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4认识感官教案2课时.docx
- 文档编号:30210533
- 上传时间:2023-08-07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49.82KB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4认识感官教案2课时.docx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4认识感官教案2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4认识感官教案2课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4认识感官教案2课时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
4.认识感官教案(2课时)
第2单元用感官观察
单元设计意图
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观察是人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也是小学生学科学的重要方法。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我们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再借助观察获得发现,进而形成合理的解释和结论。
科学离不开事实的证据,而事实证据的获得则离不开观察。
观察是所有科学的基础。
从个体的认识来看,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婴儿呱呱坠地,就开始用感官从周围世界获取信息。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观察能力逐步发展,这不仅增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更有助于他们区分主观的世界和客观的世界,为学习小学科学课程做准备。
所以本套教材在指导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之后,即以观察为起点,着力于小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一年级学生对自然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周围的事物总是想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这些都是人类探究世界的本能的观察行为。
本单元将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为载体,在解决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到好奇的小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观察伴随着今后科学探究的每一步,逐渐学会各种观察的方法,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和观察品质。
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
科学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内容。
9.1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举例说出动物"丨以通过眼、邱、鼻等感知环境。
10.1人体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
识别眼、邱、鼻、舌、皮肤等器官。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描述肉眼观察和简单仪器观察的不同。
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三课组成:
《认识感官》《感官总动员》《借助工具观察》。
对于感官功能的认知和体验,采用了由分到总,由单一到综合的设计思路,三课之间也具有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
总体上来说,是对科学方法,即观察能力的训练。
第一课,从明确什么是感官人手,分别用眼、耳、鼻、舌、皮肤进行察,认识感官的功能。
第二课,用两种、三种感官来品茶和观察蜡烛,并在|察细观察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描述物体的特征。
第三课,当学生发现用肉眼和放大工具看到了不一样的指纹,用耳朵和借助听诊器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后,会引发对观察工具浓厚的兴趣。
通过了解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知道是越来越先进的工具提高了人类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三课也呈现了人类观察活动不断深入、观察工具不断完善、观察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单元教学目标
识别感觉器官,运用某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通过做动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的活动,获得关于事物的更多信息。
使用简单的工具帮助感官观察事物,发现工具延伸了感官的功能。
与同学共同完成观察活动,交流自己的发现,感受发现的乐趣。
单元活动框架
教学内容
4.认识感官
课时安排
2-1
总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与同伴互相指认眼、耳、鼻、舌、皮肤的活动,说出它们都是感觉器官(感官)
观赏视频或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在用感官观察的活动中,尝试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
难点:
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各种声音的录音片段。
教学预设
个性化备课
活动一:
观看图片,认识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皮肤遍布全身
设计意图:
本环节意在整理学生对感官的已有认识,明确感觉器官的概念,激发兴趣,引人利用感官进行的观察活动。
教学过程:
针对刚入学的小学生,本环节设计可以引领学生观看教材中可爱的图片,采用游戏、故事、漫画等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注意事项:
特别强调,手不是感觉器官,手上和遍布人的全身的皮肤是一种感觉器官,是人体最大的感觉感官。
活动二:
观察图片,找出不同小动物,描述小动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
设计意图:
用眼睛看是学生最熟悉的观察方法,所以教学设计从用眼睛看开始,带领学生进入观察的第一步。
做“找小动物”的活动,是一个儿童及成人都特别喜欢的游戏,通过这个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用眼睛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过程:
在学生交流己找到哪种小动物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
这个小动物是什么样的?
从而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描述观察对象,以提升学生的描述技能。
学生对自己找到的小动物进行描述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达给予帮助,例如:
你讲给大家听的时候,可以说说小动物个头的大小,身休的形状、颜色;如果讲不出它的名字就说不知名的虫子或动物。
注意事项:
刚入学的小朋友描述水平较低,教师可以帮助他们用一些科学同汇表达,但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表述,也不必对学生的描述准确度作太高的要求。
板书设计
教学评价
反思
教学内容
4.认识感官
课时安排
2-2
总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与同伴互相指认眼、耳、鼻、舌、皮肤的活动,说出它们都是感觉器官(感官)
观赏视频或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在用感官观察的活动中,尝试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
难点:
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各种声音的录音片段。
教学预设
个性化备课
活动三:
用其他感觉器官观察物体。
描述物体在气味、味道、轻重、厚薄、粗细、光滑等方面的特征。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包括用耳听、用鼻闻、用舌尝、用皮肤触摸四个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知道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还包括动用其他感官去观察。
教学过程:
设计一:
创设故事情境或其他问题情境将这几个并列且各自独立的活动整合成几个综合的活动。
将用眼睛看和用耳朵听的观察活动整合起来,创设走进森林的情境去发现图片中的小动物,利用录音机听森林中的风声雨声流水声、小动物发出的声音等;将用鼻闻和用舌尝的活动整合起来,去辨别盒子里究竟是哪种水果等;快下课时,领学生到操场上用手、脚等感受草地、沙地、水泥地,说出自己的不同感觉。
(主采)
设计二:
由于在第二课感官总动员的教学中,安排了品茶的活动,故可以将本课中用鼻闻和用舌尝水果的活动,放在第二课与品茶活动整合,这样本课用1课时教学就可以完成。
或者将用鼻闻和用舌尝水果的活动作为个别学生的演示活动,这样也可以用1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
(备选)
关于用皮肤观察活动的建议:
在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领学生到操场上进行活动,触摸的材料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范例,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容易找到的材料进行观察;没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不同材质的材料让学生触摸和感觉。
学生用手触摸石头(水泥)地面和木课桌,描述不同的感觉。
描述不同时,要组织学生试着用冷、热、光滑、粗糙、软、硬等词语来描述。
教师组织活动时,使学生知道皮肤的触觉功能不仅仅是手才有的。
关于用鼻闻和用舌尝水果活动的建议:
选择气味比较明显的水果或蔬菜,如柠檬、芒果、橘子、洋葱、韭菜等,切成块,装盒。
观察的顺序通常是一看二闻三尝,开展本活动,要组织学生先闻再品尝。
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气味和味道的描述经常会有混淆,教学时要强调闻到的是气味,尝到的是味道。
描述感觉时,要组织学生试着用香香的、淡淡的、甜甜的、酸酸的、咸咸的等词语来描述。
注意事项: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时间较短,通常能持续集中15〜20分钟,教学时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动静结合。
特别注意从一开始上科学课时,就要求学生养成安安静静、仔细观察、认真听同学讲话的好习惯。
强调对不认识的物品不能随便闻和尝。
活动四:
读图,了解有些动物的感觉器官很灵敏。
设计意图:
利用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将对人的感觉器官的认识推演到动物世界,加深对感觉器官的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图片资料或观看视频资料。
然后组织学生拓展交流: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感觉器官也有了不起的功能?
