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30227894
- 上传时间:2023-08-07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95.07KB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设计.docx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设计.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设计
【内容标准】
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经过、结果,认识五四运动的意义;了解中共一大召开的具体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力;表演、创新能力;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情景教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角色表演、教师引导、释疑点拨等。
(1)结合视频资料和五四运动的经过进行角色表演,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五四运动前后两个阶段的对比,让学生学会对比分析问题、概括问题和解决问题。
(3)通过阅读有关材料,分析概括并理解五四运动的精神和意义,培养学生有选择地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处理信息及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和突破难点的能力。
(4)通过分组方式进行中共一大相关史实的知识竞赛,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互动交流,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五四运动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认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进行爱国爱党和理想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重点: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和意义。
2.难点:
本课有不少理论性概念和新名词,如何深入浅出地分析和解释是一个难点。
如对于五四精神和共产党诞生意义的理解,属于抽象概念,而学生是以直观思维为主的,较难理解。
【教具】
课件、多媒体、信纸、标语纸(牌)、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单元概览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
2.本单元的时间范围:
开始于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结束于1936年红军长征胜利。
3.本单元的主干知识:
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北伐战争、国共对峙、红军长征等。
(二)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
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
教师:
让学生通过观看的视频资料谈谈自己的感想;学生:
畅所欲言;教师:
运用激情讲演式文字,由学生的感想生发开来,由北京奥运会激发出来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引入90年前由北京开始的五四运动,从而导入新课。
理念说明:
通过热点北京奥运会导入,很自然地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三)探究交流
一、五四运动
探究点一五四运动的第一阶段
探究目标爆发的直接原因、时间、地点、领导人、主力、斗争方式、斗争口号、结果。
情景与问题观看视频《开天辟地》中“五四运动”的相关片段,阅读教材46~47页第一自然段。
请思考:
(1)说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时间、地点、主力和领导人。
(2)假如同学们生活在当时会怎么做呢?
(3)五四运动第一阶段斗争的结果怎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
(4)想一想:
作为一战战胜国的中国,为什么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视频资料和教材知识,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完成。
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使学生置身于五四时期国难当头的历史情景之中,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和过程,为实施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2)首先,教师分发信纸、标语纸等道具给学生,让学生以角色表演的形式进行情景再现,依据表演的内容探究、解决问题。
其次,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学生如何分组合作、互动交流,引导、激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结合教材内容得出结论。
主要从北洋军阀政府的性质和学生的力量两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4)根据当时的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进行探究,从帝国主义恃强凌弱和中国落后力弱来比较和认识。
结论与评定
(1)直接原因: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时间:
1919年5月4日;地点:
北京;主力:
学生;领导人:
陈独秀、李大钊。
(2)从学生的情景表演中得出斗争方式主要是罢课,斗争口号是: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取消“二十一条”。
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3)遭到镇压,三十多名学生被捕。
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单纯的学生斗争力量太小。
(4)只要求学生说出“弱国无外交”或“落后就要挨打”即可。
探究点二五四运动的第二阶段
探究目标开始时间、重心转移、斗争主力、斗争方式、胜利成果。
情景与问题阅读教材47页第二自然段,结合46页《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时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如何划分的?
(2)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二阶段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3)“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成果有哪些?
为什么说“胜利”是“初步”的?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课文具体内容回答。
(2)分析对比五四运动的前后两个阶段进行概括,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阅读教材相关资料、图片,提取有效信息,概括要点;联系五四运动的斗争口号进行思考得出。
结论与评定
(1)以1919年6月3日为界线。
(2)变化:
地点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阶级。
斗争方式由学生罢课变为“三罢”斗争。
斗争结果变为初步胜利。
(3)胜利成果: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
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初步”理由:
斗争的要求没有全部实现。
理念说明:
专家研究发现:
普通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动觉学习者(通过行为、移动、触摸学习的)占37%,听觉学习者(通过声音、音乐等)占34%,视觉学习者(看书、图片学习的)占29%;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15%,亲身经历内容的80%。
(引自《地球村在行动》)。
因此,学习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全面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动觉。
据此,在以上教学环节中,通过创设情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爱国的情感,非常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学习情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有效地落实了课标要求。
通过学生的角色表演充分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孩子们动手、动脑,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可以说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全面体现了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宗旨”!
探究点三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
探究目标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理解五四精神。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9年5月3日,北大学生集会,一名学生当场咬破中指,撕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
”
材料二 1919年5月4日,北京十三所学校的三千多名
学生,集会于北京天安门,要求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
约”签字,高呼: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会后举行
游行示威,“五四运动”就此爆发。
右图为北京大学的游行队
伍向天安门进发。
材料三5月4日的游行示威遭镇压,三十多名学生被捕,学生们没有屈服,第二天,北京学生纷纷罢课。
材料四1919年6月7日和6月9日,《申报》大幅报导,
上海工界和商界、学界一致行动,实行罢工、罢课、罢市。
北
洋政府逮捕了八百多名学生的消息传到上海,上海工人罢工、
商人罢市,全国各界纷纷联合起来。
尤其是工人阶级的斗争沉
重打击了北洋政府。
请思考:
(1)五四运动的斗争对象是谁?
