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章认识生物和了解生物圈》章末检测.docx
- 文档编号:30229113
- 上传时间:2023-08-0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37.66KB
《第一二章认识生物和了解生物圈》章末检测.docx
《《第一二章认识生物和了解生物圈》章末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二章认识生物和了解生物圈》章末检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二章认识生物和了解生物圈》章末检测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一、选择题
1.“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这个美好的季节里,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流水潺潺
B.春雨绵绵
C.阳光灿烂
D.绿草如茵
2.下列实例中,不属于观察法的是()
A.用放大镜研究蝉的取食
B.用望远镜研究鸟类的飞行
C.用给金鱼喂食前鼓掌的方法研究金鱼的听觉
D.用摄像机拍摄狮群的生活方式
3.一种雄性极乐鸟在生殖季节,会长出蓬松的长饰羽,显得极为漂亮。
这种生命活动的意义是()
A.打扮自己,愉悦心情
B.生长的需要
C.获得营养物质的需要
D.繁殖的需要
4.人可通过哪些方式排出体内的废物()
①排尿②出汗③呼出气体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5.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用“大鲸驱群鲛,逐肥鱼于渤懈之尾”来描述鱼捕食,这体现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
A.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6.当我们对某地区生物分布状况做调查时,首先应该明确调查的()
①目的②范围③方案④对象⑤样本⑥方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⑤⑥
7.许多成语或谚语中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道理。
以下成语或谚语与非生物因素对应合理的是()
A.A
B.B
C.C
D.D
8.“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前提。
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A.蚯蚓喜欢生活在干燥的土壤中吗
B.鼠妇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C.哪种月季漂亮
D.菜青虫喜欢食用哪种绿色植物
9.“春雨惊春清谷天”点出了春天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的节气。
惊蛰时节,我国南方常出现春旱现象,民间有“惊蛰雷鸣,成堆谷米”的农谚。
这说明此时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阳光
B.水分
C.声音
D.温度
10.下列是通过想象绘出的四个哺乳动物的体形图,各部分的比例是依据动物原型确定的。
你认为哪一动物最宜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
A.A
B.B
C.C
D.D
11.绣球花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花,园艺师通常采用改变土壤酸碱度的方法来影响花的颜色。
这一实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B.环境能够影响生物
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D.生物的生存依赖环境
12.沙蒿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生长,能固沙,这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生物对环境没有影响
D.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13.有研究表明:
提取健康人粪便中的微生物,注入病人的肠道内,可以快速治愈长期腹泻的病人。
由此可以推测,肠道微生物与人的关系是()
A.共生
B.竞争
C.寄生
D.捕食
14.在美国的罗亚岛上,狼是驼鹿唯的天敌,而驼鹿也是狼唯一的食物来源,下列哪项能正确表示驼鹿与狼的数量变化关系()
A.A
B.B
C.C
D.D
15.下列关于环境对生物的不利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DDT的使用导致鸟类的生殖能力受到影响
B.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板结,不利于植物生长
C.生物有很强的自我适应能力,我们开发自然资源对它们没有影响
D.使用农药时会将有益昆虫杀死
16.下列主要反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大量捕捉青蛙使农作物减产
B.杂草丛生使农作物减产
C.干早使农作物减产
D.田鼠大量繁殖使农作物减产
17.在探究光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实验中,给黄粉虫提供明暗不同但是相通的两种环境观察黄粉虫的分布情况。
这样设计的实验属于()
A.模拟实验
B.对照实验
C.直接实验
D.检测实验
18.科学是基于寻求解释的探究过程,一般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下列关于探究的说法,错误的()
A.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通过一次探究就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B.假设是对问题结果的预測,不一定与结论一致
C.探究实验重复多次后,必能获得正确的结果
D.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19.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色的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
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A.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B.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
D.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
20.漳州市华安县贡鸭山森林公园乃避暑胜地,此地植被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故此生态系统属于()
A.淡水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21.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生物的关系,甲、乙、丙分别是()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B.乙是生产者,甲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C.丙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
D.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
22.如果用一个图形来表示生态系统中兔、鹰、草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你认为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2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是动态变化的
B.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占比例是不会变化的
C.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是比较稳定的
D.生态系统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水分、气体等的交流
二、非选择题
2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是南宋的著名诗句,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现象。
(1)“红杏出墙”是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出墙”体现了生物具有_____的特征。
(2)“红杏出墙”的枝条能够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生物能_____的特征。
(3)红杏可以由一棵小树长成大树,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_____的特征。
(4)从“红杏出墙”反映的以上各种特征来看,红杏属于_____(填“生物”或“非生物”)。
25.生物兴趣小组根据鼠妇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这一现象,提出了“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这一问题,并制订和实施了如下实验操作。
步骤1:
在一纸盒内撒上一层湿土,以盒的横轴中线为界分为A、B两区(如图)。
步骤2:
选10只大小、健康状况相同的鼠妇,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放在A、B两区的中央,A区盖上纸板,B区盖上玻璃板。
步骤3:
静置2分钟后,每隔1分钟观察统计1次鼠妇在两区的数量,连续统计6次,统计数据如表。
请你根据以上实验操作和实验统计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该探究实验作出的假设是_____。
(2)该实验是否设计了对照实验?
