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杀高考化学实验系列四气体的制备.docx
- 文档编号:30188420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24.91KB
秒杀高考化学实验系列四气体的制备.docx
《秒杀高考化学实验系列四气体的制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秒杀高考化学实验系列四气体的制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秒杀高考化学实验系列四气体的制备
秒杀高考化学实验系列四:
气体的制备
考纲要求:
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接口的连接
一般应遵循装置的排列顺序。
对于吸收装置,若为洗气瓶则应“长”进(利于杂质的充分吸收)“短”出(利于气体导出),若为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吸收水分和CO2,则应“大”进(同样利用CO2和水蒸气的充分吸收)“小”出(利于余气的导出),若为排水量气时应“短”进“长”出,排出水的体积即为生成气体的体积。
1、气体实验装置的设计
(1)装置顺序:
制气装置→净化装置→反应或收集装置→除尾气装置
(2)安装顺序:
由下向上,由左向右
(3)操作顺序:
装配仪器→检验气密性→加入药品→进行实验
2、气体发生装置的类型
(1)设计原则:
根据反应原理、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所需条件等因素来选择反应装置。
(2)装置基本类型:
(4)装置气密性的检验【见专题】
3、净化、干燥与反应装置
(1)杂质产生原因:
①反应过程中有挥发性物质,如用盐酸制取的气体中一般有HCl;从溶液中冒出的气体中含有水气。
②副反应或杂质参加反就引起,如制乙烯时含SO2;乙炔中的H2S等。
(2)装置基本类型:
根据净化药品的状态及条件来设计
(3)气体的净化剂的选择
选择气体吸收剂的依据:
气体的性质和杂质的性质的差异。
主要考虑的是吸收效果,而不是现象。
选择一种与杂质反应快而且反应完全的除杂剂。
一般情况下:
①易溶于水的气体杂质可用水来吸收;②酸性杂质可用碱性物质吸收;③碱性杂质可用酸性物质吸收;④水分可用干燥剂来吸收;⑤能与杂质反应生成沉淀(或可溶物)的物质也可作为吸收剂。
选用吸收剂的原则:
①只能吸收气体中的杂质,而不能与被提纯的气体反应。
②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在密闭装置中进行,要保持装置气体畅通。
(4)气体干燥剂的类型及选择
常用的气体干燥剂按酸碱性可分为三类:
①酸性干燥剂,如浓硫酸、五氧化二磷、硅胶。
酸性干燥剂能够干燥显酸性或中性的气体,如CO2、SO2、NO2、HCI、H2、Cl2、O2、CH4等气体。
②碱性干燥剂,如生石灰、碱石灰、固体NaOH。
碱性干燥剂可以用来干燥显碱性或中性的气体,如NH3、H2、O2、CH4等气体。
③中性干燥剂,如无水氯化钙等,可以干燥中性、酸性气体,如O2、H2、CH4等。
在选用干燥剂时,显碱性的气体不能选用酸性干燥剂,显酸性的气体不能选用碱性干燥剂。
有还原性的气体不能选用有氧化性的干燥剂。
能与气体反应的物质不能选作干燥剂,如不能用CaCI2来干燥NH3(因生成CaCl2·8NH3),不能用浓H2SO4干燥NH3、H2S、HBr、HI等。
(5)气体净化与干燥装置连接次序
洗气装置总是进气管插入接近瓶底,出气管口略出瓶塞。
干燥管总是大口进,小口出气。
一般情况下,若采用溶液作除杂试剂,则是先除杂后干燥;若采用加热除去杂质,则是先干燥后加热。
对于有毒、有害的气体尾气必须用适当的溶液加以吸收(或点燃),使它们变为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物质。
如尾气Cl2、SO2、Br2(蒸气)等可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H2S可用CuSO4或NaOH溶液吸收;尾气CO可用点燃法,将它转化为CO2气体。
4、收集装置
1、设计原则:
根据气体的溶解性或密度
(1)易溶或与水反应的气体:
用向上(或下)排空气法
(2)与空气成分反应或与空气密度相近的气体:
排水(液)法
(3)可溶性气体考虑用排液法
(4)两种方法皆可用时,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纯。
若欲制取的气体要求干燥,用排空气法或排非水溶剂法。
2、装置基本类型:
5、尾气处理装置-安全装置
尾气的处理方法:
直接排放、直接吸收、防倒吸吸收、燃烧处理
处理装置
(1)直接吸收
(2)防止倒吸装置的设计
在某些实验中,由于吸收液的倒吸,会对实验产生不良的影响,如玻璃仪器的炸裂,反应试剂的污染等,因此,在有关实验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吸收液的倒吸。
防止倒吸一般采用下列措施:
a切断装置:
将有可能产生液体倒吸的密闭装置系统切断,以防止液体倒吸,如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甲烷时,通常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当实验结束时,必须先从水槽中将导管拿出来,然后熄灭酒精灯。