性质如何?
(2)运动中最强大的主力是谁?
为什么说这次运动是“彻底”的?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概括五四运动中体现的主要精神。
(4)通过学习,你认为五四运动有何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根据材料二中的斗争口号得出斗争对象;再由斗争对象得出运动的性质。
(2)依据材料四分析得出运动的主力。
主要从斗争的坚决性分析理解其彻底性。
(3)通过对四个材料所体现的精神,概括归纳五四精神。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4)结合课文内容和对前面问题的回答,进行归纳。
结论与评定
(1)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工人阶级。
(2)“彻底”是从斗争的坚决性而言的。
表现为:
学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工人阶级参加并成为运动的主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爱国主义
敢于斗争
(3)五四精神不屈不挠
团结一致
乐于奉献等
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性质)
(4)历史意义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标志)
五四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动力)
理念说明:
教师通过精心巧妙的问题设计,将五四精神和意义两个抽象问题直观化,很好地化解了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突破难点的能力,并对所学知识起到了进一步梳理、系统、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指出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整理中共成立的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思想基础
条件2.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
3.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组织基础
〈二〉组织学生通过观看纪录片《中华五千年》片段和教材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相关知识,主要就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意义,进行大组之间问答式知识竞赛。
理念说明:
通过竞赛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分两大组竞赛能节约时间,减少流程,使学生全面地获取知识;采用问答式能够对学生掌握不到的知识实现互补,同时培养学生组织、回答问题的能力、勇气、胆量和合作精神。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及时点评、表扬。
〈三〉让学生根据分组竞赛所学到的知识,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主题进行知识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1.时间:
2.地点:
党的名称:
3.代表:
奋斗目标:
中共一大(中共诞生)4.内容:
制定了党纲
中心任务:
领导人:
5.历史意义:
〈四〉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提示:
(1)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崭新的革命政党,不仅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2)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新的工作方法--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新的革命前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四)创新整合
理念说明:
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构建、展示知识结构。
让学生把知识结构的具体知识点写出上交,典型讲评,进行知识巩固。
网络结构式:
爆发(直接原因、时间、地点)
1.第一阶段
经过(主力、斗争方式、口号、领导人)
结果
开始时间
五四运动2.第二阶段
变化(运动主力、斗争方式、中心、结果)
五四爱国运动和
结果:
初步胜利(成果)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历史意义(三点)
1.时间、地点、代表人
中共一大2.内容:
党纲(党的名称、奋斗目标、中心任务、领导人)
3.历史意义(两点)
流程图式:
时间
背景原因
时间地点
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心
条件准备:
第一阶段
代表人物
思想基础
主力
第二阶段
主要内容
方式
阶级基础
组织基础
结果
精神意义
历史意义
(五)成果检测
一、精思巧选
1.“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
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反映的史实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辛亥革命 D.反围剿胜利
2.“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
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这是董必武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
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指的是哪次会议?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3.下列人物中,既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又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建人的是()
A.陈独秀、李大钊 B.毛泽东、董必武
C.陈独秀、邓恩铭 D.鲁迅、胡适
4.下列口号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是( )
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还我青岛 D.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5.1919年6月10日,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终于被免职。
迫使北洋军阀政府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
A.共产党的领导 B.学生的罢课C.商人罢市 D.工人罢工
二、潜移默化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召开国民大会,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
材料二“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失此不图,将成大乱。
”
——《淞沪护军使·卢永祥电》
请回答:
材料一号召人们外争的“国权”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国贼”主要是指谁?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源于哪次运动?
它体现了怎样的斗争精神?
这场运动的开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沪上风潮”发生在五四运动的哪一时段?
说明了什么?
你认为“沪上风潮”的性质是什么?
结论与评定
一、1.B2.A3.A4.A5.D
二、6.
“国权”:
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
“国贼”:
曹汝霖等。
五四爱国运动。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意义:
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二阶段。
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六)感悟升华
把本课的核心思想升华为情感体验,让学生各抒己见,体会和感悟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热爱祖国”?
由此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进行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教育。
最后在《歌唱祖国》的歌声中一起歌唱祖国、祝福祖国,结束新课!
