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次公运用附子经验的探讨.docx
- 文档编号:3019917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41.62KB
章次公运用附子经验的探讨.docx
《章次公运用附子经验的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章次公运用附子经验的探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章次公运用附子经验的探讨
章次公运用附子经验的探讨
读完《章次公医案》后,掩卷深思,觉得章次公先生在临证中,擅于运用附子。
据初步统计,《章次公医案》中使用附子者141案,占全部医案723案的20%。
所用病种包括:
内科的感冒、湿温、暑温、温热、温疫、咳喘、肺痨、血证、胸痹、头痛、肝风、肝阳、痹证、腰痛、胃痛、泄泻、痢疾、肿胀、失眠、虚劳、疟疾、黄疸、疝气,妇科之月经不调、痛经、崩漏、胎前、产后,儿科之温病、惊厥、麻疹、泄利,外科之流注、阑尾炎、腹膜炎等,涉及内、外、妇、儿诸科,病种达35种之多充分发挥了附子一药多用的作用。
对其运用附子的经验探讨如下:
1、助阳散寒
张元素说附子“大辛大热,气厚微薄,可升可降,阳中之阴,浮中有沉,无所不至。
”章氏用附子配伍不同的药物,用以驱逐表里之寒。
1.1、助阳解表章氏用附子解在表之寒,用于治疗阳虚感冒。
其经验是无汗配麻黄,以麻黄细辛附子汤为基础;有汗配桂枝,以桂枝加附子汤为基础,扶阳解表。
感冒案
(1):
女,形寒骨楚,一身拘急不舒,此风寒外束之象;胸闷,喜太息,舌前光红,虽渴欲冷饮,而脉不见洪大,仍见温散。
麻黄2g,荆芥5g,紫苏叶6g,川芎5g,枳实9g,神曲9g,全栝楼12g,晚蚕沙9g,杏仁泥12g,甘草3。
二诊:
药后渴喜冷饮转为思沸饮,此露真寒之本质矣。
可见胸闷,喜太息与两脉软数,皆寒为之也。
生麻黄3g,炮附片5g,细辛3g,白芷9g,羌活6g,毕澄茄9g,晚蚕沙9g,生姜5g。
二诊病机明朗,遂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
对于感冒风寒汗出而冷者,则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
感冒案
(2):
男,老年人各部机能皆形衰减,稍有感冒,遂困惫异常,冷汗如渖。
与桂枝汤加附子,咳加紫菀、苔腻加草果。
方用桂枝5g,炮附子5g,白芥子5g,杭芍12g,炙紫菀9g,煨草果6g,粉草3g,羌活6g,桑寄生12g,香白芷9g,生姜5g,大枣10g。
其运用附子治感冒完全取法于张仲景,又不拘泥于仲景方,能够针对具体病人的情况灵活加减,故能效如桴鼓。
1.2、驱上中下三焦之寒。
《本草正义》记载附子“外则达皮毛而出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因此,章氏除用附子助阳解表以除表寒外,已用于除内脏上、中、下三焦之寒。
1.2.1、散三焦之寒治肺寒咳喘。
例:
咳喘案。
女,肺主皮毛,咳喘而恶寒特甚;肝失调达,因拂逆而右胁作痛。
炮附子4.5g,醋炒柴胡4.5g,北细辛1.8g,旋覆花9g,青皮6g,白芍9g。
1.2.2、温散中焦之寒主要用于胃寒泛酸证、胃寒脘痛证以及心下痞证。
例1:
胃痛案。
男,二诊:
非溃疡性疾患,以吐酸为主症者,附子粳米汤、吴茱萸汤皆其选也。
炮附子9g,吴茱萸2.4g,半夏12g,党参12g,炙甘草2.4g,粳米12g,生姜3g,大枣10g。
此例为胃寒泛酸证。
以附子、吴茱萸温胃散寒,不治酸而酸自止。
例2:
胃痛案。
女,离药则胃部依然攻筑上下作痛,此气体也。
阿魏9g,附块9g,荜茇9g,川芎9g,当归9g,黑丑、白丑各9g,五灵脂15g,沉香曲12g,延胡索12g,甘松6g,川朴3g,莱菔子9g。
此为胃寒脘痛证,寒则气凝而不通,不通则痛。
用附子散寒凝,配行气和血之品,寒凝得散,气血流畅,则疼痛自止。
例3:
胃痛案。
男,进芳香挥发之属,心下痞满者,自觉有攻筑之状,大便秘结,此五泻心汤之一也。
炮附块6g,姜川连1.2g,乌药9g,生枳实9g,蓬莪术9g,熟锦纹9g,炒黄芩5g,槟榔9g,莱菔子9g,谷芽麦芽各9g。
