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要点整理.docx
- 文档编号:30227765
- 上传时间:2023-08-0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0.05KB
中医学要点整理.docx
《中医学要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要点整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学要点整理
4本名著:
皇帝内经(素问,灵枢)、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
中医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辩证论治。
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队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阳的基本特征:
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明亮的、温热的、功能的、兴奋的。
阴的基本特征: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晦暗的、寒冷的、物质的、抑制的。
阴阳相互关系: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五:
金木水火土5种基本物质。
行:
运动变化,运行不息。
五行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藏:
居藏于体内的脏器。
象: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
主要是指内在脏腑与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也涉及内在脏腑的解剖形象与其通应的自然界的物象。
五脏:
心肺脾肝肾。
心:
主血脉,主神明。
肺:
主宣发肃降,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宣发卫气,助心行血。
脾:
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肝:
主疏泄,主藏血,
肾:
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
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上焦:
膈以上的胸部,所居心肺两脏。
中焦:
膈以下脐以上的腹腔,其所属的脏腑应包括脾胃和肝胆。
下焦:
脐以下的腹腔,包括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
精:
狭义,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广义,人体一切精细物质的总称。
气:
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其精细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血关系:
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血能养气,血能载气)
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
风: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暑: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夹湿。
湿: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
燥邪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火(热):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伤津耗气;火易生风动血;火易致肿疡。
正气:
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产生的抗病康复能力
邪气: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望舌
1.望舌质:
舌色,舌形,舌态
2.望舌苔:
苔色,苔质。
脉诊:
部位:
桡动脉的腕后浅表部位。
时间:
不少于1min。
八纲: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表里:
辨别病位外内深浅的纲领
寒热:
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虚实:
概括和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
阴阳:
辨别疾病类别的纲领,也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气病辨证
气虚证:
脏腑组织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气陷证:
气虚无力升举而反下陷的证候
气滞证:
人体某一脏腑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证候
气逆证:
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证候
血病辨证:
血虚证:
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表现全身虚弱的证候
血瘀证:
因淤血内阻所引起的证候
血热证:
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所表现的证候
血寒证:
局部脉络寒凝气滞,血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治则:
治未病,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三因制宜,病治异同。
治病求本
1.正治反治:
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适用于现象和本质相一致的病证)反治~~~
2.标本缓急: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和标本同治。
四气: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五味:
辛甘酸苦咸
归经:
药物对机体某部位的选择作用,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的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
煎药法:
砂锅,瓦罐或不锈钢;煎药前泡1h,煎2次,头次30min,二煎20min。
先煎:
适用于矿物、介壳、化石等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物。
后下:
适用于含挥发油的芳香类或久煎有效成分易于破坏者,在其他药物煎好后放入。
单煎:
适用于名贵药材,一面共煎时有效成分被其他药物吸附。
包煎:
适用于细小的种子或使药物浑浊,影响过滤的药材,或有茸毛对咽喉有刺激的药物。
烊化:
适用于胶质、黏性而又易于溶解的药物。
方剂的组成原则:
君臣佐使
君药:
不可缺少,对主病起主要治疗效果
臣药:
协助君药,或针对兼病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
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
使药:
起引经药和调和的作用
感冒·
1、外感风寒—荆防败毒散
2、外感风热—银翘散
3、外感暑湿—新加香薷饮
心律失常
1、心虚胆怯—安神定志丸
2、痰热扰心—黄连温胆汤
3、心脾两虚—归脾丸
4、阴虚火旺—天王补心丹
5、心肾阳虚—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6、心血淤阻—桃仁红花煎
高血压
1、肝阳上亢—天麻钩藤饮
2、肝阳化风—镇肝熄风汤
3、痰湿内阻—半夏白术天麻汤
4、肝肾阴虚—杞菊地黄丸
5、淤血内停—通窍活血汤
6、阴阳两虚—金匮肾气丸
急性胃炎
1、寒邪犯胃—良附丸
2、暑湿伤胃—藿朴夏苓汤
3、食滞胃脘—保和丸
