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解读.docx
- 文档编号:30228992
- 上传时间:2023-08-07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60.84KB
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解读.docx
《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解读.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解读
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
调查报告-当今青少年最崇拜的人
发表于:
2003-04-17 社会调查报告 ——当今青少年最崇拜的人
[调查结果]
从以上的调查中我得知在整个青少年的圈里面,已经是没有多少人再去关注历代伟人了。
他们的眼光都集中在了明星们的身上。
据我的粗略统计,90个人中只有1个人会崇拜英雄;80个人中只有1个人会崇拜领袖;20个人中只有1个人会崇拜科学家;15个人中只有1个人会崇拜作家。
调查显示父母取代明星成孩子最崇拜的人
2008-03-0209:
40
2月27日上午,全国妇联在京召开《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发布会。
据介绍,这次调查以问卷方式为主,辅之以焦点小组访谈。
问卷调查采取多段分层随机抽样方式进行,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选择了10个省(区、市)、28个市(区、县)对未成年人及其家长进行监护抽样调查。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592份,其中学生样本5040份,家长样本6552份,回收学生有效样本5030份,家长有效样本6499份,总计有效问卷11529份,回收率为99.5%。
本次调查共获取原始数据351万个。
结果,绝大部分国家的青少年都把自己的父母列在比较靠前的位置甚至是第一位,只有中国的青少年是把父母放在很靠后的位置。
不止于此,2004年,沈阳市教育局进行的一次样本量为1000的调查显示,只有1.5%的学生景仰自己的父母,是所有候选人选中比例最少的,但竟有2.9%的学生表示景仰“黑势力老大”。
调查显示:
在列举的8项与未成年人生活有关的事务中,“同性伙伴的选择”(80.6%)、“课外书的选择”(79.4%)、“课余时间的支配”(74%)、“兴趣的发展”(69.8%)和“与异性朋友的交往”(61.5%)等5项事务都是以儿童决定为主。
只有“上学或择校”(76%)、“饮食选择”(58.7%)和“衣着打扮”(55.6%)等3项事务以父母意见为主。
即便是在这3项以父母意见为主的事务中,儿童参与意见的比例也分别达到21.8%、36%和42.1%。
毛泽东论鲁迅:
我与他的心相通
第一个向毛泽东全面介绍鲁迅的人
1933年秋冬之间,冯雪峰在上海被特务盯梢,他用巧计甩脱,幸免于难。
由于他已暴露,党组织决定让他暂离上海。
12月底,冯雪峰抵达江西革命根据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所在地瑞金。
冯雪峰向毛泽东汇报上海的工作和左翼文艺阵营的活动,他特别详细地向毛泽东介绍了鲁迅先生的情况。
毛泽东对冯雪峰讲述鲁迅的事情尤其感兴趣。
冯雪峰告诉毛泽东,有一个日本人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
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半个是毛泽东。
毛泽东听了哈哈大笑,在经过一番沉思之后,他说:
“这个日本人不简单,他认为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
”冯雪峰告诉毛泽东,鲁迅对于毛泽东的了解并不比哪个日本人多。
他说,鲁迅看了毛泽东写的几首诗词后,认为有一种“山大王”的气概,毛泽东听后,不禁开怀大笑。
他的“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等名句,确有梁山好汉占山为王的气概。
毛泽东对鲁迅的倾心向往,给冯雪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若干年后,冯雪峰对当年谈话的场景仍记忆犹新:
毛泽东微微摇头,接下去说:
“真是一点不了解鲁迅!
”
在中央苏区,谈论在上海的左翼文艺运动和鲁迅是经常的话题。
有一天,张闻天、博古、冯雪峰在中央党校谈起中央苏区一些部门的工作情况。
张闻天说到有人反映教育部门的工作忙于琐碎的事务主义,打不开局面,应该充实该部的领导。
博古提议,可以让鲁迅来当教育人民委员,主持中央苏区的教育工作。
毛泽东也认为:
“鲁迅当然是在外面作用大。
”在继续深入议论鲁迅的时候,冯雪峰将鲁迅不想离开上海,谢绝到苏联去,认为在岗位上,总能打一枪两枪的想法,原原本本地告诉毛泽东。
毛泽东听了很感动。
他说,这才是实际的鲁迅!
