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单元过关训练11.docx
- 文档编号:30212760
- 上传时间:2023-08-0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5.72KB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单元过关训练11.docx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单元过关训练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单元过关训练1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单元过关训练11
单元过关训练(十一)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7·盐城摸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在“死亡与鬼神观”上“墨家利用,儒家闪烁,道家则淡然”。
下列主张属于道家的是( )
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B.“施行不可以不懂,见有鬼神视之”
C.“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
D.“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C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是儒家孔子思想,故A项错误;“施行不可以不懂,见有鬼神视之”属于墨家思想,故B项错误;“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说明脱离了世俗的桎梏,是庄子逍遥的思想,故C项正确;“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属于儒家孟子思想,故D项错误。
]
2.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
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
这表明当时( )
A.社会分化加剧 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
C.民本思想盛行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
A [除了四大学派,还有纵横家、农家、兵家、杂家等比较有影响的学派,众多学派影响较大,说明各派受众较多,社会分化严重,故A项正确。
]
3.(2017·射阳中学模拟)“仁则荣,不仁则辱。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
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这一思想主张最有可能出自先秦时的( )
A.儒家B.道家
C.墨家D.法家
A [从材料中“仁则荣,不仁则辱”“贵德而尊士”可知为儒家思想。
]
4.(2016·南通、扬州、泰州三市二模)钱穆在论及先秦诸子思想时说:
“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即刑徒役夫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
”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流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D.法家
C [儒家与材料中“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符,故A项错误;道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与材料中“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不符,故B项错误;墨家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与材料中“要视人之父若其父”相符,故C项正确;法家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
5.(2017·盐城中学模拟)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
●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
A.儒家B.道家
C.墨家D.法家
B [儒家思想强调等级伦理秩序,限制自由思想,与材料中“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不符,故A项错误;道家主张随其自然,无为而治,即符合“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也符合“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故B项正确;墨家在战国后逐渐消失,与“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不符,故C项错误;法家思想主张用严刑峻法约束人们,与“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不符,故D项错误。
]
6.(2017·姜堰中学模拟)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
“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候与政治混为一谈。
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其流弊则是一经摆布,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
”造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难以摇撼之”的主要原因是( )
A.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C.已经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
D.能够促进古代社会和谐
A [根据材料时间“汉代”以及“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可知是迎合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A项正确;“难以摇撼之”的主要原因是提出的“天人感应”的思想满足了统治者的需求,而不是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B项错误;难以摇撼的原因是与政治相结合,故C项错误;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可知儒家思想是政府统治的思想工具,而不是能够促进古代社会和谐,故D项错误。
]
7.(2017·泰州中学模拟)“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
”材料体现的是( )
A.先秦儒学B.汉代儒学
C.程朱理学D.王阳明心学
B [先秦儒学提倡“仁义”“礼”等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可知是董仲舒主张以德治国而少刑罚,这体现了汉代儒学主张德治的思想主张,B项正确;程朱理学强调历史万物本源思想,C项错误;王阳明心学是对理学思想的发展,D项错误。
]
8.(2016·常州期末)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写道:
“他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常的父权和宗教的神权以及统治者的皇权三位一体化。
”这表明“他”的思想是( )
A.从仁的哲学出发建构礼乐制度和儒家学说
B.从天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
C.从法的哲学出发建构法治理论和法家学说
D.从理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道德和儒学体系
B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他”究竟是谁。
“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把儒家伦常的父权和宗教的神权以及统治者的皇权三位一体”符合新儒学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内涵,故“他”是董仲舒。
A项是孔子所为,错误;B项符合董仲舒的新儒学的特点,正确;C项说的是韩非子,错误;D项是程朱理学的独创,错误。
]
9.(2017·淮安中学模拟)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 )
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
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
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
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
C [题干中董仲舒上“天人三策”要求“兴太学”“以养天下之士”。
而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授内容,以儒家经典养天下之士。
这体现了董仲舒的思想大一统观点,而思想大一统是为政治大一统服务的,故C项正确。
A、B、D三项都不是主要目的。
]
10.先秦时期儒家父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体现在道德方面。
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
这种变化主要说明当时( )
A.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
B.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
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A [根据材料“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可知,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它迎合了当时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由此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故A项正确。
]
11.(2017·苏州中学模拟)汉代桑弘羊认为:
“春夏生长,利以行仁;秋冬杀藏,利以施刑。
”其观点( )
A.体现了汉初无为而治的理念
B.表达了对独尊儒术的强烈不满
C.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经济观念
D.反映了汉代法律儒学化的特点
D [汉初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的是“以静制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独尊儒术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法律观念,不是重农抑商的经济观念,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桑弘羊认为春夏是万物生长时期,应该实行仁政,而秋冬则是生命蛰伏时期,适合实行刑法,体现的是汉代法律与儒家思想的结合,故D项正确。
]
12.《二程文集》载:
“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
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
”该观点 ( )
A.肯定人正当的利益诉求
B.阐述先理后物的哲学观点
C.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
A [材料的意思是富贵不是贤者所祈求的,但违背人情,普通人没有好处,简直活不下去,怎么可以没有好处呢?