心下痞乃寒热互结之邪,单用芳香之品,但升无降,故无效。
本方取附、姜、乌药之辛,芩、连、大黄之苦降,清者得升,浊者得降,寒热上下分消,痞满可除。
1.2.3、散下焦之寒章氏主要用于寒凝痛经。
例:
痛经案。
女,经将行,腹必痛,量多更痛。
炮附块4.5g,全当归9g,川断肉9g,金毛脊9g,菟丝子9g,生艾叶9g,延胡索9g,生麻黄4.5g,全蝎3g。
本案为寒凝留瘀而致。
章氏经验是以附子配麻黄散寒解痉,加全蝎镇痛。
2、温经止痛
祖国医学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附子辛温走窜,可温通经脉而止痛。
章先生用附子温经止痛主要有三个方面:
痹证案
(1):
男,先是颈项酸楚,而后关节疼痛,天气阴寒,所苦益甚。
生麻黄9g,川桂枝6g,独活9g,西河柳30g,细辛4.5g,炮附块9g,白芷9g,川芎6g。
先生认为麻黄、西河柳含有水杨酸,可祛风湿,故用附子温经止痛,配大剂量之麻黄与西河柳散寒温经止痛。
二诊“痛大定”。
去附子,用祛风湿之品收功。
可见附子在此方中,重点在于止痛。
痹证案
(2):
男,左臂经脉疼痛,上及肩胛,下达肘部。
五十以后有之,多属血虚不能营养经脉。
附块6g,川芎9g,羌独活各9g,当归9g,秦艽9g,海风藤9g,防风9g,细辛2.4g,鸡血藤12g,桑枝15g,豨莶草12g。
亦有配补肾之品的。
其次,还可用于神经痛。
腰痛案:
男,久坐则腰痛如折,多走则腰酸难禁,行走太快则跌。
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痛。
附块9g,丹皮18g,当归18g,全蝎6g,臭梧桐12g,小金丹2粒(每服1粒)。
再次,还可用于头风,取附子辛窜上行而止痛。
头痛案:
女,头痛达10年之久。
作辍无常,痛剧则呕吐频作,彻夜不寐,痛苦不可名状。
治风先治血,古有明训,但追风通络之品仍不可少。
炮附块30g,全当归30g,大川芎18g,大蜈蚣18g,炙全蝎18g,制半夏18g,绵黄芪30g,炒枣仁18g,茯苓18g,生白术18g。
上药共研细末,3次/d,每服3g,饭后服。
另外,尚可用于内脏寒凝气滞之疼痛,如胃寒脘痛、寒凝胞宫之痛经,例案见前。
现代药理学亦证明,附子确有镇痛作用。
3、强心救急
《本草经读》说附子为“回阳救逆之第一品”,章先生多用附子强心救急,用于热病过程中热毒伤及心脏,以及杂病过程中气随血脱、阳随液亡,出现厥脱之危时。
在热病过程中,章先生突破了一定到阳亡液脱大汗淋漓时方用附子的惯例,凡见脉来忽数,或极细极软,或面色黄晦黯淡,神疲迷蒙,或体温骤降,汗多而冷者,即用附子。
见微知著,防止发展到阳亡的地步。
温热案:
男,体弱之人,而病及严重之温邪,缠绵时日,正气更伤。
今二候终了,转入极期,高热不退,耳聋、谵语,脉微欲绝,此生死关键系焉。
夫正气旺则生,衰竭则死。
纯用清温开泄,祸不旋踵。
昔张景岳治京师一少年,舌焦神愦,以大剂温补回生,有其书在。
炮附块9g,连翘15g,郁金4.5g,鲜石菖蒲30g,鲜生地30g,党参12g,麦冬15g,五味子9g,黑大豆30g(煎汤代水)。
本例高热而脉微欲绝,以心阳受伤不能鼓脉,故以附子配生脉散强心复脉;高热不退,阴液受伤,不能上奉而耳聋,故配大剂生地补津;窍闭神昏,故用菖蒲、郁金开窍。
热势较盛,深入营血,气血两燔,可与石膏、至宝丹,或牛黄抱龙丸同服。
(儿科)麻疹案:
男,麻疹将回之际,看护失当,变证蜂起,今高热不退,气急鼻煽,而面色灰败。
生麻黄2.4g,生石膏15g,鲜生地18g,石菖蒲6g,炮附块5g,远志5g,炙紫菀9g,胆星6g,连翘12g,甘草1.5g,杏仁泥15g,牛黄抱龙丸1粒(化服)。
本例高热、气急鼻煽,说明邪热亢盛;面色灰败,又露出脱象,故用附子配石膏等。
一方面泄热祛痰开肺,一方面强心救逆。
在杂病中用附子强心固脱,章先生主要用于大出血、严重泄痢有厥脱之证者。
崩漏案:
女,面容与舌皆呈严重贫血,此交行经大量如冲,以致发生脑贫血而厥。
炮附片6g,苎麻根12g,潞党参9g,熟地18g,生黄芪9g,生艾叶6g,仙鹤草18g,炮姜炭3g,肉桂末1.2g,(分2次吞),生阿胶24g(烊化)。
痢疾案:
女,下腹痛颇剧,汗多肤冷,呕恶频频,舌红,脉沉细。
次数者乃为痢疾所忌,高年有此,虚脱之变,指顾间耳。
