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黄金卷》第三套模拟考试文综历史 精校解析Word版.docx
- 文档编号:30225507
- 上传时间:2023-08-0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83.90KB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黄金卷》第三套模拟考试文综历史 精校解析Word版.docx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黄金卷》第三套模拟考试文综历史 精校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黄金卷》第三套模拟考试文综历史 精校解析Word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黄金卷》第三套模拟考试文综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黄金卷》第三套模拟考试文综
语文试题
1.《仪礼》记载:
“与君言,言使臣;与大人言,言事君;与老者言,言使弟子;与幼者言,言孝悌于父兄;与众言,言忠信慈祥;与居官者言,言忠信。
”这反映了当时
A.贵族家庭的文化生活B.普通百姓的家规门风
C.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D.生活礼仪的政治色彩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人际交往的伦理道德意义,尽管交往对象不同,但都应以厚德劝善为宗旨,反映出当时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
故答案为C项。
材料针对的不是特定的人或家庭,而是整个社会应当倡导的,排除A、B项;这种伦理道德规范要求没有体现出政治色彩,排除D项。
2.惠帝三年(前192年),部分地恢复了秦的御史监郡制度,文帝十三年(前167年) 遣史分刺各地,督查监郡御史。
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州部,各设部刺史,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鉴于秦朝灭亡的教训B.州郡县三级体系的出现
C.强枝弱干的决策需要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答案】D
【解析】御史监郡制度和形成刺史制度,均是加强朝廷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反映出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故答案为D项。
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此时的州还没有成为地方上最高一级行政单位,排除B项;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强枝弱干相悖,排除C项。
3.南朝大族谢灵运的《山居赋》中写道:
“田连冈而盈畴,岭枕水而通阡。
”以致朝廷作出规定:
第一、二品官占山三顷,三、四品二顷五十亩……先占者不得更占。
据此可知当时
A.政府对庄园经济的否定B.士族阶层力量的迅速壮大
C.政府鼓励士族广占田园D.政府限制土地的过分集中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二品官占山三顷,三、四品二顷五十亩”,说明政府对官员最高占田数作出限制性规定,据此可知当时政府限制土地的过分集中。
故答案为D项。
A、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C项结论与材料信息相悖,排除。
4.明清之际,王夫之系统地揭露王阳明心学“阳儒阴释”的本质,3 张从进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学东渐的作用B.社会各种矛盾激化
C.儒学自身的发展D.统治者开明的政策
【答案】B
【解析】王阳明心学“阳儒阴释”的本质和耕者有其田主张的提出,均是针对当时社会矛盾激化的现实,所提出的解决社会问题的不同对策。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反映“西学”的影响,排除A项;C项不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与材料中的变化无关,排除。
5.薛福成说道:
“中国欲图自强,必自精研洋务始;欲精研洋务,必自整顿总理衙门始;欲整顿总理衙门,必自堂司各官久于其任始。
”这一建议有利于
A.推动外交机构的转型B.培养洋务的专职人才政
C.加快外交机构的建立D.提高总署的办事效率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薛福成认为必须整顿总理衙门及办事机构,才能通过开展洋务运动实现自强。
总理衙门是当时清政府的外交机构,因此这一建议有利于推动外交机构的转型。
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涉及培养人才,排除B项;总理衙门本身就是外交机构,排除C项;材料不是针对总理衙门的办事效率,排除D项。
点睛: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是清政府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
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上。
6.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上谕:
“叠据中外臣工务陈时务,详加披览,采择施行,如修铁路、造机器、开矿山”,要“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这反映了清政府
A.限制民间设厂和开矿B.允许发展工商业
C.突破“中体西用”的界限D.积极投资和贷款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采择施行”“以恤商惠工为本源”,说明清政府对待工商业的政策有所变化,允许发展工商业。
故答案为B项。
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对于“修铁路、造机器、开矿山”“采择施行”,排除A项;材料中的政策没有突破“中体”的界限,C项结论不能得出,排除;D项材料没有反映,材料只是表明清政府政策的变化,排除。
7.难民垦殖是抗战时期救济难民最主要的救济方式,即“寓救济于生产”的举措之一,1942年部分垦荒区域如下表:
星区名称
垦民人数
已垦地亩面积
陕西黄龙山垦区
35860
176959
江西安康垦区
2151
39959
四川东山垦区
660
2035
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
A.将难民看成了国家的重累B.充实了粮食和增强了凝聚力
C.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受到了国人安土重迁的影响
【答案】B
【解析】1942年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华给中国造成深重灾难。
国民政府实行难民垦殖的救济难民方式,一方面获得更多的粮食,另一方面难民得到安置,增强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凝聚力。
故答案为B项。
A、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抗战全面爆发前,排除C项。
8.2000年我们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伟大目标。