b设置防护装置:
①倒立漏斗式:
这种装置可以增大气体与吸收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液对气体的吸收。
当易溶性气体被吸收液吸收时,导管内压强减少,吸收液上升到漏斗中,由于漏斗容积较大,导致烧杯中液面下降,使漏斗口脱离液面,漏斗中的吸收液受自身重力的作用又流回烧瓶内,从而防止吸收液的倒吸。
下一个装置所示,对于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的气体,气体在有机溶剂不会倒吸。
②肚容式:
当易溶于吸收液的气体由干燥管末端进入吸收液被吸收后,导气管内压强减少,使吸收液倒吸进入干燥管的吸收液本身质量大于干燥管内外压强差,吸收液受自身重量的作用又流回烧杯内,从而防止吸收液的倒吸。
这种装置与倒置漏斗很类似。
③蓄液式:
当吸收液发生倒吸时,倒吸进来的吸收液被预先设置的蓄液装置贮存起来,以防止吸收液进入受热仪器或反应容器。
这种装置又称安全瓶。
④平衡压强式:
为防止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不能顺利流出,用橡皮管连接成连通装置(见恒压式);⑤防堵塞安全装置式:
为防止反应体系中压强减少,引起吸收液的倒吸,可以在密闭装置系统中连接一个能与外界相通的装置,起着自动调节系统内外压强差的作用,防止溶液的倒吸。
⑥为防止粉末或糊状物堵塞导气管,可将棉花团置于导管口处。
⑦液封装置:
为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可在发生装置中的漏斗末端套住一只小试管
(3)防污染安全装置:
燃烧处理或袋装
判断原则
①有毒、污染环境的气体不能直接排放。
②尾气吸收要选择合适的吸收剂和吸收装置。
直接吸收:
Cl2、H2S、NO2防倒吸:
HCl、NH3、SO2
常用吸收剂:
水,NaOH溶液,硫酸铜溶液
③可燃性气体且难用吸收剂吸收:
燃烧处理或袋装。
如CO。
离子的检验
离子
试剂
现象
注意
沉淀法
Cl-、Br-、I-、
AgNO3+HNO3
AgCl↓白、AgBr↓淡黄、AgI↓黄
SO42-
稀HCl和BaCl2
白色沉淀
须先用HCl酸化
Fe2+
NaOH溶液
白色沉淀→灰绿色→红褐色沉淀
Fe3+
NaOH溶液
红褐色沉淀
Al3+
NaOH溶液
白色沉淀→溶解
不一定是Al3+
气体法
NH4+
浓NaOH溶液和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产生刺激性气体,使试纸变蓝
要加热
CO32-
稀盐酸+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SO32-也有此现象
SO32-
稀H2SO4和品红溶液
品红溶液褪色
显色法
I-
Cl2水(少量),CCl4
下层为紫色
Fe2+
KSCN溶液,再滴Cl2水
先是无变化,滴Cl2水后变红色
Fe3+
①KSCN溶液
红色
②苯酚溶液
紫色
Na+、K+
Pt丝+HCl
火焰为黄色、浅紫色
K+要透过蓝色钴玻璃片
几种重要有机物的检验
(1)苯能与纯溴、铁屑反应,产生HBr白雾。
能与浓硫酸、浓硝酸的混合物反应,生成黄色的苦杏仁气味的油状(密度大于1)难溶于水的硝基苯。
(2)乙醇能够与灼热的螺旋状铜丝反应,使其表面上黑色CuO变为光亮的铜,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乙醛。
乙醇与乙酸、浓硫酸混合物加热反应,将生成的气体通入饱和Na2CO3溶液,有透明油状、水果香味的乙酸乙酯液体浮在水面上。
(3)苯酚能与浓溴水反应生成白色的三溴苯酚沉淀。
能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紫色溶液。
(4)乙醛能发生银镜反应,或能与新制的蓝色Cu(OH)2加热反应,生成红色的Cu2O沉淀。
5.用一种试剂或不用试剂鉴别物质
用一种试剂来鉴别多种物质时,所选用的试剂必须能和被鉴别的物质大多数能发生反应,而且能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
常用的鉴别试剂有FeCl3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稀H2SO4、Cu(OH)2悬浊液等。
不用其他试剂来鉴别一组物质,一般情况从两个方面考虑:
①利用某些物质的特殊性质(如颜色、气味、溶解性等),首先鉴别出来,然后再用该试剂去鉴别其他物质。
②采用一种试剂与其他物质相互反应的现象不同,进行综合分析鉴别。
8.典型例题详解分析
[例1]用示意图中的简易装置可以进行气体的发生和收集。
(l)实验前应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2)拔开试管a的橡皮塞,加入10mL6mol/L稀硝酸和1g薄铜片,立即将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
反应开始时速度缓慢,逐渐加快,请写出在试管a中所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从反应开始到反应结束,预期在试管a中可观察到哪些现象?