4、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
慢性胃炎
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
2、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3、肝胃不和—柴胡疏肝散
4、脾胃湿热—平胃散
5、胃阴不足—益胃汤
6、气滞血瘀—膈下逐淤汤
功能性消化不良
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
2、脾胃湿热—平胃散
3、胃阴不足—杀神麦冬汤
4、肝胃不和—柴胡疏肝散
5、肝郁脾虚—逍遥散
6、肝胃郁热—丹栀逍遥散
7、痰气互结—半夏厚朴汤
肝硬化
1、肝郁气滞—柴胡疏肝散
2、脾虚湿阻—五苓散
3、湿热蕴结—茵陈蒿汤
4、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
5、肝肾阴虚—知柏地黄汤
6、脾肾阳虚—春泽汤
尿路感染
1、膀胱湿热—八正散
2、阴虚湿热—知柏地黄汤
3、脾肾亏虚—济生肾气丸
糖尿病
1、阴津亏虚—六味地黄丸
2、阴虚热盛—增液汤
3、气阴两虚—参芪片
4、气阴两虚兼瘀—益气养阴活血汤
5、阴阳两虚—金匮肾气丸
盆腔炎
1、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
2、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
3、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
4、阴虚血瘀—一贯煎
痛经
1、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加减
2、寒湿凝滞—温经汤
3、湿热蕴结—清热调经汤
4、肝肾亏虚—调肝汤
围绝经期综合征
1、肝肾两虚—左归丸
2、脾肾阳虚—右归丸
干燥综合征
1、肺胃阴虚—百合固金汤合益胃汤加减
2、肝肾阴虚—一贯煎合左归饮加减
失眠
1、阴虚火旺—黄连阿胶汤加味
2、痰热内扰—温胆汤加味
3、胃气不利—保和丸加味
4、心脾两虚—归脾汤加减
5、心胆气虚—安神定志丸加减
6、心肾不交—天王补心丹加减
带状疱疹
1、心肝火旺—黄连解毒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2、脾胃湿热—甘露消毒丹
腧穴:
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包括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腧穴的作用:
远治作用,近治作用和特殊作用(天枢穴可腹泻止泻便秘通便)
百会:
前发际正中线直上5寸,两侧耳郭尖连线中点—头痛
风池: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头痛
人中:
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昏迷
合谷:
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发热
内关: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心痛
外关:
腕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热病
足三里:
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胃痛
三阴交:
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内侧缘—腹泻
委中:
腘横纹中部—腰痛
膻中:
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中点—胸痛
中脘:
脐上4寸—胃痛
气海:
脐下1.5寸—腹痛
肺俞:
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咳嗽
脾俞:
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腹胀
肾俞:
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遗尿
心俞:
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痛
肝俞:
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肝病
大椎:
第七颈椎棘突下—头项强痛
大杼:
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咳嗽
九针:
九种针具的总称,包括鑱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毫针刺法:
右手持针,为刺手,左手为押手。
1、指切进针法—短针
2、夹持进针法—长针
3、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穴位
4、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或皱纹部位
进针角度
1、直刺,90度
2、斜刺,45度
3、平刺,15度
得气:
针刺部产生酸麻胀重等反应,而医者指下有一种沉紧的感觉,称为得气。
晕针的处理:
立即将针全部拔出,使患者平卧,松开衣领,放低头部,轻者饮开水或热茶即可恢复,重者可针刺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位。
针法灸法的作用: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温经散寒,回阳救逆,扶正祛邪,防治疾病
灸法分类
1.艾炷灸
(1)直接灸
(2)间接灸:
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
2.艾条灸
3.温针灸
4.药物灸(天灸)
5.灯火灸
针法分类
(1)提插法
(2)捻转法(3)循法(4)弹法(5)刮法(6)摇法(7)飞法(8)震颤法
针灸的治疗作用:
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
选穴原则
近部选穴——旨在就近调整受病经络、器官的阴阳气血,使之平衡
远部选穴——亦称远道取穴。
有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之分
对症选穴——大椎退热,人中苏厥,神门安神,关元温阳等
配穴方法:
是在经穴主治纲要和选穴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各种不同病证的治疗需要,选择具有协调作用的两个以上的穴位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包括:
前后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左右配穴法、表里配穴法、远近配穴法。
针刺补泻手法:
补法是指能增强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的方法;泻法是指能疏泻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补法在于顺其气,或将气向内推送,使正气有所补益;泻法则是逆其气,折其病势,将气向外引伸,使邪气有所散逸。
耳穴疗法:
是指用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廓上的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耳穴分布:
分布规律:
形如倒置的胎儿。
耳垂:
头面部
耳舟:
上肢
对耳轮体部和上下脚:
躯体、下肢
耳甲艇、耳甲腔:
内脏
头针:
是在头部进行针刺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
腕踝针:
是根据六经皮部理论在腕部或踝部的相应点用毫针进行皮下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简易方法。
电针:
是用电针仪输出脉冲电流通过毫针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波形包括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三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学 要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