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如何备好一节数学课.docx
- 文档编号:30211505
- 上传时间:2023-08-07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1.54KB
最新如何备好一节数学课.docx
《最新如何备好一节数学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如何备好一节数学课.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如何备好一节数学课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备好一节数学课
一、“备课”是什么?
1、备----------准备、防范,或主动防御。
为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备课---------即是备战,现多指教育教学中一个特定的术语,它是指教师在上课前的各种准
备最终体现就是教案。
其实说白了就是,在你上课之前,教师必须是有备而来,如果“以学生为本,从实际出发”,认真备课并编写教案,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克服教学工作中的随意性,防止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突发问题,从而有步骤地一环扣一环地高效完成每堂课的教学任务。
如果没有准备很随意的上一节数学课,在课后反馈时你会发现,学生出现很多你异想不到的问题。
然后在不停的“热剩饭”,学生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2、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二、要走出备课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
备课变成教案的“克隆”
有的老师把备课想象得很简单。
备课时,找来现成的教案一抄了事,就这样,年年教,年年抄,除了写了一些细节和过程,整体基本没有变化。
这样,不重视备课,不重视教法的研究,不重视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很低。
误区二:
备课走上了“形式主义”
有的老师为了在备课检查中能体现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将“教案”改称“学案”,并没有教后反思、二次备课等备课要求,如把以往的教学过程分解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等。
实际内容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
如此改革,备课成了一种形式。
误区三:
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
网上的一则报道让人忍俊不禁:
某学校开展对外公开课,五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节课,听课人听到的都是同一个模子:
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目;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子。
大家感到纳闷,询问后才知,这是之前集体备课的“成果”。
他们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课堂,照本宣科。
这般“偷工减料”,这般“投机取巧”,备课“大船”岂不会“搁浅”?
误区四:
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有些教师网上备课很轻松,从网上下载与自己备课内容相关的教案,不加取舍地变成自己的教案,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需要。
这种“拿来”的东西,没有参与的成分,注定会造成教学的失败。
三、备课范围及内容
广义地说-------教师阅读参考书和业务报刊,广积资料,以及教师进修自学,平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都属于备课。
狭义地讲-------备课要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设计。
(1)备课程标准:
首先是你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先进的理念做支撑,你才能把握一节好的数学课他所要呈现的理念、知识的形成规律、学生发展的规律等等。
指明了备课的方向。
在把握课标的前提下,比较教材,选择确定符合课标,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90%的内容要紧扣教材和课标,10%左右要纵横渗透,综合整和。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略”。
备课的改革,教师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有新的突破和创新。
可以说,没有教师的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就不会有整个备课内容方法上的突破。
我们不仅要对学生今天的数学学习负责,更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负责。
教师如果真正树立了这样的理念,就会在备课上关注学生。
只有将新课程理念记在心上,教师们在备课中才能更好地给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位,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2)备教材:
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留有学习空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备学生:
新课程下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么教,更要备学生怎么学。
备课要从学生角度来考虑,根据其年龄,个性等特点和认知水平,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真正体现“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最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主动从学生的己知知识出发,寻找知识的切入点。
教师要上好课,必须知己知彼,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预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预设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这样就能防止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或者是知识过浅使学生索然无味,就能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与训练。
因此,备学生我们应该做到了解班级的基本情況、个性特征、学习基础、对教学方法的反应、个性品质、生活环境、动态变化。
如:
在备《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分”的认识上,难点应设为“角与分的互化”。
(4)备设计: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教师应该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钻研教法,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教法。
为使教学中的提问恰到好处,教师要深入钻研如何提问,有利于对学生启发思维,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会质疑、善答疑,学中有问,问中有学。
教学中除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明确,牢固地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自学能力,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逐步获得。
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那么,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呢?
四、备课要点
(一)、备课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在具体课程目标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数学课程目标。
并通过知识与技能、态度的结合,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来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
因此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除了“双基”目标外,还要注意两个问题:
1.每一节课都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目标,落实这一目标比教给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为重要。
b.每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这是因为学生虽然掌握数学知识,但是不等于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更不等于学生相应的实践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发展。
数学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经历相应的动手实践这一教学环节。
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它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道面积的意义;2、知道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3、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4、学会与人对话、与人合作、遵循基本的与人交往的规则。
因此,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观念,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双基”目标的框框,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二)、备课要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新教材的特点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
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留有学习空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即:
1.将教材内容情境化。
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
小学生学习数学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
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如教学“0的认识”一课,教材是从学生熟悉的“小猫钓鱼”的故事引入,故事是学生爱听的,事例是学生熟悉的,教师就要凭借这个主题图,讲叙生动的“小猫钓鱼”的故事,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极高,对0的理解也很深刻。
2.将静态知识动态化。
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看到的往往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过程。
当教材还没有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它只是处于知识的储备状态,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
因此,我们在备课时,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材中的主题图处理加工成可操作的活动挂图或课堂活动,也可制成课件进行演示。
如教学“比多少时”把图中的小猪、小兔、小鱼、苹果、萝卜等制成可随意摘取的挂图,学生可以方便取下来进行比较,有效地克服了图中其他图形的干扰,使注意力更集中。
因此,这种形式更符合儿童心理,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参与欲望。
3.将教学内容生活化。
备课时要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使之与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可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
一辆客车有32个座位,正好坐满了,到站时,有15人下车,18人上车,这时车上还有多少人?
这样,把数学教学与生活情境联系,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也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五、备课要找准真实的教学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因此,要从学生实际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应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前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关键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问题:
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
学生还想知道什么?
3.想知道的这些问题学生能否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来解决?
4.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拔和引导?
5.哪些问题还需要拓展与延伸等。
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教学的真正起点和主要目标。
六、备课要留有自主拓展的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构建数学知识。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每节课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流程进行预设,为教学过程给教师调控课堂与驾驭教学留有可操作的空间,也给教师与学生留有创造和创新的空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课堂一旦开放,就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如学生的一个质疑,一个发言,一次讨论与争论,一段表演,一次实践活动等,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
只有认可这样不确定性因素,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再现的才会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
这样可以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因此在备课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就现行教材内容而言,教师要对教材提供教学资源做出合理地“裁剪与取舍”,并且适当增添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增删与否,均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作相宜的安排,要百般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
2.就课程的动态建构而言,教师要以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设计教学流程。
3.就课程的具体实施而言,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具有创造性、灵活性,也使教学进展充满生机与活力。
七、备课要设计自主探索的环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为此,我们要使用好新教材,挖掘新教材各种资源,为学生设计自主探究的学习环节。
备课时应做到:
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凡是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教师要点拔引导,让学生去主动建构;凡是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可能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互相帮助学习。
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的运用”时,可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自主探究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法,开展自主学习。
第一层次,认为自己能够解决,可以自己独立尝试进行化简比。
第二层次,认为感到困难的,可以打开课本进行自学,教材是怎么做的?
第三层次,经过自己努力后还有困难,可以请教他人,求得别人帮助。
总之,备课不是为了教师的教,而是为了学生自主地学,体现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主体地位,使数学教学适应每个学生,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备课时注意什么?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
因此,不仅仅要防止进入误区、知道备什么就行了,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
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
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
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
(如:
20以内数的读写;教学自然数、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等)
二、解读并超越教材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
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
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
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
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
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
只有这样,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
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僵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教学设计重全程关联式策划,注重从何处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
这样的设计,较以往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的教学方案来说,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才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使师生积极互动,发挥出创造性来。
四、明确教给了学生哪些学习方法。
(推测法、验证法、实验法、联想法、分割法、拼凑法、探究法、类推法、择优法、归纳法等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如何 一节 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