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之大家大师袁隆平种了一辈子稻的农民.docx
- 文档编号:30230338
- 上传时间:2023-08-07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5.06KB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之大家大师袁隆平种了一辈子稻的农民.docx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之大家大师袁隆平种了一辈子稻的农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之大家大师袁隆平种了一辈子稻的农民.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之大家大师袁隆平种了一辈子稻的农民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之大家大师袁隆平种了一辈子稻的农民
正文:
89岁袁隆平英语直播上热搜:
我们都误会他了!
来源:
人民日报2019-06-3012:
34
你能想象到,一个近90岁的老人,可以自由用英语交流吗?
袁隆平可以。
前不久,在长沙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袁隆平献上一段英文致辞,一开口就把大家惊呆了!
在这之前,在袁隆平爷爷的指导下,杂交水稻在非洲高产创纪录,当地原来每公顷3吨的产量,现在变成了10.8吨,可以说非常骄傲!
在致辞中,他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
而很多人看到这段视频,都忍不住红了眼眶——
“可以看出袁老真的老了,都快90了还在忙碌,重于泰山的一生。
”
“真的有点泪目,我记得之前看他好年轻,仿佛就在前几年……”
“这么大年纪还在奋战,怎么会有如此优秀的人。
”
89岁,这个年龄离我们大部分人都很遥远,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个年龄的人,除了最基本的生活外,几乎什么都不能做。
人上了年纪,不管是身体还是心智,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我们以为袁隆平也是如此。
但我们都误会他了。
而直到现在,当我看到这段视频时才明白,原来有些伟大,与年龄无关。
我们说他老了,该休息休息了,他却说,89岁又怎样?
我还要继续追梦。
1小小的愿望
很多人对袁隆平的印象,应该都始于书本上的这幅插图吧,就是这张图,让我们知道了他和杂交水稻。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了。
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童年时光,几乎都是战争的威胁中度过的。
那时的他为了活命,和家人一起到处逃难。
年幼的他不懂,为什么我们中国要受欺辱?
为什么我要东奔西走?
为什么中国要忍受饥饿和贫穷?
在大后方的学校里,他也不是那种严格意义上的,所谓的听话学生,他不爱死记硬背,喜欢提问和思考,有时甚至因为这个和老师产生争吵。
那时候,没有人想到他会有不平凡的一生。
2不当官,就搞农学!
等到袁隆平高中毕业,一家子的生活算是稳定了,但在他的学业上,大家又一次犯了难。
上了大学是好事,可是学啥?
父亲的思想比较传统,希望儿子能通过上学走入仕途,升大官,赚大钱。
可袁隆平不乐意呀,他不喜欢钱,偏偏喜欢花花草草。
在袁隆平的心里,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才是自己的归宿,在别的孩子把赚钱当成理想时,他却对鲜花,绿草,果树有着异常的向往。
而他也确实这么做了。
1949年,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湖南农校任教。
在那几年,他边教课边学习,不光给学生提问题,更喜欢给自己提问题。
课堂外的他,经常埋头在田野间,去从实践中找答案。
到了60年代,自然灾害来了,很多地方都闹起了饥荒,人们有的饿死,有的病死,就连袁隆平的身体也有些撑不住。
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他愁得连觉都睡不好。
在当时,杂交水稻可是世界性难题,就连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很多人都觉得袁隆平在痴人说梦,可他偏偏不服输——
“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
”
人民挨饿的景象就是他的动力,他迈开双腿奔走进田野,去寻找那从未有人见过的水稻雄性不育株。
他头顶着大太阳,脚踩在烂泥里,弯着腰一点点地观察、寻找,后来他终于找到了,可这仅仅是第一步。
实验,观察,整理数据,撰写论文……潜心研究了好几个春秋,他才使杂交水稻成为了可能。
3怕啥呀?
研究呗!