_____,其理由是A、B两区除了_____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3)该实验的变量是根据实验现象,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
(4)有同学认为该结果不是很科学,其理由是探究实验除了变量唯一外,还需要_____,减小实验误差。
(5)兴趣小组想利用该套装置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设计了如表方案。
但指导老师认为该方案有一定的问题,需要改进,你认为将_____改为_____,实验会更科学。
26.农药残留量超标等食品安全问题关乎民生。
某农场为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在农作物上喷洒农药。
一段时间后,经检测发现猫头鹰体内农药积累量明显高于蛙和鼠。
该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是_____,除图中的生物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还应包括_____。
(2)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_____。
(3)请写出图中最短的食物链:
_____。
(4)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的生物有_____。
(5)猫头鹰体内农药积累量明显高于蛙和鼠,原因是些难分解的农药进入生态系统后,会沿着_____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
27.根据表格,完成下列题目。
(1)生态瓶1~4号均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些小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的生物是_____,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是_____,池水、沙子中的_____是分解者。
(2)比较生态瓶1号和2号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植物数量比较少时,动物存活的时间相对_____。
由生态瓶5号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没有_____,动物就可能死亡。
(3)由生态瓶1~5号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通常情况下,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动物数量与植物数量的关系应该是动物数量_____(填“大于”或“小于”)植物数量。
(4)生态瓶1号的动物虽然存活时间最长,但最后还是死亡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该生态系统的能力比较差。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
D
解析:
流水潺潺、春雨绵绵、阳光灿烂不具有生命现象;绿草如茵属于生命现象。
2.答案:
C
解析:
用给金鱼喂食前鼓掌的方法研究金鱼的听觉属于实验法,不属于观察法。
3.答案:
D
解析: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雄性极乐鸟漂亮的长饰羽,有利于它求偶,这是繁殖的需要。
4.答案:
D
解析:
人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
例如,人可以通过排尿、出汗和呼出气体将废物排出体外。
5.答案:
B
解析:
鲸鱼捕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说明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6.答案:
C
解析:
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7.答案:
A
解析:
“春兰秋菊”主要是受春季和秋季的光照的影响。
“北雁南飞”是鸟类因温度变化而迁徙。
“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是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冬春雨水贵如油,莫让一滴白白流”是说冬春雨水对庄稼的重要性。
8.答案:
C
解析:
月季的漂亮与否,是人的主观感觉,“哪种月季漂亮”不属于科学问题。
9.答案:
B
解析:
惊蛰时节,我国南方常出现春旱现象,农谚“惊蛰雷鸣,成堆谷米”主要意思是惊蛰时节雷鸣下雨,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说明此时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分。
10.答案:
B
解析:
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的动物,一般耳朵较小,体型较大,毛很多,这些特征有利于它们保持体温,适应寒冷的环境;而生活在炎热环境中的动物,一般耳朵较大,尾巴长,毛也很少,这些特征有利于它们散热,适应炎热的环境。
因此,比较图示可以看出,图B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寒冷环境最适应。
11.答案:
B
解析:
改变土壤酸碱度是改变生物的生活环境,通过改变土壤酸碱度的方法来影响花的颜色,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12.答案:
D
解析:
沙蒿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生长,说明生物能适应环境,沙蒿能固沙,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13.答案:
A
解析:
人的肠道内有些细菌能够制造维生素,对人体有益;人体为这些细菌提供了生活场所和营养物质,两者之间彼此有利。
由此可以推测,肠道微生物与人的关系是共生。
14.答案:
C
解析:
狼以驼鹿为食,当狼数量增加时,驼鹿数量就减少;驼鹿数量减少了,狼由于食物不足而数量减少,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15.答案:
C
解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当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有些生物就会因不能适应环境而被淘汰我们不能无限制地开发自然资。
16.答案:
C
解析:
非生物因索包括:
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选项中田鼠、青蛙、杂草属于影响农作物的生物因素;选项C反映了非生物因素水分对农作物的影响。
