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医院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docx
- 文档编号:30211193
- 上传时间:2023-08-07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1.29KB
xx医院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docx
《xx医院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医院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医院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xx医院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医务人员管理措施
1、患有上呼吸道感染及皮肤化脓性感染者禁止入内。
2、进入手术室必须戴消毒口罩、帽子、更衣换鞋。
3、尽量减少手术间人员的流动,严格控制参观人员。
4、手术室工作人员因事外出,必须更衣或穿外出衣。
5、严格执行外科消毒、穿衣、戴手套等各项无菌操作规程。
(二)病人管理措施
隔离病人
1、当传染病或感染性病人需要手术治疗时应在隔离手术间手术,手术间外应有隔离标志。
2、在室内应有巡回护士,如需要从外面拿取物品时,应有外面巡回护士送给。
3、术后手术用过的器械、敷料和各种用物及时专用容器收集送消毒供应中心处置。
4、医疗废物严格规范密闭收集处置。
(三)消毒灭菌管理措施
1、各种灭菌容器中的消毒液,根据其效能定期更换和检测。
2、经常启盖的灭菌盒,每天更换消毒灭菌,固定的器械或敷料包定期灭菌。
3、过期敷料或可疑污染物品应重新灭菌。
4、库领各种未经灭菌处理的橡皮类、硅管、内固定器械,送消毒供应中心处置后备用。
5、高压蒸汽灭菌必须定期测定灭菌效能。
6、无菌手术、污染手术要分开进行,如手术间有限,应先做无菌手术,再做污染手术。
7、应有定期清洁卫生制度,每周定人定点定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并定期做好监测工作。
8、特殊感染或传染患者手术后按特殊感染或传染污染处置要求进行消毒处置。
9、手术备皮尽可能在术前短时间内进行。
集中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消毒供应中心室布局设施:
符合卫生部相应规范要求:
(1)供应室工作流水线:
物流路线由污到洁,强行通过不得逆行即遵循:
“接收——清洗——检查、打包、灭菌——储存——分发和敷料制作——灭菌——储存——分发”,未经灭菌与灭菌后的物品严格分开,消毒物品和污染物品不交叉迂回传递。
(2)划区:
污染区——将接收的各种用物进行分类、初步处理和清洗;清洁区——进行手术器械检查、器械及敷料包装、消毒灭菌处理、储存和发放。
2.供应室主要工作程序:
(1)清洗:
先用洗涤剂浸泡擦洗后以含酶清洗液清洗,以去除物品上的油污、血垢,然后流水冲洗,具有关节、齿槽和缝隙的器械以及注射器的外管和内芯都应尽可能可能张开或折御洗刷干净;物品经过清洗后,因故未能打包者,应将物品妥善存放在清洁、干燥处,暂时保存;运送物品的工具和盛器,按收回和送出、清洁和污染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每日进行清洗保持清洁;
(2)包装:
(包装是保持灭菌物品的灭菌状态的重要手段,包装前必须严格进行清洗质量及器械性能的质量检查)①包装材料应经性能测试,要求具有良好的蒸汽穿透性,又能阻挡微生物侵入,对灭菌物品不粘着、不发生反应、无害,价格便宜,布类每次用后均要洗涤;②敷料应按使用顺序折叠摆放;③手术器械放入器械托盘包装,重量不超过7kg;④包外捆扎材料,最好用化学指示胶带,包内必须每包中央置有效的化学指示卡,若采用线绳时要求捆扎后不易松散,取用时易于解开而又不使物品污染,禁止用大头针、橡皮圈、钉书针等材料封口;⑤包装好的物品必须具备可追溯记录标识即在包外应做标记,且记录包内物品名称、数量、包装日期、消毒灭菌锅次及经手人签名。
3.供应室管理措施:
①严格区分污染物品、清洁物品和灭菌物品;②各种器械包、治疗包的包装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③严格检查消毒包的有效起止日期,消毒包要求干燥,便于保存及质量;④灭菌物品每月接受抽样检查。
新生儿、母婴同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医务人员管理:
①健康带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菌)者、患有感染性疾病工作人员患病期间应暂时调离。
该区工作人员专用工作服不得穿入其他病区,其他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母婴同室必须在指定的区域更换隔离衣裤及鞋,并严格使用各种防护用品。
接触每个新生儿前,所有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手卫生规范。
限制人员流动:
严格控制探视时间和人数,无陪护区、医疗区非卫生技术人员不得进入。
2.监控管理程序:
孕产妇入室除更换全部衣物外,也须更换鞋,个人物品不得带入室内。
当孕产妇或新生儿疑有或已患某种感染或传染性疾病时,应针对其感染种类及程度作相应的隔离处理。
每日通风并空气消毒,定期或不定期接受微生物学监测。
使用后的诊疗用品依据其用途和性质,严格清洁、消毒和灭菌管理。
3.保洁制度:
要求环境清洁、空气新鲜:
①保持工作鞋清洁,每周至少清洁一次;②卫生用具包括拖布、抹布等,严格分区专用;③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并对室内空气和用物彻底消毒一次。
感染性疾病科预防控制措施
1.建筑布局分区设立:
分区设置措施,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人员防护措施:
严格遵循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应掌握和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帽子/头发罩、眼罩(护目镜)、面罩、隔离衣、防护服、靴/鞋套等:
①洗手和手消毒。
