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训练题8.docx
- 文档编号:3021004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58.58KB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训练题8.docx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训练题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训练题8.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训练题8
第三章现代文阅读
第二节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
课时作业
基础自测
一、(2010年广东样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蒲松龄之道
张炜
我看过蒲松龄的画像,彩色的,坐在大圈椅子上,穿了官服,一绺胡须。
他希望留下一个官的形象,尽管一辈子求官不得。
据说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就是刺向官府的,寓意极多。
求官不得,又发现官坏,就刺官。
他离我们很近,所以关于他的行迹考证起来并不难。
山东一带是他生活的地方,所以去的地方也比较多。
他还曾到南方短期生活过。
崂山上,太清宫面南大殿,左边的厢房就被指定为蒲先生当年写书的地方。
这个厢房阴气甚重,方砖铺地,小桌卷边,很有些特色。
我已经去了崂山许多次,每一次都小心地探着身看那个小厢房。
里面有浓烈的香味和烧纸味。
这气味传达的是一种说不清的感觉,但非常熟悉。
我并未觉得有多么浓烈的宗教气息;相反,一种世俗的、底层的感觉,一种迷信状态,总是在烟火里环绕着。
真正的宗教并不完全依靠迷信支撑,相反,它总是由求知的主体来确立。
宗教离开了科学与思辨,也就开始变质。
蒲松龄的书总由极多的矛盾所交织,并不像一些研究者说得那么简单和纯粹。
他们说他是借说鬼道妖来刺贪刺腐。
其实他的兴趣分散得多,思想也芜杂得多。
比如对待官场,他的态度就有羡与嫉,有恨有鄙,更有些不可割舍的情结在。
他是一个迷信的人,而迷信,与我们现在讲的“宿命感”又有不同。
迷信是一种更简单的、更浅直的思维。
总之他是一个非常民间化、底层化,非常世俗化的文人。
他是个文章高手,但又仅仅是个乡下秀才。
他的境界还停留在乡间秀才的水平上,这又与他极高的文字技巧与修养不太相符。
其实这现象古今皆同。
当今文场也是这样。
不少人在走“大俗大雅”的文路。
这样做不是深得文章之道的结果,而是囿于各种条件走不出自身屏障的缘故。
这样的道路也只能“大俗”,并由此获得自身的生命力。
但这样做到了极致,往往也只是第二流境界。
因为这样做其实只是“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混合物。
而第一境界常常由“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才能到达。
因为手法本身也需要一种纯粹性。
蒲松龄之道,是松弛就便之道。
我从浓浓的烟火气中,真实地感到了这位说狐的高手。
小桌冷清,冬天会格外艰苦。
想一想这里的寒夜,烛光跳跃,老先生勉强握住一支毛笔,写出自娱的文字。
一个失意的秀才如果没有自娱,简直就是要了他的命。
从崂山的写作厢房再回头看淄博故居。
那里的陈设也像一个庙,那里面供的是蒲先生。
有这样的屋与人,才有那样的文字。
那样的文字有别一种色彩。
乡间隐秘都从他的笔底透露,各等传闻也都由他转述。
他是一个民间故事的搜集者,也是一位整理者。
他在记录和整理的时候并不那么忠实。
因为他总顺着自己的心愿改写一二或大部。
好在那些传说的精神仍然完好地保留了,这又构成了他的文章之魂。
他的全部文字,其实正是以这样的民间魂魄来传世,来不灭。
中国民间喜欢迷信。
如果想在民间畅通,一个文人就要装神弄鬼。
蒲松龄的可贵处是他并不太装,而是真信鬼神。
这又有了一份纯洁和简单。
他的故事的魅力,自此也就滋生出来。
这样,他既有了平凡的一面,同时又有了民众喜欢的一面,二者得到了相当好的统一。
我在崂山上看到了仙风道骨的人。
他们就是道士。
蓝衣、黑冠、白袜,裹腿。
走路时双手轻甩,灵动生风,有些爽气。
看着看着想起了蒲松龄笔下那个又荒唐又不起运的年轻道士,心中一笑。
当年蒲翁真的在此定下了这个奇妙的传说吗?
