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详细版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30230675
- 上传时间:2023-08-0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2.75KB
马原详细版复习资料.docx
《马原详细版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详细版复习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详细版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三大块(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的任务:
乔·威·弗·黑格尔和路·费尔巴哈)
3.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是:
辩证法思想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的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7.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8.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
(即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1)物质与意识、精神和自然界何为世界本原;
2)思维能否正确的认识存在的问题。
9.哲学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于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
把坏死界的本原归结于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10.物质,意识。
意识作为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经历了哪些演变过程?
物质:
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
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演变过程: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里,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11.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他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1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识。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1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在于它的物质性。
14.哲学的重要使命(根本目的):
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15.实践的基本特征:
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6.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17.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说明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l)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②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④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3)掌握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建设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①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同步性,因此,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就可以建设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②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历史的继承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努力继承祖国的一切优秀精神文化遗产,遵循社会意识发展的特殊规律,就会有力地促进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③由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因此,建设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
1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原理。
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
联系原理:
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
19.辨析:
恩格斯指出:
“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究会实现。
”
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20.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辩证法的实质):
对立统一规律
21.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两个基本属性: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为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为同一性。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克服又保留。
2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性关系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3.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知己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意识的主要变现: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的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五,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管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25.时间,空间。
运动,静止。
时间:
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是三维性。
运动:
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
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2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观点
27.实践咋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使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8.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路线。
对立路线:
坚持从物到感觉的和思维的唯物主义路线;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29.真理: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0.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真理:
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真理:
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31.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什么?
为什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原因: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他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这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
一般来说,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真理性的认识;如果失败了,并且不是由于认识之外其他原因所引起,那就是错误的认识。
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他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32.遵循真理尺度即“按科学规律办事”
33.遵循价值尺度即“满足人们的需要”
34.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表现。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35.在社会发展中起绝对作用的因素。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6.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环境和人口因素。
37.社会意识具有相对对立性,其主要表现: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8.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得物质力量是:
生产力
39.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
40.辨析: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在而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
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41.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4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为什么?
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什么?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原因:
(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第三,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
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43.“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44.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事什么?
出发点: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5.人民群众:
从质上来说是指以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来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46.资本的原始积累:
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47.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48.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49.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50.价值规律的作用:
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上产,又支配规律商品流通。
51.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为什么?
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原因: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
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相交换。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
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的是否顺利,决定着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
52.“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它包括三个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53.马克思将资本区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依据。
资本积累的源泉。
依据: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
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
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积累的源泉:
剩余价值。
54.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55.分析说明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
(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
而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因而就需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
(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其它资本家为此目的开展竞争,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
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56.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
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
5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58.剩余价值与利润价值的关系。
P168附近
59.资本主义的利润。
利润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的利润:
利润率:
是资本主义企业,或资本主义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投资项目的相对收益。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生产和销售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
60.国家宪法的四个原则:
第一个基本原则是私有制原则
第二个基本原则是“主权在民”的原则
第三个基本原则是分权与制衡原则
第四个基本原则是人权原则
61.垄断的定义
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62.金融寡头
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6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64.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65.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66.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经历的历史发展阶段。
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67.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68.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69.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70.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个部分组成。
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与这种发展战略相适应,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从政治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7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
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
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72.展望未来额三个方面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纪的特点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73.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74.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75.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什么?
目标: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详细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