②当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时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③正确处置病人使用后的设备和污染的物品。
④防止针刺伤或锐器伤。
⑤环境、设备和设施的清洁消毒和溢出物规范处理。
⑥正确处置医疗废物,使用黄色隔离标记。
3、病人分类隔离管理措施
①可疑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
②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安置于一室。
③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
减少不必要的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污染。
④根据疾病种类、病人病情、传染病病期分别安置病人。
4.保护易感宿主的措施:
①对易感宿主实施特殊保护性隔离措施,必要时实施预防性免疫注射。
②免疫功能低下和危重病人与感染病人应该分开安置。
③根据不同的感染病人进行分组护理。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落实规范,健全制度:
根据卫生部颁发《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及《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制定制度,强化培训,提高认识。
2、布局合理、分区明确:
必须严格按治疗单元规范要求设置治疗椅。
3、诊疗环境保洁:
空气清洁尽可能采用自然通风;治疗用物表面每治疗完毕即以有效氯消毒液(500mg/L)擦拭消毒处置,遇明显污染随时消毒处理。
4、治疗器械管理:
严格遵循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管理规范,尽可能送集中消毒供应室处置。
5、严格职业防护规范执行:
严格按标准预防要求,规范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6、严格医疗废物管理:
严格执行医院医疗废物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产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医务人员管理:
凡进入分娩室的工作人员必须在指定的区域更换隔离衣裤及鞋,并严格正确使用各种防护用品。
接触每个病人前,所有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手的卫生规范。
除送病人到产科病房外,产房人员不能穿产房制服到分娩室以外,转送病人到其它地方须换上外出衣。
2、监控管理程序:
产妇入室除更换全部衣物外,也须更换鞋,个人物品不得带入室内。
当疑有或已患某种感染或传染性疾病的产妇临产时,应针对其感染种类及程度作相应的处理。
分娩室每日通风及并空气消毒。
3、保洁制度,产房要求环境清洁、空气新鲜:
①保持工作鞋清洁,每周至少清洁一次;②卫生用具包括拖布、抹布等,接待产室、分娩室、隔离室等分区专用;③对分娩室和待产室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并对室内空气和用物彻底消毒一次。
检验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人员管理:
(1)工作人员上班时严格穿戴工作服、帽子、口罩,工作中有可能被致病菌污染或从事烈性标本处理时,应穿戴隔离衣、裤,换下的隔离衣、裤必须严格按相应要求安全处置后备用。
(2)工作中严格标准预防的原则,正确使用各种防护用品,做好自我防护。
(3)工作中严格执行消毒灭菌管理的各项操作技术规程,每操作前后严格按手的卫生规范做好手卫生工作即操作前后均应洗手,必要时行手消毒。
区域划分:
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各区有明显的标识。
清洁区包括办公、会议、休息、储存、培养基和试剂室;半污染区包括卫生通道、更衣、缓冲间;污染区包括标本收集、存放、处置、检测室。
各区域物品严格规范管理。
3.环境管理:
(1)定时空气通风,地面湿式清洁。
清洁用具严格分区专用;(2)各类用物表面、台面每天工作前清洁,工作后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地面以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3)检验标本直接污染的用物或器具以2000mg/L有效氯或溴消毒液喷洒或浸泡消毒30~60分钟。
4.检验器具管理:
(1)采集标本的器材必须达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要求,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器材;(2)重复使用器材必须严格清洁-灭菌处置后备用,灭菌尽可能压力蒸汽灭菌,不宜者以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1小时后清洁备用。
5.各种废弃物管理:
(1)一次性使用的器具必须严格按医院医疗废物的管理规定处置;(2)微生物培养后培养基必须压力蒸汽灭菌后常规废物处置;(3)检验残存标本以5000mg/L有效氯或溴消毒液1:
1混合静置>2小时后常规废物处置。
门诊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卫生部《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法规,结合实际,制订本措施。
1.传染病流行期间,门诊应设临时检疫岗,对每一就诊病人进行预检,可疑者要进行隔离观察,排泄物、分泌物要按规定处理。
2.严格手卫生,工作人员工作时必须衣帽整洁,接触患者前后洗手或手消毒。
3.室内保持整洁,一般情况下湿式清洁,每天二次,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检查台、床、桌、椅等。
4.诊室每天开窗通风换气不少于二次,每次≥15分钟。
必要时可采用紫外线消毒。
5.无菌罐、镊、钳高压灭菌2次/周,无菌贮槽中的灭菌物品(未经小包装)一经打开,一般要求使用时不超过24小时。
6.做好消毒隔离工作,灭菌物品在有效期内使用。
接触皮肤的一般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保持清洁。
