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S366六安段新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docx
- 文档编号:30218074
- 上传时间:2023-08-07
- 格式:DOCX
- 页数:186
- 大小:11.93MB
完整版S366六安段新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docx
《完整版S366六安段新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S366六安段新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docx(1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S366六安段新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
说明书
一、概述
《合肥经济圈“十二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提出,要以加快合肥经济圈内部沟通为重点,加快城际快速通道建设,加密、改造、升级干线公路,完善合肥经济圈公路网。
《六安市“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配合六安市“一核、两轴、六区”城镇体系建设,完善路网布局为重点,实施“路网升级”、“路网延伸”、“路面改造”三大工程,加快“9110”(九射、一环、十联)骨架路网的建设。
此外,为了优化和调整省道网的布局,安徽省公路管理局组织编制了《安徽省省道网调整规划》(即将发布实施),根据规划,将在合肥-六安之间建设S366工程,途径肥西紫蓬镇,六安椿树镇、中店乡等,以加强合肥-六安南部片区之间的联系。
项目的地理位置图
本项目作为S366六安段建设工程,东接S366合肥段,向东延伸通过森林大道、繁华大道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直接相连;拟建项目起点位于紫蓬山风景区外围牛尾巴山以南的合六交界处,途经过椿树镇南,途经洪桥村、小庙庄,在黄泥店下穿六舒三公路,经中店乡,在终点戚家桥上跨G105和淠河总干渠,终点桩号为K30+913.377;向西与G105六安段衔接;拟建项目沿线城镇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本项目的建设是强化合-六联系、构筑合肥经济圈城市群,推动区域合作发展的需要,是落实区域重大交通发展规划,优化骨架路网布局的重要举措,是带动沿线城镇快速发展,改善交通出行条件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别山革命老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1.1、任务依据
1.1.1相关文件及规划
(1)、S366六安段新建工程勘察设计中标通知书及设计合同;
(2)、S366六安段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3)、六发改审批(2012)112号《关于安徽省S366六安段新建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4)、六发改审批(2012)117号《关于S366六安段新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5)、六安市椿树镇总体规划;
(6)、六安市金安区中店乡总体规划;
(7)、六安市裕安区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规划;
1.1.2公路工程(不含交通工程)勘察设计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2)、《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002-87);
(3)、《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
(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5)、《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
(6)、《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
(7)、《公路勘测细则》(JTG/TC10-2007);
(8)、《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9)、《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C30-2003);
(10)、《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
(11)、《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
(1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1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1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
(15)、《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
(16)、《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019-98);
(17)、《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18)、《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D60-01-2004);
(19)、《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TD65-04-2007);
(20)、《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
(21)、《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
