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经济学教案讲义.docx
- 文档编号:30227270
- 上传时间:2023-08-07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57.83KB
名家经济学教案讲义.docx
《名家经济学教案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家经济学教案讲义.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家经济学教案讲义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讲稿
引言
该课程的重要性:
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开始学习西方经济学,微观和宏观两部分,本学期学习微观,下学期学习宏观,这个课开了两学期,足见本门课程的重要性。
大家毕业后拿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而西方经济学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学好管理专业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习该课程的目的:
1、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培养经济思维的习惯。
在知识与素养的关系上,素养是第一位的。
学会用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和方法来分析思考问题,是本课程最主要的目的。
3、形成对经济现象进行较为深入分析的能力。
学习中的困难:
1、本课程具有逻辑体系十分严密的特点,前后连贯性很强,因此需要一开始就要从理解入手,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2、要求有一定的数学基础
学习方法:
1、充分认识预习与复习的重要性,力求达到理解
2、需要有好的学风,希望形成相互争论,深入讨论的习惯。
3、课后多做练习和习题。
下面有这么几个建议:
因为经济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
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往往发现经济学涉及的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比较难理解。
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对我们来说比较陌生,因此对我们来说,是比较难学习的一门课。
所以,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首先就要注意听讲,看看老师对有关章节的介绍,对这样的一章相关的内容是如何讲解的,里面涉及了哪些知识点,这实际上是我们的基本的要求,然后,这一章中我们遇到了哪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是如何分析的,先在脑袋里面有点影响。
听讲完,大家还要看教材,就是教材里面相应的内容。
我们要自己看看,加深理解。
教材的容量比较大,而我们的课时有限,所以,我们不可能全部讲解到,因此,在学习的时候,对于一些重要的章节,经济学中的核心内容,问题,我们花很多的时间,详细重点讲解,而对于比较好理解的简单的章节,问题,我们就讲的简单点,少化点精力。
这样大家根据上课的听讲,和课后看教材,就可以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帮助我们学好这门课。
第三个要求,就是要完成每一章后面的作业,经济学比较抽象,因此读完之后,听讲完之后,影响可能还不是很深刻,因此,我们必须要做一些作业,习题。
除了书上的一些习题外,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会给大家补充一些课外的习题,来作为大家学习的补充。
我们通过对作业习题的计算,对一些问题概念的解答,加深对经济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应用的能力。
作业环节,大家一定要花精力认真的对待。
本门课程要求:
1、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平时成绩由作业,考勤,课堂提问,讨论等组成。
2、考勤由各班班长每节课进行,课间报给。
考勤无故三次不到的平时成绩为0。
3、要求就推荐的参考书目作读书笔记;
本门课程参考资料:
1、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部分,刘凤良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
4、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课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第一,本课程内容的特点是难点偏前。
具体来说,消费者行为理论是微观经济学部分的难点;产品—货币市场均衡与劳动市场均衡是宏观经济学部分的难点。
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和分析方法与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经济学常识有比较大的差距。
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先慢后快。
第二,本课程的教学通常安排在大学二年级进行。
低年级大学生迫切希望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际,但由于自身阅历的限制,他们往往对西方经济学本身及中国国情产生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导致对西方经济学的滥用。
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微观经济学部分的教学,应尽可能多举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另一方面,也应该举出一些脱离实际情况,滥用本课程内容与方法的例子,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西方经济学
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
为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会补充较多的案例。
对基本概念与原理力求讲深讲透,理论和模型的导入、其含义的解释、应用方法及必要数学解释都将在课堂上完成。
但课堂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涉及教材的所有内容(包括考试要求的内容)。
每次课的前十分钟,总结回顾上次课的要点,老师提问。
每次课的后十分钟,对案例讨论结果作总结发言,学生提问。
学生应根据教学安排和上课提纲,预习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提纲中列出的问题。
课前预习是课堂上理解教学内容、参与案例讨论和提出自己见解的前提条件。
重视课堂听课效率,能够事半功倍;课后练习与进一步的文献阅读,能够巩固已学的知识,并逐步培养起兴趣。
好,下面我们开始来学习具体的内容。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包括经济学的基本定义,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经济学基本的假设,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还有经济制度和经济学的分支。
要求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定义、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
经济学的研究思路是什么?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第一章导论
内容提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v人们心目中的经济学:
v
(1)当人们知道你是教经济学课程的时候,会问你:
你认为近来股票市场的状况如何?