血压计袖带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在清洁的基础上使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听诊先清洁再用酒精擦拭消毒。
体温表每次用后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清水冲净,擦干备用。
7.疑似或确定为法定传染病者,应及时填写传染病登记卡。
8.拖把应有明显标记,严格区分使用。
拖把每次使用后清水冲洗,悬挂凉干备用。
地面有血液、分泌物污染时,先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约等量喷洒污染地面30min后常规处置,拖把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9.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应分类放置,禁止乱放。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等法规,结合医院实际,制订本措施。
(一)标准预防的原则
1.1隔离对象:
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
防护目的:
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根据传播途径执行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
重点是认真洗手和掌握洗手的时机。
1.2标准预防措施
A.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a.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b.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B.在下列情况下,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a.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b.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c.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d.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f.处理药物前。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方法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执行。
C.外科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a.先洗手,后消毒。
b.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外科手消毒方法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执行。
口罩的使用:
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
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清洁与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更换。
应正确佩戴口罩,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见《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D护自镜、防护面罩的使用:
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a.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b.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护目镜、防护面罩的戴摘方法见《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手套的使用:
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2.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方法及注意事项见《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E.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
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
a.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b.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
c.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穿防护服:
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方法及注意事项见《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鞋套使用:
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
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
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
防水围裙的使用:
分为重复使用的围裙和一次性使用的围裙。
1.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它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2.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消毒。