一个人遇到紧要关头,敢于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坚决将艰巨的任务承担下来,是符合人民愿望的最可贵的品格。
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多次濒临危亡,终于能够维持不堕,就因为人民有这样的品格,这点在鲁迅身上集中地体现出来。
政治家也不例外,当他身处逆境时,当他被误解、被冷落的时候,来自他人的理解与共鸣,最能给他以温馨。
他会从一些细节中,一些言谈话语中,寻找到精神的知己,并以此来充实自己,来加强自信。
中国在上个世纪有幸出了两个伟人,一个是鲁迅另一个就是毛泽东。
鲁迅以惊人的否定力量对中国封建文化的糟粕进行了猛烈的打击,让麻醉了几千的中国人渐渐清醒。
而毛泽东则以其巨大的构建力量和开拓精神让千疮百孔的中国真正站力起来,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他们给中国人留下的巨大精神遗产和人格影响是无穷的。
他们的骨头是最硬的,他们的脊梁顶住了摇摇欲坠的中国上空的塌方,给中国人保存了巨大的生存空间。
鲁迅顶住塌方,毛泽东则炼石补天,他们拯救了中国。
对于鲁迅的理解的好,没有人能够超过他们:
毛泽东,胡适之,许广平,萧红,张爱玲,胡兰成,周作人,宋庆龄,蔡元培.
毛泽东:
最推崇鲁迅的《自嘲》
延安时期的毛泽东如此尊崇鲁迅,是有多方面因素的。
首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不久即收到鲁迅、茅盾联名发来的祝贺电报。
其次,举起鲁迅这面文化大旗,无疑增强了中国共产党方面的精神文化力量,也就增强了与国民党在文化方面抗衡的力量。
再次,也是很重要的一点,鲁迅的文章让毛泽东折服。
毛泽东本人就是文章大家,他对鲁迅的评价也是别具只眼。
鲁迅的小说、散文、旧体诗,一般人都不难认识到其文学价值,但对于其杂文,特别是后期杂文体现出的马克思主义价值,一般文艺评论家恐怕就很难认识到了。
应当承认,毛泽东对鲁迅后期杂文的推崇,在鲁迅研究上是有开创意义的。
也许正因如此,毛泽东对鲁迅关于写作的主张格外重视。
从1956年春到1957年春,围绕着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毛泽东在与文化界人士谈话、党内讲话中多次提到鲁迅。
1957年3月8日,毛泽东在同文艺界代表谈话时曾设想鲁迅在世的情况:
“我看鲁迅在世还会写杂文,小说恐怕写不动了,大概是文联主席,开会的时候讲一讲,这三十三个题目,他一讲或者写出杂文来,就解决问题。
他一定有话讲,他一定会讲的,而且是很勇敢的。
”这一时期毛泽东实际上是把鲁迅当作新中国所应当拥有的优秀文学家的榜样来看待的。
在同音乐工作者谈艺术民族化时说,“鲁迅的小说,既不同于外国的,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它是中国现代的”,是民族化的。
毛泽东还指出鲁迅在京剧方面看法不大正确。
但他谈得最多的还是鲁迅后期杂文。
在同文艺家谈话时讲到鲁迅后期“杂文有力量,就在于有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谈到鲁迅敢写文章,并说“我看把鲁迅搬出来,大家向他学习”;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讲到如何避免片面性时,说“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同时还讲到了列宁的一部分文章也可以说是杂文,把鲁迅与列宁相提并论。
1966年7月8日,毛泽东在韶山滴水洞所写的一封信中指出:
“晋朝人阮籍反对刘邦,他从洛阳走到成皋,叹道:
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鲁迅也曾对于他的杂文说过同样的话。
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这是引鲁迅为知音了,因此又说:
“我喜欢他那样坦率。
他说,解剖自己,往往严于解剖别人。
在跌了几跤之后,我亦往往如此。
”鲁迅在毛泽东心目中地位显然又提升了。
晚年的毛泽东,“读鲁迅”的兴致并没有因体衰多病有所减少,反而更甚。
他在考虑起用一大批老干部时说,要“打破‘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形而上学错误思想”,大概也是借用了鲁迅在《准风月谈?
