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矶钓基础知识.docx
- 文档编号:3019133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107
- 大小:2.36MB
浮游矶钓基础知识.docx
《浮游矶钓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浮游矶钓基础知识.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浮游矶钓基础知识
浮游矶钓基础知识之一——浮游矶钓概述
在展开本文之前,首先让我们对一些概念有所了解。
什么是矶钓?
从字面意义上讲,“矶”指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
“矶钓”,顾名思义是指在水边的岩石或石滩进行的垂钓活动。
从广义范围上讲,矶钓钓场的环境包括荒岛外礁的岩石矶岸等恶劣环境,也包括码头、防波堤等风浪缓和的安全钓场,近年来甚至又发展出在船上采用浮标钓组进行的“船矶”。
从钓法上分,“矶钓”既包括在荒岛矶岩采用重竿、大轮、粗线、重坠天平钓组实施的“重矶钓”,又包括在各种场合看到的采用轻竿、小型轮、小坠、轻飘线组的“轻矶钓”。
而“轻矶钓”中又分为很多钓法,如浮标式钓组的“浮游矶钓”,适合在码头等直壁钓场采用的“落入”、“前打”等直感钓法。
即使同样是采用浮标钓法,其中又衍生出各种不同流派和钓法,比如在缓流区采用的长标团子饵的“纪州钓法”,由灵敏度高的信号标和适合抛投的助投标组合的“阿达力”钓法、双丹锥甚至多丹锥钓组钓法、阿波钓法、天狗钓法、全层钓法等等。
在矶钓的发源地日本,一般将浮游矶钓概括为三大钓组钓法:
固定钓组钓法、游动钓组钓法、移动钓组钓法。
所谓固定钓组指的是浮标固定在主线上不能上下移动的钓组。
这其中包括固定浮标浮在水面的阿波钓法等浮标钓法、阿达力钓法,也包括浮标沉入水下的天狗等全层钓法;所谓游动钓组指的是浮标没有被固定,能够在主线上游动的钓组。
游动钓组分为半游动钓组和全游动钓组。
半游动钓组的线组在浮标的上面设置线结和挡珠限制浮标的游动区间,浮标移动到线结处就不再移动。
全游动钓组则不设置浮标的游动上限,虽然上面经常也设置线结,但浮标却能从线结中通过,设置线结的作用并非为了限制浮标的游动,而是只作为深度标记来使用;移动钓组在钓组结构上同半游动钓组没有明显区别,但多数是采取大浮标集中配置重铅的钓组形式,目的是快速到达钓棚、直击底层,其外在形式多以长漂钓组出现。
以前,多数人是根据攻击的深度将“半游动钓组”同“移动钓组”进行区别。
其实,这种区别并不科学,如果按照深度划分,到底应该以多深为分界恐怕谁也说不出一个标准。
在我看来,半游动钓组同移动钓组二者根本的区别是攻击的区间不同,也就是说在浮标没有游动到线结处时,半游动钓组能够体现鱼咬饵的信号而移动钓组则不能体现信号,当浮标移动到线结定位后,二者都能够体现信号。
因此,两种钓组真正的区别是半游动钓组攻击的区间更大,搜索的上下范围更广,而移动钓组攻击的范围只集中在浮标定位、钓饵接近钓棚的一段区间。
如果仅从外表的钓组形式进行区别,直观上表现为半游动钓组的浮标号数一般比较小,子线一般比较长而飘;移动钓组主要采用大号浮标,使用的子线相对比较短。
(图1为移动式钓组同半游动钓组在丹锥没有就位前的信号差别)
既然矶钓有这么多花样,那么到底我们平常说的“矶钓”是指什么形式的钓法?