请依次逐一写出。
(4)在反应开始时,可观察到导管b中的水面先沿导管b慢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此后又回落,然后有气泡从管口冒出。
试说明反应开始时,导管中水面先上升的原因:
:
。
(5)试管c收集满气体后,用拇指堵住管口,取出水槽。
将管口向上,松开拇指,片刻后,再次堵住管口,将试管又再倒置于水槽中,松开拇指。
此时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分析与解答:
本题是信息迁移式的实验简答题,意在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解题时依据试题信息,细心观察实验装置图,善于联系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发散思维,用准确的化学语言来解答实际问题。
解题时的思维要点是:
①检验装置的气密性要抓住三点:
紧握试管使管内气体受热膨胀;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水又回到导管中。
②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难溶于水的NO,它立即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NO2易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并使实验装置内的气体压强暂时减小,引起水的倒流。
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1)把导管b的下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捂热试管a,导管口会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水又会回升到导管b中。
(2)①3Cu+8HNO3=3Cu(NO3)2+2NO↑+4H2O②2NO+O2=2NO2
(3)①铜片和稀硝酸反应,有无色气泡产生,反应速率开始缓慢,逐渐加快。
②试管a上部空间由无色变为浅棕色,又变为无色。
③试管a中的溶液由无色变成浅蓝色。
④反应结束时,铜片全部反应完。
(4)由于反应开始时产生的NO和试管a上部空气中的O2作用生成NO2;NO2易溶于水并与水起反应;使装置内的气体压强暂时减小,所以导管中的水面会上升至一定高度。
(5)水进入试管,上升到一定高度。
试管中气体颜色由红棕色变为无色。
[例2]研究某一化学反应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A~F属于下列物质中的六种物质:
浓硫酸、浓盐酸、浓氨水、稀硫酸、稀盐酸、稀氟水、水、锌粒、铜片、食盐、高锰酸钾、氯化钙、氧化钙、四氧化三铁、氧化铁、氧化铜、氢气、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氯气、氯化氢、氨气、氮气、氧气。
实验现象;
(1)D物质由黑色变为红色
(2)无水硫酸铜粉末放入无色透明的E中得到蓝色溶液
(3)点燃的镁条伸入无色无味的F中.镁条表面生成一种灰黄色固体物质。
将该发黄色物质放入水中,有气体放出,该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并能使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通过分析回答:
l、写出A~F的物质名称:
A,B,C,D,E,F。
2、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A与B;
C与D;
E与无水硫酸铜;
F与Mg;
F与Mg的反应产物与水。
解题思路:
“该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并能使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是解答此题的突破口,此气体只能是NH3,结合题意,F就是N2。
因此,从限定的反应物中,只能设法从氨水中获取.然后结合发生装置特点(固、液、不加热)及其他实验现象,便可推断其他的物质。
解答:
1、A.浓氨水;B.氧化钙;C.氨气;D.氧化铜;E.水;F.氮气。
2、CaO+NH3·H2O=NH3+Ca(OH)2
2NH3+3CuO
3Cu+N2↑+3H2O
CuSO4+5H2O=CuSO4·5H2O
3Mg+N2
Mg3N2Mg3N2+6H2O=3Mg(OH)2↓+2NH3↑
【例3】1、实验室有一包KCl和AlCl3的固体混合物,通过以下实验可确定KCl和AlCl3的质量之比,试根据实验方法和主要步骤,回答有关问题:
(1)调整托盘天平的零点时,若指针偏向右边,应将右边的螺丝向旋动。
(2)某学生用已知质量为yg的表面皿准确称取Wg样品,他在托盘天平的右盘上放上(W+y)g的砝码,在左盘的表面皿中放入样品,此时指针稍偏右边,该学生应怎样操作;
(3)将样品置于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滴入过量的A溶液,烧坏中有沉淀物,则A溶液的名称是;
(4)过滤,某学生欲用右图装置操作,错误之处应怎样纠正?
