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教程教案.docx
- 文档编号:30217609
- 上传时间:2023-08-07
- 格式:DOCX
- 页数:73
- 大小:94.87KB
《经济学》教程教案.docx
《《经济学》教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教程教案.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学》教程教案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教程教案
专业主讲教师张武授课时间
教学课题
第一章导论
学时
4
教
学
目
的
通过讲授要求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及对西方经济学的总体认识。
教材分析
重点
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
难点
机会成本和生产的可能性边界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综述与引证)
教学手段
启发式
教
学
过
程
及
时
间
分
配
一、组织教学(10分钟)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提问)
二、新课教学过程(70分钟)
三、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10分钟)
后附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教研室主任签字
《微观经济学》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和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依据与方法、手段;帮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经济学知识解决真实世界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并作出正确选择;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中若干基本假定;市场均衡,供求理论与政府政策;弹性,*蛛网理论;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消费者选择;长期生产函数,最优投入组合,规模经济;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完全信息博弈;分配理论;公共产品,公共选择;*福利经济理论。
宏观部分:
国民经济循环体系与循环流量图;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两部门模型;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两部门的IS曲线;LM曲线的定义及其推导;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失业的经济学解释;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类型。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及实践:
密切关注经济学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并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法上通过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平台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主要是课堂教授,启发式教学;安排二次社会实践活动;二次总结、复习课采用多媒体教学。
考核方法一般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
§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Economy------“经济”一词,起源于古希腊的家政管理(亚里士多德(Aristotes,前384—前322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经济思想主要见之于《政治学》和《伦理学》。
他认为,经济一词应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研究家庭关系,除夫妻关系外,主要是研究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二是研究致富技术。
经济:
1、产出/投入的最优化,致富之路;2、经帮济世;3、生产关系
(1)经济学的含义
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社会科学,内容博大庞杂,分支众多,研究者阵营强大,因而难以有标准的定义。
这里给出若干定义,以见其内涵。
定义一、经济学是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
定义二、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的科学(萨谬尔森)。
书P3页
其他含义:
“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对某一经济部门或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
”
二、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
经济学:
研究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的学科)—萨缪尔森。
或者,研究如何用尽可能少的支出,以取得所期望的目的的原理或方法的科学。
经济学的定义后隐含了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即物品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率地利用他们的资源。
1.稀缺性:
资源稀缺与无穷欲望的基本经济矛盾
稀缺性指相对于人们无限的需要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不够的,稀缺的。
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的,相对与人们无限的需要,资源总是稀缺的。
但这并不否认人类的无穷欲望。
没有无穷的欲望人类社会和文明就不会进步,但是也造成了很多问题,如污染,过度开发等,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
“人心不足蛇吞象”,“存天理,灭人欲。
”
2.资源配置:
经济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资源的稀缺性和欲望的无限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就是经济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资源配置问题。
资源配置:
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最多的产品,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需要。
这个定义与经济学的定义比较类似,因为经济学研究的就是资源配置问题。
3、资源配置的四个基本经济问题
资源配置是如何把资源分配于各种用途。
一种资源有很多用途,如钢铁,可以制造飞机、轮船、大炮等等。
到底生产什么?
怎样进行选择?
选择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
(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What?
)
一吨钢铁生产什么,汽车还是飞机?
若生产飞机,生产多少最好?
(2).如何生产(How?
)
用什么方法生产。
如蔬菜,用大棚生产还是传统的生产?
是资本密集型生产,还是资金、技术密集型生产?
也要做出选择。
(3).为谁生产(forwhom?
)
是分配问题。
生产出的产品分配给谁?
以上是由资源配置而产生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
这三个问题如何解决,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4).何时生产(When?
)
4、基本经济问题的三种不同解决方式:
三种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区别:
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对此有明确的区分,经济制度指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也称社会经济结构。
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在一定的经济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以及组织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制度、方式、方法的总和。
如市场经济体制。
但在西方经济学著作中,没有非常明确的划分,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经常通用,如萨缪尔森《经济学》中称市场经济为经济制度。
在我国强调二者的不同是为了说明市场经济是一种体制,社会主义制度中可以有这种体制而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1).计划经济
生产资料国家所有,靠计划当局的指令性计划解决基本经济问题。
(分别说明三种情况)计划当局象管理一个大公司那样管理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计划经济有其必然性和优越性,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实现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
但在生产力越来越发达以后,管理就会出现困难,漏洞也越来越多,计划经济就无法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了。
(2).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
是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
(摘自萨缪尔森《经济学》)
市场经济体制下三个经济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厂商生产什么产品?