关于翻译(下)》的说法。
他还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读点鲁迅”。
毛泽东对鲁迅一直是推崇的,尽管不同历史时期推崇的原因和用意有所不同,但推崇鲁迅的思想则一以贯之。
陈晋在《文人毛泽东》中谈到这个问题时,有一句“心灵的相通而没有见过面,或许对对方更增加了一番魅力和吸引”。
这句话颇耐人寻味。
〔作者甄梁,黑龙江大学伊春分校教授,黑龙江伊春153000〕
失败的鲁迅与鲁迅的失败
潘知常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鲁迅是谁呢?
当我们面对历史人物的时候,尤其是当我们面对我们的精神导师的时候,弄清楚他是谁,尤其是弄清楚为什么历史偏偏选择了他而没有选择别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当我们面对鲁迅时,尤其要如此。
大家知道,按照一般的看法,其实历史是完全可以不选择鲁迅的。
因为鲁迅根本就不是学文学的,也不是学哲学的,更不是学美学的。
他是学医的。
而且,从当时社会的实际影响来说,鲁迅的影响也不是最大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莎士比亚所比喻的那把“时间的镰刀”,已经把每个人的成功和失败都刻在了历史的光荣榜与耻辱柱上,结果,我们非常意外地发现:
时间为我们留下了鲁迅。
哪个人不想不朽呢?
哪个人不想青史留名呢?
十分残酷的是,在中国,只有鲁迅战胜了时间。
而很多很多人都没有战胜时间。
鲁迅很光荣地留在了历史的光荣榜上。
博尔赫斯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他说:
“命中注定要不朽的作品,”就是那些最伟大的作品啊,“可以穿过书写的错误,近似文本、漠不关心的阅读、不理解的火墙,不朽作品的灵魂经得起烈焰的考验。
”[1]大家不难马上想到,能够经得起这种考验的作家其实真的不是很多,在中国,应该说首屈一指的就是鲁迅。
不过,鲁迅的作品也像那些伟大的作品一样,不如哈巴狗、小花猫那样乖巧、那样讨人欢心,它有一种傲慢的冰冷的气质,绝不讨好,但是却期待发现。
而且,当我们面对鲁迅,无论他的目光多么慈祥,我们都会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
当然,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还要关注鲁迅的理由吧!
那么,鲁迅为什么就能够战胜时间呢?
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因为他代表着我们民族20世纪这整整一百年的精神觉醒。
浙江有一个大儒叫马一浮,说过四句我认为非常经典的话,他说,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呢?
要“如迷忽觉”,像一个谜,突然被解开了;要“如梦忽觉”,就像做梦,忽然醒了;要“如仆者之起”,摔倒了,突然站起来了,要“如病者之苏”,像有病,最后被医治好了。
凡是能够“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的,就是最好的作品。
我常说,这是关于诗歌乃至关于文学的最为形象也最为精彩的表述。
那么,哪个作家在中国最当得起这四句话呢,肯定就是鲁迅。
他代表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啊。
因此,鲁迅就是二十世纪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触角,也是二十世纪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
三个从大观园出走的“宝玉”。
第一个“宝玉”,我上次讲过了,就是顾城。
那是一个很不像样的“宝玉”。
但是我要告诉大家,那是一个最真实的“宝玉”。
当从那么一个钟鸣鼎食之家出走后,最有可能的就是经受不住现实的残酷的打击,变成一个非常自私的而且对社会充满了仇视的人,也就是顾城的选择。
那么,从大观园出走的“宝玉”的第二种选择会是什么呢?
我希望大家关注王国维。
王国维是从大观园出走的第二个宝玉。
我经常强调,研究中国人的思想历程,有两个人的自杀是必须关注的。
一个是屈原的自杀,我在第一讲《失爱者的哭泣》中跟大家讲过,屈原的自杀代表着中国在一个群体社会里因为没有办法解释那个“无缘无故的苦难”而产生的苦恼,还有一个就是王国维的自杀。
作为一个从大观园出走的宝玉,王国维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发现了个体的存在。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个人”的发现者。
第三个走出大观园的“宝玉”,就是鲁迅。
鲁迅的成功在什么地方呢?