答:
;
(5)甲学生用水多次洗涤过滤所得沉淀物,然后使其干燥,得到固体纯净物C,质量为W2g,C的名称是;
(6)乙学生将过滤所得滤液跟甲学生洗涤沉淀所得液体混合,然后蒸干溶剂,再充分加热,最后得到纯净KCl固体W1g,则原混合物中KCl与AlCl3的质量之比的计算式为。
答案:
(1)左;
(2)往左盘表面皿上慢慢加少量样品,使指针指向标尺中间;
(3)氨水;(4)漏斗下端管口应紧靠烧杯内壁,倾倒液体时应用玻璃棒引流;
(5)Al(OH)3;(6)W1:
(W-W1)或W1:
133.5W2/78
【例4】实验室利用乙醇脱水制备乙烯的步骤如下;
①在一蒸馏烧瓶中加人95%的乙醇和浓硫酸(体积比为l:
3),再加入少量干净的河沙;
②瓶口插上带塞的温度计;
③加热并迅速使反应温度上升到170℃;
④气体通过稀NaOH溶液进行洗气后,用酸性KMnO4溶液检验乙烯的还原性。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混合乙醇和浓硫酸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2)在反应液中加入河沙的原因是。
(3)步骤②中温度计水银球的正确位置是。
(4)加热时,使反应液温度迅速升高到I7O℃的原因是。
(5)步骤④中.用稀NaOH溶液洗涤气体,能除去可能伴随乙烯生成的气体是。
答案:
(1)将浓硫酸缓慢加入乙醇中并不断搅拌,必要时冷却。
(2)河砂对乙烯的生成有催化作用,且能防止反应中形成大量的泡沫。
(3)温度计水银球应浸没于反应液中。
(4)若温度在1400C,生成的主要物质是乙醚并非乙稀。
(5)硫酸与乙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CO2及SO2
7、实验室可用氯气与金属反应制备无水三氯化铁,该化合物呈棕红色、易潮解100℃左右时升华。
下图是两个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左边的反应装置相同,而右边的产品收集装置则不同,分别如(Ⅰ)和(Ⅱ)所示。
试回答:
(1)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
(2)D中的反应开始前,需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应采取的方未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Ⅰ)的主要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装置(Ⅱ)的主要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选用些装置来完成实验,则必须采取的改进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0年高考试题天津江西卷)
正确答案及评分标准
(1)4HCl+MnO2MnCl2+2H2O+Cl2↑(3分)
或16HCl+2KmnO42KCl+2MnCl2+8H2O+5Cl2↑(3分)
(2)B中的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看到黄绿色气体充满装置,现开始加热D(3分)
(3)2Fe+3Cl22FeCl3(2分)
(4)导管易被产品堵塞;尾气排入空气,易造成环境污染(2分)
(5)产品易潮解(2分)
在瓶E和F之间连接装有干燥剂的装置(2分)
(其他既能防止产品潮解又能防止尾气污染环境的合理答案均给分)
例1下列分离物质的方法中,根据微粒大小分离的是
A.萃取B.重结晶C.沉降D.渗析
思路分析:
渗析是使离子或分子(直径小于10-9m)通过半透膜,能从胶体溶液里分离出来的操作。
答案:
D
方法要领:
掌握各种分离方法的适用情况。
