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讲解.docx
- 文档编号:30231686
- 上传时间:2023-08-07
- 格式:DOCX
- 页数:68
- 大小:3.06MB
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讲解.docx
《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讲解.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讲解
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赋予的职责,现予发布《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国家海洋局局长:
2014年3月 北京
概述
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900余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入海河流众多,有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长江、珠江等1500余条河流入海。
海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分布有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草床、海岛、海湾、入海河口等多种类型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资源环境为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2013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对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入海污染源、海洋功能区、海洋环境灾害和突发事件等开展了监测,布设监测站位8700余个,获取监测数据250余万个。
2013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海洋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
陆源排污压力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15%近岸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约1.8万平方公里海域呈重度富营养化状态。
海洋生境退化、环境灾害多发等问题依然突出。
依据《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海水水质分为四类:
第一类:
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
第二类:
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第三类:
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游区。
第四类:
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
1海洋环境状况
1.1海水
1.1.1海水环境状况
2013年夏季,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要素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
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符合第二类、第三类和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47160、36490和1563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44340平方公里,较上年减少了23540平方公里。
渤海、黄海和东海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减少了4590、13030和9150平方公里,南海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增加了3230平方公里。
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盐城、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部分近岸海域。
与上年相比,烟台近岸、汕头近岸、珠江口以西沿岸、湛江港、钦州湾的部分海域污染有所加重。
近岸海域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2013年夏季我国管辖海域水质等级分布示意图
2001~2013年夏季我国管辖海域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各类海域面积
无机氮 无机氮含量超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131850平方公里,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分别为32630、33440、48380和17400平方公里,其中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8490、3240、24210和711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盐城、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部分近岸海域。
(无机氮是指植物、土壤和肥料中未与碳结合的含氮物质的总称。
主要有铵态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等。
/无机氮是海水中浮游生物和藻类生长、繁殖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之一。
过高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由此导致的毒赤潮威胁到海洋生物的安全。
/大气沉降是海洋中氮元素的重要来源之一,氨氮和硝态氮是大气无机氮沉降的最主要形态。
2008年国家海洋局在五个重点海域开展了大气气溶胶中的无机氮含量的监测工作,监测结果表明,重点海域气溶胶中无机氮含量:
青岛近岸>长江口>珠江口>渤海东部>大连近岸。
/环保局的工作人员表示,石油类的污染物主要来源是工矿企业,而总磷和氨氮的主要来源则是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染,农业污染主要由畜禽养殖污水、过量化肥流失等造成。
此外,海洋中有毒有机污染物(包括石油烃、多氯联苯、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有机磷农药、有机锡等),生物有机相中却可以很好的溶解,进而在海洋生物体内高度富集,这些有机污染物可以通过抑制某些物种的繁殖,从而导致海洋生态失调/