鲁迅的成功也是从发现了个体的尊严开始。
但是又不仅仅发现了个体,而且发现了个体的悲剧。
因此,王国维从发现个体到发现了人生就是痛苦,鲁迅的发现则再进一步,不但认为人生就是痛苦,而且认为痛苦就是人生。
王国维发现人生就是痛苦,于是就想办法去解除痛苦。
这意味着王国维并没有发现痛苦是“无缘无故”的,因此也是根本无法解除的。
鲁迅就不同了。
在他看来,痛苦就是人生。
意思就是说,这个痛苦是无缘无故的,你不要想解除它,它根本就没有原因,也无法解除。
痛苦就是人生本身。
每一个人的生存只能是与痛苦同在。
这种对于痛苦的发现,应该说就是鲁迅的最大贡献。
相比之下,鲁迅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是人格最强大的。
顾城的路他当然不走,王国维的路,在他看来也是懦弱之途。
是的,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必然要死,我们会过得很快乐。
如果知道自己要死,我们会过得很不快乐。
因为所有的东西会失去意义。
你死了以后意义还有什么意义呢?
王国维就被这个东西给吓坏了。
鲁迅的回答却很简单,他说:
人活着就是因为他没有意义,那我就跟没有意义共死共生。
跟没有意义共死共生就是我的意义。
如西西弗斯的启迪就在这里。
他最伟大的地方不在于挥汗如雨地推石头上山,而在于他把石头推上山以后,石头轰然一下滚落山底之后,他仍旧从容地走下山,再开始推石上山的无谓人生。
而且,在走下山的过程当中,他还发现并欣赏着路边的野花。
这,就是鲁迅所发现的东西。
我觉得到这个地步,应该说鲁迅把中国文化整个儿地就颠倒过来了。
鲁迅曾像王国维那样“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但最终还是没有因此就畏缩不前。
儒、道、佛、耶都不足以支撑自己,那他就转而依靠自己的人格力量——与黑暗势不两立的人格、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格。
面对无数“歧路”(不知走哪一条)、“穷途”(找不着路),鲁迅不但毅然堵塞了人们为逃避绝望的人生所准备的一切退路,而且绝不问路地毅然向前走下去。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置于不施麻醉的绝望之中而且去——反抗绝望。
反抗绝望,这,就是鲁迅的选择!
鲁迅才真正意识到了这一千古秘密。
所以我说,他是中华民族的心灵黑暗的在场者。
再进一步,鲁迅又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心灵黑暗的在场者,他而且还勇敢地发出了“最后的吼声”。
鲁迅的作品因此也就成为来自心灵黑暗的在场者的声音。
也就是说,“迷”的状态、“梦”的状态、“仆”的状态、“病”的状态,只有鲁迅才使之“觉”、使之“醒”、使之“起”、使之“苏”。
我们在鲁迅的作品中真正看到了“如迷者忽觉,如梦者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
二十世纪的中国,一般人讲存在两大主题,就是启蒙、救亡,但是我觉得存在三大主题,就是启蒙、救亡和翻身。
它同时意味着中国的三大意识的觉醒。
人的意识、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
启蒙意味着人的意识的觉醒,救亡意味着民族意识的觉醒,翻身意味着阶级意识的觉醒。
在这三大意识里,最重要的是启蒙,那么启蒙的目标是谁呢?
无疑是“人”。
相应的,救亡的目标是“国家”,翻身的目标是“江山”。
启蒙的目标主要是由三个人来完成的,梁启超、严复和鲁迅,救亡的目标主要是孙中山来完成的。
翻身的目标主要是毛泽东来完成的。
中国的二十世纪无非就是这样三大意识,而在这三大意识里,到现在在历史上最站得住的是梁启超、严复和鲁迅。
我们知道,从梁启超开始,他强调西方文化中人的素质的先进。
西方文化,我们开始以为它的自然科学很先进,后来以为它的政治制度很先进,只有梁启超说,西方文化的先进在于人的素质。
所以他说在中国最重要的是改变人的素质:
“民德、民智、民力”,而严复则强调要“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而到了鲁迅,就明确提出来,中国的新文化运动首在“立人”。
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应该实事求是地说,西方富强的秘密、中国落后的秘密就是在梁启超、严复、鲁迅的手上才被揭露的。
当然,还可以讲得更清楚,在这个方面我们还可以试着再去努力。
但是在二十世纪讲得更清楚的,到二十世纪结束为止西方富强的秘密、中国落后的秘密被讲得最清楚的,也就是梁启超、严复、鲁迅,尤其是鲁迅。
而且,在他们三者之间也有不同。
梁启超和严复只注意到了群体的觉醒,所以他们说:
“社会要改革要进步,靠什么呢?