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3.一次性使用围裙应一次性使用,受到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帽子的使用:
分为布制帽子和一次性帽子。
A.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
B.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C.一次性帽子应一次性使用。
设备清洁消毒原则:
用过的可重复使用的设备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为防止皮肤黏膜暴露危险和污染衣服或将微生物在病人和环境中传播,应确保在下一个病人使用之前清洁干净和消毒或灭菌处理。
环境清洁消毒原则:
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适当地消毒床单、设备和环境的表面(床栏杆、床单位、轮椅、洗脸池、门把手)等。
被服处置原则:
触摸、传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时,防止皮肤黏膜暴露和污染衣服,应避免抖动,以防微生物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二)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它途径的传播),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1)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适宜隔离病重:
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经血传播性疾病、皮肤感染等
措施:
①床旁防置蓝色“接触传播”标志并有中文标;②尽量采用单间隔离,可同种病原感染同房间隔离;③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脱掉隔离衣严格洗手;④接触病人前后、接触可能污染物品后及不同病人之间要严格洗手;⑤诊疗用品专人专用,严格一用一消毒;⑥可回收物品双层黄色袋密闭收集注明标识;⑦病人转院或离开严格终末处理;⑧医疗废物严格密闭双层黄色袋密闭收集无害化处理;⑨限制探视,探视者穿戴隔离衣并严格手卫生。
(2)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适宜隔离病重:
肺结核、水痘等空气传播疾病
措施:
①房间或床旁防置黄色“空气传播”标志并有中文标,限制人员出入;②采用单间隔离,可同种处于同期患者同病室隔离,间隔必须大于1米;③尽量减少转运,需要转运工作人员具备相应防护;④工作人员进入房间严格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使用后物品双层黄色袋密闭收集注明标识;⑤病情允许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并限制活动范围;⑥患者之间或与探视者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探视者戴外科口罩,严格手卫生;⑦加强通风和空气消毒;⑧病人转院或离开后严格终末处理。
(3)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隔离病种:
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措施:
①房间或床旁防置黄色“空气传播”标志并有中文标,限制人员出入;②采用单间隔离,可同种处于同期患者同病室隔离,间隔必须大于1米;③尽量减少转运,需要转运工作人员具备相应防护;④工作人员进入房间严格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使用后物品双层黄色袋密闭收集注明标识;⑤病情允许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并限制活动范围;⑥患者之间或与探视者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探视者戴外科口罩,严格手卫生;⑦加强通风和空气消毒;⑧病人转院或离开严格终末处理。
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监测标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法规,结合实际,制订本措施。
(一)管理:
执行卫生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
1.人员管理
1.1工作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压力蒸汽灭菌器械操作人员还必须取得质量监督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
1.2进入工作区前需工作服、帽子穿戴整齐;进入污染区的工作人员还需戴口罩、穿防水隔离衣、手套、防水鞋。
1.3执行各项工作前、后应彻底洗手,工作过程中手有污染也应及时洗手。
1.4回收的使用过之器材,皆视为感染性物品,应小心谨慎处理,避免锐利物品导致的锐器伤。
1.5工作人员除非必要,应减少在灭菌物品贮存区进出。
人员不可在去污区、准备区、灭菌区、灭菌物品贮存区之间互相穿梭,且勿于工作区内进食。
1.6若皮肤有伤口或有传染疾病者,护士长应作出评估,必要时会同感染科医生评估该工作人员是否可作工作调整。
1.7若患有呼吸道感染者应戴口罩,并禁止面对灭菌物品咳嗽、打喷嚏。
1.8工作人员随时掌握有关感染管制及消毒灭菌相关信息,并不定期接受相关在职教育训练。
1.9非供应室中心之外的其他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各工作区;参观者均在参观通道内进行参观,不得穿越其它区域。
2.中心使用的清洁剂、酶制剂、润滑剂、包装材料等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3.中心应制定各项操作流程并严格监督执行。
4.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制定各环节质量控制要求及标准,认真进行检查和记录。
(二)环境和物品
1.通风设备
室内温度:
维持18-24℃;相对湿度:
35-50%。
2.环境