很多人说他是救世主,但人们却不知道,为了研究水稻,他独自一人吞下了多少心酸……
他的前半生是饱受争议的,在刚提出这个想法时,他就收到了无数人的揶揄和嘲讽,人们不相信这么个不不起眼的小教师,能做出什么巨大的贡献。
不断被泼冷水的十多年中,他没有放弃,在经费短缺的条件下,他也依然坚持实验,只要他还活着,就要把“梦”做下去。
他要坚持,他不怕别人阻挡。
90年代前后,有关杂交水稻的争议不断涌现,年过半百的袁隆平,却还是和年轻时一样,用实践来回应争议。
下田对于老人来说可不容易,他却生生克服了这个困难,他的胸中有一团火,任何非议与质疑都没法把它浇灭。
他对待水稻比谁都认真,只要在生长期,就必定每天下田观察,就算眼睛刚做了手术,就算肺部感染,一天要打三次针,他也从不间断。
有人说,这一路走来遇到过这么多苦难,他难道不怕吗?
可袁隆平还就真的不怕,他相信,只要自己踏踏实实下地研究,就什么都能攻克。
4不知疲倦,永远向前
1998年,全国一半的稻田开始种植杂交水稻,后来,他又研究出了海水稻,甚至带着团队跑去沙漠上种稻……
袁隆平爱自由,什么事情都想尝试,高中时,他就已经是百米自由泳的第一名了,曾经为了省船费,甚至游过嘉陵江。
大学的时候,他曾报名参加空军,体检和政审都合格了,但为了参与经济建设,他选择了留校学习。
他甚至还会拉小提琴!
小提琴可是公认的最难学的乐器之一,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科研中的他,依旧会遵循自己的爱好,抽出空闲来练习。
他还是那个他,不管面对什么,永远都不惧怕。
他的英文也非常好。
他读书时就很用功,后来,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和更多的国际友人沟通,他更是勤于练习。
哦,对了,老爷子的俄语也不差。
而除了这些,他还会打排球,会跳踢踏舞……
他不光是水稻专家,更是一个不断学习,永远不知疲倦的人。
袁隆平从来都没变,他还是那么地自由洒脱,即使研究出了杂交水稻,即使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于他来说,也只是实现了童年时的一个小小梦想。
人生过得如此充实,如此有意义,这就值得了。
袁隆平又在非洲又干成了一件大事
中国搜索
06-3019:
37
每公顷10.8吨!
中国人在非洲又干成了一件大事。
最近,中国农业技术专家在马达加斯加种植的水稻取得巨大成功。
抽样测产数据显示,在当地种植的5公顷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达到10.8吨。
而当地一般水稻产量只有每公顷3吨。
3倍多的差距是怎么实现的?
难度有多大?
对非洲国家影响有多少?
在非洲种杂交水稻,难度不止一点
别说整个非洲,就是在马达加斯加种植杂交水稻,难度也很大。
原因很简单。
马达加斯加气候条件复杂,近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集中了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高原、半干旱四种气候。
培育出适应各种气候的高产种子,绝非易事。
就算研制出高产种子,要大规模推广,还离不开当地规模化制种。
今年4月份,我国在非洲才首次成功实现杂交水稻规模化制种。
种子问题解决了,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培训:
如何对当地农业官员、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12年至今,中国农业农村部已举办了260期培训班,累计为非洲53个国家培训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4980人次。
10.8吨,对非洲农业意味着什么?