靠民族的觉醒”。
从鲁迅开始,群体觉醒进而变成个人觉醒。
他说这个社会要改革要进步,靠什么呢?
靠个人的觉醒。
这正是鲁迅最伟大的地方。
这个个人的觉醒使得鲁迅区别于新文化运动的所有人(因此李大钊讲“主义”,胡适谈“问题”,而鲁迅却讲“个人”)。
在我看来,鲁迅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发现了个人的觉醒与信仰维度的关系。
换言之,在中国文化的背景里,只有鲁迅才明确地意识到了中国的个人的始终未能觉醒,是因为中国信仰维度的匮乏;而个人的觉醒,则必须有赖于信仰维度的建立。
我觉得,这就是鲁迅的发现。
由此,我要强调,鲁迅的最重要的发现就是,他强调“立人”,他呵护人的尊严,他批判传统中国是“无爱的人间”,其中的出发点都不是我们现在说的什么针对封建毒素,什么这一切阻碍了现代化,不是的,他的出发点是:
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乏信仰维度,结果导致了个体的夭折;那么,个体要诞生,靠什么呢?
就靠信仰维度的建设。
我觉得这就是鲁迅的贡献。
从这个角度,结果鲁迅就发现并见证了在中国由于信仰匮乏所造成的人性颓败与历史颓败这样的两大病症。
“为什么偏偏是鲁迅?
”
再进一步,鲁迅为什么最终会被20世纪所留下?
鲁迅为什么最终竟然战胜了时间?
还有其思想背景方面的原因。
这同样也是我们在追问“为什么偏偏是鲁迅?
”时所必须回答的。
而且,我想,这对于每一个后来者尤其是年轻的大学生,应该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个原因,就是全盘普世价值化。
第二个原因,就是鲁迅的文化谱系。
一个人要成功,与他所选择的文化谱系密切相关。
鲁迅的成功,也因为他正确地选择了自己作为精神伴侣与导师的文化谱系。
我经常跟同学们说,我们学美学包括学文化,都有着某种成功的必备条件,这就是:
你以谁为师,与谁为友。
过去,中国学人的精神谱系无非就是三大传统。
第一大传统,是中国文化传统。
这个传统里面现代的因素极少。
第二大传统,是西方古典主义传统。
就是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那一套,也是局限极大。
第三个传统,是苏联的革命文化传统,这根本就与现代文化背道而驰。
在我看来,就是这三大传统影响了我们中国过去的一百年。
中国文化在20世纪不进反退,它们难辞其咎。
而鲁迅却从来不跟这三大传统对话。
他所接受的就是西方以宗教精神为背景的现代文化传统。
正是这个传统造就了鲁迅。
所以,文化谱系的选择非常重要。
第三个原因,我希望大家一定要知道,鲁迅为什么会成为“鲁迅”呢?
不是一个学哲学的人,也不是一个学文学的人,而是他这样一个学医的人,最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这不是有点不可思议吗?
其实,非专业倒反而让鲁迅少受那些雾烟瘴气的“思想”“文化”“文学”的影响与束缚,反而让鲁迅可以直接面对自己所面临的生命困惑。
其实,在中国谁要想成功也很容易,你只要“最老实”就行。
中国文人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老实。
屈原最老实,他直接面对自己的生命困惑,并且,倘若无法解决,那么他宁肯自杀,结果他的自杀成就了他的千秋美名。
王国维也最老实,他也直接面对自己的生命困惑,同样,倘若无法解决,他也宁肯自杀,他的自杀也成就了他的百年业绩。
鲁迅也最老实,看一看鲁迅的书,我们就会发现,鲁迅的问题都是他自己的生命困惑。
他是在真正存在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也是在大家都没有苏醒的时候率先苏醒。
而这种在真正存在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和在大家都没有苏醒的地方率先苏醒,就造就了鲁迅的成功。
要追问“为什么偏偏是鲁迅?