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也就是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
如消费者喜欢史泰龙的动作片,好来坞就要不停地的拍摄类似的动作片。
如何生产?
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在市场竞争中,生产成本低,效率高的生产方法必然取代成本高的生产方法。
如日本的纺织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在10美圆以上,中国的纺织工人每月只有几百上千元人民币,在日本,纺织业应少雇工人,实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方式。
而中国则适宜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
这样才能实现成本最低。
为谁生产,是分配问题,市场经济中,分配的原则是按要素分配。
(与按劳分配不同)。
市场经济的运转是靠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实现的。
与计划经济不同。
但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也存在着缺陷,也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在最后一章我们会专门学习这个问题。
纯粹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各有其利弊,所以现实中的经济制度大都是一种混合的经济制度。
(3)混合经济
既带有市场成分又有指令成分的经济制度。
经济问题的解决既依赖于市场价格机制,又有政府的调控和管制。
如对于垄断行为,政府就要干预。
如美国和中国都是混合经济制度,只不过美国的市场成分多一些,中国的计划成分多一些。
5、经济思维方式(经济活动准则):
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边界
(1)机会成本:
(广义)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放弃的东西称为机会成本
书例P3页实现机会成本最小,是经济活动行为方式的基本准则之一。
(2)生产可能性边界:
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把既定资源用于生产两种产品的最大产量组合点的曲线。
书P4页
6、资源利用
资源利用,就是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1)为什么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充分就业”(FullEmployment)问题。
(2)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为什么产量有时高有时低?
“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问题。
(3)商品社会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对“大炮与黄油的矛盾”所引起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影响很大。
“通货膨胀(紧缩)”(Inflation,Deflation)问题。
7、效率与最优化
要想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最多的产品,在生产时必须做到有效率:
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一项经济活动如果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那么这项经济活动就是有效率的,称帕累托效率。
§2、西方经济学的发展阶段方经济学(economy)的形成和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分为4个主要阶段:
1.重商主义:
经济学的早期阶段
15世纪—17世纪中期
2.古典经济学(PoliticalEconomy):
经济学的形成时期
17世纪中期—19世纪70年代
(亚当·斯密:
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当·斯密(SmithAdam,1723-1790)英国伦理学家,经济学家,集重农学派和重商主义理论之大成而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主要著作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名《国富论》。
斯密研究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经济人”,即人的利已本性。
继承了英法古典经济学家把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的传统,同时批判了重商主义认为对外贸易是致富源泉的错误观点,也摆脱了“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重农主义的片面看法。
他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并据此提出了利润和地租是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其“看不见的手”的著名论断至今仍是经济学家们热烈争论的话题之一。
)
(美国的唐斯博士列举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16部巨著中,其中有3部经济学著作:
《国富论》,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
他通常被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回忆1776年还发生了什么大事?