其实,我们经常说的“矶钓”一般意义是指开展比较广泛、群众基础较好的“浮游矶钓”,而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阿波钓法,因此,本文将以此作为主要切入点。
在探讨具体钓法之前,为了便于对内容的理解,我们应该先对浮游矶钓的一些名词概念进行一个大致了解。
一、浮游矶钓。
是指借助浮标的承载力和海水的潮流使钓组悬浮于海中并随流运动,将钓饵送到钓点附近对象鱼面前的一种主动钓鱼方法。
从上述概念中可以看出,浮游矶钓的核心就是能够从茫茫大海中找到适合鱼藏身的大致位置,根据各种客观条件组合出一套适宜的钓组,同时合理利用水流的搬运力量和发挥人为操控手段使钓组发挥最大作用,从而达到钓获更多鱼的目的。
二、钓棚。
指从水平面到水下鱼层的垂直距离。
应该注意的是,在有海流的情况下,钓棚并不等于浮标以下线组的长度,浮标以下线组在海流力量的推动下是顺流呈倾斜状态,而钓棚指的是垂直距离,因此,在有流水的情况下如果想确保钓饵能够稳定在钓棚,浮标以下线组长度应该大于钓棚深度。
(图二为钓棚示意图)
三、本流。
这里并非指外洋海水的潮流,而是指近岸不远、在一定范围内最主要、最强大的水流。
其方向随涨落潮不同的时间段受岛礁或沿岸大的地形特点所影响形成比较固定的流向。
四、支流。
支流是指海流受近岸障碍物的突出、凹陷、海底高低起伏以及风的影响而形成的小范围、水势缓的水流。
支流的流速相对比较慢,流向也不像本流那样稳定。
五、潮目带。
因两股不同向或不同速的海流交汇时碰撞、摩擦而形成的速度较慢、水势缓和的片状区域。
在岸边观察时,比较明显的潮目带经常表现为两股翻涌的海水交汇区出现的水面平静如镜的一片区域,潮目带水面一般集中漂浮着杂物、泡沫等。
而小的潮目带往往用肉眼不易观察到。
六、洄流区。
海流运动时受海岸凹凸或海底起伏影响而形成的在原地洄旋打转的区域。
七、白沫带。
大浪冲击海岸后,海水返身以巨大能量向海下深处冲击,然后在外缘重新回升。
浪冲区的海水下冲时往往夹带着大量气泡冲向深处,越近岸气泡越密集、下降的也越深,然后在外缘重新浮向水面形成一片白沫带。
八、返拨潮。
海水冲击岸边后沿着一条稳定路线流回海中的水流。
反拨潮多见于V字型岸边。
九、岩礁海岸潮间带。
潮间带是指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同最低潮位间的海岸范围。
岩礁海岸潮间带是指退潮时能够露出很多大小礁石、涨潮时能够被淹没的一片区域。
潮间带水生动植物繁多,生态丰富,如蓝藻、马尾藻、海带和墨角藻等海藻,多种海螺、小藤壶、贻贝、牡蛎、腹足类、软体动物和蟹等。
十、凸岬。
沿岸最突出、直接伸进海洋的陆地或岩礁。
十一、内湾。
沿岸地形向陆地凹陷形成的海湾。
十二、出水礁。
涨、退潮都能够露出水面的礁石。
十三、明礁。
退潮时能够露出水面的礁石。
十四、暗礁。
涨退潮都不能露出水面的水下礁石。
浮游矶钓基础知识之二——矶钓竿
钓竿是钓者手臂的延伸。
好的钓竿必须具有良好的操控性和化解力量的能力,这需要弹性、持重感、竿身受力分布的完美结合。
“弹性”是指竿子受力后恢复原状的能力,弹性越强化解鱼冲劲的能力越强,越有利于操作,而一只弹性差的竿子在溜鱼时必然表现为腰身乏力,不足以有效控制鱼的冲刺。
良好地弹性在制造上的要求是刚柔相济,刚而不柔则脆,柔而无刚则弱。
要使竿子具备良好弹性,需要的是采用高品质素材和良好设计的有机结合;“持重感”指的是拿在手中的轻重感觉,持重感越轻越节省体力,竿子传递信号的能力越强,越能够敏锐地感知竿子传到钓者手中的各种信号。
持重感同竿子的长度、重量以及重心在竿身的位置分布有关,其中,重心在竿身上的位置是反应这一指标的核心;“竿身受力分布”指竿子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各部位承受力量的均匀程度,这一指标要求竿子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整体受力,不出现集中受力点,使竿子所有部位的弹性都能够得到彻底发挥。
浮游矶钓更讲求人竿一体的完美结合,钓手借由竿子可以感知到潮流的大小和流向,通过竿子操控钓组以获得钓组的理想状态和感知细小的咬饵信号。
因此,对于浮游矶钓竿(以下简称“矶竿”)来说,为了应付各种环境、鱼种、鱼体大小、钓法需要,对竿子的基本要求是:
便于施展各种操控手法和能够在各种环境下成功起鱼,同时还应具备灵敏地感知信号功能,有相对轻松地持重感。
(一)矶钓竿的长度。
矶钓竿的长度主要由钓法和环境决定。
以环境来说,进行矶钓的钓场水下多密布礁石和沟嵌,在这种场合一旦中鱼,如果钓竿过短便不能够顺利控制鱼的逃窜方向,鱼钻洞、线绕礁的情况就会经常发生,这种不利状况在钓者站位越低的环境中愈发突出。
另外,在有风浪的环境下竿,从安全角度考虑,钓者的站位一般选择离水边远或者站位比较高的钓座,如果竿身太短便无法控制钓组,特别是大风天位于站位比较高的陡岸钓位,钓者为了减轻风对母线的影响,必须将竿梢插入水面以便于将母线压到水下,这显然不是短竿可以胜任的。
既然长竿有如此多的优点,自然是越长越有优势啦?