2005年,全国“普九”地区人口覆盖率超过95%,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左右。
这一变化说明了
A.教育现代化已经实现B.教育面貌彻底的改变
C.新时期教育成就突出D.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在教育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说明我国新时期教育成就突出。
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西部的经济发展状况,排除D项。
9.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善于不断地与人辩论,形成了一套严明的辩证科学,即问答式的方法来考查一切已有见解,并认为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或绝对美的观念,将为个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
材料中“苏格拉底式对话”的主旨是
A.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B.继承捍卫智者学派
C.人生的意义在于寻求善D.重视人的道德力量
【答案】A
【解析】“苏格拉底式对话”是通过诘问的方式,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使其自己发现真理,因此其主旨是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
故答案为A项。
苏格拉底的主张与智者学派不同,排除B项;C项说法片面,排除;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10.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说:
“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千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将民主制度一分为二,从而解决了最难缠的问题。
”这体现当时美国
A.强调了人民的基本权利B.联邦政府理顺了各种复杂的矛盾
C.完善了《1787年宪法》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和谐统一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千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表明联邦制在保证中央政府拥有相应的权力之外,各州仍然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实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和谐统一。
故答案为D项。
材料涉及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划分,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是对联邦制的评价,排除C项。
点睛:
美国联邦和州之间权力划分的依据是宪法。
美国宪法对联邦权力采取“肯定列举”的方式,对州权力采取“否定列举”的方式,即明文规定联邦所拥有的权力,同时规定各个州不能行使的权力,某些没有列举的权力则规定属于人民和州。
联邦和州之间依据宪法划定不同的权力范围,有关全国的外交、军事、财政等事务由联邦政府管辖,各州在不违反联邦宪法的前提下制定本地区的宪法和法律,管辖本地区的财政、经济、文化教育等具体事务。
美国通过联邦制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11.列宁鉴于苏俄先进的政治制度和落后的物质文化不相适应的客观实际,他在理论上肯定了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某些“中间环节”和“补助办法”。
列宁旨在强调的是
A.社会主义B.国家资本主义C.自由主义D.私人资本主义
【答案】B
【解析】新经济政策中政府允许外国资本家以租让的方式经营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是一种国家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国家资本主义,属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某些“中间环节”和“补助办法”。
故答案为B项。
列宁肯定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不是社会主义本身,排除A项;自由主义与列宁肯定的方式无关,排除C项;私人资本主义不是列宁肯定的方式,排除D项。
点睛:
国家资本主义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
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
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它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是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它实际上就是国有或半国有企业,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
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
现阶段,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主义。
12.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华盛顿流传着许多有关“末日旅馆”和“莫斯科幽灵部队”的传闻,其中“末日旅馆”是美国国家领导人在世界爆发核大战时的最后避难所,“莫斯科幽灵部队”是幻想中的军队。
这表明当时
A.美苏主导的两级格局瓦解B.世界形势趋于紧张和动荡
C.美苏双方处于敌对的态势D.主观上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答案】C
【解析】20世纪70-80年代美苏双方处于敌对状态,苏联是美国的头号敌人,因此才有关于世界核大战和“莫斯科幽灵部队”的传闻。
故答案为C项。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世界形势就趋于紧张和动荡,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 世纪末和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的若干城市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萌芽。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各国的君主大力推行重商主义,鼓励工商经营及海外殖民探险,组织垄断贸易公司,积极展开国际贸易及商业殖民争夺战……重商主义思潮,促进了西欧社会的巨变。
荷兰在17世纪富甲全球,成了典型的商业资本国家。
英国革命后推行重商主义的最大特点是重农而不轻商,农工商并举,由此支撑起了一个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并逐步建立起“日不落”殖民帝国。