各工作区环境及工作台面及桌面应随时保持清洁、干燥;定期消毒。
去污区的地面每日以500mg/L的含氯(溴)消毒液清洁;若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用1000mg/L的含氯(溴)消毒液倒在污染地面30分钟后再用拖把拖干净。
工作台面的桌布每日更换。
灭菌物品存放区、检查包装区内放置灭菌后物品的柜子、架子等物体表面每日500mg/L含氯(溴)消毒液擦拭。
并做好环境卫生的微生物监测的自测工作(包括空气和物体表面)。
3.用物
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应遵循回收、分类、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储存与发放等基本工作流程。
所有的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应该分区放置。
污染器械和物品的回收
使用科室应及时送尽快由消毒供应中心处理;特殊感染性疾病污染的器械和物品应放在防污染扩散的装置内,并标明感染疾病类型。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定时到使用科室收集使用后的器械,物品,回收应使用封闭式回收车或收集箱,按照规定的路线,封闭运送。
收回的污染器械、物品,应及时进行清点,检查和记录,尽快进行去污处理;避免在使用科室清点,减少交叉污染机率。
使用后的一次性无菌物品等医疗废物不得进入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回收和运转处理。
回收车或收集箱每次用后应清洗或消毒,干燥存放。
器械,物品的清洗:
包括分类,清洁剂浸泡,清洗,漂洗与干燥。
根据器械的不同材质,形状,精密程度与污染状况进行分类。
手工清洗的操作步骤包括初步冲洗,清洁剂浸泡,刷洗,漂洗与干燥。
严重污染或有机物干固器械初步处理的步骤包括清洁剂浸泡,冲洗(刷洗),再采用机械清洗方法清洗。
人工清洗时做好个人防护,清洗过程中应将器械轴节完全打开,复杂的组合器械应拆开;在流动水中进行冲洗,在清洗液面下进行洗刷,防止产生气溶胶。
人工清洗使用的专用器械清洗水槽,专用酶清洁剂与专用的刷子或海绵,每天用后清洁消毒。
器械的清洗与保养应严格按《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选择器械专用清洁剂和润滑剂,其使用和操作应按照产品的使用说明书进行。
用水原则应按《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并根据清洗方法和程序使用不同水质的水。
清洗,消毒后的器械禁止采用放置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不适用高温干燥可用清洁纱布擦拭干燥或采用95%的乙醇擦拭干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干燥。
器械,物品的检查与包装:
经过清洗、消毒、干燥处理的器械、物品,在检查包装区进行检查,包装后灭菌。
清洗质量的检查:
目测或借助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是否光洁,无残留物质,无血渍,污渍和水垢,器械表面包括关节,齿牙等处不得有锈斑。
不合格器械应退回重新处理。
器械功能的检查:
检查器械功能的完好性,灵活性,咬合性等,刀刃器械,穿刺针的锋利度等。
器械包的组装与摆放严格按照《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不得超出标准重量,和体积。
器械的包装时必须核对器械种类与数量;锐器应加保护套。
用于器械包装的包布层数不得少于两层;使用的包装材料应符合包装材料要求。
用于器械包装使用的盒式等硬质容器必须一用一清洗,清洗方式与器械清洗相同;使用的滤纸应一用一更换。
用于器械包装使用的一次性塑封包装材料,密封宽度应大于6MM,保证热封严密完整。
灭菌物品包必须包装严密,捆扎松紧适度,使用外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
灭菌包应标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操作人员代号、灭菌器锅号、锅次等。
灭菌物品的装载严格遵守《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的要求,容量严禁超载或过小,并做好灭菌物品种类、数量、灭菌器编号、锅次、菌程序、灭菌温度、灭菌日期、灭菌时间、操作者等的记录和存档工作。
灭菌的方法应根据器械、物品的用途、性质等选择适宜的(压力蒸汽、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等)灭菌方式。
菌物品的卸载
压力蒸汽灭菌物品的卸载时:
物品取出后放置于远离空调或冷空气入口的地方冷却;物品完全冷却前,不要放到冷的台面上,防止产生冷凝水。
灭菌物品的卸载时:
检查灭菌包装的完整性,干燥情况,如有破损、湿包,应该视为灭菌失败必须重新灭菌处理;灭菌包掉地或误放不洁处应视为污染必须重新清洗、检查、包装、灭菌处理;
灭菌物品的存放
灭菌物品存放区应由专人管理,按规定着装,并注意手卫生,其他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所有灭菌物品均应仔细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进入灭菌物品存放区储存;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用品须拆除外包装后方能进入灭菌物品存放区
灭菌物品存放区应清洁,干燥。
温度应在20摄氏度~25摄氏度,相对湿度应小于60%。
灭菌物品应存放于洁净的橱柜内或存放架上;存放架(橱)必须离地20CM-25CM,离墙5CM-10CM,距天花板50CM。
灭菌物品应分类放置、位置固定、标识清楚,并按有效期顺序排列,严禁过期。
菌物品存放的有效期:
在温度低于25摄氏度,温度低于60%的存放条件下,有效期为10~14天,其他环境存放期应为7天。
灭菌物品的发放:
应根据使用科室的需要,按照规定的路线由专人,封闭式运送车或容器进行发放,并做好发放时的记录,包括物品发放日期、科室、物品名称、规格、数量、发放者、接受者等内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xx 医院 感染 预防 控制 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