股票会不会涨?
你觉得那一种股票比较好呢?
v现在的房子价格如何?
现在值不值得买房子呢?
v现在的商品,比过去更贵了还是更便宜了?
商品的价格高好还是低好?
为什么即使总经理的打字速度比秘书快,仍然是让秘书打字,而不是自己亲自打字?
为什么即使丈夫比妻子炒菜速度快、水平高,仍让妻子做菜?
这些问题你就很难一一给出准确的答案。
v
(2)如果你现在看中了一套房子,价格是20万元;同时你正好看中了一辆福特汽车,价格也是20万元。
可是,你现在只有20万元,你如何决策?
v(3)如果一个人喜欢吃牛肉。
他太太给他买的时候,每次都是正好买10元钱的;而他自己买的时候,每次都是买一斤。
这个人的行为和他太太的行为有差别么?
v(4)前几年,在美国一家医院,几名有名望的年轻医生联合起来,要求减少对那些年老、且没有治愈希望的病人的治疗,以便将时间和医药用在更有希望治愈的年轻病人身上,在美国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经济学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v(5)在现代,大家庭在解体,在外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人们不喜欢自己下厨房做饭了呢?
v(6)很多国家的政府喜欢给公务员加薪,而不愿意把更多的钱用来救济穷人,为什么?
v(7)按照经济学的方式思考:
东西跟着钱走;如果你有足够的钱,一头大象会自己从非洲走到你那里。
v所以,经济学家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与其他学科或专业的专家也是不一样的:
v
(1)经济学假定:
人都是理性的,这叫做经济人。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人都是自私的,他首先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在做出一项经济决策的时,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选择一个花费最少,获利最多的方案。
这样的人就是“经济人”。
经济人会用自己的方式行事,以保证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例如,他们会认为: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马路中间是不可能捡到钱的。
v经济人是自私的,这里的自私表示:
经济人会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关于伦理道德、政治等问题,在这里是不需要考虑的。
因为这是经济学)。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旧的观念需要转变:
a.你是不是热爱集体?
b.是集体利益重要还是个人利益重要?
c.你为什么要工作?
为什么你喜欢更高的工资?
v
(2)经济学假定,人们都具有完全的信息,你所买到的东西:
一是一定是你自己愿意买的;二是一定是最合意的。
假设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对各种信息都充分了解。
比如对于消费者来说,完全的信息是指消费者了解欲购商品的价格、性能、使用后自己的满足程度等等。
v附关于经济人的说明:
v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含义
v所谓经济人是指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
微观经济学明确提出经济人假设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基本前提,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如:
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已经对此有所论述;西尼尔(1836)则将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作为他的“纯经济理论”四大演绎推理前提的第一公理而提出;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48)最早提出经济人的概念。
v在经济假设中还包含着人是理性的假设。
所谓理性是指每个人都能通过成本收益或趋利避害的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
正如赫伯特•西蒙所说,理性指的是:
经济人具有关于他所处环境的完备知识,有稳定的和条理清楚的偏好,有很强的计算能力,从而使其选中的方案自然达到其偏好尺度的最高点。
v经济人假设的修正与发展
v由于寻求最优的经济人假设与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而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判,经济人假设也因此得到修正与发展。
vl.赫伯特·西蒙对全面理性假设的批判与修正。
在古典经济理论中,经济人被设想为全面理性的,经济人掌握完善的信息并具备完备的知识,能够作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最优选择。
然而,实践证明这种假设是不现实的。
因此,赫伯特·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说”和因此而引申出的“寻求满意的人”的假设。
这里所说的有限理性是指受到较多限制的理性,正如西蒙所说:
人的理性受到三种限制,即:
每一备选方案所导致的后果的不确定性;不完全了解备选方案;必要计算无法进行的复杂性。
v2.制度学派对经济人的批判与修正。
在经济人假设中,最优化选择是以个人偏好为基础而作出的,而个人偏好是不受其他人的决策或行为影响的纯个人行为。
对此,制度学派提出所谓“个人选择的社会性”,又称“社会―文化人”。
他们认为:
人是一种社会存在,他们所作出的选择,并不仅仅以其内在的效用函数为基础的纯粹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选择,而是要受他人的影响,如生产者的诱导、社会文化结构及传统影响等。
因此,其目标也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是包括虚荣心、摆阔、赶时髦、显示地位等需要的满足。