活性磷酸盐 活性磷酸盐含量超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61610平方公里,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分别为5790、3840、41450和10530平方公里,其中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90、260、10220和121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大连近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局部海域。
(活性磷酸盐 磷在水中几乎只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
磷酸盐可以溶解,吸附在颗粒物上,或是存在于水生生物体内。
磷酸盐可能以最简单的正磷酸盐(PO43-)形态存在,也可能以分子量更大的形态,例如缩合磷酸盐和有机磷酸盐,存在。
正磷酸盐常被称为活性磷,因为只有这种磷酸盐会和比色法测定磷酸盐的试验中所用的试剂直接发生反应。
这种类型的磷酸盐被植物、细菌和藻类所利用,被认为是湖泊等地表水体中的一种限制性营养盐。
化肥含有正磷酸盐,并可能随着农业用地的径流进入水体,使水体中含有大量磷元素。
/海水中的活性磷酸盐(DIP)是浮游植物生长繁衍的营养基础。
由于海水中浮游植物直接吸收同化活性磷酸盐,且其体内的磷化物在全部代谢(尤其是能量转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故其直接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
/活性磷酸盐进入海域特别是流动缓慢的海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藻类和其他浮游植物迅速繁衍,水体溶解氧下降,造成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形成赤潮/海洋中的活性磷酸盐主要来源于城市生活污水、化肥、食品、工业废水以及农田排水和养殖业废弃物含有的大量磷/)
2013年夏季海水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分布示意图
石油类 石油类含量超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17150平方公里,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分别为8230、3630、590和470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大连近岸、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珠江口的局部海域。
(石油类海洋石油的开发,石油加工产品的生产、使用以及排放,海上石油泄漏等,都是造成石油是海洋主要污染物的原因。
有数据表明,碳氢化合物与其他石油组分通过大气进入海洋,每年估计有1000万吨。
通过江河、生活污水、路面径流进入海洋中石油估计总量可达250万吨。
因近海是有勘探溢出的石油大约每年10万吨以上。
石油污染后的海区,要经过五到七年才能使生物重新繁殖。
一升石油完全氧化,需要消耗四十万升海水中的溶解氧。
如此大量的石油进入海洋,造成海水严重缺氧,使海洋生物很快窒息而亡。
自由飞翔在海阔天空中的海鸟一旦接触到漂浮海面的油膜,就会因羽毛沾上油污而游不动、飞不起。
在此情况下,海鸟的羽毛将因丧失隔热和浮力的功能而变得怕冷以至冻死;或者当它们用嘴整理羽毛时,又会因吞食油污,而严重刺激消化道,造成厌食以至最后饿死。
侵入海鸟体内的石油化合物还能引起肺炎或造成神经失常。
总结石油污染给海洋带来严重的危害如下:
①不透明的油膜降低了光的透过性,使海洋藻类的光合作用受到影响,从而减少了海洋产氧量,同时,光合作用的减弱,使得海洋的生态系统受到影响;②石油污染造成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
③随着石油的污染,石油中的一些有毒物质也会进入海洋生物的食物链,最终富集在人体内,对人体严重的健康危害;④海洋浮油可以萃取海水中的氯烃,对浮游生物、甲壳类动物等产生有害影响,或直接触杀、或影响其生理、繁殖行为。
)
2013年夏季海水中石油类分布示意图
1.1.2海水富营养化状况
海水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超标导致了近岸局部海域的富营养化。
2013年夏季,呈富营养化状态的海域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较上年减少3.3万平方公里,其中重度、中度和轻度富营养化海域面积分别为18000、16810和29980平方公里。
重度富营养化海域主要集中在辽东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近岸区域。
2013年夏季我国近岸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状况示意图
* 富营养化状态依据富营养化指数(E)计算结果确定。
该指数计算公式为E=[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106/4500,其中E≥1为富营养化,1≤E≤3为轻度富营养化,3<E≤9为中度富营养化,E>9为重度富营养化。
(化学需氧量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
废水、废水处理厂出水和受污染的水中,能被强氧化剂氧化的物质(一般为有机物)的氧当量。
)
1.1.3海洋水文状况
在我国管辖海域开展了海洋表层水温和水体盐度监测,并在渤海海峡、重点海湾、部分沿岸海域和大型围填海工程邻近海域开展了海流监测。
海洋表层水温
渤海、黄海和东海月均海洋表层水温2月最低,8月最高,季节变化显著;南海月均海洋表层水温1月最低,6月最高,季节差异不大。
渤海、黄海和东海年均海洋表层水温分别为12.4℃、16.6℃和22.1℃,均低于上年;南海为27.8℃,与上年基本持平。
2013年1~12月我国各海区月均海洋表层水温变化趋势
2013年各月份平均海洋表层水温(℃)
海区
月均海洋表层水温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渤海
0.6
0.2
2.0
5.9
12.9
19.0
23.6
26.0
23.0
18.0
11.9
5.3
黄海
7.9
7.1
8.2
10.4
16.0
20.3
24.5
27.7
25.4
21.8
17.1
12.4
东海
16.3
15.5
16.3
18.6
22.4
25.6
27.7
28.9
27.8
25.0
22.2
18.9
南海
25.1
25.4
26.4
28.2
29.8
30.1
29.6
29.2
29.1
28.1
27.2
25.9
2013年1~12月我国平均海洋表层水温分布示意图
盐度
我国管辖海域8月表层水体盐度低于36.22。
南海盐度最高,其次为东海、黄海,渤海最低,平均盐度分别为33.89、32.55、30.09、27.34。
近岸海域低盐区主要分布在辽河口、黄河口、长江口、珠江口等河口区域。
与上年相比,辽河口、黄河口和珠江口的低盐区分布范围有所扩大,长江口低盐区分布范围有所减小。
(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
人们用盐度来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
/它与温度和压力3者,都是研究海水的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的基本参数。
海洋中发生的许多现象和过程,常与盐度的分布和变化有关./在外海或大洋,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蒸发等;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河川径流的影响。
/海水中含有很多盐类物质,其中70%为氯化钠,14%为氯化镁。
/使用过高的盐度有何影响呢?