(2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23)、《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025-86);
(24)、《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
(25)、《泵站设计规范》(GBJ14-87,1997);
(2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6);
(27)、《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51-2003);
(2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29)、《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1-2003);
(30)、《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T50283-99);
(31)、《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50162-92);
(32)、《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GB60-2012);
(33)、《公路工程概算定额》(JTG/TB06-01-2007);
(34)、《公路工程预算定额》(JTG/TB06-02-2007);
(35)、《公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JTG/TB06-03-2007);
(36)、《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标[1999]278号);
(37)、《公路基本建设工程交通工程概(预)算编制的规定》(公设技字[2000]285号);
(38)、《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
(39、《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
(40)、《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图表示例》(交公路发[2007]358号);
(41)、《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B05-2004);
(42)、《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B07-1-2006);
1.1.3公路工程(交通工程)勘察设计
(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06);
(2)、《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06);
(3)、《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通用规范》(JTGD80-2006);
1.1.4房屋建筑勘察设计
(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3)、《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93);
(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6)、《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7)、《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8)、《岩土工程勘察设计规范》(GB50021-2001);
(9)、《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10)、《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JGJ137-2001);
(11)、《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多层砖房抗震技术规程》(JGJ/T13-94);
(12)、《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1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1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15)、《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GJ18-2003);
(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17)、《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18)、《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19)、《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1.1.5绿化设计
(1)、《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1998);
(2)、《公路环境保护术语》(JT/T643-2005);
(3)、《公路绿化术语》(JT/T644-2005);
(4)、《公路绿化设计制图》(JT/T647-2005);
(5)、《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B03-2006);
1.2设计标准
本次设计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执行。
(1)、道路等级:
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
(2)、设计速度:
80公里/小时;
(3)、路基宽度:
32米;
(4)、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