每公顷10.8吨,给马达加斯加这个农业人口占80%,但稻米的产量却一直不高,至今仍有近200万人面临饥荒威胁,每年需要进口大米40万吨的最不发达国家,带来了新希望。
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下,以胡月舫为代表的中国专家,给马达加斯加带去了杂交水稻的最新技术。
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培植出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5个高产杂交水稻品种。
这是中国首次在非洲培育出适应当地环境气候特点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水稻种子。
只要马达加斯加全国杂交水稻面积推广达到15%,就能实现大米自给。
”胡月舫表示,依靠中国新技术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平均产量是非洲当地品种的2到3倍。
受益的不仅仅是马达加斯加,而是整个非洲。
从马达加斯加,到利比里亚、塞内加尔、塞拉利昂……来自中国的“东方魔稻”技术,正帮助非洲国家解决困扰他们的粮食紧缺问题。
非洲兄弟饭碗更稳,中国网友自豪了
网友们也纷纷表示,这样的新闻才配上热搜,而不是整天放那些明星们的花边新闻。
中国技术,世界共享。
从让中国人吃饱吃好,到帮助非洲兄弟解决粮食问题,杂交水稻走出国门,不仅为非洲提升了粮食自给能力,更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再添“中国贡献”。
(原标题:
中国人在非洲又干成了一件大事,意义超出你想象!
)
这两天袁隆平都在忙非洲吃饭的事
2019-06-28 09:
13综合
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这几天,89岁高龄的袁隆平,时间和精力都付诸在一场探讨“如何让全世界人民吃饱饭”的盛会上,他的心,和非洲兄弟在一起。
三场活动都和水稻、粮食有关。
26日,在2019年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部长级研讨班暨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高级别论坛开幕式上,袁隆平院士用英文发出热情洋溢的邀约: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毕生追求的目标。
我很乐意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仅仅一天后,27日有两场活动。
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副省长隋忠诚、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马有祥、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周柳军等出席。
袁隆平以视频的形式向大会致辞。
他欢迎各界朋友来到长沙,在长达2分多钟的讲话依然离不开“rice”。
他在他的办公室里录下这段视频,视频中,袁隆平身穿长袖T恤衫,背后是一个装满了农业和水稻研究书籍的书柜。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但十分有力。
这次大会上中非共签署了8个农业对非合作项目,签约金额达27.47亿美元。
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联盟、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非洲绿色革命联盟等7家单位还联合发出倡议,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中非水稻领域南南和三方合作的倡议”。
当天上午,2019(长沙)国际稻作发展论坛—中非稻作发展研讨会举行,省政协副主席戴道晋,世界粮食奖励基金理事长KennethQuinn先生以及中共长沙市委副书记朱健等出席并上台致辞。
袁隆平出席开幕式,并以“超级杂交稻的研究进展”为主题,全英文作首场大会报告。
袁隆平在热烈的掌声中,缓缓走向讲台,坐在主席台上作报告时,身后的电子大屏幕打出这样六个字“稻可道,非常稻”。
这几个富有中国文化哲理的文字,其中内涵,仿佛这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国民科学家身后的49年时光。
从1970年11月,自从那株后被命名为“野败”的雄性不育野稻开始,袁隆平之后的时间和精力,几乎80%都在他的水稻田里。
袁院士说:
“我们将每年派出青年科学家前往非洲相关国家,从事杂交水稻的科研、推广、普及工作,薪火相传老一辈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衣钵,继续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农业和水稻,提高粮食产量。
”这被看作是一种“宣誓”,它的真诚和庄严,感染了许多人。
世界粮食奖励基金会理事长KennethQuinn、国际水稻研究所顾问A.N.Rao等,对这番话做了积极的回应。
他们说,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在各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效,尤其是在杂交水稻上取得的非凡业绩,可供其他国家广泛学习和借鉴。
非洲国家要更好发展,应在水稻、发展道路和改革开放三个方面下功夫。
潇湘晨报记者王欢
“喂饱”中国人造福世界这位中国科学家让人敬佩
“稻米,在汉语中,不只是一个名称,在‘高产水稻之父’袁隆平看来,这个词的重要含义只有一个:
生命。
”这段来自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话,道出了袁隆平这一生和水稻不可分割的关系。
1981年6月6日,38年前的今天,对视水稻如生命的袁隆平来说,是一个“大日子”。
这一天,当时的国家科委、农委在北京联合召开授奖大会,授予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特等发明奖。
这个奖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发的第一个特等发明奖,对从1964年就开始杂交水稻研究的袁隆平来说,其重要意义可想而知。
近40年来,袁隆平对中国粮食行业的贡献和他获得的每一次成绩,除了每一位中国人牢记在心,同样还吸引着关心中国粮食问题的境外媒体的关注。
《参考消息》报纸把这些报道收录起来,今天就让我们一一回味。
“喂饱”中国人 开篇提到的美媒报道来自1990年5月,当时中国凭借袁隆平在研究所种植的一种水稻培育出的良种,成为世界领先的大面积种植高产水稻的国家。
此举之伟大,美媒都不禁发出感叹:
这使一半中国人的饭碗里装满了珍珠般的高产稻米!