1.水中溶氧量减少,水中能溶解更多CO2,水体扩散速度减缓,生物代谢更困难2.鱼类必须耗费相当多的体力在渗透压上3.某些元素过多可能会对生物造成毒害4.浪费海盐5.水表张力增加,能经由蛋白输出的废水减少(水表张力太大水中不易起泡沫)/使用过低的盐度有何影响呢?
1.元素含量不足,很多生物在偏低的盐度下虽能存活,却会变的不亮丽。
2.水表张力减少,也可能导致蛋白输出的废水减少(刷叶蛋白在低盐度下送水量会受影响)。
3.影响水中生物的渗透压调节。
)
海流
渤海海域海流状况 重点开展了辽东湾口、渤海湾口、莱州湾口、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海域的海流监测。
监测海域表层潮流均为半日潮流,最大流速出现于夏季。
辽东湾口、渤海湾口和渤海海峡监测海域表层潮流为往复流,主流向与岸线走向一致,表层余流较弱;莱州湾口和渤海中部监测海域表层潮流为旋转流,平均流速小于辽东湾口和渤海湾口,冬季表层余流较强,其他季节表层余流较弱。
(半日潮第一类特征值小于0.25,或者第二类特征值小于0.5。
这种潮汐在一个太阴日(24小时25分)中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相邻的高潮或相邻的低潮的潮高大体相等,例如中国的厦门和塘沽的潮汐。
)
黄海海域海流状况 重点开展了山东沿岸的海流监测。
监测海域表层潮流均为半日潮流,冬季流速较大,夏季较小。
成山头和山东东南部近岸以外监测海域表层潮流为旋转流,平均流速小于近岸海域,表层余流较弱,方向为偏东向;山东东南部近岸监测海域表层潮流为往复流,主流向与岸线走向一致。
东海海域海流状况 重点开展了吕泗、舟山以及闽浙沿岸海域的海流监测。
吕泗和舟山沿岸监测海域表层潮流为旋转流,强流向为东南和东北向;吕泗沿岸流速较大,最大流速出现于夏季,冬季表层余流较强,夏季较弱,方向为西南向;舟山沿岸流速不大,夏季表层余流较强,冬季较弱,方向为东北向。
闽浙沿岸海域表层海流冬季顺岸南下,流速较强,流幅较宽;夏季顺岸北上,流速稍弱;春、秋季具有转换期特征。
南海海域海流状况 重点开展了珠江口、遮浪和广东台山海域的海流监测。
监测海域表层潮流均为半日潮流。
珠江口监测海域表层潮流为往复流,主流向与珠江入海方向一致,流速较大,表层余流较弱,方向为东南向。
遮浪和广东台山监测海域表层潮流为旋转流,流速较小,表层余流较弱,方向为西南和东南向。
1.2海洋沉积物
管辖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
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铜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为89%,其余监测要素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均在95%以上。
近岸海域各监测要素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
近岸海域沉积物综合质量*为良好的站位比例达93%。
东海近岸沉积物综合质量良好的站位比例最高,为97%,渤海、黄海和南海近岸沉积物综合质量良好的站位比例依次为95%、92%和88%。
辽东湾主要超标要素为汞和镉,其中锦州湾海域汞含量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大连湾主要超标要素为铬、锌、硫化物和石油类;珠江口主要超标要素为铜、砷、铅、锌等,个别站位铜含量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汞俗称“水银”,汞及其化合物属于剧毒物质,在大气中具有停留时间长,能远距离扩散的特点。
汞的这一特殊性质导致其可以被传输到距排放源很远的区域,甚至可传输到远离任何排放源的北极地区,因此汞被列为全球性污染物,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海洋的汞污染主要由人类活动造成,来自氯碱、塑料等工业排放的废水是海洋汞污染的元凶。
汞在水环境中存在于水体、沉积物、湿地土壤中,并从无机汞转化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积存在海洋鱼类、贝类、海藻等动植物体内,经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全身中毒,如著名的日本水俣病就是由于汞污染所致。
而最新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正常的鱼类摄入量中的汞含量,就足以对胎儿和儿童发育构成严重威胁。
/全球海洋系统约有91%的汞污染来自大气中的汞沉降(包括降水作用),9%的汞污染来自陆地河流与直接排放。
全球每年通过河流向海洋输入的汞大约380吨,每年通过地下水输入到海洋的汞约100吨~800吨,海底热液口贡献了大约600吨的汞。
/)
(镉环境工程领域中的镉绝大多数淡水的含镉量低于1微克/升,海水中镉的平均溶度为0.15微克/升。
镉的主要污染源是电镀、采矿、冶炼、染料、电池和化学工业等排放的废水。
/国家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汪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同于其他污染物的可降解特性,重金属污染物有着永远在环境里循环、无法降解)