炮附片9g,潞党参9g,全当归9g,杭白芍12g,杏仁18g,元胡9g,马齿苋9g,苦参片4.5g,旋覆花9g(包),伏龙肝90g(煎汤代水)。
(儿科)泄痢案:
男,泄泻次数少,但经过一星期之久,四肢厥冷,已属严重,何况又见高热,而脉沉细,心力大衰,非温药不能拨乱反正。
潞党参12g,生白术9g,炮姜炭3g,炮附块9g,炙甘草3g,扁豆衣9g,绿升麻3g,陈红茶6g,焦六曲9g,川连1.8g。
4、安神镇惊
失眠、惊厥多属热证实证,但亦有属于阳虚不运,虚阳外扰者。
章氏于此多采用附子运阳化湿,或温阳潜镇之法。
失眠案。
女,病失眠已久,最近时时作哕,苔白腻满布。
因其以往叠用滋阴安神无效,《内经》有云:
“胃不和则卧不安”,当先从治胃入手。
炮附块9g,大川芎9g,姜半夏24g,北秫米12g,香干松9g,炙甘草3g,肉桂末1.8g(分3次吞)。
(儿科)惊厥案:
男,受惊,入寐惊惕,因汗多而小便少,手足不温,予温潜法,此徐小圃法也。
淡附片5g,杭白芍9g(炒),云苓9g,煅牡蛎18g(先煎),灵磁石12g(先煎),生白术9g,山萸肉6g,浮小麦9g,细辛1.8g,淡干姜2.4中g,炙甘草3g,肉豆蔻5g。
按:
此两案一为失眠,一为惊惕,均用附子温阳。
“失眠案”配和胃化痰的半夏秫米汤,“惊厥案”配重镇的牡蛎及磁石,盖因病机不同也。
前者苔白腻,作哕,是中阳不振,痰湿为患也;后者因惊惕汗多,是阳气浮越也。
章氏认为有些失眠患者,单纯用安神药效果不佳时,适当加入桂、附之类兴奋药,每可取效。
《章次公医案》失眠共8案,其中四案加用了附子。
这个经验是值得吸取的。
5、温阳补虚
凡阳气虚损者,章氏均用附子以温阳。
现举二案为例。
肺痨案:
女,肺结核如见面浮足肿,表示心脏衰弱,例属难治,加以肌热恶汗,表示毒素弥漫,除甘温外无别法。
附块4.5g,黄芪9g,白术12g,山药12g,巴戟天9g,炮姜1.2g,当归9g,山萸肉9g,肉豆蔻6g,益智仁9g,甘草4.5g。
肿胀案:
男,因心脏衰弱而水肿,因肿而心脏更衰,往年白昼肿入夜消,今则浸寻益肿不消。
如不积极治疗,将来肿势弥漫于腰部即难根治矣。
熟地18g,山药9g,肉桂0.9g(分2次吞),炮附块6g,山萸肉9g,丹皮9g,茯苓9g,泽泻9g,破故纸9g,葫芦瓢18g。
笔者用附子的经验为:
止痛时从15克开始,逐渐加量,最大可至240克,必久煎至少半小时以上口尝无麻感,同时可配甘草、生姜、白蜜以减药毒。
延伸阅读
古今医案摘录
吐血——四逆汤(郑钦安医案)
清末光绪年间,成都知府朱大人之妻患吐血病一年余,诸药无效,诸医束手。
延郑氏来府诊视。
诊见:
病人面色苍白,虽是夏至季节,床上仍铺毛毡,盖丝绵大被,十分怕冷。
舌质淡红,舌苔白腻。
处方:
炙附子120克,炮干姜120克,炙甘草60克。
朱知府看方后瞠目结舌,此方干姜、附子均是大热之药,且量大超常,治此等呕血重症,焉有不惊之理。
孰料病人服药后自觉周身凉爽,胸口舒畅,吐血竟然止住,且食稀饭两小碗。
病人坦途,由此而愈(《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
郑钦安把血证分为阴阳两纲,称之为“阴火”和“阳火”。
以其多年经验,认为阴火引起的血证远多于阳火,“失血之人正气实者少也,正气一衰,阴邪上逆,十居八九,邪火所致十仅一二”。
本案可见一斑。
重用附子治糖尿病胃瘫(病历摘要)
高某,女,38岁。
2008年4月28日初诊。
因反复恶心呕吐5年,1型糖尿病史12年就诊。
2002年开始出现恶心呕吐,并诱发多次酮症酸中毒,胃镜检查为“胃瘫”,予胰岛素泵治疗,血糖控制尚可。
就诊时症见:
恶心呕吐,晨起尤甚,腹痛腹泻,泛酸,嗳气味臭,无烧心,纳眠差。
舌淡,苔白,舌底瘀滞,脉细弦涩。
西医诊断:
糖尿病胃瘫。
中医诊断:
消渴,呕吐,腹泻。
中医辨证:
中焦虚寒,胃虚气逆。
治法:
温中降逆止呕。
处方:
附子理中汤合小半夏汤、苏叶黄连汤加减。
淡附片30克(先煎8小时),干姜30克,云苓60克,苏叶梗各9克,黄连15克(单包),白芍30克,炙甘草15克,红参15克(单煎兑入),清半夏15克。
2008年5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章次公 运用 附子 经验 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