来自洛杉矶的高级水稻培育员这样评价:
“袁隆平和他的研究所使中国成了研究高产稻方面最先进的国家。
”2014年香港《南华早报》在报道袁隆平时,用到这样一句话:
“中国水稻亩产量从上世纪70年代的300公斤提高到2011年的900多公斤,袁隆平被认为功不可没。
”从1981年获奖的籼型杂交水稻,到2014年研究转基因大米,袁隆平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喂饱了”中国人。
但袁隆平的贡献绝不仅限于此。
2004年9月袁隆平获得了泰国的“金镰刀”奖。
这个来自同样是稻米大国的奖项,也是为了感谢袁隆平在这一领域的杰出贡献。
泰方认为,袁隆平在为人类提供充足粮食的同时,还推进了该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
造福全世界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这句话印证了粮食对人类的重要性。
2011年,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当年9月,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指导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又称“超级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
据香港《南华早报》记载,袁隆平培育的这种“超级稻”是世界平均产量的3倍。
2014年2月,俄罗斯之声电台网站这样评价袁隆平:
“在袁隆平的努力下,亚洲水稻产量大幅提高,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
目前中国种植的一多半水稻都是袁隆平开发的杂交品种,他的杂交水稻技术目前已被推广到20多个国家。
”当年12月,日本《日经亚洲评论》杂志网站又刊登了一篇关于袁隆平的文章——《中国水稻产量创纪录造福全球》。
日媒注意到,由袁隆平率领的团队种植的“湘两优900”当时又创造了纪录,每公顷超过18吨,远超日本平均水平。
日媒如此评价:
中国的提高水稻产量试验表明中国立志于粮食自给自足,这有利于全世界的粮食保障。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袁隆平之所以频繁地被境外媒体关注、报道、称赞,不仅是因为他对中国粮食行业的贡献,更是因为他和他的水稻研究,实实在在地造福着全人类。
视水稻如生命
1930年9月出生的袁隆平,如今已近90岁高龄,但他的科研之路从未停歇,境外媒体对他的关注也仍在继续。
袁隆平的水稻研究不仅从未停歇,而且与时俱进。
2018年的时候,88岁的袁隆平又一次成为境外媒体关注的焦点。
据加拿大《环球邮报》网站报道,已属耄耋之年的袁隆平又研发了一个“科学奇迹”——培育一种能够在咸水中高产的水稻。
加拿大媒体称,这项创新让袁隆平再次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科学家。
翻阅今年的《参考消息》,袁隆平的名字依然跃然纸上。
2月16日,《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称,高级科技正在改变中国农业的面貌。
文章中我们依旧能读到“袁隆平”这三个字。
中国人对袁隆平的感谢,深刻而真挚;境外媒体对袁隆平的报道,客观而准确。
这个在喂饱中国人的同时还造福全世界的科学家,怎能不让人敬佩?
(来源:
潇湘晨报)
英语流利、俄语不差,会拉小提琴、跳踢踏舞……原来你是这样的袁隆平
中国科技网
06-3022:
12
你能想象到,一个近90岁的老人,可以自由用英语交流吗?