公路-Ⅰ级;
(5)、设计洪水频率:
路基、大、中、小桥及涵洞为1/100。
1.3测设经过
(1)、准备工作
我单位在收到项目的设计任务后,立即组织人员。
根据相关会议精神,严格按照GB/T19001:
2008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按照勘测设计程序,针对本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各项工作安排。
首先准备本项目的前期工作资料,安排控制测量、测地形图等工作;根据本项目特点结合其他类似工程经验认真编制、执行《勘察设计工作大纲》,明确测设人员岗位职责和技术质量要求。
业主委托相关单位编制本项目有关专题报告,及时提供有关工程资料。
于2012年10月11开始进场勘察测量,于10月18日完成了外业工作。
(2)、初测外业
首先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踏勘,对路线方案进行优化。
对与本项目交叉的道路、河流、高压线路、信号塔等现状和规划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还进行了供水供电、材料供应、料场分布、取弃土场位置等调查工作,同时进行原材料试验工作,为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结合各专业调查情况对设计方案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外业工作基本结束后,对外业勘测、专业调查等资料进行整理并进行自检工作。
⑶、控制测量:
1980西安坐标系,1985黄海高程系,中央子午线为117°。
⑷、测量:
采用GPS及3D扫描仪现场实测,通过计算机成图1:
2000地形图,在1:
2000地形图上定线后,现场进行中桩放样,中桩测量、横断面测量;然后再优化、复测。
⑸、主要勘测内容:
查明沿线地质、水文、气候、地震、等情况;查明沿线筑路材料的质量、储量、供应量及运输条件,并进行原材料、混合料的试验;确定路基标准横断面和高填深挖路基、特殊路基的设计方案及沿线路基取土、弃土方案;确定排水系统与支挡、防护工程的方案、位置、长度、结构形式和尺寸;基本确定大桥、中桥、小桥、分离立交桥、通道、涵洞等的位置、结构类型及主要尺寸;基本确定路线交叉(平面交叉、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位置、形式、结构类型及主要尺寸;确定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各项工程的位置、形式、类型及主要尺寸
为保证勘察质量,我公司组织检查组进行了中间检查、外业验收。
根据检查验收意见,进一步在补充调整完善有关资料后结束外业工作并及时转入内业开始进行初步设计。
同时,对路线方案、重要节点工程设计等向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广泛征求了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意见。
1.4路线起终点、中间控制点、全长、沿线主要城镇、河流、公路及铁路等
1.4.1路线起终点:
路线起点位于牛尾巴山以南的(合肥和六安)界处,连接S366合肥段,起点桩号为K0+000,沿途经过椿树镇南,途经洪桥村、小庙庄,在黄泥店下穿六舒三公路,经中店乡,在终点戚家桥上跨G105和淠河总干渠,终点桩号为K30+913.377。
路线全长30.913377Km。
1.4.2中间控制点
中间控制点主要有椿树镇南、椿树镇一级电管站、刘小庄电管站、电信信号塔、黄泥店小学、皖西育才学校、中店乡、油坊冲小学、方大庄安置区。
1.4.3主要控制点:
起点牛尾巴山(合肥六安市界处)、椿树镇、洪桥村、小庙庄、黄泥店、中店、戚家桥(终点与G105相接)。
1.4.4沿线主要城镇
行政区划
沿线起始桩号
长度(m)
六安市
金安区
椿树镇
K0+000
~
K6+762
6762
孙岗乡
K6+762
~
K6+844
82
椿树镇
K6+844
~
K6+960
116
孙岗乡
K6+960
~
K7+242
282
椿树镇
K7+242
~
K8+064
822
孙岗乡
K8+064
~
K8+131
67
椿树镇
K8+131
~
K10+676
2545
先生店乡
K10+676
~
K12+273
1597
孙岗乡
K12+273
~
K12+560
287
先生店乡
K12+560
~
K12+675
115
孙岗乡
K12+675
~
K12+957
282
先生店乡
K12+957
~
K15+413
2456
中店乡
K15+413
~
K26+550
11137
裕安区
裕安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K26+550
~
K30+365
3815
戚家桥镇
K30+365
~
K30+913.377
548.377
1.4.5主要河流:
双河分干渠,丰乐河,淠杭干渠,淠河总干渠。
1.4.6主要公路:
S315(金桥至桃溪)、椿树至孙岗公路、椿树至双河公路、孙岗至先生店公路、六舒三公路、六安至毛坦厂公路、戚家桥至中店公路,其它道路主要为村村通道路。
1.5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1.5.1工可评审意见
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建设方案:
路线长约7.987公里,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设置桥梁5座,上跨桥2座。
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标准:
本项目采用一级公路兼顾城市主干道功能分段进行设计。
1.5.2执行情况
1.5.2.1路线方案
初步设计路线走向、控制点与工可方案保持一致,在工可路线走廊带内,结合现场测量、调查对路线方案进行了局部优化和细化。
初步设计路线总长30.913377公里,较工可路线短约67米。
1.5.2.2技术标准
初步设计采用技术标准:
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为80公里/小时,路基宽32m。
1.5.2.3建设规模
初步设计工程建设规模与工可方案基本一致。
全长约30.913公里,大桥5座、中桥2座、小桥3座,互通立交2处,服务区1处、养护工区1处。
1.5.2.4路基路面及桥涵
初步设计中采用路基路面及桥涵方案与工可方案基本一致。