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
二者在同一年并非巧合,西方经济学是为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服务的,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而诞生的。
我国当时是清朝兴旺时期,斯密在《国富论》中谈到过中国,他当时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已经不可能再往高处走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他的预计是非常准确的。
《人口论》,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只有短短的5万多字,在这部书中,马尔萨斯认为地球人口的增长是几何增长,即以指数方式增长,而生产和生活资料则是代数增长,若干年后,地球将人满为患,此书一发表,立即引起恐慌,引起了人们对此书的痛斥,但一旦出现人口危机,人们又大加赞赏。
中国也有个“马尔萨斯”叫马寅初,文革时任北大校长,他回浙江老家考察后,怀着焦虑的心情提出了他的《新人口论》,希望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否则,中国的人口问题将遗患子孙。
当时中国向苏联学习,鼓励生育,人多力量大,人定胜天等一些唯心主义思想的指导,使中国失去了控制人口数量的最佳时期。
当时康生说马寅初是中国的马尔萨斯,就被打倒了。
现在我们都是受害者。
《资本论》,大家都很熟悉,不再多讲。
以前我们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奉若神明,实际上,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是一种普通的经济理论,也有它的时代局限性。
所以不管是什么理论或是什么人,都不能神话,否则就有愚民的嫌疑了。
)
经济学史上第一次革命:
《国富论》出版
3.新古典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经济学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边际革命。
边际(marginal)
4.当代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
(1)凯恩斯革命时期:
20世纪30年代—50年代
经济学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
(KeynesJohnMaynard,1883-1946,现代最有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多次担任英国政府要职,曾任英财政部高级官员,主要著作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即容易流动的资产为人们所偏好因而喜欢以现金形式保存一部分资产-导致投资需求不足);提出了投资“乘数”理论,认为如果投资支出或政府支出有一定增加,必定导致国民收入成倍增加。
据此,凯恩斯强调实行国家宏观调控,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府刺激消费、投资和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扩大商品与资本输出政策,加之福利政策等,以调节国内阶级利益矛盾、熨平周期性经济波动,促进资本主义持续稳定发展。
由凯恩斯开始,西方经济学便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而宏观经济学更多地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解决社会中不同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问题。
)
(2)凯恩斯主义发展时期:
20世纪50、60年代
经济学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斯拉伐革命
(3)自由放任思潮的复兴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
经济学史上的第五次革命:
货币主义革命
经济学史上的第六次革命:
理性预期革命
§3、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西方经济学的内容
一、微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
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
核心问题:
价格机制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1)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居民与厂商,Households;Firm/Businesses)的经济行为。
(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3)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价格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4)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2、微观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假定
(1)市场出清(ClearingMarket):
商品价格具有充分的灵活性,使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迅速到平衡,可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不存在资源闲置或浪费。
(2)完全理性。
个体最优化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是“价格调节使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化”的前提。
(经济行为是理性的。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人都是自私的,他首先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在做出一项经济决策的时,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选择一个花费最少,获利最多的方案。
这样的人就是“经济人”,有理性的经济行为。
理性的行为也可以表述为:
产生最优化的行为。
一个经济社会的三个基本组织结构:
(分析它们的理性经济行为)
(1)消费者:
花一定的收入进行消费,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满足。
即效用最大化。
(2)生产者:
利润最大化。
(3)政府:
对既定目标寻求最优化决策。
如政府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要寻求如何以最少的投入让绝大多数人享受最大的保障,如何做到公平等等。
问题:
某位华侨捐资兴建一所学校,是否符合“经济人”假设?
这种行为也是合乎理性的。
因为每个人追求的个人利益,不仅包括物质利益,同样也有精神利益,他捐资兴建学校,虽然未获经济利益,但精神上得到了满足,也是合乎理性的。
理性行为的含义可以延伸为:
人在经济生活中不会做与己无利(更准确地说是无益)的事。
(3)完全信息。
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迅速、全面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假设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对各种信息都充分了解。
比如对于消费者来说,完全的信息是指消费者了解欲购商品的价格、性能、使用后自己的满足程度等等。
这两个假设在现实中并非完全符合实际,能不能说假设就没有意义呢?