——摘编自赵喜儒《重商主义对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加紧使用军事的、经济的手段侵略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王朝被迫为外国增开商埠,洋貨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国不仅主权丧失,而且民穷财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自清政府、洋务派到維新派,积极导求抵制列强商品输出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士商平等”、“商战固本”和“以商立国”为中心的一系列的具有反抗传统和外来侵略性质的重商主义思想。
与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微弱状态相适应,晚清重商主义没有能形成完整的经济理论,也没有成为国家的基本经济政策。
它虽然没有帮助资产阶级走向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对封建思想禁铜的小农经济是一种打击,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摘编自张步先、苏全有《晚清重商主义与西欧重商主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重商主义思想兴起的背景。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和晚清重商主义思想的差异并说明晚清重商主义的影响
【答案】
(1)背景:
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运动开展;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加强中央集权和专制王权的需要
(2)差异:
从背景看:
西欧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晚清重商主义则是列强压迫的产物。
从任务看:
西欧重商主义是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晚清重商主义则是御辱图强。
从影响看:
西欧重商主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影响大;晚清重商主义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成为国家的基本经济政策,影响小。
影响:
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解体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有利于传统义利观的转变。
【解析】本题考查西欧重商主义思想兴起的背景、西欧和晚清重商主义思想的差异及晚清重商主义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和比较的能力。
(1)西欧重商主义思想兴起的背景,根据材料中的“14 世纪末和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的若干城市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萌芽”“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各国的君主大力推行重商主义,鼓励工商经营及海外殖民探险”等信息,并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可以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运动开展、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加强中央集权和专制王权的需要等。
(2)西欧和晚清重商主义思想的差异,根据材料二中的“自清政府、洋务派到維新派,积极导求抵制列强商品输出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士商平等’、‘商战固本’和‘以商立国’为中心的一系列的具有反抗传统和外来侵略性质的重商主义思想”“晚清重商主义没有能形成完整的经济理论,也没有成为国家的基本经济政策”,再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可以看出,在背景、任务、影响等方面均存在不同。
晚清重商主义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但对封建思想禁铜的小农经济是一种打击,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十七世纪初徐光启与利玛窦的接触,已开始发现中国与西欧的思想传统大异。
晚清学者文士关于中西学术文化异同的比较,异说杂出。
尊理学的好说“西学中源”,信汉学的报以“文化西来”,都出于非学术的动因,各派汉学家乃至宋学家愈来愈公开地从西学中寻觅论学论政的參照。
——摘编自朱维铮《走出中世纪二集》
围绕材料,结合近代中西文化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
【答案】示例:
论题: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政治动因明显
论证:
鸦片战争前后,开明地主阶级带着明显的政治动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
从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无一不体现其鲜明的政治目的。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清政府自上而下的变革,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政体。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则主张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美国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先进知识分子阶层在变革技术和政治制度并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背景下,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开展新文化运动,弘扬资产阶级新思想并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反映了先进知识分子阶层改变国家困境的诉求。
所以,近代中国各阶层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都带有明确的政治动因。
............
点睛: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从材料信息可以提炼多个论题。
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
(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
另外,有些问题除了需要材料论述外,还需要一定的理论说明,论点的理论依据是否充分,也是选取观点的重要依据。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安史之乱后,为缓解国家财政困难,颜真卿、第五琦先后推行盐法改革,实行朝廷全面垄断盐业的“榷盐法”.该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收入,但管理机构和官吏的增设,导致经营管理费用的增加和腐败的滋生,增加了人民的用盐负担。
刘晏出任盐铁转运使后,对榷盐法进行改革。