全线桥涵设计荷载公路-Ⅰ级,路面面层采用SBS改性沥青混凝土结构。
在初步设计中,对全线桥涵均进行了详细调查,对桥涵位置、跨径组合进一步优化,并委托了沿线河流洪评和通航论证。
1.5.2.5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初步设计概算总造价14.058亿,较工可上报总投资13.3亿增加5.7%,在工可估算上报金额允许范围内。
1.6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6.1防洪评估及通航论证
我公司已委托相关有资质单位进行编制,编制送审稿已出来,目前正在办理审查及行政批复程序。
1.6.2其他相关问题与建议
①、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压覆矿产资源储量调查评估报告、水土保持、地震安全性评价、用地审批等专题研究目前没有相关评估报告及批文,初步设计的依据不足,影响初步设计的完善性。
②、本项目起点位于六安与合肥市界处,建议业主尽快与合肥市交通运输局就起点具体位置进行协调,并签订书面协议。
③、建议抓紧开展相关专题研究工作,并完备相关报批手续,以利于本项目的顺利实施。
④、与地方政府签订的相关协议已递交,目前地方政府正在核查,下一步将根据核查结果及相关意见进一步完善设计。
二、建设条件
2.1项目区域城镇现状布局、规划与拟建项目的关系。
根据《合肥经济圈发展规划》,合肥经济圈包括合肥、六安、淮南、巢湖四市及桐城市,土地面积约3.86万平方公里。
未来,合肥经济圈将从以合肥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发展成为我国泛长三角的重点城镇群,与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昌九城镇群、长株潭城市群等竞争合作,实现中部崛起战略。
在2011年4月发布的《中国省会经济圈蓝皮书——合肥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中,对经济圈“十二五”的发展定位如下:
经过五年的发展,经济圈成为安徽省综合实力最强、发展最快的区域。
2011年7月,安徽省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原地级巢湖市撤销,在原居巢区的基础上成立县级巢湖市,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县级巢湖市由安徽省直管,合肥市代管。
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经济圈内部城镇体系也发生了变化,六安作为合肥经济圈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和重要程度进一步凸显,合-六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一体化发展的态势增强。
目前,合-六之间的交通联系主要通过合六叶高速公路和G312来承载,合六叶高速公路主要满足的是中、长途距离的交通出行,更多的属于过境交通的范畴,G312现状交通流量较大,沿线城镇化程度较高,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交通量增长迅速。
随着合肥经济圈规划的稳步推进、合肥市将逐渐打造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增强,合-六之间迫切需要建设新的骨架性的交通通道。
本项目的建设,不仅是应对合-六走廊日益快速增长的交通量的恰当举措,同时对于强化合-六联系,完善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推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项目区域路网现状、规划与拟建项目的关系。
《合肥经济圈“十二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提出,要以加快合肥经济圈内部沟通为重点,加快城际快速通道建设,加密、改造、升级干线公路,完善合肥经济圈公路网。
《六安市“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配合六安市“一核、两轴、六区”城镇体系建设,完善路网布局为重点,实施“路网升级”、“路网延伸”、“路面改造”三大工程,加快“9110”(九射、一环、十联)骨架路网的建设。
从上述不同层面的交通发展规划中不难看出,“加密”、“升级”干线公路网络是区域交通发展共同的需求和未来的向导。
此外,为了优化和调整省道网的布局,安徽省公路管理局组织编制了《安徽省省道网调整规划》(即将发布实施),根据规划,将在合肥-六安之间建设S366工程,途径肥西紫蓬镇,中店乡等,以加强合肥-六安南部片区之间的联系。
本项目作为S366六安段建设工程,东接S366合肥段,延伸通过森林大道、繁华大道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直接相连;向西与G105六安段衔接,拟建项目沿线城镇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项目的实施符合区域交通发展的导向和相关规划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区域骨架路网布局的完善和功能的提升。
2.3沿线自然地理条件及对项目的影响
1)地形、地貌
本项目地处皖西,位于六安市中部,东经116°24'~116°47',北纬31°36'~31°45'之间。
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由南向北呈阶梯状分布。
项目区域地貌简单,为路线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有利条件。
项目影响区及外围的地貌类型有丘陵和岗地两种地貌。
(1)丘陵
丘陵是大别山余脉的延伸。
主要分布在金寨、霍山北部、六安南部和舒城西部与南部,一般海拔高度在100~400米之间。
由于基岩种类复杂,形态多种,有陡坡高丘、缓坡高丘、缓坡低丘,呈波状起伏,坡度一般小于25度,少数高丘大于25度。
坡积、残积厚度在20~30厘米左右,中间镶嵌着开阔盆地,为丘陵的产粮区。
(2)岗地
岗地分布于丘陵与平原两大地貌带之间,即六安市的大部,霍山与金寨两县的北部地区,舒城县龙河口以下地区,霍邱县的南部和西部,寿县的南部地区。
海拔50~100米。
地面普遍分解为岗、塝、冲三部分。
既呈台状,又有相对高差在10~30米左右的岗冲起伏。