并非如此,经济分析做出假定,是为了在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众多因素中,抽出主要的、基本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出一些重要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假设是理论形成的前提和条件。
但假设在大体上不违反实际。
)
3、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
如图所示,图中的左、右两个方框各表示公众(消费者)和企业(厂商)。
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厂商分别以产品的需求者和产品的供给者的身份出现在产品市场上,又分别以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和生产要素的需求者的身份出现在生产要素市场上。
图中的上、下两个椭圆各表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图中的实线、虚线各表示需求关系和供给关系。
消费者和厂商的经济活动通过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而联系起来。
消费者的经济行为表现为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提供生产要素,如提供一定数量的劳动、土地等,以取得收入,然后,在产品市场上购买所需的商品,进而在消费中得到最大的效用满足。
厂商的经济行为表现为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所需的生产要素,如雇佣一定数量的工人、租用一定数量的土地等,以进行生产,进而通过商品的出售获得最大的利润。
二、宏观经济学
1、宏观经济学:
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资源如何才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1)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
(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3)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理论;
(4)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
(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经济的缺陷。
主张:
政府应该而且能够调控一国经济。
§4、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略讲)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NormativeEconomics
PositiveEconomics
●实证分析方法与工具
●经济模型
1、1、实证经济学:
试图超脱、排除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
实证经济学要回答“是什么”(thewaythingsare;whatis)的问题。
2、2、规范经济学:
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
树立经济标准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规范经济学要回答“应该是什么”(whatoughttobe)的问题。
它往往涉及到社会意义。
3、经济模型:
是用来描述所研究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构架。
经济模型的形式:
●文字语言形式;
●几何图形形式;
●数学方程形式。
4、经济模型的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
(1)内生变量:
在经济模型中,模型(内部)所要决定(数值)的变量。
(2)外生变量:
由经济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
(3)(模型)参数:
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也可以理解成可变的常数。
理论的形成
修改假说
理论的表述方式
(1)叙述法(口述法)
(2)列表法(算术表示法)
(3)图形法(几何表示法)
(4)模型法(代数表示法)
4、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
1)静态模型。
全部变量没有时间先后上的差别,所有变量都属于同一个时期。
(2)动态模型。
动态模型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顺序,时序),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主要是考虑模型中的变量所属的时间。
静态分析与静态模型相联系。
它是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方法。
目的:
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
动态分析与动态模型相联系。
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目的:
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
比较静态分析与静态模型相联系,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的方法。
目的:
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且比较分析新旧均衡状态。
3、学西方经济学的三个理由
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我的体会是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了解你生活的世界,有许多经济问题会使引起你的好奇心。
为什么市中心的房价高?
航空公司往返机票低?
为什么明星得到的报酬高?
为什么有时通货膨胀,有时通货紧缩?
为什么现在工人下岗失业的多?
……这些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课程可以帮助你回答的问题。
第二个原因是,经济学将使你精明地参与经济,在你日常生活中你要做出许多经济抉择,是升学还是就业?
多少收入用于支出?
多少用于储蓄?
多少用于投资?
你是一个公司老板你要决定对你的产品收取多高的价格,学习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它将给你一些有助于你努力致富的手段。
第三个原因是,它将使你更加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
为什么我们国家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为什么我们要实行再就业政策等。
这些问题不仅是北京中南海决策者们的事,也是我们老百姓牵挂的事。
因此,经济学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无论以后你阅读报纸;管理企业、政府机关或者你就是一个普通的消费者,你都会为你学习过经济学而感到欣慰。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教程教案
专业主讲教师张武授课时间
教学课题
第二章供求理论
学时
4
教
学
目
的
明确需求与供给的一般原理及其内容,掌握弹性的一般原理及主要类型,并据此分析解决问题,总揽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教材分析
重点
需求与供给的一般原理、需求价格弹性
难点
各种弹性的计算以及运用供求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综述与引证)
教学手段
启发式
教
学
过
程
及
时
间
分
配
一、组织教学(10分钟)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提问)
二、新课教学过程(70分钟)
三、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10分钟)
后附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教研室主任签字
§1、需求
1.需求的概念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根据定义,需求是指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缺少这两个条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算作需求,而只是潜在需求。
2.影响需求的因素
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
其中主要的因素有:
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等。
它们各自对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影响如下:
∙商品的自身价格(P)。
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小。
相反,价格越低,需求量就会越大。
∙消费者的收入(I)。
对于多数正常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
相反,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下降时,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
∙相关商品的价格(互补品价格Px,替代品价格Py)。
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而和它相关的其它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本身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
相关商品包括互补品和替代品。
当一种商品的价格提高,其互补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
相反,价格降低,其互补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
例如:
当照相机的价格不变而胶卷的价格上升时,胶卷的需求量会减少,照相机的需求量也会因此而减少。
当一种商品的价格提高,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
相反,价格降低,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
例如:
当猪肉的价格不变而鸡蛋的价格上升时,鸡蛋的需求量会减少,鸡蛋的替代品如猪肉的需求量就会增加。
∙消费者的偏好(F)。
由于广告宣传、新产品出现等原因,消费者的偏好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商品的需求量。
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
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
∙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Pe)。
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下一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
当消费者预期某商品的价格在下一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
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学 教程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