第10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014-08-1019:
57:
24)
标签:
军事
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
分类:
七年级下册
第10课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所以本课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着重让学生理解新旧民主革命的不同,五四运动的新特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等。
【课标要求】简述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简述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
①掌握五四运动和中共一大召开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五四运动的意义。
③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2.能力要求: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
②通过分析讨论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③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五四运动的过程和历史意义。
②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难点:
①理解五四精神。
②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的内在联系。
③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资源】关于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搜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图片和影像资料,设计PPT。
一、五四运动
导入设计:
教学导语:
(教师)今天在座的各位包括我都是青年,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青年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意味着无限的可能,并且我们还拥有属于自己的节日,什么节?
(生答)五四青年节
播放《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本课新授:
1、五四运动的背景
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一方是由英、法、美、日、意等组成的协约国,另一方是德国、奥匈帝国等组成的同盟国。
设问:
中国在大战中参加了哪一方?
(协约国)战争结果是哪方取得了胜利?
(协约国)。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设问:
战争结果是哪方取得了胜利?
(协约国)。
1919年,战胜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召开巴黎和会
展示PPT:
巴黎和会会场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国耻情绪
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经70多日激战,于1914年11月7日占领全部的德国租借地胶州湾。
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在5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为新闻界所得知,并发布该协定,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使中国知识分子及民众对日本以及“卖国”的政府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国耻,同时也引起了不少反日的活动,这种情绪在五四运动中进一步发展,并发挥了作用。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国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即加入了协约国。
1918年初,日本向段祺瑞控制下的北京政府提供了大量贷款,并协助组建和装备一支中国参战军,其贷款还被用于安福国会庞大的贿选开支。
同年9月,北京政府与日本交换了关于向日本借款的公文,作为借款的交换条件之一,又交换了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其主要内容为:
1、胶济铁路沿线之日本国军队,除济南留一部队外,全部均调集于青岛。
2、关于胶济铁路沿线的警备:
日军撤走,由日本人指挥的巡警队代替。
3、胶济铁路将由中日两国合办经营。
北京政府在换文中,对日本的提议“欣然同意”。
驻日公使章宗祥向日本政府亲递换文,后被北京学生痛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对德宣战,与日本同为战胜国,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不仅没有收回,反而被日本扩大了,这一换文成为巴黎和会上日本强占山东的借口。
播放视频《五四运动的爆发》让学生对五四运动有感官的认识。
2、五四运动的发展及其经过。
通过展示图片和图表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的基本史实。
学生在阅读课文和听讲的基础上得出与五四运动相关的信息有:
(时间:
1919年5月4日;地点:
北京;参加者:
北京大学等校学生;斗争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发展:
6月初,工人阶级参加斗争并起了巨大作用,上海成为运动中心。
)
3、五四运动的结果
教师引导:
下面,请同学们从课本上找出关于五四运动的结果的描写。
学生回答: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设问:
学生提出的斗争口号哪些实现了?
答:
内除国贼,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得出结论:
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4、五四运动的意义及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的斗争对象是谁?
(北洋军阀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
斗争的结果怎样?
(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正如毛泽东所说:
“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彻底性就体现在学生和工人们不向反动势力低头,坚决斗争到底的精神。
在五四运动中起先锋带头作用的是什么人?
(青年学生)对斗争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的是什么人?
(是中国的无产阶级)他们更有组织性、纪律性、革命性,并且罢工使工商业陷于瘫痪的状态。
使北洋军阀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
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深入工人群众,促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被篆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了,为了弘扬五四精神,1949年12月,我国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
学习了这一课,你们认为什么是五四精神呢?
学生以拳拳爱国之心发起了五四运动,他们希望中国走向独立了进步,他们高举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的伟大旗帜和封建势力展开坚决的斗争。
五四精神可以概括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五四运动的先驱李大钊这样说过“历史上的事件与人物,是只过一趟的,是只演一回的”,但“此一回的演行,乃永久存在”。
五四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一场学生运动,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势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教师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才在谈到五四运动的意义时提到,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那么,除了五四运动以外,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还有哪些?
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她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请同学们思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那么,她成立的阶级条件应是什么?
学生回答:
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教师提问: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党,她有自己的指导思想。
那么请问,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她的思想基础应是什么?
结合五四运动的意义回答。
学生回答:
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教师提问: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一个过程。
请问她成立的组织条件是怎样具备的?
学生回答:
1920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地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想一下,这三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中国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越来越多,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因为工人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故他们开始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促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这种结合又促进了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3.教师小结:
在上面三个条件都具备以后,共产党的成立就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中共一大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关于中共一大的内容,找出相关信息,并归纳一大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其标志。
教师对中共一大的内容作一个简单分析:
(1)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从这一点上来看,一方面确立了党的远期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对党成立后第一个奋斗目标的规定又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新课 标人教版 初中历史 年级 上册 10 五四 爱国 运动 中国共产党 成立 教学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