他在产盐地区设立盐场、盐监、盐院, 确保盐源的供给,精简管理机构,相关管理要员受中央直接领导.将原来官收、官运、官卖改成了官收、商运、商卖,官府负责食盐的生产、收购、储存,掌握食盐的定价权,然后卖给商人,由商人们去运送和销售。
在缺盐或距离产盐区较远的地区国家设立仓储,运储食盐,在商人不至且盐价较贵之处, 用平价出售,用以调节和稳定盐价。
刘晏运用行政、财政和商业等手段及措施,把食盐的专利权收归朝廷,增加了财政收入。
——摘编自赵志浩《评唐代刘晏对盐法的改革》
(1) 根据材料,概括刘晏对盐法的改革措施。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晏推行盐法改革的背景。
【答案】
(1)措施:
政府确保盐源的供给;精简盐业管理机构、加强管理;改革运输和销售环节,引导商人加入;采用经济手段调节和稳定盐价等。
(2)背景:
唐代的中央集权被削弱;国家面临财政危机;原有盐法管理混乱、腐败滋生;人民用盐负担增加等。
【解析】本题考查刘晏对盐法的改革措施和改革的背景,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刘晏对盐法的改革措施,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确保盐源的供给,精简管理机构,相关管理要员受中央直接领导”“官府负责食盐的生产、收购、储存,掌握食盐的定价权,然后卖给商人,由商人们去运送和销售”“在缺盐或距离产盐区较远的地区国家设立仓储,运储食盐,在商人不至且盐价较贵之处, 用平价出售,用以调节和稳定盐价”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刘晏推行盐法改革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安史之乱后,为缓解国家财政困难”“但管理机构和官吏的增设,导致经营管理费用的增加和腐败的滋生,增加了人民的用盐负担”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点睛:
本大题的两小题基本上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
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
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世纪后半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高杀伤的现代化军事武器产生。
早在一战爆发前,英德两国就利用科技竞相建造巨型铁甲战舰,军备竞赛日趋火热。
战争爆发之后,科学技术更像一股魔幻般的力量把各方都投入到军备竞賽上来,各种军事发明层出不穷。
开战之初出现于西线的“大白莎”巨炮和1918年出现的巴黎大炮,是科技与武器研制结合的典范之作。
战争后期德国发明的铁路炮。
适应了机动与火力的双重需要。
作为制造炸药的重要原料“硝酸”,最初硝石法的制造工艺受硝石储量影响。
但德国在1913年掌握了合成硝酸技术后,扩军备战占得了先机,也使英法等国对战争进程作出了错误预判。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的出现和飞机在战场的运用,改变了交战双方的战斗方式和作战理论。
这么多的先进武器无论是掌握在谁的手里,都必然形成一种“开战即胜利”的暗示。
——摘编自余忠剑《科学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 根据材料,概括一战期间的主要科技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学技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答案】
(1)主要科技成就:
巨型铁甲战舰、巨型大炮、合成硝酸技术、坦克等。
原因: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各国扩军备战的需要。
(2)影响:
推动了各国扩军备战;增加了战争的规模和破坏性;延缓了战争的进程;改变了传统的战斗方式和作战理论;刺激了各国的称霸野心。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期间的主要科技成就,以及科学技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一战期间的主要科技成就,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反映的“巨型铁甲战舰”“巨炮”“巴黎大炮”“合成硝酸技术”“坦克的出现”等来回答。
其产生的原因可以联系所学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以及材料信息反映的各国扩军备战的需要来回答。
(2)科学技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科学技术更像一股魔幻般的力量把各方都投入到军备竞賽上来,各种军事发明层出不穷”“改变了交战双方的战斗方式和作战理论”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拿破仑对法国境内的犹太人是没有任何偏见的,他执政时期依然給予法国犹太人平等的公民身份和权利。
他建立了一个宗教权威机构来管理犹太人的重大事务,使犹太人成为“真正”社会意义上的人。
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民法典》,以明确的条文保障犹太人的经济权益,鼓励犹太人投身于法国工商业。
拿破仑在宗教上对犹太人比较宽容,但要求犹太人的宗教活动必须在巴黎中央宗教法庭监督下进行。
此外,在允许犹太人参军一事上,拿破仑亦具有明显的开创性。
这些措施,提高了法国犹太人的地位,使他们获得了国家认同感。
拿破仑的民族主义政策是以法兰西民族主义为主,进一步团结欧洲其他民族并在他们之间撒布法兰西精神。
他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对民族和宗教进行有效的控制,利用它们为自己的个人目的和野心服务。
——摘编自王凤英《拿破仑的犹太政策实质》
(1) 根据材料,概括拿破仑犹太政策的主要内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拿破仑的犹太政策进行简要评析。
【答案】
(1)给予犹太人平等的公民权利。
(2)建立宗教机构进行管理。
(3)实行宗教宽容政策。
(4)利用法律保障犹太人的权益。
评析:
拿破仑的犹太民族政策总体上值得肯定。
(1)使犹太人取得了与法国公民相同的政治权利;
(2)扩大了法国的兵源;
(3)激发了犹太人参与法国社会经济生活的积极性。
(4)但拿破仑犹太政策的实质是要控制和利用犹太人为法兰西帝国的利益和自己的个人野心服务。
【解析】本题考查拿破仑犹太政策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此政策的简要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对历史事物的评价能力。
(2)对拿破仑的犹太政策进行简要评析,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反映的总体上对这一政策持肯定的态度,然后联系这些政策的作用和影响来说明,如扩大了法国的兵源、激发了犹太人参与法国社会经济生活的积极性等。
同时也要指出拿破仑犹太政策的实质是要控制和利用犹太人为法兰西帝国的利益和自己的个人野心服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金卷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黄金卷第三套模拟考试文综历史 精校解析Word版 贵州省 凯里市 第一 中学 届高三 下学 黄金 第三 模拟考试 历史 解析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