萃取是根据溶质在两种互不溶解的液体中具有不同的溶解度而分离的;重结晶是根据固体物质在水中由于温度不同,溶解度不同的原理分离的操作;沉降是在水中溶解度小而形成沉淀,用过滤法分离;渗析是根据分散质的
微粒小于10-9m可透过透膜的原理而分离的。
例2只用水就能鉴别的一组物质是(A.苯、乙酸、四氯化碳B.乙醇、乙醛、乙酸
C.乙醛、乙二醇、硝基苯D.苯酚、乙醇、甘油
思路分析:
根据物质是否溶于水及比水轻或重来鉴别。
B中三种物质均溶于水;C中前二种物质也均溶于水;D中后二种物质均溶于水。
只有A中乙酸溶于水,苯和四氯化碳均不溶于水,且苯比水轻,四氯化碳比水重。
答案:
A
方法要领:
有机物的溶解性有三种情况:
①与水混溶,主要是羧酸类和醇;②与水不相溶但比水重,一般是硝基化合物、卤代烃;③与水不相溶但比轻,一般是烃类。
分析四组物质便得解。
例3提纯含有少量硝酸钡杂质的硝酸钾溶液,可以使用的方法为(2000年全国高考题)
A.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B.加入过量硫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C.加入过量硫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D.加入过量碳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思路分析:
提纯的基本思路是除杂试剂在除去杂质的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KNO3中含Ba(NO3)2,即除去Ba2+离子,题中给定CO32-或SO42-离子作除杂剂。
因过量SO42-离子无法通过HNO3酸化除去,故宜选CO32-离子。
答案:
D
方法要领:
为使杂质除尽,所加试剂一般会稍为过量,因此一定要注意不引进难除的新杂质,这是做除杂问题时应特别注意的。
例4只用胶头滴管和试管,不用其他试剂就可以区别的下列溶液(浓度均为0.1mol/L)是
A.CaCl2和Na2C03B.稀H2S04和Na2C03
C.Ba(OH)2和NaHC03D.NaAlO2和盐酸
思路分析:
利用自身间的相互反应(互滴)来鉴别。
对于A、C来讲,前者和后者两物质互滴的现象相同:
均立即产生沉淀;对B:
前者(稀H2SO4)滴入后者(Na2CO3)中,由于首先生成的是NaHCO3,所以开始时无气泡,而将Na2CO3逐滴滴入稀H2SO4中,则马上看到有气体产生,现象互不相同;D中NaAlO2和盐酸互滴的现象也不相同(请读者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从而可将两种物质区别开来。
答案:
B、D
方法要领:
不用任何试剂进行鉴别,可采用方法有:
(1)连锁推断法。
即用某种与众不同的试样作为鉴别用试剂,然后一环扣一环地逐个审;
(2)两两组合法。
将被检试样两两混合,根据不同现象加以区别;(3)试样互滴法。
甲、乙两种试样,根据将甲逐滴滴入乙和将乙逐滴滴入甲的现象不同加以区别。
引申发散:
不用任何试剂鉴别多种物质的方法是:
(1)先依据外观特征,鉴别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然后再利用它们去鉴别其他的几种物质;
(2)若均无明显外观特征,可考虑能否用加热或焰色反应区别;(3)若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能鉴别时,可考虑两两混合法,记录混合后的反应现象,分析确定。
鉴别物质时,可利用盐的水解。
如使用指示剂可鉴别出水解后呈现酸性、碱性和中性的盐溶液;若不用其他试剂,则常用的水解反应是Fe3+与CO32-、HCO3-及Al3+与CO32-、S2-、HCO3-等既产生沉淀又产生气体的双水解反应。
例5实验室用溴和苯反应制取溴苯,得到粗溴苯后,要用下列操作精制:
①蒸馏;②水洗;③用干燥剂干燥;④用10%NaOH溶液洗;⑤水洗,正确的操作顺序是(2000年理综高考题)