在6月17日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袁隆平献上一段英文致辞,全程没有低头看稿,认真清晰地说出每一句英文,完全颠覆了人们熟悉的他挽着裤腿、俯身在稻田里的形象。
致辞中,他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
此前,在袁隆平院士指导下,杂交水稻在非洲创高产纪录,当地原来每公顷3吨的产量,现在变成了10.8吨,非常骄傲!
袁隆平自称“就是个种了一辈子稻的农民”,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世纪,为解决人民粮食问题作出卓越贡献。
耄耋之年,他仍下田搞研究,“原来只想搞到八十岁就告老还乡,现在我要奋斗终身”。
小小的愿望,一生的实践
袁隆平生于1930年。
他的童年时光几乎都是在日本人的威胁中度过的,和家人到处逃难,忍饥挨饿。
1949年,他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
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湖南农校任教。
在那几年,他边教课边学习,不光给学生提问题,更喜欢给自己提问题。
课堂外的他,经常埋头在田野间,去从实践中找答案。
60年代,自然灾害导致很多地方闹起饥荒。
在当时,杂交水稻是世界性难题,就连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袁隆平却说:
“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
”
于是,他头顶着太阳,弯着腰,在稻田里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
通过一点点地观察、寻找,后来终于让他找到了,可这仅仅是第一步。
实验,观察,整理数据,撰写论文……潜心研究了好几个春秋,他才使杂交水稻成为了可能。
不知疲倦,永远向前
1998年,全国一半的稻田开始种植杂交水稻,后来,他又研究出了海水稻,甚至带着团队跑去沙漠上种稻……袁隆平爱自由,什么事情都想尝试,高中时,他就已经是百米自由泳的第一名了,曾经为了省船费,甚至游过嘉陵江。
他读书时就很用功。
后来,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和更多的国际友人沟通,他更是勤于练习英语,俄语也不差。
小提琴是公认的最难学的乐器之一,科研之余,他依旧会遵循自己的爱好,抽出空闲来练习。
除了这些,他还会打排球,会跳踢踏舞......现实生活中,袁隆平更像一位平常人家的普通老人,身上穿的棉质衬衣价格不过一二百元。
袁隆平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我在田里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乘凉。
”几十年来,他留给人的身影总是步履匆匆弯腰穿梭在稻田之中。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里,钱够用就行,最值钱的是脑袋里的东西。
”“名利对我没什么用处,能下田就是最好的。
”他的一生充实又有意义,质朴却不平凡。
本文来源:
央视新闻综合视觉志
网易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正文
一颗稻谷里的爱国情怀——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019-04-2320:
44:
49 来源:
新华网举报
一如既往,去年冬天,袁隆平又去了海南,和自己的团队在南繁基地一呆就是3个多月。
他已经89岁,身体大不如前。
数十年如一日候鸟般奔忙的背后,是这位老科学家对梦想的执着、对国家和人民的赤子之心。
“不让老百姓挨饿”——携初心“追着太阳”
袁隆平出生在动乱年代,从小跟着家人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在重庆求学时,经历了大轰炸,他感到,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
新中国成立前,袁隆平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十分痛心。
选择农业报国,源自袁隆平想让大家“吃饱饭”的强烈愿望。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
”袁隆平立誓。
1956年,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
袁隆平发现,水稻中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第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
1966年,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此后,他与学生李必湖、尹华奇成立“三人科研小组”,开始了水稻雄性不孕选育计划。
1970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打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突破口。
袁隆平给这株宝贝取名为“野败”。
10多个省区市的科研人员聚集到海南,他慷慨地将“野败”分送给大家,又在农场支起了小黑板,给全国各地科研工作者讲课。
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攻关大会战打响。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回忆起那段攻坚克难的日子,袁隆平记忆里最深刻的细节之一,是背着够吃好几个月的腊肉,倒转好几天的火车,前往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育种研究。
他回忆说,这样的经历“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奋斗不息:
从“吃饱饭”到“吃得好”“更健康”