”,还有两个原因不能不提。
一个是他的童年经历,他的童年跟曹雪芹一样,本来很幸福,但是鲁迅很小的时候他们家就家道中落,一般而言,家道中落无疑是坏事,但是有时候家道中落也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我们知道社会的炎凉。
我们中国人经常说什么“愤怒出诗人”,包括什么“乱世出英雄”,我都并不这样认为。
其实挫折会使大部分人被压垮。
它只能使少部分人被百炼成钢,更多的人则是百炼成废铁,但是鲁迅和曹雪芹都是百炼成钢的。
简单说,这让鲁迅在真正存在问题的地方发现了问题,也在大家都没有苏醒的时候率先苏醒。
还有一个,我要强调一下,就是鲁迅的多病。
鲁迅多病的身体,导致了他看人生看得比较别人要更冷峻一点儿,也要更深刻一点儿。
别人总是看得很乐观,而鲁迅就看得很悲观。
大家知道,疾病对一个文化人来说,可能偏偏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中国那句最著名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7],不就出自作者大病初愈以后再次看到美丽的江南的那一瞬间吗?
在大病初愈的人眼里,世界真是无限清新啊。
所以我经常开玩笑说,学美学什么时候最好呢?
应该是在病得快不行的时候啊。
很多人得了重感冒时都会躺在床上想,“啊呀,我这一生过得真不怎么样,我很多想做的事都没做,我做了很多违心的事,我很多想说的话想做的事却不敢说不敢做,”于是接着就下决心:
“我病好以后一定要说,一定要做。
”那个时候的人真是人啊,可惜,病一好了以后,又不行了,还是俗人一个。
鲁迅笔下的那个狂人也是这样,你看他得病的时候看这个世界的吃人,杀人,放火,看得何等清楚?
但是等他的病一治好,他却去高考去了。
他还是回到了那个吃人的世界。
当然,鲁迅在这一点上是非常成功的,他是将疾病中的眼光坚持始终了的。
鲁迅就用自己的审美强化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卡夫卡说得多么精辟:
没有人能唱得像那些处于地狱最深处的人那样纯洁,凡是我们以为是天使的歌唱,那是他们的歌唱。
这是地狱里的天使的歌唱,也正是鲁迅的歌唱。
而我最不能理解的就是,我们20世纪几乎所有的文学大师,到死的时候,对自己的文学事业都充满了不信任。
鲁迅临死写遗嘱,跟他儿子交代说:
你以后别去当空头文学家;巴金到死不承认他是大作家,茅盾也是到死都不承认他是个作家,他说他是个革命战士。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因为他们以为社会的绝望才是最根本的,而文学的力量是不足以震撼这个社会的。
所以他们就会认为我只有改造了这个社会,我的贡献才最大,所以他们到死都不承认自己是文学家,他觉得我要是被承认是个政治家,我就更伟大了。
这就隐含了一个最根本的失误。
总之,没能始终如一地致力于精神的觉醒和灵魂的挖掘,错误地把国民性的弱点等同为人性的弱点,并且甚至希图以外在的现实手段来克服人性的弱点,这恰恰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鲁迅。
在这里,因为他发现了国民性与心灵黑暗,这无疑是很成功的。
但是没有进而发现人性的黑暗则是他最大的失败。
把国民性的缺点等同于人性的缺点,这就是鲁迅的失败。
而鲁迅既然认定了国民性的缺点,那就只能靠革命、靠暴力了。
这就导致了鲁迅对革命的一往情深。
鲁迅名言
一、鲁迅旧体诗: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无题)
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无题)
5、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鲁迅)
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
7、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
8、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鲁迅·悼杨铨)
二、鲁迅名句: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4、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7、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8、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9、愈艰难,就愈要做。
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10、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11、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12、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13、人类总不会寂寞,以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14、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
15、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16、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17、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18、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
只有这两条路。
19、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20、时间就是性命。
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21、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22、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希腊 思想家 苏格拉底 有一句 名言 未经 审视 人生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