A.①②③④⑤B.②④⑤③①C.④②③①⑤D.②④①⑤③
思路分析:
本题是课本中制溴苯实验的深化。
粗溴苯的精制,关键要了解粗溴苯的组成。
由于有机反应的不完全性,得到的溴苯中会溶有未反应的苯、溴、三溴化铁(催化剂)并有部分溴化氢。
根据粗溴苯的组成,结合它们的理化特性,可设计出如下精制方案:
(1)水洗:
利用三溴化铁、溴化氢在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有机溶剂中大的特性,使三溴化铁、溴化氢及部分溴进入水层,再分液除去。
先用水洗,除去节约下一步操作的用碱量以外,还可以避免FeBr3与碱反应生成难溶性的胶状Fe(OH)3造成分离的困难。
(2)用10%NaOH溶液洗:
在分液后得到的油层中加入NaOH溶液,目的使油层中的Br2与NaOH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NaBr、NaBrO,再经分液除去。
(3)再水洗:
用水洗去附着在溴苯表面的钠盐。
分液得油层。
(4)加入干燥剂:
在(3)分液后的油层中加入无水CaCl2进行干燥,除去油层中的水分。
(5)蒸馏:
干燥后的油层的主要成分是溴苯和苯的混合物。
由于溴苯与苯的沸点差异较大,故可通过蒸馏的方法获取溴苯。
答案:
B
方法要领:
重视课本典型物质的制备,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
本题要求精制,在明确杂质成分的基础上,先用大量水洗去未反应的苯和溴,再用NaOH除去残余的溴,然后用水洗去残余的NaOH,最后用干燥剂除水并蒸馏。
引申发散:
分液和蒸馏是有机物分离和提纯常用的方法。
常见情况为:
物质
硝基苯(硝酸、硫酸)
溴乙烷(酒精)
乙酸乙酯(乙酸)
苯(苯酚)
酒精(水)
方法
加水,分液
加水,分液
饱和Na2CO3溶液,分液
加NaOH溶液,分液
加生石灰,蒸馏
例6某溶液含有较多的Na2SO4和少量的Fe2(SO4)3。
若用该溶液制取芒硝,可供选择的操作有:
①加适量H2SO4溶液,②加金属Na,③结晶,④加过量NaOH溶液,⑤加强热脱结晶水,⑥过滤。
正确的操作步骤是(1997年全国高考题)
A.②⑥③B.④⑥①③C.④⑥③⑤D.②⑥①③⑤
思路分析:
芒硝是水合硫酸钠晶体,要制取纯净的水合硫酸钠晶体,首先要进行提纯,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原料中的成分,且不能引入新的杂质,要除净Fe3+,加入的NaOH溶液要过量。
滤去Fe(OH)3不溶物后,用适量H2SO4溶液中和过量的NaOH,得纯净Na2SO4溶液,浓缩结晶即可。
凡有⑤操作都是错误的,因为脱去结晶水就不是芒硝,而是硫酸钠。
答案:
B
方法要领:
解决本题的关键之一是了解芒硝为何物;关键之二是选择合适的反应物。
金属Na虽可直接与水反应生成NaOH,但Na比NaOH贵得多。
故应直接用NaOH溶液,保证Fe3+完全转化为Fe(OH)3沉淀滤去,但过量NaOH一定要用适量H2SO4中和。
例7甲、乙、丙、丁分别是Al2(SO4)3、FeSO4、NaOH、BaCl2四种物质中的一种。
若将丁溶液滴入乙溶液中,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加则沉淀消失,丁溶液滴入甲溶液时,无明显现象发生。
据此推断丙物质是(2000年理科综合题)
A.Al2(SO4)3B.NaOHC.BaCl2D.FeSO4
思路分析:
解推断题要抓住特征条件。
由题设乙
白色沉淀
沉淀消失可知,丁必为NaOH,乙必为Al2(SO4)3。
(注意:
此处隐含实验中试剂的滴加顺序与现象的关系),由此可推及甲为BaCl2,故丙为FeSO4。
答案:
D
方法要领:
关键是抓住乙与丁反应的特征现象——先沉淀后溶解,推出两物质,最后推丙。
例8在一定条件下,萘可以被硝酸和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化学 实验 系列 气体 制备