由此分析可知肯定人正当的利益诉求,A项正确;阐述先理后物的哲学观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与材料讲的追求正当的利益不符,C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提出的,不是“二程”,D项错误。
]
13.(2016·徐州睢宁中学模拟)司马光撰写的《居家杂仪》中说:
“凡为子为妇者,毋得蓄私财。
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
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
”对材料主旨解读正确的是( )
A.缓解家庭内部矛盾B.强化纲常伦理观念
C.剥夺子女经济权益D.限制父母分配权利
B [从材料中子女不能拥有自己的财产可知,强调的是对父母尊长的敬重和孝顺,是对封建伦理纲常的维护,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只是对材料的直接表述,不是材料主旨,错误;D项中“限制”与题意不符,错误。
]
14.(2017·海安中学模拟)“一棵树生长出来,它的基本特性,在此树前早已存在。
所以,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比如马生牛,断无此理。
”这段文字所体现的思想是( )
A.“理在事先”B.“发明本心”
C.“万物皆生于两”D.“理在气中”
A [根据材料中“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可知其认为理在物先,故A项正确;“发明本心”强调内心的反省,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B项错误;“万物皆生于两”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阴阳二气,与材料认为“理”是世界本原的说法相冲突,故C项错误;“理在气中”实则是“气在理先”,故D项错误。
]
15.(2016·苏锡常镇一模)某思想家强调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之所以有时会违背道德本性,是因为“物欲牵蔽”。
该思想家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王阳明D.李贽
C [孔子主张仁和礼,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与材料中“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相符,故C项正确;李贽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
16.(2017·阜宁中学模拟)李贽在《焚书》中讽刺道学家:
“种种日用,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翻思此等,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
”这反映了李贽( )
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B.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C.认同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D.反对遵循仁义道德
C [材料中没有提及批判孔子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主要是讽刺道学家的做事虚伪思想,没有提到人的正当欲求,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的信息说明对普通市民阶层利益观的认可,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反对仁义道德思想,故D项错误。
]
17.“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
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以上言论最可能出自于( )
A.董仲舒B.朱熹
C.王阳明D.李贽
D [从题干“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可见该思想家并非尊崇儒学和孔子。
董仲舒、朱熹、王阳明属于儒学正统思想家,而李贽是儒学异端,D项符合题意。
]
18.(2017·射阳中学模拟)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独治之以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
”这实质上是主张(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限制君权
C.天下为主,君为客D.民为邦本
B [材料反映顾炎武的众治主张,实质是限制君权。
A项不能体现材料主张,C项是黄宗羲的思想,D项与材料不符。
]
19.(2016·淮安二模)明朝有学者言:
“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 )
A.受孟子思想的影响B.否定了君主制度
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D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的主张。
材料大意说,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尊重“群心”(民意),百姓认为“之所是”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非”,百姓认为“之所非”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是”,故D项符合材料本意。
]
20.(2016·苏州一模)清代学者颜元评价士林风气时讥讽地说:
“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他的思想,与下列哪一位学者比较接近( )
A.朱熹B.陆九渊
C.李贽D.顾炎武
D [颜元批判宋元以来的儒学者“无事袖手谈心性”,空谈理学。
朱熹进一步发展了程朱理学,没有与此接近的思想,故A项错误;陆九渊是心学的创立者,没有与此接近的思想,故B项错误;李贽主要是抨击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权威,没有与此接近的思想,故C项错误;顾炎武认为空谈误国,主张经世致用,与此思想接近,故D项正确。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3分,共40分)
21.(2016·扬州一模)“欲”与生俱来,源于内心的渴望,关系到人性完善以及人类生活的和谐。
儒学大家们都将“欲”作为自己研究的重要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 故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使之敦朴,不得无欲;无欲有欲,各得以足,而君道得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权》
材料三 欲是情发出来底。
心如水,性犹水之静,情则水之流,欲则水之波澜,但波澜有好底,有不好底。
欲之好底,如我欲仁之类;不好底,则一向奔驰出去,若波涛翻滚。
大段不好底欲,则灭却天理。
如水之壅决,无所不害。
——《朱子语类》卷五
材料四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认为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2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两段材料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4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朱熹区分“欲”之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指出朱熹思想的特点。
(4分)
(4)概括材料四中黄宗羲的人欲观。
他超越前人的见解是什么?