*
(1)单个监测站位沉积物质量
良好:
最多一项指标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且没有一项指标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一般:
一项以上指标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且没有一项指标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较差:
有一项或者更多项指标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2)区域沉积物综合质量
良好:
有不到5%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较差,且70%以上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良好;
一般:
有5%~15%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较差,或不到5%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较差,30%以上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一般和较差;
较差:
有15%以上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较差。
2013年重点海域沉积物综合质量评价结果
重点海域
综合质量
重点海域
综合质量
辽东湾
一般
东海南部近岸
良好
渤海湾
良好
粤东近岸
良好
莱州湾
良好
珠江口
一般
黄海北部近岸
一般
粤西近岸
良好
长江口-杭州湾
良好
北部湾
良好
东海中部近岸
良好
海南近岸
良好
2013年我国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示意图
1.3海湾环境状况
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海湾中,有16个海湾海水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
辽东湾和厦门港沉积物综合质量状况一般,辽东湾沉积物主要超标要素为汞和镉,厦门港主要超标要素为硫化物和有机碳。
2013年部分海湾海水水质等级分布示意图
2013年部分海湾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序号
海湾
行政区
水质评价结果(占海湾总面积的比例)
沉积物综合质量评价结果
第一类海水
第二类海水
第三类海水
第四类海水
劣四类海水
1
辽东湾
辽宁
46.2%
14.8%
11.5%
1.0%
26.5%
一般
2
渤海湾
天津
河北
27.3%
16.1%
28.1%
13.4%
15.1%
良好
3
莱州湾
山东
0.0%
13.0%
46.2%
14.5%
26.3%
良好
4
胶州湾
山东
0.0%
12.1%
61.9%
18.9%
7.1%
良好
5
杭州湾
上海
浙江
0.0%
0.0%
0.0%
0.0%
100.0%
良好
6
象山港
浙江
0.0%
0.0%
0.0%
7.1%
92.9%
良好
7
三门湾
浙江
0.0%
0.1%
9.6%
14.8%
75.5%
良好
8
三沙湾
福建
0.0%
0.0%
6.4%
57.2%
36.4%
良好
9
罗源湾
福建
0.0%
1.4%
5.7%
37.0%
55.9%
良好
10
福清湾
福建
15.3%
20.6%
9.0%
43.9%
11.2%
良好
11
泉州湾
福建
45.7%
11.0%
5.4%
2.9%
35.0%
良好
12
厦门港
福建
0.0%
7.0%
6.3%
17.9%
68.8%
一般
13
诏安湾
福建
11.7%
3.1%
3.0%
7.0%
75.2%
良好
14
汕头港
广东
0.0%
6.2%
6.1%
3.5%
84.2%
良好
15
湛江港
广东
0.0%
0.0%
2.0%
51.5%
46.5%
良好
16
钦州湾
广西
0.0%
0.0%
0.7%
4.0%
95.3%
—
注:
“—”表示无监测数据。
1.4海洋环境放射性水平
我国管辖海域海水放射性水平和海洋大气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未见异常。
辽宁红沿河、江苏田湾、浙江秦山、福建宁德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海域海水、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处于我国海洋环境放射性本底范围之内。
在建的山东海阳、广东台山、广东阳江、广西防城港和海南昌江核电站邻近海域的放射性背景监测数据未见异常。
2海洋生态状况
2.1海洋生物多样性
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内容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海草、红树植物、珊瑚等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在监测区域内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01种,浮游动物713种,大型底栖生物1342种,海草7种,红树植物9种,造礁珊瑚104种。