所以,人们通常是依据习惯而非深思熟虑地按理性最大化原则行事,而不是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决策。
为此,制度学派用“社会―文化人”取代经济人。
v关于经济人假设的简要评价
v经济人假设把人完全看成是自私自利的,不论人们作出何种选择时均存在自觉不自觉地成本收益核算,进而作出使自己预期效用最大化的决策。
因此,这种假设完全是从实用主义角度进行分析的,其立论基础是一般人在大多数场合下是怎样做的,而不是应该怎样做。
所以,该假设仅仅是对普遍存在于人类行为进行的一种原则抽象,不存在价值取向的判断问题。
正是因为经济人假设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在实践中,必须承认人的“自私、自利”行为,在强调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同时,不应忽视个人的利益。
否则,会影响个人积极性,进而会影响单位的利益和经济的发展。
v然而,经济人假设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特定的社会关系,仅从统计学和实证的意义上来说明人性,其抽象虽然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多数人的行为动机。
正如马克思所说: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v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经济人假设的客观存在性及其缺陷。
应在承认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通过建立一种恰当的机制,使得经济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基础上,客观地有利于社会整体目标的实现。
正如哈耶克所说: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人类是否由自私的动机所左右,而在于要找到一套制度,从而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其普通行为的动机,尽可能地为满足所有他人的需要贡献力量。
v这两个假设在现实中并非完全符合实际,能不能说假设就没有意义呢?
并非如此,经济分析做出假定,是为了在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众多因素中,抽出主要的、基本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出一些重要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假设是理论形成的前提和条件。
但假设在大体上不违反实际。
v关于理性人的说明:
人们是如何花钱的?
弗里德曼的花钱矩阵。
v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世上的经济活动无非以下四种:
第一种:
花自己的钱为自己办事;
第二种:
花别人的钱为自己办事;
第三种:
花自己的钱为别人办事;
第四种:
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
第一种效率最高,第四种效率最低。
一、经济学所面对的经济问题:
稀缺性
在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消费是目的,生产则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如果说,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消费欲望(wants)以及由这种欲望引起的对物品(goods)和劳务(service)的需要(needs)是有限的,而满足需要的手段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那就不存在需要由经济学来探索研究的问题。
事实上,人的欲望和由此引起的对物品和劳务的需要,是无限多样永无饱和之日的。
而用来满足这些无限需要的手段,也就是用来提供这些物品和劳务的生产资源却是有限的。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怎样使用相对有限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的问题,这就是经济学所要研究并需要回答的经济问题。
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在经济学中,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
v这里要注意的是,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是指相对的稀缺性,即从相对的意义上来谈资源的多寡的,它产生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矛盾。
这也就是说,稀缺性强调的不是资源的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欲望无限性的有限性。
v但是,这种稀缺性的存在又是绝对的。
这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
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欲望(wants)是指人们的需要,它是一种缺乏与不满足的感觉以及求得满足的愿望。
欲望是一种心理现象。
欲望实际上就是人们对商品和劳务的需要,或对精神与物质享乐的渴望。
对于一个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流浪汉而言,你若让他随意列出他所需要的东西,他可能依次列出:
可遮风避雨的简陋草房、结实的瓦房、装修豪华漂亮的楼房、交通便利环境幽雅风格独特的别墅、一流的室内生活娱乐设施、周到的生活服侍、呼风唤雨的权力、让人前呼后拥点头哈腰的地位……一个初入仕途的人,也有一个长长的梦:
科员、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处长、副局长、局长……当了皇上该满足了吧?