进一步提出问题:
既然不同的感官有不同的作用,当一种感官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引入对下一节课的学习。
板书设计
教学评价
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
6.借助工具观察
课题
6.借助工具观察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做用感官直接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的活动,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科学探究:
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
科学态度:
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
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难点:
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
课前准备
银杏叶、放大镜、简易显微镜、听诊器
课时安排
2
第()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做用感官直接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的活动,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教学过程(初备)
修改
一、分别用肉眼、放大镜、简易显微镜观察树叶纹路的不同。
1、出示一棵银杏树,交流大家对它特点的认识。
提问:
孩子们你们观察过银杏树树叶的纹路么?
你是怎么观察的呢?
2、学生活动:
请你把观察到树叶的纹路画到记录单上。
3、谈话:
老师这里有一个放大镜,你们可以来回移动放大镜,但在使用放大镜时不得用,放大镜看太阳。
(教师示范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直到看清楚树叶的纹路。
4、学生活动:
想想和你刚才直接观察树叶的纹路样子有什么不同呢?
把它画出来。
5、谈话:
老师还有一个工具(简易显微镜),大家再用这个小工具来观察树叶的纹路,我们把这个简易显微镜紧贴观察物体,眼睛紧贴观察孔,调节旋钮,直到看清楚树叶的纹路(示范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初备)
修改
6、学生活动:
你又能发现什么呢?
与刚才比较有什么不同?
将你看到的画出来。
7、小结:
用放大镜我们已经基本能看清树叶的纹路了,但是使用简易显微镜更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晰,看来利用这些工具可以更清楚的帮助我们观察到事物的细节。
【教学意图】
一年级的学生有一些用感官观察事物的经验,但是用工具观察事物的体验就比较少,尤其是用比较专业的观察工具,所以在让学生利用观察工具观察事物时,先教会学生使用方法,再去让孩子们去观察。
与此同时,孩子们刚接触科学不久,这三个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很浓,但是学生的往往关注的是观察事物的过程体验,而对于工具使用带来的好处和使用观察工具对我们感官的延伸作用往往会忽略,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了在记录单上画出观察到的样子,这样加强了这三种观察方法的体验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工具的优势,以及观察工具带来的便利。
2、用耳朵听和听诊器听心跳有什么不同。
1、出示图片(医生用听诊器看病)。
提问:
大家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吗?
2、提问:
你们知道医生为什么要用听诊器看病么?
3、思考:
用耳朵直接听和用听诊器听你觉得有什么不样呢?
4、活动:
现在我们小组合作,试着用耳朵听和听诊器听心跳,说一说有什么不同呢?
5、小结:
利用听诊器后,可以更清楚的帮助我们听到心跳的声音。
【教学意图】
这一环节利用对比用耳朵听和听诊器听心跳的不同,让学生再次亲身体验使用工具大大延伸了听觉功能,发现使用工具的好处。
3、知道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延伸了人的感觉功能。
1、提问:
除了刚才我们利用的放大镜、简易显微镜和听诊器以外,你们还知道什么样的工具能帮助我们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么?
2、出示图片:
单筒望远镜、双筒望远镜、后视镜、显微镜、盲杖、助听器……提问:
这些观察工具都能帮助我们延伸哪个感官功能呢?
3、谈话:
生活中观察工具种类很多,这些工具能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了解自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的工具也在不断发展,这些工具让人类认识了解世界变得更轻松方便。
【教学意图】
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观察工具的回顾与总结,让学生对利用工具观察的好处有一个更具体,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详细梳理各种工具对应的感官延伸。
作业设计
通过做用感官直接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的活动,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板书设计
6.借助工具观察
教学后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苏教版 小学 科学 一年级 上册 认识 感官 教案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