2
世界100强
大学数量(所)
3
2
2
4
福布斯500强
公司数量(家)
22
28
60
16
集装箱吞吐量(TEU)
227
465
766
6520
机场旅客
吞吐量(108人次)
0.71
1.30
1.12
1.75
(1)据材料评价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条件。
(2)推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3)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措施。
[答案]
(1)利:
土地面积大,发展空间广阔;人口数量多,劳动力充足;有4所世界100强高校,科技实力强;客、货吞吐量大,交通便捷,运输能力强。
(答对两点即可)
弊:
与其他三区相比,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弱,经济实力相对较小;第三产业比重稍低,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福布斯500强公司数量较少,大型企业的竞争力较差。
(答对两点即可)
(2)政治制度不同,经济体制不同,城区差异明显,等等。
(任答两点即可)
(3)利于推动内地与港澳的深化合作;利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分工与合作;利于发挥港澳的独特优势,提升该地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利于发挥其对全国的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
(任答三点即可)
(4)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信息网络;合理布局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深化对外开放,打造高水平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平台;汇聚创新资源,培育中高端产业发展;等等。
(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第
(1)题,粤港澳大湾区指的是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
结合表格数据,大湾区建设的优势条件是土地面积大,人口数量多,发展空间广阔;有4所世界100强大学,高校多,科技实力强;客、货吞吐量大,交通便捷,运输能力强。
与其他三区相比,不利条件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小,仅2万美元,经济实力相对较低;第三产业比重稍低,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福布斯500强公司数量较少,仅16家,大型企业的竞争力较差。
第
(2)题,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内地9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政治制度不同,经济体制不同,城区差异明显,这些是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第(3)题,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有利于推动内地与港澳的深化合作;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利于发挥港澳的独特优势,提升该地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湾区将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利于发挥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城市对全国的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
第(4)题,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应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应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信息网络。
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必须合理布局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深化对外开放,打造高水平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平台。
汇聚创新资源,培育中高端产业发展。
2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瑞士是一个资源贫乏国家,但是瑞士钟表却以其准确的授时、高昂的价格、精良的手工工艺享誉世界,95%的瑞士钟表用于出口。
近几年瑞士钟表出口额大幅下降,针对这一现状瑞士政府积极引导发展医药化工业(医药化工产品是将简单化工品通过先进的工艺提炼制成的高级化工产品)。
目前,瑞士医药化工产品逐步成为该国出口的主产品,出口额位于世界前列。
瑞士的医药化工业集中程度高,主要在巴塞尔等4个地区,均以产业园区为载体。
(1)分析瑞士钟表业出口额下降的原因。
(2)推断瑞士政府选择医药化工业成为该国主导产业的原因。
(3)指出瑞士医药化工业集中分布的优势。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
问题①:
说明瑞士医药化工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出口产业的启示。
问题②:
为瑞士医药化工业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
(1)获取准确时间的方式增加,钟表的市场需求减少;高科技手表的出现对传统手表的冲击;价格较高,市场狭小。
(2)瑞士自然资源匮乏,国内市场狭小,应当选择高附加值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医药化工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瑞士位于内陆地区,山地多,运输不便;医药化工产品体积小,便于出口。
(3)瑞士国土面积小,集中分布可节约土地,降低产业发展的成本;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缓解资源短缺状况;加速了技术、人才的交流与协作,形成规模效应。
(4)问题①:
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准确定位主导产业;通过政府积极引导,逐步达到规模效益;注重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其附加值。
问题②:
加强医药产品的科研投入,确保品牌优势;拓展医药企业的合作,促进其产品优势互补;开发新兴市场,实现产品多元化,进一步提高瑞士医药化工业在世界的地位。
[解析]第
(1)题,出口额下降主要从市场需求减少,以及竞争产品增加等方面进行分析。
由材料可知,瑞士手表价格昂贵,市场较为狭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高科技手表的功能更为齐全、价格便宜,能够部分替代瑞士手表,这进一步缩小了其市场。
第
(2)题,瑞士工业发展的劣势是国土面积较小,资源缺乏,对外交通不便;优势有资金充足、技术先进、工业基础雄厚等。
而医药化工业科技含量较高,产品体积较小,便于出口,发展医药化工可以充分发挥瑞士的优势条件,减少不利条件的影响。
第(3)题,工业集聚可以使企业共享资源、共用基础设施,促进技术交流和协作,形成规模效益,同时结合瑞士的工业区位条件,如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短缺、技术先进等逐一分析。
第(4)题,问题①侧重瑞士医药化工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出口工业的启示,要注意其发展过程是在国家的引导下准确对主导产业进行定位,并且注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问题②侧重该国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注意技术水平的提高、品牌地位的保持、产品的多元化以及市场的拓展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三 地理 主干 知识 专题 训练 区域 工业化 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