根据材料分析不可能实现的原因。
(4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养心莫善于寡欲”可以归纳为寡欲或减少欲望。
第
(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可以归纳为节制欲望。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养心莫善于寡欲”可以归纳为修身;根据材料二“无欲有欲,各得以足,而君道得矣”可以归纳为维护专制统治。
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大段不好底欲,则灭却天理”可以归纳为天理或封建纲常。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人性论和修养论结合的角度来概括。
第(4)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可以归纳为自私自利是人正当欲望。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四“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可以从付出(义务)与索取(权利)的关系角度考虑。
第三小问根据材料四“为人君者不然……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可以从君主专制的角度思考。
【答案】
(1)办法:
减少欲望。
(2)不同:
欲望有度。
侧重:
材料一侧重修身;材料二侧重维护专制统治。
(3)标准:
是否符合封建伦理道德;
特点:
把人性论和修养论结合起来。
(4)人欲观:
自私自利是自然的人欲。
见解:
人要对社会尽义务,社会也要给人权利。
(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原因: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存在。
22.(2016·南京三模)道德观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道德观的看法则有了新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呜呼!
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
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于丐养。
盖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将相,岂非因时之隙,以利合而相资者邪!
——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二 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乎天下,则其本领便大……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
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顾炎武《日知录》
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
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
——《黄宗羲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代时期社会存在什么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材料二中朱熹提出了什么观点?
(5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的继承和发展。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继承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4分)
【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呜呼!
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得出社会动荡和道德沦丧。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
……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
”并结合时代背景得出重建道德秩序;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第
(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得出用廉耻约束自己的行为,道德修养应与家国天下相联系。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和“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得出把学术研究、道德修养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效果统一起来。
第(3)问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可得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
【答案】
(1)问题:
社会动荡;道德沦丧(伦理崩坏)。
观点:
重建道德秩序;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2)继承:
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用廉耻约束自己的行为);道德修养应与家国天下相联系。
发展:
把学术研究、道德修养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效果统一起来。
(3)背景: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
23.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是一种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发生变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其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这种情形驱使孔子周游于诸朝廷之间,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关于政治的见解……但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就随之减弱。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孔子……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这句话的含义?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儒学代表人物是如何“奋起反击”、推动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并分析其影响。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发生的变化。
这些变化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
(3分)
【解析】 第
(1)问通过孔子所处的时代来分析“微不足道”;结合儒学的发展来分析“流行开来”。
第
(2)问结合理学形成的背景及理学的社会影响来回答。
第(3)问结合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来回答。
【答案】
(1)儒家学说不符合社会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的需求,影响力较小;但儒家主张“仁”“礼”,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2)“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理”的高度,创立了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又称新儒学;朱熹总结了北宋以来的儒学成就,建立新的儒学体系,是儒学的集大成者;陆九渊创立“心学”,推动了儒学的新发展。
影响: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同时对中国的文化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进一步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3)变化:
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出现了新变化,开始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提倡经世致用。
时代特征:
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单元过关训练11 高考 一轮 江苏 历史 单元 过关 训练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