地面组成物质,高岗由第三纪紫红色砾石、红色砂砾岩风化形成的残积、坡积复盖,低岗主要为洪积、冲积相的黄土状沉积。
2)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
本区第四纪早期地壳表现为稳定上升,流水作用加强,地层遭受强烈的切割破坏。
中更新世末——畅销品更新世初,大部分地壳沉隆,堆积了一层以棕黄色为主的粉质黏土。
晚更新世末——全新世初,地壳普遍回升,本区附近断裂活动较为活跃,差异性断块相对位移显著,河流下切,波状起伏的二级阶地形成。
至全新世中、晚期,地壳又微弱下降,接受沉积,奠定了现代地形的基础,而后几经轻微震荡升降,区域现代地貌形态基本形成。
通过对前人资料的综合研究分析及野外调查,项目区域内未发现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断层
路线区域处在合肥断陷盆地西缘,路线所跨越的断层形成时间较早,且第四纪以来一直稳定,没有活动痕迹。
3)工程地质评价
路线经过地区的岩石建造类型有侵入岩建造、变质岩建造和沉积岩建造三种,岩土工程分类为坚石和次坚石二类:
土体有松土、普通土、硬土三类仅有少量软弱土、膨胀土分布。
沿线地貌单元为微丘地貌。
冲沟地段,地基承载力较低,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大部分路段地基承载力可以满足路堤设计要求,仅局部地段存在软塑、流塑状态粘性土。
总体而言,工程地质条件总体较好。
4)水文地质评价
(1)地表水
项目区域内人工沟渠交错,水网密布,构成较为发达的地表水系,主要干渠为淠河总干渠。
淠河总干渠:
属于淠淮航道的组成部分,淠淮航道是我省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利用淠河总干渠和淠东干渠以及瓦埠湖、东淝河连线建设的航道。
航道起点六安市区,经淠东干渠、瓦埠湖、东淝河入淮河,全长123.3公里,现状等级为Ⅵ级。
(2)地下水类型
区内大部分为基岩,为地形起伏较大的微丘。
湿润多雨的亚热带气候,为地下水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本区的地下水类型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个基本类型。
①松散岩类孔隙水
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主要为上更新统和全新统松散堆积物。
地下水主要埋藏于粘性土中,埋藏较浅,主要受大气影响,随季节变化,水位、水量随之变化。
②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含水岩组主要基岩组成,在全区大部分出露,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其裂隙中,富水性差,单井涌水量小于10立方米/天。
③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松散岩类孔隙水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其次为地表水灌溉渗漏补给及侧向补给。
排泄方式主要有蒸发、向下游径流、人工开采,下渗补给基岩裂隙水等。
本区地形略有起伏,在同一地貌单元,地下水变幅较小。
基岩裂隙水的补给是通过松散层渗入补给,沿孔隙、裂隙进行径流,并以地下径流方式进行排泄。
根据区域资料可知,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
5)不良地质路段情况
根据沿线地质调查与分析,沿线不良地质主要表现为膨胀土。
发育在波状平原二级阶地上更新统(Q3)粘性土中。
该粘土裂缝发育,方向不规则,常有光滑面和擦痕,裂缝中常充填灰白、灰绿色粘土,干时坚硬,遇水软化,自然条件下呈坚硬或硬塑状态。
该粘土天然含水量低,密度大,是良好持力层,但该粘土层具弱胀缩性,人工边坡易产生浅层滑坡和土坡剥落。
对弱膨胀土可采用掺灰改性处理,路面底基层采用石灰土封闭等措施。
6)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采用及大型工程构造物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采用及大型工程构造物区域加速度鉴定情况
根据2001年8月1日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GB18306—2001)》,全线地震区域区内共分两部分,从起点至六舒三路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对应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均为0.40s;从六舒三路至终点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对应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均为0.35s。
工程场地较稳定,根据有关规定,公路沿线构造物应提高1度进行抗震设防。
7)气温、降雨、日照、蒸发量、主导风向风速、冻深等
项目区域属亚热带湿热季风气候区,区内总的气候特征: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无霜期较长。
区域内多年平均气温14.6—15.7°C,极端最高气温为42°C(七月),极端最低气温(一月)-20°C。
区域内年日照时数为2000—2300小时,年无霜期210—230天。
项目区域内雨水量较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989.3—1153.6mm,各地年际降水量变化较大,5—8月降水量较大,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12月至翌年1月降水量最少。
多年年均蒸发量为1409.8—1459.4mm之间,6—8月蒸发最强,12月—2月蒸发最弱。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79.5%。
2.4沿线环境敏感区(点)重要设施的分布及对项目建设的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整版 S366 六安 新建 工程 初步设计 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