不!
林语堂先生曾撰写文章论证,当了皇上还想吞金服砂成仙呢,而仙界依然有三六九等。
人类的欲望具有无限性,可谓得陇望蜀,而且以极快的速度由低级向高级产生,可谓得寸进尺。
清人胡澹庵编辑的《解人颐》一书中收录了一首《不知足》诗: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这首诗说明欲望(需要)的无限性。
欲望是有不同层次的。
划分欲望的层次是心理学家的任务。
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解释,欲望可以分成下列层次:
第一,基本的生理需要,即生存的需要。
如饮食等,这是最低层次的需要。
第二,安全和保障的需要。
如免受伤害、免受剥夺、生活上有保障等。
第三,归属感与爱的需要。
如所属社会阶层的认同感等。
第四,尊重的需要。
这既包括得到别人的尊重,也包括尊重别人。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包括个人潜力的实现,也包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这五个层次的需要由低到高。
人们通常优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
但不同层次的需要也有交叉,即在低层次的需要还没有完全满足时就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人类的欲望永远难以得到全部的满足。
由于人类需要层次的多样性,因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
在一种欲望得到满足后(甚至还没有完全得到满足时),新的欲望就会产生。
资源的稀缺性
无穷的欲望都要靠资源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去满足。
1.什么是资源呢?
资源是用来生产那些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
除了时间与信息两种重要的资源外,经济学讨论的资源基本上有三种:
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
当资源被投入生产过程用以生产满足人们欲望的最终产品与劳务时,它又被称为生产要素(Productionfactor)。
当我们讨论土地、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时,实际上等同于讨论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等资源的有效利用。
生产要素包括:
土地、资本、劳动、企业家才能。
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可以分成自由物品(freegoods)和经济物品(economicgoods)。
自由物品是现成的,相对于人类的欲望来说,其数量是无限的,且取用时不需要花费任何成本比如阳光和空气。
而经济物品需要生产,生产需要使用资源,因而需要成本。
在既定的资源(成本)下,其数量、质量和种类都是有限的,因而只能满足人类的一部分欲望。
换句话说,与人类无穷的欲望相比,经济物品的数量、质量和种类总是不足的。
这种不足就是稀缺性(scarcity)。
除了经济物品外,劳务及生产经济物品(劳务)的资源也是有限的。
历史上,许多自然资源曾经被视为自由取用物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因而自由取用物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少。
新鲜空气和自然界的水曾经被视为自由取用物品,但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使用量的增加,在许多地方,新鲜空气和水都已成为具有稀缺性的资源。
无论是自由取用物品还是经济物品都是有限的
2.资源为什么是有限的?