17.答案:
B
解析:
在探究光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实验中,给黄粉虫提供明暗不同但是相通的两种环境,是除了光照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属于对照实验。
18.答案:
C
解析: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
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19.答案:
A
解析:
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不符合时,应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20.答案:
D
解析:
题述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故该生态系统属于森林生态系统。
21.答案:
B
解析:
分解者能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遗物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返回自然环境因此丙是分解者。
乙可以被甲吃,为甲提供食物,乙是生产者;甲以乙为食,甲是消费者。
22.答案:
D
解析:
草、兔、鹰构成的食物链是:
草→兔→鹰。
在此食物链中草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兔,数量最少的是鹰。
23.答案:
B
解析: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非选择题
24.答案:
(1)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繁殖
(3)能生长
(4)生物
解析:
(1)“红杏出墙”是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这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红杏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繁殖下一代,这反映了生物能繁殖的特征。
(3)红杏可以由一棵小树长成大树,说明红杏能够生长。
(4)从“红杏出墙”反映的以上各种特征来看,红杏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
25.答案:
(1)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或光不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2)是光
(3)光光影响鼠妇的分布(或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4)多次实验(或多次实验,取平均值)
(5)玻璃板纸板
解析:
(1)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设是:
光会(或不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2)(3)A区盖上纸板,不透光,B区盖上玻璃板,透光因此该实验中有唯一变量光,有光区与无光区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
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光影响鼠妇的分布。
(4)探究实验除了变量唯一外,还需要进行多次实验,取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5)玻璃板透光,如果用该套装置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那么实验的变量是土壤的干湿度。
而其他实验因素则应是最适宜鼠妇生存的条件,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应该将玻璃板换成纸板。
26.答案:
(1)农作物分解者
(2)能量流动
(3)农作物→鼠→猫头鹰
(4)猫头鹰和蛇
(5)食物链
解析:
(1)农作物属于生产者,是题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除图中的生物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还应包括分解者。
(2)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农作物→植食性昆虫→食虫鸟→猫头鹰,农作物→植食性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农作物→植食性昆虫→蛙→蛇→猫头鹰,农作物→鼠→猫头鹰,农作物→鼠→蛇→猫头鷹。
其中最短的食物链是:
农作物→鼠→猫头鹰。
(4)图示中猫头鹰吃蛇,存在捕食关系;同时猫头鹰和蛇又都吃鼠、食虫鸟,又存在竞争关系。
(5)农药中某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出,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到营养级高的生物体内,结果导致猫头鹰体内有毒物质积累量明显高于蛙和鼠。
27.答案:
(1)小鱼水草细菌、真菌
(2)短植物(或生产者)
(3)小于
(4)自动调节
解析:
(1)题述1-4号生态瓶中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其中属于消费者的是小鱼,属于生产者的是水草,池水、沙子中的腐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属于分解者。
(2)比较生态瓶1号与2号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植物数量比较少时,动物存活的时间相对短。
由生态瓶5号的实验结果可知,如果没有植物,动物就可能死亡。
(3)由生态瓶1~5号的实验结果可得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动物数量与植物数量的关系应是植物数量一般多于动物数量。
(4)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生态瓶1号的动物虽然存活时间最长,但最后还是死了,原因可能是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比较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二章认识生物和了解生物圈 第一 认识 生物 了解 生物圈 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