“我希望青年科学家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而是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努力。
”2018年11月22日,在接受未来科学大奖组委会颁发的奖杯时,袁隆平表达期望。
这也是他用一生践行的奋斗目标。
尽管目前杂交水稻已经取得每公顷产量18吨的成就,但袁隆平并不满足。
他告诉记者,还要朝着每公顷19吨、20吨的目标奋斗。
目前,他正在攻关的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工具的第三代杂交水稻,争取在未来几年时间内通过审定,进行大面积推广,并逐步替代三系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
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后,袁隆平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吃得好”和“更健康”上。
由他领衔、已实施10多年的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从过去强调产量,向兼顾绿色优质目标转变。
2017年参与“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30多个品种中,优质稻占比超过30%,其中不少品种的米质已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2018年9月,中国农学会、华南农业大学、中科院等多个单位和部门的专家,对袁隆平领衔的“低镉水稻技术体系”多点生态试验进行了综合评议。
结果显示,“低镉稻”稻米镉含量在每公斤0.07毫克以下,低于每公斤0.2毫克的国家标准和每公斤0.4毫克的国际标准。
这表明,“低镉稻”在不同镉含量土壤、不同栽培方式下的表现都较为稳定,为我国从根本上解决“镉大米”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
“更愿意做太平洋上的海鸥”——让杂交稻技术贡献人类
“洞庭湖的麻雀——见过几回大风浪”,这是湖南人常说的歇后语。
在讲述自己的杂交水稻梦时,袁隆平笑言:
“有人说我是洞庭湖的老麻雀,但我更愿意做太平洋上的海鸥,让杂交水稻技术越过重洋。
”袁隆平写于1985年的《杂交水稻简明教程》,经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后,目前已发行到40多个国家,成为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和生产的指导用书。
因“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解除贫困展示了广阔前景”,“致力于将杂交水稻技术传授并应用到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几十个国家”,2004年,袁隆平获得了世界粮食奖。
“一带一路”倡议,为帮扶沿线国家提高粮食生产提供强大助力。
根据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截至2018年底,已有40多个国家种植了超过700万公顷的杂交水稻。
“我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度过的,我知道民族的屈辱和苦难。
当我能用科学成就在世界舞台上为中国争得一席之地时,‘杂交水稻之父’的称谓也好,各种名目的科学大奖也好,都不重要。
我首先想到的是,我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和尊严。
”袁隆平说。
袁隆平:
当老师,就是为学生指引方向
新华社 发■名片袁隆平,男,1930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先后荣获国家发明特等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20多项国际国内奖励,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去年底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早年在安江农校任教。
1971年调到湖南省农科院工作。
培养硕士、博士数十名。
多次到美国等讲学和传授技术,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学员2000多名。
3月,海南三亚的“南繁”基地里,杂交水稻享受着暖阳,为丰收蓄积能量。
89岁的袁隆平院士,像往年一样,冬去春来相伴在这里。
弟子们来到三亚,总要抽空去看望“袁老师”。
“这次袁老师拉着我讲了好久,还高兴地告诉我体重又增回来了。
”邓启云研究员是袁隆平院士的第三位博士研究生。
66年前,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分配到安江农校任教。
他还记得,当时在长沙停留时,先跑到湘江里畅游了一番,再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把小提琴才赶去上班。
“那把小提琴,后来送给了班上的文体委员李俊杰。
”半个多世纪过去,萌芽于那方偏僻土地的杂交水稻研究,已经长成“参天大树”。
昔日的偏远山区教师袁隆平,也早已走到了世界杂交水稻界的高峰,依旧不变的,是孜孜不倦传道授业的情怀。
“您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
”面对记者的探寻,袁隆平说了简简单单一句话:
“当老师,就是为学生指引方向。
”“你怎么走到目的地,是过河还是爬山,他不会具体管,但他会问你到哪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创新团队是我国对创新团队给予的最高荣誉。
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是首个获奖的团队。
其中,邓启云研究员、张玉烛研究员等团队主要成员都是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作文 素材 大家 大师 袁隆平种 一辈子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