首先,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其次,经济组织中的资本、劳动力、企业家才能等资源也是有限的。
再次,时间资源也是有限的。
3.正确理解资源的稀缺性
v
欲望无限相对
v资源的稀缺性
v资源有限绝对
第一、资源稀缺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是指相对于人们欲望的无限性,资源是相对稀缺的。
它不是指物品或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指可用的物品和资源与人们的欲望相比总是显得不足。
第二、资源稀缺的绝对性是指,稀缺性的存在是绝对的,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是人类社会永远存在的问题。
任何人、任何社会都永远无法摆脱稀缺性。
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是指相对的稀缺性。
⏹稀缺性:
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经济问题:
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经济问题”
经济学与稀缺性的关系
经济学产生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相对稀缺性的矛盾中。
经济学是为解决人类经济活动中经常面临的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
即经济学是由于稀缺性的存在而产生的。
二、生产可能性边界、选择与机会成本
为了使相对稀缺的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经济学提出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yfrontier)这个概念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问题。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因此,用于生产某一种物品的资源多了,用于生产其他物品的资源就会减少。
假如一个国家可以利用的资源,全部用来生产当年消费的消费品,那末这个国家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如果要实现扩大再生产,就要用一部分资源生产资本财货,这样,尽管在以后会有更多的消费品被生产出来,但可以生产出来供当年消费的消费品就要相应减少。
这是一个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因此,一个国家如何兼顾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把有限的资源分配使用消费品和资本财货的生产,是经济学必需提供答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所谓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曲线),就是在给定的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一个国家之最大可能的资本财货与消费品之生产的各种可能性组合。
经济学通过在如下一条曲线来表示这各种可能的组合。
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y),也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或者称为产品转换曲线(producttransformationcurve)。
在资源、技术既定的条件下,经济社会可以实现的两种产品最大数量的组合的各点轨迹。
大炮
10
黄油
01234
组合
A
B
C
D
E
大炮
10
9
7
4
0
黄油
0
1
2
3
4
A、B、C、D、E每一点都代表在给定的资源和生产条件下,一个国家之最大可能的资本财货与消费品之生产可能性组合,所以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
AB线还表明了,多生产一单位资本财货要放弃多少消费品,或者相反,多生产一单位消费品要放弃多少资本财货,因此,又称为生产转换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表明,由于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无限多样化的,但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即制造或提供人们所需物品和劳务的生产资源是相对稀缺的。
有限的资源用来多生产某种物品就要少生产其他物品,在此可以有多种组合。
如一个社会为了不断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资本财货是无限的,为了提高当前生活,所需要的消费品也是无限的。
但是,能够用于生产资本财货与消费品的资源是有限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
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
在资源、技术既定的条件下,经济社会可以实现的两种产品最大数量的组合的各点轨迹。
1.AE是一条凹(sunken)向原点(origin)的曲线。
2.表达了稀缺法则的存在性。
实质:
可以生产和不可以生产的分界线。
(线内――闲置;线外――不可能;线上――最大充分利用资源)。
*AE曲线把第一象限分成二个部分。
*比AE曲线更远离原点的空间中的点所表示的组合,在已定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如W点。
3.一个经济必须做出选择。
*现实的生产,只能在AE曲线上选择一个点。
*选择了B,就意味着必须放弃作出A、C、D、E的选择。
4、选择是有机会成本的。
从A-E的各点的关系来看,在既定条件下,要增加大炮的生产,必须减少黄油的生产为代价
5.progressivelyincrease机会成本的递增
*从图表中可看出,1亿公斤黄油的替代成本分别是1、2、3、4。
*成本递增法则,是源于“资产专用性”,由于最适合生产黄油的资产最先被使用,并依次类推,导致了成本递增;
*这是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的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经济学的基本定义
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由于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在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多种可能性组合中,究竟该选择哪一种,即一个国家关于消费品和生产资料这两大部类的生产组合,到底选择C点还是E点?
或者AB线上的任何其他一点?
这就有个选择问题。
所谓选择(choose)就是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
让人们到雪地上去打个滚,去撒个野;人之所以是人,因为他可以选择,甚至可以选择不高尚,不体面,不纯真,不招人喜欢;一个文明的社会,必得学会尊重他们的选择。
选择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人很选择的结果不仅会带来某种好处,还会招致一定的成本。
一定的资源可以生产不同的商品,如果较多的资源用于其中某一种商品的生产,那么生产该商品的树立就会增加,这就是好处,但同时,多生产这种商品就必须放弃其他商品的生产。
这就说明这种选择存在着代价,经济学中这种代价用机会成本来衡量。
无穷的欲望、稀缺的资源以及由此产生的选择引出了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
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指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只要资源是稀缺的,并且只要人们对于稀缺资源的使用进行选择,就必然会产生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
1概念:
作出一种选择时放弃的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
某种资源一旦用于某种物品的生产就不能同时用于另一物品的生产,选择了一种机会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种机会。
由于个人、企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名家 经济学 教案 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