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物种数从北至南呈增加趋势,符合其自然分布规律。
渤海鉴定出浮游植物201种,主要类群为硅藻和甲藻;浮游动物108种,主要类群为桡足类和水母类;大型底栖生物389种,主要类群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2009年以来,夏季滦河口-北戴河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莱州湾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渤海湾和莱州湾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滦河口-北戴河和黄河口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
黄海鉴定出浮游植物263种,主要类群为硅藻和甲藻;浮游动物89种,主要类群为桡足类和水母类;大型底栖生物413种,主要类群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2009年以来,夏季苏北浅滩海域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呈下降趋势。
东海鉴定出浮游植物434种,主要类群为硅藻和甲藻;浮游动物351种,主要类群为桡足类和水母类;大型底栖生物512种,主要类群为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
2009年以来,夏季长江口和闽东沿岸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杭州湾和乐清湾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长江口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长江口、杭州湾和乐清湾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呈下降趋势。
南海鉴定出浮游植物473种,主要类群为硅藻和甲藻;浮游动物546种,主要类群为桡足类和水母类;大型底栖生物645种,主要类群为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海草7种,红树植物9种,造礁珊瑚104种。
2009年以来,夏季珠江口海域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
夏季重点监测区域浮游生物和大型底栖生物物种数和数量
重点监测区域海草、红树和珊瑚的生物多样性状况
2.2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实施监测的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系统分别占23%、67%和10%。
2013年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基本情况
生态系统
类型
生态监控区名称
所属经济发展规划区
生态监控区面积
(平方公里)
健康状况
河口
双台子河口
辽宁沿海经济带
3 000
亚健康
滦河口-北戴河
河北沿海经济区
900
亚健康
黄河口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2 600
亚健康
长江口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13 668
亚健康
珠江口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3 980
亚健康
海湾
锦州湾
辽宁沿海经济带
650
不健康
渤海湾
天津滨海新区
3 000
亚健康
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3 770
亚健康
杭州湾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5 000
不健康
乐清湾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464
亚健康
闽东沿岸
海峡西岸经济区
5 063
亚健康
大亚湾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1 200
亚健康
滩涂湿地
苏北浅滩
江苏沿海经济区
15 400
亚健康
珊瑚礁
雷州半岛西南沿岸
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
1 150
健康
广西北海
广西北部湾经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海洋 环境 状况 公报 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