其实也并非这么简单,竿身长自然重心点就靠前,重量上也自然更重,拿在手里的持重感就比较差。
而矶钓不同于抛投重矶钓那种将竿子置于地上的等鱼上钩钓法,浮游矶钓需要频繁精细地进行操竿控线,如果抱着一支持重感很差的长钓竿来实现这一目标,消耗过多体力不说,操竿控线的细腻手法也无法施展。
在现代工业尚不发达的早年间,钓竿的材料主要是原始竹制钓竿,使用这种钓竿进行矶钓时,一般人钓一天能够承受的长度在 4米左右还可以勉强,再长就有些吃力了;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制竿素材由玻璃钢替代了竹,生产出了在同样钓力下持重感更好的玻璃钢材料矶竿,钓竿长度也就进一步加长为4米5以上;而随着强度更高、重量更轻的碳纤维以及轻量化钓竿配件的出现,制竿技术又有了一次质的飞跃,从而使矶钓竿发展到目前的5米到5米3的主流产品。
以目前5米3的长度,实际上是平衡了使用环境要求和操作便利性二者关系的折中选择,如果希望进一步增加长度,即使目前的顶级大品牌厂家生产出的产品也会或多或少地出现重心偏上和竿梢下沉的问题,从而导致使用上的不便,而在一些以仿冒为主的小厂,目前能生产出不头沉腰软的5米3长度矶竿已经是不小的挑战了。
虽然目前矶钓竿的长度主要以5米到5米3长度为主流,但是否在任何环境都需要这样长度的产品?
个人认为也不尽然。
比如在风平浪静的环境靠近水边下竿或在码头等外界条件比较安全的场所垂钓,4米5的钓竿由于竿身短、重量轻,竿子反应竿稍传来的信息会更为直接,操作时对钓组状态的掌握也更明确,在使用时也更为得心应手。
当然3米6甚至更短的竿子又比4米5更轻便,但我们还要考虑到钓组对竿子长度的要求,比如采用3米以上长子线固定钓组时(比如“阿达力钓法”),如果竿子过短便不利于抛投和起鱼,收线时也容易造成浮标顶到竿尖导环将竿梢顶断的事故。
为了进一步使矶钓竿的持重感同长度要求达到完美结合,厂家还生产出可以伸缩调节长度的ZOOM钓竿。
这种钓竿通过将手柄上面一节缩进或拉出达到改变钓竿长度的目的。
在需要注重持重感时就将钓竿第二节插入手柄节,当需要尽量发挥长竿优势时又可以立即拉出被插入的竿节使钓竿变长,比如日本SHIMANO公司生产的BB-X系列矶竿就是这种设计,可调长度区间为4.8——5.3米。
(图三:
ZOOM竿)
(二)浮游矶钓竿的号数。
根据对象鱼的挣扎力度,厂家将同一系列钓竿划分为很多号数,小到0号大到远征系列的5号矶钓竿。
那么不同号数体现的差别在哪里?
从制作方面来讲主要体现在使用材料的多少或者说竿壁厚度的不同,而在使用上体现出的就是强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是通过“锤负荷”和“适正子线”这两个参数来表示的。
所谓“锤负荷”就是钓竿可以承受的铅坠重量。
被抛投的钓组重量如果超过钓竿规定的最大锤负荷就可能会导致竿子的损伤甚至断竿事故的发生,如果小于规定的“锤负荷”则不利于抛投。
“锤负荷”具体相对应的重量值是1#=3.75克,2#=7.5克,3#=11.25克,依次类推以倍数增加。
如果一支1号矶钓竿标明的“锤负荷”在1#到3#之间,利用它抛投一些超过12克的大自重浮标时,再加上钓组咬铅、钓钩、连接环的重量,整个钓组重量就会超过钓竿3#“锤负荷”11.25克的限制,显然这种做法就非常不明知。
所谓“适正子线”是指钓竿适合使用的子线区间,子线号数小于规定数的最小值比较容易断线,而子线号数大于这个区间就可能导致竿体损伤甚至断竿。
比如标明“适正子线”在0.8到2.5号之间的1号竿,使用这一区间的子线就比较能很好地发挥竿和线的作用。
(三)矶钓竿的调性。
根据钓竿受力时最大弯曲点在竿身的分布位置,矶钓竿也分为不同的调性。
弯曲点趋近竿稍者被称为“先调子”,或者叫二八调或三七调,而弯曲点接近竿腰者则被称作“胴调子”,或者叫四六调、五五调。
日系矶钓竿有通过不同对象鱼力量大小进行调性设计的特点,比如同样号数的黑鲷竿、黑毛竿,二者的调性就呈逐渐递增趋势。
不同的调性在使用中的意义在于:
先调子传递信息更直接、清晰,但竿身硬度大,缓冲能力低,容易断线或脱钩;胴调子传递信息能力差,需要硬撑鱼时也缺乏腰力,但缓冲能力好,搏鱼也比较省力。
(四)目前高档矶钓竿的发展方向。
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技术指标外,矶钓竿还需要竿梢敏锐,有良好地信号传递能力,能比较清晰地反应钓组状况、水流形态、咬饵信号;有较轻的持重感,方便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浮游 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