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 1.docx
- 文档编号:30188719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7.10KB
马原 1.docx
《马原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 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民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2)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4.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5.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实践:
实践是人类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7.规律:
规律就是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9.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矛盾: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1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13.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14.价值: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5.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能力范畴。
其基本要素包括: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17.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18.*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19.*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的具体内容包括:
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20.*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1.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22.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3.*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24.垄断: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5.金融寡头: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2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27.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28.“两个必然”:
一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二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
29.“两个决不会”:
一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二是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30.共产主义:
①它是一种最科学的理论或思想体系。
②它是由这一科科学理论所揭示的最合理的社会制度。
③它是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下,以建立这种社会制度为最终目标的实际运动,即共产主义的实践。
简答及论述:
1.如何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即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建立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辨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
2.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
答: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答: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3)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四)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4.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内容。
答: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前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后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答: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6.*简述运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答: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物质是运动的基础和承担着。
(3)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7.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
(1)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方式。
(2)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基础。
(3)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4)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5)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8.*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9.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答: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2)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辨证统一。
10.*简述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答:
(1)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2)方法论意义: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1.*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方法论意义。
答:
(1)基本内容: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方法论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启示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应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考察事物时,必须在肯定中否定,在否定中肯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大胆吸取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坚决批判其中腐朽的东西。
12.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
答: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3.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本质的论述和特点。
答:
(1)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在承认客体对主体决定作用的基础上,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还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其特点有:
反映具有摹写性;反映具有创新性。
14.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15.*简述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及其如何理解。
答:
(1)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
(2)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践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
16.运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坚持的正确态度。
答: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
(2)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一方面,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另一方面,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紧密同当前实际结合起来,用新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它。
17.*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要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要根据,具有最高的权威。
18.*简述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答:
(1)辩证统一关系: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2)方法论意义: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9.*为什么说生产方式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答: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0.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4)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5)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6)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7)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1.如何正确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理论的现实意义?
答:
(1)辩证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现实意义:
首先,该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当前,要敏锐把握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断创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2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答: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23.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
答: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阶层或阶级矛盾和社会集团利益矛盾的表现形式和改革或革命的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4.如何正确认识科技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答:
积极作用:
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深刻影响。
其一,改变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其二,改变人们的劳动形式。
其三,改变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2)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学习已日益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
(3)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影响思维的方式。
消极作用: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机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
2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6.如何理解商品价值及使用价值对立统一关系?
答:
(1)对立性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
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
(2)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付出劳动,也没有价值。
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若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27.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答:
(1)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市场供求关系也影响价格。
(2)作用: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8.*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9.简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答:
(1)主要内容: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2)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管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3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30.简述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答: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31.*简述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及必然性。
答:
(1)可能性: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
即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买卖在时间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行为,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债务人在债务到期不能支付。
由此提供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2)必然性: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32.*如何看待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本质?
答: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实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2)本质: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33.*垄断产生的原因。
答:
第一,为了获得高额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
第三,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联合起来。
34.*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答:
目的:
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手段:
凭借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力量。
范围:
国内和国际市场,领域拓展到政治军事文化领域。
程度:
激烈和持久。
后果:
破坏作用严重。
3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答: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
(2)经济波动的深化,要求借助国家的力量,制定反危机措施。
(3)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调节利益再分配的活动。
36.*如何正确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及本质?
答:
(1)积极作用:
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国家调节经济活动,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再次,通过国家收入再分配,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最后,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