不敢轻信。
不过他来过崂山,并多有流连,这大概是可以肯定的。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1.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作者写蒲松龄当年写书的厢房内“阴气甚重”、“有浓烈的香味和烧纸味”有着怎样的用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渲染出一种世俗、底层的民间氛围和迷信状态,与蒲松龄文学创作中的世俗化情结和民间色彩的文章之魂相契合,从而为后文写“蒲松龄之道”张本铺垫。
2.文中说“蒲松龄的书总由极多的矛盾所交织,并不像一些研究者说得那么简单和纯粹”。
从文中看,蒲松龄的书有哪些矛盾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待官场,态度有嫉恨、鄙视,也有羡慕与不可割舍的情结;
(2)思想境界只是停留在乡间秀才的水平上,却有极高的文字技巧与修养;(3)作品里既有迎合民众阅读兴趣的迷信内容,又有很高的艺术境界。
3.文章题目为“蒲松龄之道”,请根据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蒲松龄的“道”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蒲松龄的“道”体现在他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方面。
他身处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决定了他的这种思想,如对官场有不可割舍的情结,但又恨官;有着民间世俗的情结,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底层民众的思想等。
(2)蒲松龄的“道”突出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方法上。
具体来说,他的作品内容多是对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和加工,表现的是民间精神,境界不高,但是他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却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和境界。
(意思大意对即可,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
二、(2010年惠州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与麦子对视
公孙欠谀
麦子的生命昂扬向上,从麦芒的锋口上经常可以看见阳光的锋芒。
我与麦子对视,麦子的目光让我泪流满面。
幼时的麦子和我很有交情,年轻时的我经常躺在麦苗们中间,春日融融的阳光下,我的目光和她们的目光一同对视蓝天。
我感觉我的身体在往下生根,与麦苗的根交错在一起,我们同时被大地处理成青春的生命。
我在麦苗中间睡着了,等我醒来,麦苗已经长高了一截,身体粗壮了起来,早熟的植株已经开始扬花,进入了青春期,花粉成了青春痘,在她们的脸上放着光,然后飞扬了起来,有些也落在了我的脸上和身上。
可惜我无法接受她们的爱情,我在想象要么我是一株健壮的麦子,要么她们是一群美丽的姑娘。
其实,一大片的麦子远比一大群的姑娘美丽,因为麦子虽是具象的东西,但它们有着相同的品质,这一大片的品质,足以在遥远的地方引导你向上再向上。
麦子成熟的目光来自秋天,麦田里不再有水,麦子黄了,这和樱桃红了棉花白了一样,到了美丽的极点。
美所带来的所有词汇此时全都出现了,宽容、毁灭、留恋、放弃、转化,成熟时常是一样极美也极恐怖的状态,所以我们经常看见永久的丑恶,不常看见永久的美丽。
美丽像隐私一样,一旦公开了,演绎着的必然就是在劫难逃,即使有少许的美丽在躲避,在隐藏,她也不再美丽了,侥幸的美丽更容易遭绝杀。
黄色的麦子麦芒已经蜷曲,目光散乱,身体萎缩,它们不再用火热的眼睛朝我灿烂地笑,只是偶尔一瞥,抱歉地一笑,似乎它们亏欠我什么,似乎它们将要还给我什么。
它们在用隐语告诉我,这让我吃惊。
我在想象它们所有的一切很快都将成为标本,包括目光,这是我们最后的对视。
镰刀过处,麦子像电影散场一样,全都走开了,留下光秃秃的麦茬,依然向上。
我在想,一个人老了以后也会像电影散场一样从一群人中走开。
就在麦子成熟的季节,我的一位朋友离开了我们。
他和我同岁,是我们这一群麦子里年轻的一株。
对于他,我记住了很多,但记忆最深的是他的目光。
他经常在阳光下与我对视,他那小小的眼睛有神且明亮。
他微笑着,实际上是我们互相微笑着,像晨风中的那一片生机勃勃的麦子。
此时只有我的目光还在,呆呆地望着他的背影,逐渐模糊,他的目光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这是一处不能愈合的伤口,轻轻一碰就会渗出疼痛的血液。
他在我心里铺设了一条暗线,时刻都将像病灶一样发作,让我心痛,越是有感情的人越容易遭疼痛的吸附。
对于一个已经离开我们的人,也许有人会记得他,也许有人会回忆他,人群中会有一些人说一大堆有关他的话,这是许多人和一个人之间的对话,也是许多人和许多人之间的对话,但离开的人是永远也不知道了。
明年春天,我们再次在麦田里相遇,也许我们彼此都想不起昨天的事了。
我们都是一株株麦子,我们的目光和所有麦子的目光一样。
其实我们并没有目光,我们相互对视的是精神。
如果逝者有知,兴许他会笑我琐碎,因为在我所见过的麦子中,没有一株是不会笑的。
(选自2003年第2期《散文天地》)
4.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大片的麦子远比一大群的姑娘美丽”,谈谈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姑娘虽然拥有青春和健美,但一大群姑娘个性各异,精神气度有别;而一大片麦子有着相同的昂扬向上的品质,规模和数量使她们充满蓬勃、澎湃的力量,更能激发人进取、拼搏的热情。
(意思对即可)
5.文中的“麦子”体现出了怎样的特征?
试作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麦子”体现出了昂扬向上、甘于奉献、乐观面对生活、坚忍平静接受苦难的特征。
或青春时的麦子生命力旺盛、朝气蓬勃;成熟时美丽而谦逊;收割后依然向上,坦然面对生命的无常。
6.我与麦子对视,为什么会泪流满面?
谈谈你的体会。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提示)①与麦子对视,麦子的目光引起我对人生、对生命历程的思考。
青春、美丽、生命中的一切都免不了归于寂灭。
②麦子成熟、被收割,使我想到去世的友人,因而伤感。
③麦子自始至终笑对生活,启示脆弱的“我”平静接纳生活中的一切,“我”流下尊敬、感激的泪。
(可以个性化解读,从以上三个角度之一进行探究)
三、(2010年广东模拟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9题。
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
阮殿文
这话本应该这么说:
没有失去过故乡的人是不幸的。
但细细一想,觉得这样说也有道理。
没有离开过故乡,没有感受到故乡带来的多重滋味,跟没有故乡又有什么两样呢?
身在故乡,日子久了,你会觉得故乡是枷锁,是火焰山,是沼泽地,是魔鬼放在心上的一块巨石,是命运为你安排的一块绊脚石,是用火都烧不断的一根草绳,是一百八十层地狱,是每个失眠的夜晚一分一秒数着过的挣扎。
这时的远方,则是音乐,是舞蹈,是天堂,是仙境,是沙滩,是海浪,是清风,是明月,是细雨,是彩虹,是陶醉,是浪漫,是鸟儿的歌唱,是草原的翠绿与辽阔,是你在梦中见到过几百遍的仙女……
于是,被你在婴儿时搁置起来的梦想的翅膀开始展开,开始跃跃欲飞。
你要挣脱绳索,你要砸破牢笼,你要离开火焰山离开沼泽地离开这个让你虽生如死的地狱。
你开始背叛和你一起长大的、你现在可以在下面乘凉的小树,你开始背叛给了你很多乐趣的大白狗,你开始背叛为你解了十多年甚至二十年的渴的水井,你开始背叛故乡的人——你一心想遗弃他们,只为走进远方那个被你编织了千百遍的场景。
你觉得自己是属于那个场景的,而不属于眼前巴掌之地。
一个天刚蒙蒙亮的清晨,你终于走了,头也不回,就背一个小包,别的什么也没带。
似乎这里的一切都不是你想要的,你想要的都在远方,且已经在远方等着你了。
你走得很干脆,像英雄出征。
故乡就这样输给了远方。
终于在离故乡很远的地方呆了下来,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再两年……你终于呆不住了,你终于想起了故乡,你终于发觉故乡离你太遥远,你身在故乡时,远方离你都没有这么遥远。
你想靠近它,却早已无法靠近,梦中都很难抵达。
这时候,你突然发觉已身在其中的远方是枷锁,是牢笼,是火焰山,是沼泽地,是魔鬼放在心上的一块巨石,是命运为你安排的一块绊脚石,是用火都烧不断的一根草绳,是一百八十层地狱。
而此刻的故乡,则成了你的音乐,你的舞蹈,你的沙滩,你的海浪,你的清风,你的明月,你的细雨,你的彩虹,你的鸟儿的歌唱,你的草原的翠绿与辽阔,你在梦中见到过几百遍的仙女。
于是,你准备展开帮助你离开故乡的翅膀,准备在一夜之间——最好是眨眼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第一轮 复习 专项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